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荡漾

想在常年阴雨绵绵的英国寻觅到一丝“夏威夷式的温暖”,会否太过强人所难?想在英国乐坛这个鱼龙混杂的泥潭中开辟出一池碧水,又会否显得太不务实?Ben Howard的出现一并解决了以上两个难题,因为这位怀抱吉他冲浪的热血小子身上特有的阳光气质不但能驱散一切愁云惨雾,他清新怡然的民谣作品也注定为乐迷洞开一方听觉的净土,唤回我们儿时逐浪一般的自由。
【浪花与海】
“面对风云变幻的乐坛,你永远得做好应对突发意外的心理准备”
这不但是对Ben Howard在全英音乐奖上的提名对手的善意提醒,同样也是对乐迷的一个友情提示。因为在大部分时间内,作为围观者的我们永远不知道何时会在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把你偶像眼看即将到手的奖杯拦路劫走—Ben Howard他妈到底是个谁?”相信这正是许多主流乐迷在面对刚结束不久的全英音乐奖获奖名单时,发出的第一声质疑。正是这位无论是外表还是言行都质朴谦逊到如同邻家宅男的民谣歌手,在2013年伊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卷走了包括最佳男歌手和最佳新人在内的两项大奖。有趣的是,让BenHoward获奖的这张(《 Every Kingdom》早在2011年9月便已经推出,并得到来年水星奖的提名,却最终不敌Alt-J的《An Awesome Wave》而败下阵来。如今却因为全英音乐奖后的“光环效应”,使其销量暴增。那么,这究竟是“小众乐迷”和“独立唱作人”在默默奋斗多年之后的最终胜利?还是其他歌手虽足够优秀却不足以符合绝大多数评委们的口味呢?
事实上,2012年可以算作是Howard的幸运年,他不但在电视节目[Later with Jools Holland], BBC Radio One电台节目和各大音乐节上崭君头角,他的部分单曲还曾杀入美国市场,在美剧和排行榜中成功“露脸”。而这些成功统统离不开Mumford&Sons, Laura Marling等独立民谣音乐人在近几年有意无意掀起的“民谣复兴潮”(同样不乏“The New Boring”这样的负面调侃),这无疑为Ben Howard受到瞩目做足了市场准备。
“英伦音乐并没有某些人口中谣传的那般无聊,好比Adele,她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Pop Star,如今她却拥有了全世界。相同的还有Mumford & Sons.他们演奏原声乐器胜过鼓捣合成器,并且从不听从经纪公司的摆布。”而今事实证明,Howard这样的信心并没有被辜负。
【男孩与海】
在成为职业唱作人之前,Ben Howard只是一个生长在南德文郡的英国普通男孩。他的音乐天赋在母亲搜集的一系列民谣唱片中得以萌发一Joni Mitchell,RichieHavens,Donovan ……张张专辑都是Howard童年时萦绕耳畔、久久不散的启蒙旋律。但是,他的兴趣并没有局限于写歌,冲浪成为了他的第二个爱好。年仅11岁的Howard一旦遇到创作瓶颈,便会兴致勃勃的冲到海边冲浪。从最初级的逐浪到捕捉到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海浪,每一次成长都会被他用吉他和弦记录下来,并最终在其私人作品中得以呈现。
在主修新闻学的大学期间,Howard暂时搬到了冲浪胜地——英国西南海滨小镇纽基,并在一家专业出版冲浪杂志的杂志社中实习。当人们一位他的人生正在按计划稳步向前时.他却选择在临近毕业时退学,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创作当中。Howard的这一决定得到了其所在的冲弟们的支持,白天,他们一起在海浪中磨练自己的冲浪技艺;入夜,他们又会到海滩酒吧把酒言欢,Howard更会在这时表演一些自己新创作的作品,还不时引来陌生客人的啧啧称赞。如此看来,在冲浪俱乐部混迹的几年无疑成为了Howard人生的进身之阶,他不但在这里获得了作为初阶音乐人应有的支持和重视,更激发出一种独属于其民谣的海岸气质。不久之后,他在康沃尔郡和德文郡当地渐渐积蓄起来的名气很快传遍了英伦海岸,同时他吉他演奏的个人风格也日益成熟并立体起来。他渐渐在表演的过程中加入用指关节敲击吉他琴体的特殊演奏技法,使得作品听上去更加灵动且极富鼓动性。
2008年在欧洲的巡演同样为Howard拓宽了听众群,来自英国、德国、法国甚至是荷兰的歌迷都曾一睹他的民谣风采。此后,他也相继独立发行了《Thses Waters》、《Old Pine》等EP,在回馈粉丝的同时小试牛刀,并成功吸引到了Island Records的注意,最终签入其门下。而那张让他在全英国声名鹊起的《Every Kingdom》,也终于被正式提上制作日程。
【田园与海】
倘若真有‘民谣复兴浪潮’一说,那Ben Howard无疑是赶上这越末班车的幸运儿,Murnford&Sons等一系列民谣大咖珠玉在前,还有像Jake Bugg这样不甘示弱的后起之秀揭竿而起,这对Howard是最好的时代,仿佛也是最坏的时代。其实,Howard的风格并不属于Bugg式的家长里短和愤世嫉俗,也没有Bon aver那般不食人间烟火,更不像Jason Mraz那样充满加州阳光的闲情雅致,而是如John Martyn和Nick Drake这样歌颂田园风情的行吟诗人作派。有朝一日,这些抽象的代名词终于落实到作品上,便成为了如今的《Every Kingdom》。
演奏上,开篇曲《Old Pine》从静谧和谐的重唱过渡至激情澎湃的新民谣,为听者带来了感官上的新鲜体验;Howard在《Everthing》中表演了精密复杂的“Fingerpicking”演奏技法制造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意境感;之后又在《Under The Same Sun》中大量使用与Kaki King如出一辙的敲击琴弦技法,极具动感;此后多首更是颇具感染力。压轴之处以两曲民谣小调适时收敛,意外动人。演唱上,Howard有着一把极具故事意味的沙哑嗓音,其中既有如Jose Gonzalez一般千帆过尽后的淡然口吻,又有像James Morrison一样质朴粗粝的喉音施展,足见其音色储蓄量之丰富。
《Every Kingdom》的确符合“抛开商业考虑而做的一张传统地道的寻根专辑”这样的艺术理念,但70年代的田园民摇风格所能换来的可能是乐迷居高不下的复古情怀,也可能是抑制不住的哈欠连天。诚然,在速食主义、资讯爆炸的市场大环境之下,很难有人会有这个闲清雅致来品评Ben Howard式的小火漫炖之作;即便如此,Howard依然能从一众新民谣唱作人中脱颖而出,得到全英音乐奖和水星奖的育睐与首肯,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
更多本人乐评请关注微信公共平台“Lewis的私人派对”
【浪花与海】
“面对风云变幻的乐坛,你永远得做好应对突发意外的心理准备”
这不但是对Ben Howard在全英音乐奖上的提名对手的善意提醒,同样也是对乐迷的一个友情提示。因为在大部分时间内,作为围观者的我们永远不知道何时会在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把你偶像眼看即将到手的奖杯拦路劫走—Ben Howard他妈到底是个谁?”相信这正是许多主流乐迷在面对刚结束不久的全英音乐奖获奖名单时,发出的第一声质疑。正是这位无论是外表还是言行都质朴谦逊到如同邻家宅男的民谣歌手,在2013年伊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卷走了包括最佳男歌手和最佳新人在内的两项大奖。有趣的是,让BenHoward获奖的这张(《 Every Kingdom》早在2011年9月便已经推出,并得到来年水星奖的提名,却最终不敌Alt-J的《An Awesome Wave》而败下阵来。如今却因为全英音乐奖后的“光环效应”,使其销量暴增。那么,这究竟是“小众乐迷”和“独立唱作人”在默默奋斗多年之后的最终胜利?还是其他歌手虽足够优秀却不足以符合绝大多数评委们的口味呢?
事实上,2012年可以算作是Howard的幸运年,他不但在电视节目[Later with Jools Holland], BBC Radio One电台节目和各大音乐节上崭君头角,他的部分单曲还曾杀入美国市场,在美剧和排行榜中成功“露脸”。而这些成功统统离不开Mumford&Sons, Laura Marling等独立民谣音乐人在近几年有意无意掀起的“民谣复兴潮”(同样不乏“The New Boring”这样的负面调侃),这无疑为Ben Howard受到瞩目做足了市场准备。
“英伦音乐并没有某些人口中谣传的那般无聊,好比Adele,她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Pop Star,如今她却拥有了全世界。相同的还有Mumford & Sons.他们演奏原声乐器胜过鼓捣合成器,并且从不听从经纪公司的摆布。”而今事实证明,Howard这样的信心并没有被辜负。
【男孩与海】
在成为职业唱作人之前,Ben Howard只是一个生长在南德文郡的英国普通男孩。他的音乐天赋在母亲搜集的一系列民谣唱片中得以萌发一Joni Mitchell,RichieHavens,Donovan ……张张专辑都是Howard童年时萦绕耳畔、久久不散的启蒙旋律。但是,他的兴趣并没有局限于写歌,冲浪成为了他的第二个爱好。年仅11岁的Howard一旦遇到创作瓶颈,便会兴致勃勃的冲到海边冲浪。从最初级的逐浪到捕捉到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海浪,每一次成长都会被他用吉他和弦记录下来,并最终在其私人作品中得以呈现。
在主修新闻学的大学期间,Howard暂时搬到了冲浪胜地——英国西南海滨小镇纽基,并在一家专业出版冲浪杂志的杂志社中实习。当人们一位他的人生正在按计划稳步向前时.他却选择在临近毕业时退学,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创作当中。Howard的这一决定得到了其所在的冲弟们的支持,白天,他们一起在海浪中磨练自己的冲浪技艺;入夜,他们又会到海滩酒吧把酒言欢,Howard更会在这时表演一些自己新创作的作品,还不时引来陌生客人的啧啧称赞。如此看来,在冲浪俱乐部混迹的几年无疑成为了Howard人生的进身之阶,他不但在这里获得了作为初阶音乐人应有的支持和重视,更激发出一种独属于其民谣的海岸气质。不久之后,他在康沃尔郡和德文郡当地渐渐积蓄起来的名气很快传遍了英伦海岸,同时他吉他演奏的个人风格也日益成熟并立体起来。他渐渐在表演的过程中加入用指关节敲击吉他琴体的特殊演奏技法,使得作品听上去更加灵动且极富鼓动性。
2008年在欧洲的巡演同样为Howard拓宽了听众群,来自英国、德国、法国甚至是荷兰的歌迷都曾一睹他的民谣风采。此后,他也相继独立发行了《Thses Waters》、《Old Pine》等EP,在回馈粉丝的同时小试牛刀,并成功吸引到了Island Records的注意,最终签入其门下。而那张让他在全英国声名鹊起的《Every Kingdom》,也终于被正式提上制作日程。
【田园与海】
倘若真有‘民谣复兴浪潮’一说,那Ben Howard无疑是赶上这越末班车的幸运儿,Murnford&Sons等一系列民谣大咖珠玉在前,还有像Jake Bugg这样不甘示弱的后起之秀揭竿而起,这对Howard是最好的时代,仿佛也是最坏的时代。其实,Howard的风格并不属于Bugg式的家长里短和愤世嫉俗,也没有Bon aver那般不食人间烟火,更不像Jason Mraz那样充满加州阳光的闲情雅致,而是如John Martyn和Nick Drake这样歌颂田园风情的行吟诗人作派。有朝一日,这些抽象的代名词终于落实到作品上,便成为了如今的《Every Kingdom》。
演奏上,开篇曲《Old Pine》从静谧和谐的重唱过渡至激情澎湃的新民谣,为听者带来了感官上的新鲜体验;Howard在《Everthing》中表演了精密复杂的“Fingerpicking”演奏技法制造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意境感;之后又在《Under The Same Sun》中大量使用与Kaki King如出一辙的敲击琴弦技法,极具动感;此后多首更是颇具感染力。压轴之处以两曲民谣小调适时收敛,意外动人。演唱上,Howard有着一把极具故事意味的沙哑嗓音,其中既有如Jose Gonzalez一般千帆过尽后的淡然口吻,又有像James Morrison一样质朴粗粝的喉音施展,足见其音色储蓄量之丰富。
《Every Kingdom》的确符合“抛开商业考虑而做的一张传统地道的寻根专辑”这样的艺术理念,但70年代的田园民摇风格所能换来的可能是乐迷居高不下的复古情怀,也可能是抑制不住的哈欠连天。诚然,在速食主义、资讯爆炸的市场大环境之下,很难有人会有这个闲清雅致来品评Ben Howard式的小火漫炖之作;即便如此,Howard依然能从一众新民谣唱作人中脱颖而出,得到全英音乐奖和水星奖的育睐与首肯,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
更多本人乐评请关注微信公共平台“Lewis的私人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