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先请人追杀一下韦礼安的发型师好吗,这个无处不在的村头是怎么回事?!)
13年金曲奖上的全部杠龟,对韦礼安来说打击一定不少。但即使是这样,他仍然第一时间在围脖上连发四五条微博,感谢歌迷的理性对待也表达了仍旧对于音乐的喜爱(这处事风格,果然和之前温暖的音乐风格相得益彰)。但是这样的结果多多少少肯定还是影响了他,再加上他自己说“自己就是喜欢别人说你做不到什么,就硬要做给别人看”的性子,于是就有了这第三张变化突出的专辑——《有所畏》。
虽然说第二张专辑是个挑战,可是对于全创作型的歌手来说,似乎每一步都算不上容易。变化固然是好,可是歌迷,特别像我这种年岁大的歌迷,胃口永远是无限的。有变化,大家就会说“还是怀念之前暖男的风格啊”,不变,就会越来越让人有江朗才尽的猜疑,也会离评论家们的好评越来越远,不过这样也无太多所谓,再出个两片三片,大家也就习惯麻痹失去了挑剔的本能。想要同时改变又要堵住歌迷的嘴,只有“变出惊喜变出惊讶”一条路,但是这张专辑里,很明显,野心多,质量却还来不及跟上。听完这样一张概念相对沉重音乐性却偏弱的专辑,不免让人感叹,还是那个听起来轻轻松松的韦礼安更让人喜欢。
专辑其实概念性很好,11首歌代表着11种畏惧。除却有那么一两首硬要扯上畏惧这个主题有点勉强之外,其他的歌曲其本上都达到了难得的主题统一性。韦礼安从关注小情小爱到关注各种社会问题。这样统一主题概念的专辑,如今算是少见,但是在唱片公司宣传时,被抹去,相反的,重点落在了主打歌《狼》首次尝试的金属摇滚曲风上。
《狼》最让人称赞的是编曲部分。无处不在的几把吉他营造出阴深恐怖的感觉,唯一值得探讨的是鼓的编排。第二段中的“还有人幸存”包括之后好几句,一字一鼓的打法着实让人头疼。词关注人在社会的异化过程,“狼”本身就在台语中是人的谐音,这种关注角度着实证明着韦礼安的成长。但是这首歌重点在于,其实并没有那么摇滚,也没有那么金属,韦礼安在后半段为了这个摇滚风注意把嗓子压起来唱其实听上去并不自然,并且那个“堕落”的“堕”字咬得真的太生硬了。
第二首主打《面具》探讨欺骗自己的主题。人为了在社会中生存,不得不宛如戴着面具生存。这个话题虽然即使在歌曲中被讨论过多次,但是面独拿出来谈也不错。这首歌的旋律性明显就比《狼》要好很多,回到韦礼安一惯的“旋律动听”的水准上。不过什么叫“这一主打是韦礼安熟悉的摇滚抒情风”啊,他最让人称道的不是都市民谣风格吗?提一句,MV拍得不错,会让我想起刘青云主演的《神探》。
那么,两首主打过去了,我们熟悉的那个韦礼安在哪里呢……事实证明,给偶像剧配主题曲最能够将韦礼安打回原型。这首专辑中最早放出的歌曲《在你身边》, 来自《爱的生存之道》原声带。风格和早期《还是会》相似。这首歌虽然没太多创新,但是似乎因为专辑整个风格大改,这首歌就显得如此弥足珍贵了囧……
《曙光》也算是相对熟悉的韦礼安。(p.s《曙光》和《在你身边》都算是专辑中最不符合“畏惧”主题的歌曲了),这首歌中最好听的就是加入了原住民伴唱的元素,原住民这种自然风格果真是我的大爱。这首歌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副歌部分的旋律如果张力能做得更大,会更好。以及!第二段“染出淡蓝色曙光”后面那几声突兀的鼓又是怎么回事……
《沉船》讲述梦想残破和实现梦想无力感的恐惧。副歌部分显得绵长而余韵悠长,韦礼安的声音在这里也最好听。
《迷路》探讨的问题和罗大佑的《鹿港小镇》类似。但是只有第一个发出这个声响的才是英雄,并且,在歌词上,还是可以看出两位有着比较大的差距……看专辑文案才知道,韦礼安小时候也是生活在眷村,近些年回到眷村,发现那里早已破败不堪,颇有近乡情怯之感。短板归短板,年轻一代能够去探讨这些问题,也着实不错。
同样超越年纪探讨的问题还有《格雷的画像》中对于年华已逝的恐惧。这首灵感来自于王尔德同名小说的作品,反映韦礼安对于青春正在流逝的恐慌。不得不说,现在的年轻人果真都是带着一身苍老的心灵在生活了。
专辑中最符合韦礼安心声的应该就是《江郎》了吧。江郎这首歌就是我们俗称的“我先把槽吐了看你怎么吐”的恐惧。其实对于每个创作型歌手来说,都用不着歌迷和评论家反馈,自己应该常常就活在怕灵感枯竭的的恐惧中吧。“庸 原来是种解脱 文思不再泉涌 免去失落嘲弄”,韦礼安在歌曲里这么解嘲道,让喜欢他的人听到也不免稍为他而担心,并不是担心灵感,而是担心这种恐惧本身。
以前听韦礼安的歌曲,觉得一切都好,统一的都市民谣轻快风,唯有不足的是词的部分略显弱,关注小情小爱不要紧,但是词有些太过简陋。如今这张专辑,韦礼安索性来了个“象征派”,基本上每首歌都顾左右而言他,每个意象都代表着深层的含义。但是这同样出现了问题。一方面,每首歌立意是好,可是词太过于“隔”,文艺腔过重,容易与听者产生距离。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概念胜过了质量,很多歌曲相比于一二张专辑,旋律明显失去了动听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还不如重新做回减法,回到最初的定位。
虽然不知道这样的专辑出来,金曲奖评委或者评论家们会不会买单,可是对于我这样年纪的粉丝来说,是无法照单全收还一个劲的喝采说果然没让我失望了。但是现阶段,仍然是我最爱的华语歌手没错。
13年金曲奖上的全部杠龟,对韦礼安来说打击一定不少。但即使是这样,他仍然第一时间在围脖上连发四五条微博,感谢歌迷的理性对待也表达了仍旧对于音乐的喜爱(这处事风格,果然和之前温暖的音乐风格相得益彰)。但是这样的结果多多少少肯定还是影响了他,再加上他自己说“自己就是喜欢别人说你做不到什么,就硬要做给别人看”的性子,于是就有了这第三张变化突出的专辑——《有所畏》。
虽然说第二张专辑是个挑战,可是对于全创作型的歌手来说,似乎每一步都算不上容易。变化固然是好,可是歌迷,特别像我这种年岁大的歌迷,胃口永远是无限的。有变化,大家就会说“还是怀念之前暖男的风格啊”,不变,就会越来越让人有江朗才尽的猜疑,也会离评论家们的好评越来越远,不过这样也无太多所谓,再出个两片三片,大家也就习惯麻痹失去了挑剔的本能。想要同时改变又要堵住歌迷的嘴,只有“变出惊喜变出惊讶”一条路,但是这张专辑里,很明显,野心多,质量却还来不及跟上。听完这样一张概念相对沉重音乐性却偏弱的专辑,不免让人感叹,还是那个听起来轻轻松松的韦礼安更让人喜欢。
专辑其实概念性很好,11首歌代表着11种畏惧。除却有那么一两首硬要扯上畏惧这个主题有点勉强之外,其他的歌曲其本上都达到了难得的主题统一性。韦礼安从关注小情小爱到关注各种社会问题。这样统一主题概念的专辑,如今算是少见,但是在唱片公司宣传时,被抹去,相反的,重点落在了主打歌《狼》首次尝试的金属摇滚曲风上。
《狼》最让人称赞的是编曲部分。无处不在的几把吉他营造出阴深恐怖的感觉,唯一值得探讨的是鼓的编排。第二段中的“还有人幸存”包括之后好几句,一字一鼓的打法着实让人头疼。词关注人在社会的异化过程,“狼”本身就在台语中是人的谐音,这种关注角度着实证明着韦礼安的成长。但是这首歌重点在于,其实并没有那么摇滚,也没有那么金属,韦礼安在后半段为了这个摇滚风注意把嗓子压起来唱其实听上去并不自然,并且那个“堕落”的“堕”字咬得真的太生硬了。
第二首主打《面具》探讨欺骗自己的主题。人为了在社会中生存,不得不宛如戴着面具生存。这个话题虽然即使在歌曲中被讨论过多次,但是面独拿出来谈也不错。这首歌的旋律性明显就比《狼》要好很多,回到韦礼安一惯的“旋律动听”的水准上。不过什么叫“这一主打是韦礼安熟悉的摇滚抒情风”啊,他最让人称道的不是都市民谣风格吗?提一句,MV拍得不错,会让我想起刘青云主演的《神探》。
那么,两首主打过去了,我们熟悉的那个韦礼安在哪里呢……事实证明,给偶像剧配主题曲最能够将韦礼安打回原型。这首专辑中最早放出的歌曲《在你身边》, 来自《爱的生存之道》原声带。风格和早期《还是会》相似。这首歌虽然没太多创新,但是似乎因为专辑整个风格大改,这首歌就显得如此弥足珍贵了囧……
《曙光》也算是相对熟悉的韦礼安。(p.s《曙光》和《在你身边》都算是专辑中最不符合“畏惧”主题的歌曲了),这首歌中最好听的就是加入了原住民伴唱的元素,原住民这种自然风格果真是我的大爱。这首歌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副歌部分的旋律如果张力能做得更大,会更好。以及!第二段“染出淡蓝色曙光”后面那几声突兀的鼓又是怎么回事……
《沉船》讲述梦想残破和实现梦想无力感的恐惧。副歌部分显得绵长而余韵悠长,韦礼安的声音在这里也最好听。
《迷路》探讨的问题和罗大佑的《鹿港小镇》类似。但是只有第一个发出这个声响的才是英雄,并且,在歌词上,还是可以看出两位有着比较大的差距……看专辑文案才知道,韦礼安小时候也是生活在眷村,近些年回到眷村,发现那里早已破败不堪,颇有近乡情怯之感。短板归短板,年轻一代能够去探讨这些问题,也着实不错。
同样超越年纪探讨的问题还有《格雷的画像》中对于年华已逝的恐惧。这首灵感来自于王尔德同名小说的作品,反映韦礼安对于青春正在流逝的恐慌。不得不说,现在的年轻人果真都是带着一身苍老的心灵在生活了。
专辑中最符合韦礼安心声的应该就是《江郎》了吧。江郎这首歌就是我们俗称的“我先把槽吐了看你怎么吐”的恐惧。其实对于每个创作型歌手来说,都用不着歌迷和评论家反馈,自己应该常常就活在怕灵感枯竭的的恐惧中吧。“庸 原来是种解脱 文思不再泉涌 免去失落嘲弄”,韦礼安在歌曲里这么解嘲道,让喜欢他的人听到也不免稍为他而担心,并不是担心灵感,而是担心这种恐惧本身。
以前听韦礼安的歌曲,觉得一切都好,统一的都市民谣轻快风,唯有不足的是词的部分略显弱,关注小情小爱不要紧,但是词有些太过简陋。如今这张专辑,韦礼安索性来了个“象征派”,基本上每首歌都顾左右而言他,每个意象都代表着深层的含义。但是这同样出现了问题。一方面,每首歌立意是好,可是词太过于“隔”,文艺腔过重,容易与听者产生距离。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概念胜过了质量,很多歌曲相比于一二张专辑,旋律明显失去了动听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还不如重新做回减法,回到最初的定位。
虽然不知道这样的专辑出来,金曲奖评委或者评论家们会不会买单,可是对于我这样年纪的粉丝来说,是无法照单全收还一个劲的喝采说果然没让我失望了。但是现阶段,仍然是我最爱的华语歌手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