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行是向哪边行?

台北台北台北车站到啦
欲下车的旅客请赶紧下车
头前市现在的台北车头
我的理想和希望拢在这
一栋一栋的高楼大厦
不知有住多少像我这款的憨子
卡早听人唱台北不是我的家
但我一点拢无感觉
——《向前行》
林强的这种专辑,尤其是《向前行》(1990)这一首,让我想起罗大佑的《鹿港小镇》(1982)和交工乐队的《风神125》(2002)。
《向前行》中直接引用了《鹿港小镇》的那句“台北不是我的家”。而且在一水的台语中突然蹦出一句国语,令人心中一惊。回想罗大佑的《鹿港小镇》:
再度我唱起这首歌 我的歌中和有风雨声
归不到的家园 鹿港的小镇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繁荣的都市 过渡的小镇
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罗大佑对“文明”显然是怀疑乃至批判的,在现代化/美国化正酣的时代,罗医生看出这种腾飞的阴影和压迫,台北和鹿港,乃至整个台湾,都是“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然而对照林强的《向前行》,也许能看出罗大佑没有看到的一群人:解严初期的1990年,本省乡间的子弟还是觉得“我的理想和希望拢在这”,台北不是台湾的畸形毒瘤和罪恶渊薮,而是一个梦想可能实现的地方。让他们回到“鹿港”守护本乡本土么?中产者占据台北之后说这样的话难免有些守卫既得利益的嫌疑。我不认为罗大佑表达的是这种狭隘的价值观,我们也不能指望一首歌面面俱到,而就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来说,罗大佑是值得尊敬的先行者。同样的我们无从指摘林强对台北阴暗面的无视,如同鲜明台语对国语的反抗,解严后自由平等的可能激励了乡间少年的闯荡志向,这份热血现在听来也很动人。从前现代/欠现代地区转移到现代/后现代地区,不一定是自投罗网,那未尝不是一种自得其乐和意气昂扬。而在《平凡老百姓》中他唱到:
台湾有自由的空气
台湾有热情的人情味
台湾有现代的老百姓
其中“现代”一词无疑是绝对正面的意义。反思现代性不是否定现代性,很多时候精英式的反思无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让他们放弃现代性的好处他们才不干。
而在交工乐队的《风神125》中,我们看到了乡间少年决心返归故乡的激动、不安和矛盾。
经济起泡我人生幻灭
离农离土真波折
不如归乡不如归乡
母亲原谅我要归乡
我要舍命回到山寮下
重新做人
……
我骑着风神125
辞别这个哮喘的都市
菜鸟仔、目镜仔、鸡屎宏
我真的很不好意思
就是这样
我骑着风神125
老旧松脱呼天抢地
管它景气什么前途啊
我不在乎
土地公土地公,子弟向您点头
拜托拜托,把路灯全部都关掉
不必问您的子弟为何要跑回来呀
土地公土地公,子弟向您点头
拜托拜托,左邻右舍该睡觉了啊
不要让他们问为什么要跑回来呀
不要让他们这么多问
景气前途也许能不在乎,左邻右舍的议论能不在乎么?乡土社会最恼人的大概就是“热心的邻人和亲戚”了。在台北工作爱情哪样都没希望,“卡早听人唱台北不是我的家,但我一点拢无感觉”,如今感觉到了。乡人的观念里,从原乡去台北当然是有出息,从台北返乡来是落魄到底了吧。至于你自己觉得哪样好哪样坏,是没人在乎的。“我要舍命回到山寮下,重新做人”,确实是要出生入死一番。
最吊诡的也许是:台北确实不是我的家,回来一趟发现鹿港也不是我的家。罗大佑的选择是“呆在台北骂台北”,林强的选择是“离开故乡进城去”,到了林生祥他们这里,变得几乎走投无路,“台北不是我的家,回家也不太呆的下去,可无论怎样,我要回家了!”
去年听了一场林生祥的演唱会,他唱了新歌《7-11》,说到他们乡下现在也到处开了7-11。他当然是很痛心的,我倒觉得还好,不然在乡下岂不是更呆不下去。城乡差距的缩短也许是解决“哪边行”的最优解。反正都差不多,爱去哪儿就去哪儿吧。
台北(北上广)之成为标靶无非是资源分配太不均衡,有足够的优势和诱惑才构成了“要向哪边行”这一问题之难解。我认识林强那样投身北京乐在其中的朋友,也知道呆了一阵回到家乡的,无所谓好坏,人各有志吧,笼统说来都是错。人应该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和尊重(至少是宽容)他人选择的礼貌。就这点来说的话,我觉得台北倒是个好地方。
欲下车的旅客请赶紧下车
头前市现在的台北车头
我的理想和希望拢在这
一栋一栋的高楼大厦
不知有住多少像我这款的憨子
卡早听人唱台北不是我的家
但我一点拢无感觉
——《向前行》
林强的这种专辑,尤其是《向前行》(1990)这一首,让我想起罗大佑的《鹿港小镇》(1982)和交工乐队的《风神125》(2002)。
《向前行》中直接引用了《鹿港小镇》的那句“台北不是我的家”。而且在一水的台语中突然蹦出一句国语,令人心中一惊。回想罗大佑的《鹿港小镇》:
再度我唱起这首歌 我的歌中和有风雨声
归不到的家园 鹿港的小镇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繁荣的都市 过渡的小镇
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罗大佑对“文明”显然是怀疑乃至批判的,在现代化/美国化正酣的时代,罗医生看出这种腾飞的阴影和压迫,台北和鹿港,乃至整个台湾,都是“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然而对照林强的《向前行》,也许能看出罗大佑没有看到的一群人:解严初期的1990年,本省乡间的子弟还是觉得“我的理想和希望拢在这”,台北不是台湾的畸形毒瘤和罪恶渊薮,而是一个梦想可能实现的地方。让他们回到“鹿港”守护本乡本土么?中产者占据台北之后说这样的话难免有些守卫既得利益的嫌疑。我不认为罗大佑表达的是这种狭隘的价值观,我们也不能指望一首歌面面俱到,而就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来说,罗大佑是值得尊敬的先行者。同样的我们无从指摘林强对台北阴暗面的无视,如同鲜明台语对国语的反抗,解严后自由平等的可能激励了乡间少年的闯荡志向,这份热血现在听来也很动人。从前现代/欠现代地区转移到现代/后现代地区,不一定是自投罗网,那未尝不是一种自得其乐和意气昂扬。而在《平凡老百姓》中他唱到:
台湾有自由的空气
台湾有热情的人情味
台湾有现代的老百姓
其中“现代”一词无疑是绝对正面的意义。反思现代性不是否定现代性,很多时候精英式的反思无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让他们放弃现代性的好处他们才不干。
而在交工乐队的《风神125》中,我们看到了乡间少年决心返归故乡的激动、不安和矛盾。
经济起泡我人生幻灭
离农离土真波折
不如归乡不如归乡
母亲原谅我要归乡
我要舍命回到山寮下
重新做人
……
我骑着风神125
辞别这个哮喘的都市
菜鸟仔、目镜仔、鸡屎宏
我真的很不好意思
就是这样
我骑着风神125
老旧松脱呼天抢地
管它景气什么前途啊
我不在乎
土地公土地公,子弟向您点头
拜托拜托,把路灯全部都关掉
不必问您的子弟为何要跑回来呀
土地公土地公,子弟向您点头
拜托拜托,左邻右舍该睡觉了啊
不要让他们问为什么要跑回来呀
不要让他们这么多问
景气前途也许能不在乎,左邻右舍的议论能不在乎么?乡土社会最恼人的大概就是“热心的邻人和亲戚”了。在台北工作爱情哪样都没希望,“卡早听人唱台北不是我的家,但我一点拢无感觉”,如今感觉到了。乡人的观念里,从原乡去台北当然是有出息,从台北返乡来是落魄到底了吧。至于你自己觉得哪样好哪样坏,是没人在乎的。“我要舍命回到山寮下,重新做人”,确实是要出生入死一番。
最吊诡的也许是:台北确实不是我的家,回来一趟发现鹿港也不是我的家。罗大佑的选择是“呆在台北骂台北”,林强的选择是“离开故乡进城去”,到了林生祥他们这里,变得几乎走投无路,“台北不是我的家,回家也不太呆的下去,可无论怎样,我要回家了!”
去年听了一场林生祥的演唱会,他唱了新歌《7-11》,说到他们乡下现在也到处开了7-11。他当然是很痛心的,我倒觉得还好,不然在乡下岂不是更呆不下去。城乡差距的缩短也许是解决“哪边行”的最优解。反正都差不多,爱去哪儿就去哪儿吧。
台北(北上广)之成为标靶无非是资源分配太不均衡,有足够的优势和诱惑才构成了“要向哪边行”这一问题之难解。我认识林强那样投身北京乐在其中的朋友,也知道呆了一阵回到家乡的,无所谓好坏,人各有志吧,笼统说来都是错。人应该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和尊重(至少是宽容)他人选择的礼貌。就这点来说的话,我觉得台北倒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