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
凑巧在虾米网看到一期音乐人月刊,名叫“风从西北吹过来”,介绍了几个西北乐队和歌手,一个来自宁夏、一个来自甘肃,五个来自新疆。页面传起一股旷远清凉的背景音乐,河溪潺潺、婉铃阵阵、吆声隐隐,轻灵的吉他弦音似泉雾般盈盈散出,这曲调似是在刻画一队行于漠地绿洲的孤独旅者。
凑巧点入“旅行者”乐队的链接,选一首歌听,惊喜地发现背景音乐是旅行者的同名曲。再试听几首,惊喜地察觉每首歌的旋律与情境都如此切心,一首歌是一幅画,一种辽景、一种乡息越过耳膜,迈入脑海,在躯体里泛起波澜。介绍说旅行者是舌头乐队的贝司手吴俊德创建的,当时有些惊愕,一时间难以将舌头的张狂辛刺与旅行者的静寥之意联系起来。上班时在兵马司的bandcamp网站循环听同名专辑《旅行者》,一循便是一天。那个在舌头复出的演出中跟着吴吞一齐咆哮“跟随着愤怒的星球一起旋转”的弹贝司的摇滚家伙,此刻我在他身上望到一种来自某片土地的民谣之质。
是一段自然之路,路途上洁云雨雪相伴;是一段人生之旅,旅程中馨欢离伤相随。木吉他时而触拨、时而轻扫,音符里渗出大地的苍凉、岁月的沧桑。心线与琴弦共振,琴飘心随,思念与感伤汩汩而来。歌者低吟浅唱,道出根一般平实的词话,温暖、悲愁亦坚毅。如歌似诉。歌唱之人抑或是一位足迹万千的旅者,走过风、走过山、走过冬、走过沙,最终归至出发的地方,向远方的人们吟述那茫茫历程与漫点情愫。时而笛箫声悠萦,时而手鼓轻奏,时而电子节韵柔铺,时而环境采样之音晰现,一切元素皆简约清透,它们缀饰着音乐,却更似一串继一串深深的步迹,踩留在往昔的伤怀与眷情里。旅行者的歌声,将人推出都市之喧碌纷杂,将人拉进大自然之苍朴归根。
民谣应该是一种让人挑剔的音乐风格,它不具备摇滚那般让人亢奋的外在性,因此它需要更多更深的内在之质。一支民谣,其地域性、其曲风、其表意、其音乐人之个性,任一因素都左右着我对它的喜好与否,稍有不合便难寻喜感。也许是太自封,但我喜爱的民谣的确很少,然而《旅行者》确是一张一入耳便难以割舍的专辑。
对于旅行者,我在乎的不是音乐用了何种民族乐器搞了何种民族手法,民族样式再美却非吾物,我在乎的也不是蕴藏在音乐背后的西藏行路之悟,天籁再迷却非我的土地。真正引我共鸣的是旅行者散发的乡愁之味。当我从一个地方走出来,走得太远回不去时,当我看到另一个自己执著地守在那个地方时,我就从这样的音乐里看到了和我相同的身影。旅行者,一半是行,一半是守,行是山川河漠,守是土壤大地,行是理想方向,守是信念根基。“琴声在呜咽,随夜色飘远,我不知道前方的路还有多远。带不走的一切是不属于另一个世界,就像我们的身体也会回到黄土地。”美好的难过,难过的美好,尽在尘封无言的乡愁中。
尤其喜欢《原野》,因为它的苍凉寒寂孕育生生不息,让心头酿一份萧楚望一份生机,也因为它的词作者是吴吞,这使我倍感惬意。“冬天的原野,铺着厚厚的雪,从上面走过就会留下痕迹。”以及改编自印第安歌谣的《只有到那时》,歌中那种世界末时的悲诉之语与无助之感让人唏嘘。想起印地安被白人侵掠至尽时一位印地安酋长写给美国总统的信:“当最后一个印地安人从地球上消失的时候,他记忆中的生活就像略过大草原的一片云。那些海岸和森林,依然会保留在他的心中,永远留存。 因为我们热爱土地就像婴儿眷恋慈母的怀抱。”
提起新疆,会感到遥远陌生,还会因为一些与政相关的事件和形势而感到一丝抵触。若说对新疆有些许向往,其原因大抵来自舌头乐队的那首《喀什的天空》。“当一条河干枯的时候,它会停在喀什的天空。”有时会惊讶于为何来自异地的声音会带给此地的我以感动与力量,这也许是因为除却人为因素,所有土地与道路都是缔结在一起的,它们生长着相同的野草,流淌着相同的血脉。
正如舌头乐队在上海长江迷笛的演出中吴吞所说:“这首喀什的天空也可以叫上海的天空,今天就叫浦东的天空。”
凑巧点入“旅行者”乐队的链接,选一首歌听,惊喜地发现背景音乐是旅行者的同名曲。再试听几首,惊喜地察觉每首歌的旋律与情境都如此切心,一首歌是一幅画,一种辽景、一种乡息越过耳膜,迈入脑海,在躯体里泛起波澜。介绍说旅行者是舌头乐队的贝司手吴俊德创建的,当时有些惊愕,一时间难以将舌头的张狂辛刺与旅行者的静寥之意联系起来。上班时在兵马司的bandcamp网站循环听同名专辑《旅行者》,一循便是一天。那个在舌头复出的演出中跟着吴吞一齐咆哮“跟随着愤怒的星球一起旋转”的弹贝司的摇滚家伙,此刻我在他身上望到一种来自某片土地的民谣之质。
是一段自然之路,路途上洁云雨雪相伴;是一段人生之旅,旅程中馨欢离伤相随。木吉他时而触拨、时而轻扫,音符里渗出大地的苍凉、岁月的沧桑。心线与琴弦共振,琴飘心随,思念与感伤汩汩而来。歌者低吟浅唱,道出根一般平实的词话,温暖、悲愁亦坚毅。如歌似诉。歌唱之人抑或是一位足迹万千的旅者,走过风、走过山、走过冬、走过沙,最终归至出发的地方,向远方的人们吟述那茫茫历程与漫点情愫。时而笛箫声悠萦,时而手鼓轻奏,时而电子节韵柔铺,时而环境采样之音晰现,一切元素皆简约清透,它们缀饰着音乐,却更似一串继一串深深的步迹,踩留在往昔的伤怀与眷情里。旅行者的歌声,将人推出都市之喧碌纷杂,将人拉进大自然之苍朴归根。
民谣应该是一种让人挑剔的音乐风格,它不具备摇滚那般让人亢奋的外在性,因此它需要更多更深的内在之质。一支民谣,其地域性、其曲风、其表意、其音乐人之个性,任一因素都左右着我对它的喜好与否,稍有不合便难寻喜感。也许是太自封,但我喜爱的民谣的确很少,然而《旅行者》确是一张一入耳便难以割舍的专辑。
对于旅行者,我在乎的不是音乐用了何种民族乐器搞了何种民族手法,民族样式再美却非吾物,我在乎的也不是蕴藏在音乐背后的西藏行路之悟,天籁再迷却非我的土地。真正引我共鸣的是旅行者散发的乡愁之味。当我从一个地方走出来,走得太远回不去时,当我看到另一个自己执著地守在那个地方时,我就从这样的音乐里看到了和我相同的身影。旅行者,一半是行,一半是守,行是山川河漠,守是土壤大地,行是理想方向,守是信念根基。“琴声在呜咽,随夜色飘远,我不知道前方的路还有多远。带不走的一切是不属于另一个世界,就像我们的身体也会回到黄土地。”美好的难过,难过的美好,尽在尘封无言的乡愁中。
尤其喜欢《原野》,因为它的苍凉寒寂孕育生生不息,让心头酿一份萧楚望一份生机,也因为它的词作者是吴吞,这使我倍感惬意。“冬天的原野,铺着厚厚的雪,从上面走过就会留下痕迹。”以及改编自印第安歌谣的《只有到那时》,歌中那种世界末时的悲诉之语与无助之感让人唏嘘。想起印地安被白人侵掠至尽时一位印地安酋长写给美国总统的信:“当最后一个印地安人从地球上消失的时候,他记忆中的生活就像略过大草原的一片云。那些海岸和森林,依然会保留在他的心中,永远留存。 因为我们热爱土地就像婴儿眷恋慈母的怀抱。”
提起新疆,会感到遥远陌生,还会因为一些与政相关的事件和形势而感到一丝抵触。若说对新疆有些许向往,其原因大抵来自舌头乐队的那首《喀什的天空》。“当一条河干枯的时候,它会停在喀什的天空。”有时会惊讶于为何来自异地的声音会带给此地的我以感动与力量,这也许是因为除却人为因素,所有土地与道路都是缔结在一起的,它们生长着相同的野草,流淌着相同的血脉。
正如舌头乐队在上海长江迷笛的演出中吴吞所说:“这首喀什的天空也可以叫上海的天空,今天就叫浦东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