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我们曾搭上那艘疯人船──评《我庄》的音乐与政治寓言
http://breakbeattw.wordpress.com/2013/12/12/%E6%88%91%E5%80%91%E6%9B%BE%E6%90%AD%E4%B8%8A%E9%82%A3%E8%89%98%E7%98%8B%E4%BA%BA%E8%88%B9%E2%94%80%E2%94%80%E8%A9%95%E3%80%8A%E6%88%91%E5%BA%84%E3%80%8B%E7%9A%84%E9%9F%B3%E6%A8%82%E8%88%87%E6%94%BF/
(本文同步刊登于《号外》杂志 2013年12月号,第447期。以下为原稿。)
“今天只是我们和平抗争的开始…直到国家变成人民的”。八月的台湾,满溢着抗争的躁动。月初有25万人,月中,2万人再度集结,还翻了墙。民众贴上愤怒的印记,手举标语散发非暴力抗争手册,老中青各种年龄组成齐聚现场,再加上被热血父母带来的孩童们。人人面孔坚毅,一个角落、一个走动时相会的照面,就是一场就地的政治肥皂箱,或会心相应的口号。大规模群众运动,伴着乐曲及激昂演说的台子,人们望着听着,再踩着被人潮涌入而歪陷的地下道挤回归途。
在几个星期的动员、激情,感动、期许,也有质疑或争辩后,放了先前因忙碌一直没认真听的林生祥新专辑《我庄》,舒懒地听。直到那首〈阿钦选乡长〉的冲天烟火呼啸而上时,划醒了我,急忙翻看客家歌词的翻译,听懂最后那两三老妇疏离剧场般的对话:“还是自家的锅子里才有饭好添”…顿时这首层层叠叠的声音剧场,让我犯起了全身的鸡皮疙瘩。
作为一篇迟来的乐评,这张六月面世的《我庄》早已得到各种盛赞。“描述一个农村的后现代状态,实则观照了岛屿各处穿越时空的变迁”(林耕霈)…。“每首歌都在丈量乡下与都市生活、与现代教育、与年轻人的距离,亦暗藏扭转回归的企图(曾芷筠)。…“血肉来自草根的民谣,骨架是灵动的爵士乐,表情却透出摇滚的张狂”、“《我庄》不惟是林生祥无愧于『成熟』二字的杰作,也把这片岛屿上玩民谣、搞摇滚的同代人,远远甩到了后面”(马世芳)。
无需多说,这张专辑,在创作内容与音乐质地上,都是林生祥、新组成的生祥乐队、思想旗手与作词人锺永丰,以及制作人、录音师协力下的又一杰作。但乍看《我庄》的主题,时代变迁与对故乡母土的依恋,农村景致与先民开庄史的描述,失意留乡者、落魄人或新住民新故乡…等主角们,很容易让老歌迷产生美学上的疲乏。这些省思所化成的音符乐曲,应该不会再高过〈风神125〉那呼啸的神伤?不会再有〈县道184〉温柔缓移的公路电影之眼?不会高过〈种树〉里三弦琴灵动跳出的环境深意、小农与天与人(行政体制)的周旋无奈?不会再是诗意与精炼音乐编制下的〈南方〉寓言,纯粹用灵性与毅力维持的〈大地书房〉式诗歌创作吧?更何况在转移发行厂牌后,连封面或内页那过于直白的庄园版画都像失去灵光般,激不起初看到《野生》专辑的王亮木刻,那种视线上也被充分蚀刻的感动…。
但《我庄》最后用高超的音乐能量,打破了上述疑虑。林生祥纯熟自然地将钻研多年的客闽歌谣音符,像一首首密码似的(“思想起”、“桃花过渡”…),写进六弦月琴谱出的曲子中。乐手们炉火纯青的即兴与编曲能力,也彻底满足了对丰富音乐性感到飢渴的乐迷耳朶。〈草〉及〈仙人游庄〉里,大竹研精采的电吉他弹出那卡西风格的在地爵士,像野草或仙人般东倒西歪跳动,泛出打水漂儿的快意。早川彻的电贝斯温厚地应合搀扶,新加入的打击乐手吴政君则以木鱼、手鼓及锣钹,将生祥乐队补上叮咚作响的愉悦氛围。〈读书〉里录音师Wolfgan客座演出的手风琴、口风琴,优美地将大家带到南方草原上打滚徜徉,谁管成绩好不好?〈秀贞介菜园〉里盲眼算命师徐木珍的胡琴,像榕树下开始要讲古的说唱前奏,但锺永丰口白道来的,却是当下真实故事。令人发噱的“seven-eleven”客家英语(say焖伊列焖),最后来个〈骊歌〉为上一代的杂货店送终,带出一抺告别时代的怅然。
这张《我庄》的音乐性,热闹的就像中元普渡上澎湃的祭品贡品,还未张口,眼睛读词目不暇给,耳朶也饱足得要打嗝了。
但我想讨论的,反而是这张专辑所隐含的台湾社会现代性寓言──那条我们曾搭上的疯人船。尤其是用神似〈草螟仔弄鸡公〉曲调,铺陈带入气势磅礡却又荒谬搞笑的〈阿钦选乡长〉,成为整张专辑的最高潮。林生祥、锺永丰,一谐一庄地扮演主持人、候选人,把一场乡长选举演绎成总统级造势晚会的分贝,悲情与激情交错幻化出台湾近二十多年来喧腾的民主缩影。锺永丰自陈,这张专辑要“贴近考察1950年以降台湾的『第二波现代化』”(专辑内页)。这里的预设,简化而言或许是:第一波现代化,指日治时期的交通、民生、教育…等战前的现代化建设,那么第二现代化,则是指在战后、国民政府来台后更进一步的工业化、都市化发展,以及在农村里同步开展的农地重化、与伴随而来的科学耕种(包括使用化学农药)。
在台湾流行音乐的历史中,描述第一现代化社会变迁的歌曲,可以1930年代初,随着当时台湾文艺圈的新文化运动所创作的新兴台语流行歌为代表,如陈君玉作词的〈跳舞时代〉,邓雨贤作曲的〈望春风〉。那么对台湾第二现代化社会变迁的省思,便可以80年代罗大佑的〈鹿港小镇〉、〈现象七十二变〉,一直到90年代林强的〈向前走〉为代表;而此时,这种批判或呈现台湾社会变化的歌曲,多把眼光放在都市与个人主义的发展(或其中的光怪陆离);描述的,也多是单向地由乡间到都市的不可逆进程。
然而,林生祥与锺永丰的创作组合,从交工乐队《我等就来唱山歌》时期以来,对台湾现代化的考察便一直是逆向的,由都市返回乡村、由个人主义回归社群集体的批判反思。他们批判过“发展主义”中政府与财团的结合,观照过都市边缘人-底层劳工、失业青年、新住民的生活现实,探问过我们如何重新学习与环境共生共存。但这次《我庄》,则直接探触在地生活中,驱动权力及经济核心的“政治”生成。锺永丰用台湾乡镇的发展缩影,来检视这个第二波现代化的农村政治逻辑。农村子弟的发展分化为主流的顺从者与叛逆者,“生存之于前者,是一条垂直、愈来愈细的阶梯;之于后者,是一圈又一圈的地盘”(专辑内页)。读书人“愈读愈高”出走殆尽,只有在地方拉帮结派的弟兄人士(俗称黑道),能突破政商重围、发展横向连结,靠着一次次的选举淘洗,成就坚固无摧的在地政治生态与“权力/利益”结构。天高一般的政府,遥远的都市现代化、离乡子弟、高尚风雅的文化与知识启蒙,都及不上能主持地方正义、用母语及红白帖嘘寒问暖、略施可见小善、铺路造桥的地方政客。
于是〈阿钦选乡长〉里便将这些地方政治生成,活灵活现地上演。我们听到林生祥表情十足的声音演出,帮候选人拉抬时来上一句:“证严法师有说过啊:欢喜作、甘愿受…”这等老套政客加宗教的辞令,还有要候选人当众掀衣让乡亲检查有无刺龙刺凤(证明不是黑道)后,忘情地喊出:“连一只苍蝇都找呒到…”的搞笑斩鸡头式戏码。这齣台湾民主历程的悲喜剧,让自1996年开放总统直选以来,每每在造势晚会现场令人感动落泪的催票弦乐,在历经民主化洗礼、两次政党轮替后的今日台湾民众听来,每再弹奏一次,便又嘲讽了一次这个岛屿曾疯狂追逐的民主实践与狂热激情。而整首热闹好听的民俗曲调加剧场效果的一气呵成,也颇有杜斯库力卡电影《地下社会》的音乐政治荒谬剧况味。
说到底,政治人物枱面上的话,就是场表演(不论是造势台上或在媒体镜头前)。老妇们早看出金权政治的把戏,也只有自顾自己的生活才实在。近年来一场场不再受到政党挑动的公民抗争运动,也彷若这些终究清醒、看清一切的底层民众、社运人士与年轻学子,开始实践靠自己双手与串连的力量,来认识我们真实的困境,以拉住这个愈来愈为脱疆失序、被政商绑架的不义社会。不再需要神一般被拥载的政治领袖或单一政党,以带来民主、进步或只图利少数人的经济发展;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根源,也不是骂骂个别政治人物、关他入狱或放出来,就能解决。因为我们早已要跳下那艘疯人船。
当然,疯人船在《我庄》里另有所指。在傅柯(M. Foucault)的阐释中,西方文明,或说西方现代社会发明自己(现代理性)的一连串过程,便是将麻疯病人、犯罪者、精神病患,从中世纪放逐他们的疯人船上带下来,区隔清楚这是没有劳动力的闲人,再把他们放入禁闭所、监狱或精神病院中,形成君主制度与资产阶级所建构的治安秩序、理性知识与道德观念。但这张专辑中,锺永丰描绘〈仙人游庄〉里的仙人(俗称智能不足或精神障碍者),反而有点象是在今日后现代疯狂蒸腾的社会里(那些加了人工香精还说是天然面包,把卖面包跟整型美容一样经营的投机资本家;把新闻评论节目演成神鬼灵异节目的前资深媒体人们…),追思前现代社会、我庄先民早就更为包容的理性与智慧。在那仍敬鬼神知天命的时日里,民间社会不以疯癫名之、而说是仙人,更有尊崇与羡慕他们远于俗世的超脱、对偶尔的忘情呼喊一笑置之,也对人类理性所到不了的异次元,带点自知之明的谦卑与敬畏。
然而,真正疯狂的或许是,第二现代化在农村及整体台湾社会所建构的各种剥离现实土壤的意识形态实践。比如〈课本〉这首歌所指出的教育体制,对台湾在地历史的剥除。我庄先民的开垦史、台湾各地民间宗教及文化仪式的由来与传承,在国民政府所教授的课本里,统统都是歌中孩童朗诵课本般的反覆唱答:“看毋到…看毋到”(看不到)。也如同〈草〉这首歌所描述的,使用农药科技所协助的耕作方法,使父执辈农民被教化出“恨草、怕草”的偏执情结,开始失去理智般地将化学除草剂(毒剂)越洒越重,土地被越洒越毒,真正得利的则是“药厂农会赚饱肚”。
最后,值得庆幸的是,“我庄”并不是以最后净土、返璞归真的去政治化怀旧姿态出现。锺永丰以“7-11”作为新世代的新故乡隐喻,说明我庄的变动进行式。地方政治生态,终将不敌全球化或垄断性资本所带来的低价便利,以及网络时代下更为现代化、统整的生活。连政府罚单都可像走自家厨房般轻易缴交,年轻孙孩找乡镇民代要做啥?与此同时,农村里又野生出新兴的在地力量。比如〈秀贞介菜园〉里描述,愈来愈多妇女自动自发整理社区菜园,容纳忧郁症患者、失业者及失学的新台湾之子们,在相互扶持的欢笑中,带来不同的协力劳动及价值观;包容更多人,也衬出地方角头、同时也是现代资本剥削化劳动关系的侷限。无怪乎,在今日22K世代寻找小确幸的风潮里,如果不是自暴自弃或赶潮流,那么在愈来愈多台湾小城乡镇巷弄里,我们不难看到开始有返乡中壮年或青年们,赤手修补老屋、开起小店,相互协力与串连,没有暴利但至少重新建构社群连系,不被挤压的自在生活着。和公民社会运动一样,那似乎也是个方向。
许多忍受孤独或受市场折磨的音乐创作,亦如是。大多数音乐人是在模仿中摸索而创作,有些天纵英才、却只能以仅有的生命经验为柴火。但林生祥与锺永丰,则是不断地在精鍊的音乐、技术、语言及思想中,扣连各种社会与文化经验的织网,才以独特的诗歌音乐传达信念或幽微使命。这也使得《我庄》听来,如此自在、大器,无可被挤压。
那些添加了明星香料的面包店或各式商品、新闻名嘴们,无止尽贪婪的资本钱滚钱游戏,就跳上你们自己乐不可支的疯人船吧。开往各种《我庄》的列车,已经吸引不少人陆续上路了。
(本文同步刊登于《号外》杂志 2013年12月号,第447期。以下为原稿。)
“今天只是我们和平抗争的开始…直到国家变成人民的”。八月的台湾,满溢着抗争的躁动。月初有25万人,月中,2万人再度集结,还翻了墙。民众贴上愤怒的印记,手举标语散发非暴力抗争手册,老中青各种年龄组成齐聚现场,再加上被热血父母带来的孩童们。人人面孔坚毅,一个角落、一个走动时相会的照面,就是一场就地的政治肥皂箱,或会心相应的口号。大规模群众运动,伴着乐曲及激昂演说的台子,人们望着听着,再踩着被人潮涌入而歪陷的地下道挤回归途。
在几个星期的动员、激情,感动、期许,也有质疑或争辩后,放了先前因忙碌一直没认真听的林生祥新专辑《我庄》,舒懒地听。直到那首〈阿钦选乡长〉的冲天烟火呼啸而上时,划醒了我,急忙翻看客家歌词的翻译,听懂最后那两三老妇疏离剧场般的对话:“还是自家的锅子里才有饭好添”…顿时这首层层叠叠的声音剧场,让我犯起了全身的鸡皮疙瘩。
作为一篇迟来的乐评,这张六月面世的《我庄》早已得到各种盛赞。“描述一个农村的后现代状态,实则观照了岛屿各处穿越时空的变迁”(林耕霈)…。“每首歌都在丈量乡下与都市生活、与现代教育、与年轻人的距离,亦暗藏扭转回归的企图(曾芷筠)。…“血肉来自草根的民谣,骨架是灵动的爵士乐,表情却透出摇滚的张狂”、“《我庄》不惟是林生祥无愧于『成熟』二字的杰作,也把这片岛屿上玩民谣、搞摇滚的同代人,远远甩到了后面”(马世芳)。
无需多说,这张专辑,在创作内容与音乐质地上,都是林生祥、新组成的生祥乐队、思想旗手与作词人锺永丰,以及制作人、录音师协力下的又一杰作。但乍看《我庄》的主题,时代变迁与对故乡母土的依恋,农村景致与先民开庄史的描述,失意留乡者、落魄人或新住民新故乡…等主角们,很容易让老歌迷产生美学上的疲乏。这些省思所化成的音符乐曲,应该不会再高过〈风神125〉那呼啸的神伤?不会再有〈县道184〉温柔缓移的公路电影之眼?不会高过〈种树〉里三弦琴灵动跳出的环境深意、小农与天与人(行政体制)的周旋无奈?不会再是诗意与精炼音乐编制下的〈南方〉寓言,纯粹用灵性与毅力维持的〈大地书房〉式诗歌创作吧?更何况在转移发行厂牌后,连封面或内页那过于直白的庄园版画都像失去灵光般,激不起初看到《野生》专辑的王亮木刻,那种视线上也被充分蚀刻的感动…。
但《我庄》最后用高超的音乐能量,打破了上述疑虑。林生祥纯熟自然地将钻研多年的客闽歌谣音符,像一首首密码似的(“思想起”、“桃花过渡”…),写进六弦月琴谱出的曲子中。乐手们炉火纯青的即兴与编曲能力,也彻底满足了对丰富音乐性感到飢渴的乐迷耳朶。〈草〉及〈仙人游庄〉里,大竹研精采的电吉他弹出那卡西风格的在地爵士,像野草或仙人般东倒西歪跳动,泛出打水漂儿的快意。早川彻的电贝斯温厚地应合搀扶,新加入的打击乐手吴政君则以木鱼、手鼓及锣钹,将生祥乐队补上叮咚作响的愉悦氛围。〈读书〉里录音师Wolfgan客座演出的手风琴、口风琴,优美地将大家带到南方草原上打滚徜徉,谁管成绩好不好?〈秀贞介菜园〉里盲眼算命师徐木珍的胡琴,像榕树下开始要讲古的说唱前奏,但锺永丰口白道来的,却是当下真实故事。令人发噱的“seven-eleven”客家英语(say焖伊列焖),最后来个〈骊歌〉为上一代的杂货店送终,带出一抺告别时代的怅然。
这张《我庄》的音乐性,热闹的就像中元普渡上澎湃的祭品贡品,还未张口,眼睛读词目不暇给,耳朶也饱足得要打嗝了。
但我想讨论的,反而是这张专辑所隐含的台湾社会现代性寓言──那条我们曾搭上的疯人船。尤其是用神似〈草螟仔弄鸡公〉曲调,铺陈带入气势磅礡却又荒谬搞笑的〈阿钦选乡长〉,成为整张专辑的最高潮。林生祥、锺永丰,一谐一庄地扮演主持人、候选人,把一场乡长选举演绎成总统级造势晚会的分贝,悲情与激情交错幻化出台湾近二十多年来喧腾的民主缩影。锺永丰自陈,这张专辑要“贴近考察1950年以降台湾的『第二波现代化』”(专辑内页)。这里的预设,简化而言或许是:第一波现代化,指日治时期的交通、民生、教育…等战前的现代化建设,那么第二现代化,则是指在战后、国民政府来台后更进一步的工业化、都市化发展,以及在农村里同步开展的农地重化、与伴随而来的科学耕种(包括使用化学农药)。
在台湾流行音乐的历史中,描述第一现代化社会变迁的歌曲,可以1930年代初,随着当时台湾文艺圈的新文化运动所创作的新兴台语流行歌为代表,如陈君玉作词的〈跳舞时代〉,邓雨贤作曲的〈望春风〉。那么对台湾第二现代化社会变迁的省思,便可以80年代罗大佑的〈鹿港小镇〉、〈现象七十二变〉,一直到90年代林强的〈向前走〉为代表;而此时,这种批判或呈现台湾社会变化的歌曲,多把眼光放在都市与个人主义的发展(或其中的光怪陆离);描述的,也多是单向地由乡间到都市的不可逆进程。
然而,林生祥与锺永丰的创作组合,从交工乐队《我等就来唱山歌》时期以来,对台湾现代化的考察便一直是逆向的,由都市返回乡村、由个人主义回归社群集体的批判反思。他们批判过“发展主义”中政府与财团的结合,观照过都市边缘人-底层劳工、失业青年、新住民的生活现实,探问过我们如何重新学习与环境共生共存。但这次《我庄》,则直接探触在地生活中,驱动权力及经济核心的“政治”生成。锺永丰用台湾乡镇的发展缩影,来检视这个第二波现代化的农村政治逻辑。农村子弟的发展分化为主流的顺从者与叛逆者,“生存之于前者,是一条垂直、愈来愈细的阶梯;之于后者,是一圈又一圈的地盘”(专辑内页)。读书人“愈读愈高”出走殆尽,只有在地方拉帮结派的弟兄人士(俗称黑道),能突破政商重围、发展横向连结,靠着一次次的选举淘洗,成就坚固无摧的在地政治生态与“权力/利益”结构。天高一般的政府,遥远的都市现代化、离乡子弟、高尚风雅的文化与知识启蒙,都及不上能主持地方正义、用母语及红白帖嘘寒问暖、略施可见小善、铺路造桥的地方政客。
于是〈阿钦选乡长〉里便将这些地方政治生成,活灵活现地上演。我们听到林生祥表情十足的声音演出,帮候选人拉抬时来上一句:“证严法师有说过啊:欢喜作、甘愿受…”这等老套政客加宗教的辞令,还有要候选人当众掀衣让乡亲检查有无刺龙刺凤(证明不是黑道)后,忘情地喊出:“连一只苍蝇都找呒到…”的搞笑斩鸡头式戏码。这齣台湾民主历程的悲喜剧,让自1996年开放总统直选以来,每每在造势晚会现场令人感动落泪的催票弦乐,在历经民主化洗礼、两次政党轮替后的今日台湾民众听来,每再弹奏一次,便又嘲讽了一次这个岛屿曾疯狂追逐的民主实践与狂热激情。而整首热闹好听的民俗曲调加剧场效果的一气呵成,也颇有杜斯库力卡电影《地下社会》的音乐政治荒谬剧况味。
说到底,政治人物枱面上的话,就是场表演(不论是造势台上或在媒体镜头前)。老妇们早看出金权政治的把戏,也只有自顾自己的生活才实在。近年来一场场不再受到政党挑动的公民抗争运动,也彷若这些终究清醒、看清一切的底层民众、社运人士与年轻学子,开始实践靠自己双手与串连的力量,来认识我们真实的困境,以拉住这个愈来愈为脱疆失序、被政商绑架的不义社会。不再需要神一般被拥载的政治领袖或单一政党,以带来民主、进步或只图利少数人的经济发展;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根源,也不是骂骂个别政治人物、关他入狱或放出来,就能解决。因为我们早已要跳下那艘疯人船。
当然,疯人船在《我庄》里另有所指。在傅柯(M. Foucault)的阐释中,西方文明,或说西方现代社会发明自己(现代理性)的一连串过程,便是将麻疯病人、犯罪者、精神病患,从中世纪放逐他们的疯人船上带下来,区隔清楚这是没有劳动力的闲人,再把他们放入禁闭所、监狱或精神病院中,形成君主制度与资产阶级所建构的治安秩序、理性知识与道德观念。但这张专辑中,锺永丰描绘〈仙人游庄〉里的仙人(俗称智能不足或精神障碍者),反而有点象是在今日后现代疯狂蒸腾的社会里(那些加了人工香精还说是天然面包,把卖面包跟整型美容一样经营的投机资本家;把新闻评论节目演成神鬼灵异节目的前资深媒体人们…),追思前现代社会、我庄先民早就更为包容的理性与智慧。在那仍敬鬼神知天命的时日里,民间社会不以疯癫名之、而说是仙人,更有尊崇与羡慕他们远于俗世的超脱、对偶尔的忘情呼喊一笑置之,也对人类理性所到不了的异次元,带点自知之明的谦卑与敬畏。
然而,真正疯狂的或许是,第二现代化在农村及整体台湾社会所建构的各种剥离现实土壤的意识形态实践。比如〈课本〉这首歌所指出的教育体制,对台湾在地历史的剥除。我庄先民的开垦史、台湾各地民间宗教及文化仪式的由来与传承,在国民政府所教授的课本里,统统都是歌中孩童朗诵课本般的反覆唱答:“看毋到…看毋到”(看不到)。也如同〈草〉这首歌所描述的,使用农药科技所协助的耕作方法,使父执辈农民被教化出“恨草、怕草”的偏执情结,开始失去理智般地将化学除草剂(毒剂)越洒越重,土地被越洒越毒,真正得利的则是“药厂农会赚饱肚”。
最后,值得庆幸的是,“我庄”并不是以最后净土、返璞归真的去政治化怀旧姿态出现。锺永丰以“7-11”作为新世代的新故乡隐喻,说明我庄的变动进行式。地方政治生态,终将不敌全球化或垄断性资本所带来的低价便利,以及网络时代下更为现代化、统整的生活。连政府罚单都可像走自家厨房般轻易缴交,年轻孙孩找乡镇民代要做啥?与此同时,农村里又野生出新兴的在地力量。比如〈秀贞介菜园〉里描述,愈来愈多妇女自动自发整理社区菜园,容纳忧郁症患者、失业者及失学的新台湾之子们,在相互扶持的欢笑中,带来不同的协力劳动及价值观;包容更多人,也衬出地方角头、同时也是现代资本剥削化劳动关系的侷限。无怪乎,在今日22K世代寻找小确幸的风潮里,如果不是自暴自弃或赶潮流,那么在愈来愈多台湾小城乡镇巷弄里,我们不难看到开始有返乡中壮年或青年们,赤手修补老屋、开起小店,相互协力与串连,没有暴利但至少重新建构社群连系,不被挤压的自在生活着。和公民社会运动一样,那似乎也是个方向。
许多忍受孤独或受市场折磨的音乐创作,亦如是。大多数音乐人是在模仿中摸索而创作,有些天纵英才、却只能以仅有的生命经验为柴火。但林生祥与锺永丰,则是不断地在精鍊的音乐、技术、语言及思想中,扣连各种社会与文化经验的织网,才以独特的诗歌音乐传达信念或幽微使命。这也使得《我庄》听来,如此自在、大器,无可被挤压。
那些添加了明星香料的面包店或各式商品、新闻名嘴们,无止尽贪婪的资本钱滚钱游戏,就跳上你们自己乐不可支的疯人船吧。开往各种《我庄》的列车,已经吸引不少人陆续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