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时做人,苦痛时成佛——听《月出》的一个角度
“朱哲琴与民族歌乐师”已经开篇点题了。
这张碟画面感极强,在相对之前更鲜明的色调之上可谓是时空交错。在七日谈中他们自我形容为“一本风随意翻开的书页”,我看放在这里更加适合。他们用四个月走访了五个少数民族聚居点,各民族的音乐在直径十几厘米的碟片上逐次绽放,从贵州,到西藏,到内蒙,到新疆,那些边缘的空间融洽在一起,一路繁花。将近五年厮磨诞生的这张月出中,用相对实验性的人声碰撞来自古老传承的民族采样,碰撞出又像远古又像未来的恍惚的火花,虽然多了很多人世生活的烟火骨肉味,还是充满了异时异地的吸引与想象力。纵使其中有些小缺憾,但在这种近乎全新的创作方式下,朱哲琴和她的团队已经是非常了不起和令人敬佩的了。
和其他走民族音乐路线的音乐人不同,她没有用民族包装、衬饰自己,也不是生搬硬套,换汤不换药地“翻唱”,她把自己的声音打散,却不是使自己完全融入、消失在其中,而是同时保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她既是衣服上的线,又是缝衣服的人,还是最后着衣者。在这里,朱哲琴把以前的自己丢了,打碎,在辅助采样的同时,反倒为自己的声音找到不少可能性。风吹草低里的呐喊,情人里的隐秘忧伤,揭谛揭谛里的刻意刻板。也许正是她接触的哲学,她的思考以及旅途中的见闻,渗透影响了她的音乐,这样的乐感绝不是练声能够得到的。
采样是贯穿全碟的,dadawa的声音是贯穿全碟的,同时,从头到尾各种打击乐也始终担当重要的角色,这就为古老的灵魂们提供了很多当代甚至关于未来的烘托。低沉的鼓点,劈头盖脑的西藏法器,类似节拍器的滴答声,和揭谛揭谛里出现的电子的滴滴声,这些元素有的古老,有的科幻,虽然出现不多,但是大大丰富了配器的厚度,提供了很多可供想象的空间。民族采样无论苗侗还是西藏的,都有其厚度,初闻惊人,但是听多了不免有些乏味,它们在被装饰之后和呼应后,对耳朵来说更丰富更吸引,也更容易进入。
离开何训田,朱哲琴的表现也相当的“敢”。几乎放弃了之前的风格,在这张碟里表现得极其野性,以一种近乎全新的方式创作,不论在打击乐的粗鲁还是民族采样各自的脾性中,基本都能够替自己找到适合的位置,一不小心会想起十年前的七只鼓,那是一种自在的诡异。不过,全碟的排布和编配整体来说不够连贯,没有与何训田合作时的一气呵成的工整和尽兴。
虽然涉足五大少数民族聚居地,但是这张碟的主角还是西藏和贵州苗侗,以蒙古音乐为主的只有风吹草低,以新疆音乐为主的有情人和卡龙琴与埃塞苏拜,但是后者确有鸡肋之嫌。这张碟不仅有朱哲琴和民族乐师的对照,有时空的对照,还有思想内核的对照。苗侗音乐多以生活、爱情为主,西藏音乐始终与宗教信仰挂钩,这两者几乎是极端,其中的对照联系,我是在仿佛谛听许多次之后才发现的。当然,这只是一种角度。
前几首歌曲分别展现了一种在山野间生活中的琐碎和愉悦,爱情欢喜和哀伤,山顶有些徘徊的似是而非,把各区域的特点基本展现了一遍,耳朵很欢喜。
乐曲行至揭谛揭谛,前奏的五段不同的采样简短地由细碎的打击乐连接,一开始听和混乱、没有得到舒展,然而,这恰好应对了人世浮生,生活化的苗族飞歌,口述历史的老人,琴,修行者,姑娘的唱吟,它们匆匆来,匆匆走,混乱恍惚。在一段犹是来自未来的乐点之后,就是副歌了,来得突然,那是顿悟。副歌的旋律简单甚至刻板,几经重复,升调,在鼓点的法器中,居然把一切超越、圆满自觉的氛围烘托出来了,这是西藏,这也是以前的何训田朱哲琴的结尾。
然而乐题一转,来到七月的诗经里,愉悦地陷入在生活中,自在欢乐。
苗侗的欢喜之后,又是藏式的超脱,来到了今生。生活的明丽遁入心静如明月万里了无尘的唱经声中,不悲不喜,一个出离世间的无尽之夜,却不止于此,半路上突降野性的藏北民歌,跳跃着与唱经声对应,生、灭循环如风中火苗,那就是佛与人的参比,是万年不变的觉悟与稍纵即逝的人世欢愉的对应,如朱哲琴所言,人性神性的同修,谁都深陷生活,也都有片刻的了悟。最后来自青朴的采样法器滚滚,厚重又有种向上的托力,终究又是成佛了。
但是这还不是结束,众生本该驾云绝尘而去,却没走,时空瞬间转换后,大家都来到了阳春三月的田野,回到属于自己的一些短暂如电露泡影的欢愉,加入好似不曾忧愁的弹琴、跳舞、唱歌的队伍中。也许,在这场人性与神性的同修中,不如以佛性观照人性。在六组坛经里有这么句话“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我理解为“我已觉悟,本可成佛,但我还是选择及时行乐,选择地上的生活。”也许,不辜负阳春三月,不辜负如水光阴是一种更适合人的佛性。
问题是,人生不处处欢乐、时时阳春乐,这才有了仓央嘉措的情诗,他说“世间哪得双重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想要超脱痛苦成佛,但是不愿意放弃享乐。或许认识的苦乐是并在一起的,要么同得,要么同舍。最好的人生状态应该是:欢乐时做人,苦痛时成佛。这大概也是许多艺术家哲学家考虑的吧。
所以这个结尾真是好,又回到了揭谛揭谛开头的阶段,各种采样,各种浮生,在阳春三月的田野上,在过去与未来的烟火中,各地的、各民族的人们弹着琴跳着舞唱歌,我还是先做人吧,黑夜来了再成佛,经历了视水非水,我宁愿看山皆山。
并且按照朱哲琴自身音乐道路的发展也是说得通的,黄孩子是人性的思考,阿姐鼓在生死轮回里的摸索,七日谈又描述了种种觉悟,那些觉悟对人来说实在太难了(爱一个人,你应该孤独地去爱),和在如去如来的助唱中一样,成佛而去。可是现在,她回到人间烟火中,与以前的自己也形成一种对照,投入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中,这个其实更难,需要更多的付出和更大的勇气。何训田出版了声音的图案和一訸上歌,两人像是背对着走,各自绚烂。不过,他们还正在如果地球,背着走也总有天碰头,我还是十分期待二人再次碰撞出新的火花的,到那时,又是多么美妙的光景。
下面是各首曲目的简评。
【月出】
开头就是慑人心魂的山野浪漫诡异的歌声,dadawa的演唱却十分柔软,像一块肚子似的的天鹅绒(语出自太阳照常升起),月出时大地一派辽阔的寂静。有点回归到黄孩子时期的感觉,乐段反复重复,甚至是四次,极少变化,但因为有苗族飞歌和侗族大歌在伴奏中提供对比,所以不觉得繁琐。出彩处在每段末尾的长长的拖音,自在而跳脱。呈现出来的画面既像扛着农具行在晨曦中的剪影,又像夜初的漫漫歌舞。欢腾中的寂静,苗岭。
【山顶】
西藏夜里浪子归去的脚步声,击打出六弦琴的单音节奏,在顿珠低沉模糊的声音,微微醉了酒。西藏法器(应该是大镲)与电子鼓应和着排山倒海,沉重又清旷,逼得山林都在低沉中雀跃,堆叠哄抬出冲天的声柱,声柱子中月亮豪迈而出,描绘出了海子诗中的意象——惨笑的白猿,又因为像姑娘的脸庞而使人顿时安静下来。鹰笛的烈风悚然经过,酒恍惚欲醒,转而又沉陷其中,所有元素密集地出现,六弦琴垫底,鼓擦轰鸣,鹰笛和着歌声一次次扬起,在最后,大喝一声“姑娘”,是醉后欲表白,人却不知何处,唯借月亮,痴望。六弦琴的节奏密集起来,脚步骤快。
仓央嘉措,他还是一个夜行者,十六年前的六世达赖喇嘛的开门声之后,两行脚步声遥相呼应。这是目前最喜欢的一首,唯一不足的是,“浮现在,我心上”这几个字太单薄,如果饱满些就完美了。
【风吹草低】
这首歌本来是应该很蒙古的,呼麦、汉子们的蒙古民歌,dadawa刚开始的吟唱也很“蒙古”,开阔,豁达,如如穹的清风轻轻呼啸而至,五个好汉的采样涌起,以阳衬阴,豁达的粗糙对应辽阔的细腻。然而到了中段,那段无词的喊唱失去了蒙式的空旷无边,歇斯底里,疯狂,逼仄,非常考验耳朵。若是换一个角度,不把它当做蒙古歌,而是藏式的,居然和上一首山顶默默呼应了。你看,月出,山顶,风来,女狼人在山顶仰天长啸,呛烈的白酒灌吼,层云在山顶堆叠,在笛声中远走,又卷土重来,分不清是走来,还是走去。Dadawa的人声在此十分戏剧性,这是以前没听过的她的声音。介绍里说山顶那个叫做喊唱,那这个呢,嘶唱吗?山顶的女狼人——这个意象一到,这首歌听起来就超级爽了,比安置一个蒙古长调还爽。如果尾声再重复个“敕勒川,阴山下……”就更好了,毕竟,好听的乐思,人们总是很愿意再听一遍。真的,没过瘾!还有,不如改名叫“阴山下”,比较符合整体的气质,叫风吹草地自然会联想到轻松与开阔。
【情人】
到了新疆的田野,男声从黎明走来,有种对待往事的惆怅;女声困在夜里,一种耽溺的未逝去的悲伤。这里的dadawa也很陌生的,似乎披着纱丽,很飘渺,有人说她在这首歌里气息很混乱,我倒觉得是刻意为之,悲伤不能自己的声音啊,在最后那个气声更是直击心底。令我想起她在寻访中在侗寨时,那个老人唱起的寡妇歌,这就是在弹琴跳舞的背面,孤寂和悲伤,这个色彩丰富了整体。这首歌的配乐有点像三托历,也许听久了会更好听。
【金冠银冠】
开头侗族小朋友好像操着贵州话说了一句“你看,我这好多……哎呀”可爱死了,随后dadawa与和声者飞扬的歌声一顿,一收,沁人心脾,一派宏伟的气势,让我期待至极。紧接着是木叶,确实有种亦远古亦未来的错觉,随后那段男声民歌“巴打别”一开始我很排斥,不好听,发音也相当奇怪,让我对这首歌一直很有意见,但是我又不愿意放弃它,毕竟开头和中间的童声与女声太美了,之后我一直努力接纳它,少了自己主观的排斥像是也没有那么难听了,也算是一首不错的歌,至少比随后那首好些。虽然叫做金冠银冠,唱的却是一些野花野草的事儿,让人脑海不断浮现过于繁盛的葱白绿的阳光下低矮的田野,算做事最后的普天同庆大欢唱的提前预热。
【卡龙琴与埃塞苏拜】
没有任何期待与对照地听的话还是不错的,新疆音乐的神秘与华丽展露无遗,男声遥远而稍显沙哑的歌唱也无可厚非,跟着声音,情绪也逐渐推进,如果这首歌是出现在CD2的话是非常美妙的,出现在CD1里则有点创新不足,也许男声那段换成dadawa来唱,歌迷好接受点,在对照与创新上和整体气质也更吻合些。总得的来说这首的确有些可有可无,不知道是不是之前接受太多评论而产生的不客观见解。如果在这个位置替换上一首以云南的海菜腔为主的再创作,那不仅补上了这个遗憾,还提升了整碟的丰富度,因为纵观全碟,没有一首歌云南采样参与了主部,连作为配乐的出现都很少。或者换成欧牧优诺的,换成那个蒙古大妈的,这两首的采样cd2里都没有,好像他们保留着以作为第二张月出用一样,这么一想我又充满了期待。
【揭谛揭谛】
跋涉了浮生抵达觉悟,在意义上和阿姐鼓极七日谈相似。旋律简单,就几个音符,但是很厚重,法器和电子鼓(估计是)对照击打,把气氛堆叠地很足,这和山顶一脉相承。副歌重复两遍后升了一个调,情绪也更浓,尤其在临近尾声时,呐喊式的和声一层一层攀爬到高处去,在鼓和镲的铺垫下十分震慑人心。这样的表达佛法的方式不常见,听久了很喜欢。
【七月】
不明的打击乐奏出恍恍惚惚的前奏,一开始的轻盈浅唱比不翼而飞还要树林里草莓采,又有点要跳跃到幽兰操中,隐约看见提篓的小姑娘踱着小步去小河边洗衣,先秦时代的河。接着的过渡非常轻巧,敲击节奏的好像是木鱼,dadawa在这时的吟唱像个小神仙,轻松自在。随后,苗族飞歌猛地冲出来,真真是要被声浪推走了,dadawa啦啦啦的随性的歌声和浓密的飞歌一厚一薄,前后呼应,纵舞,自在,跳脱,美得听着的人也要跟着耳朵飞去了飞去了。不过,曲子太短,还没有完全发展开来嘛,没有完全进入就出来了,如果能够有变化地、加浓加重地重复一遍是最好的。同时,那几个啦啦啦感觉太飘了,没有质感,不过瘾。
【今生】
这本来是最期待的一首了。Dadawa不愧是文学出身,描述得十分精准,说让桑的歌声像晴空的狂雨,把人心淋透了。其实,单听采样倒没有觉得出奇,而dadawa的声音作为冗长的埋伏,使得男声在听觉惯性中石破天惊地爆发开来,意外的美丽,晴空的狂雨。
这些歌都是先有采样,再作曲应对的,这样做十分需要功力:把一个采样分析出来,思索方向,裁剪,然后做出新曲衬托,这就是这首歌的难处与出彩处。真不知道她们一开始是怎么想到这个方向的,一步一步的裁剪和应对应该比自己创作一首歌曲更不容易。在原采样中,应对的女声更高,甚至尖利,有点不适,果然是要阴阳相衬,一个阳刚,另一个应该柔和了,而不是更刚烈。这样的,用女声诵佛男声高歌的形式很少见,通常是反之。
不过,因为之前听到的赞美太多,以至于我对这首歌的期待值也更高,已经很好的现实还是和想象有些落差。我想象中,女声应该更低一些,旋律的起伏不大,但是连贯,不食人间烟火,一如一个无边的沉坐,而藏北民歌会更高亢一些,稍显急促,并越来越急促,跳跃着,如烛火的动荡,也像不断滴下的雨水,野性汹涌,代表了生机,享乐。如此,一为古佛,一为红帐,静者最静,动者最动,其反差之强烈,又因为互相观望而融合,在听觉上的冲击力是巨大的。我被自己想象出来的音乐给打动了,以至于期待得不能自已。所以,现实中的“今生”美则美矣,还不够,不过一想到是先有采样的,就不好期望更多了。所以嘛,还是想象中的最美。
【来弹琴 来跳舞来唱歌】
最开始,看见这个名字很有不祥的预感,各种先行的评论不是说什么森森的夜店风,就是说嘈杂没有融合,结果,稍带着质疑,却给我一个惊喜。我倒是觉得一切都恰如其分。其实越听越觉得作曲编曲的这两位有点厉害,把这些据说是三十三轨的采样衔接在一起(我掰着指头数过,只数到十八个),历时五个月,这太可拍了,语言不同,调性不同,节拍不同,也不知道她们只怎么磨出来的。最终的成果十分出彩,田野上,阳春三月,既是是远古的集会,也是未来的狂欢,是记忆中的祭祀,也是想象中的篝火。在开头出现了古筝,这算是汉族也加入了吧,接着真是山花烂漫,一朵一朵,次第开放,目不暇接地向前潮涌而去,虽然都很短暂,但这恰就是音乐的大同,永不放弃的各自的性格和态度,以及不变的追求交流的渴望,这应该也是这张唱片的主旨之一。dadawa歌声间杂其中,临其境又似在旁观。在“今生”之后,从庙堂回到广袤的原野,这是最开始的地方,也是最后的地方,这样的结尾是没有更好的了。至于很多人说的歌词的问题,我看不存在。你看,在阳春三月里,广袤田野上,不同语言和服饰的密集欢乐的人们,弹着琴,跳着舞,唱着歌,还有什么不够,还需要什么大道理吗,心也随着到了野外,我想,那是一个被居住着的野外。况且,少数民族音乐在歌词上一直是简洁直白的,所以歌词的随性在这张唱片里反而是应该的(虽然我真的很喜欢七日谈里的词)。
当然,以上都不过是听这张唱片的诸多角度的一种罢了,不同人有不同观点,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候也有不同的见解,艺术都是镜子,本身不是目的,观者看见的才是其意义所在。等待月出的这几年,身边发生了很多事,联系前后简直是不敢相信,还好还有音乐,有dadawa,有阳春三月田野上的纵情享乐。
这张碟画面感极强,在相对之前更鲜明的色调之上可谓是时空交错。在七日谈中他们自我形容为“一本风随意翻开的书页”,我看放在这里更加适合。他们用四个月走访了五个少数民族聚居点,各民族的音乐在直径十几厘米的碟片上逐次绽放,从贵州,到西藏,到内蒙,到新疆,那些边缘的空间融洽在一起,一路繁花。将近五年厮磨诞生的这张月出中,用相对实验性的人声碰撞来自古老传承的民族采样,碰撞出又像远古又像未来的恍惚的火花,虽然多了很多人世生活的烟火骨肉味,还是充满了异时异地的吸引与想象力。纵使其中有些小缺憾,但在这种近乎全新的创作方式下,朱哲琴和她的团队已经是非常了不起和令人敬佩的了。
和其他走民族音乐路线的音乐人不同,她没有用民族包装、衬饰自己,也不是生搬硬套,换汤不换药地“翻唱”,她把自己的声音打散,却不是使自己完全融入、消失在其中,而是同时保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她既是衣服上的线,又是缝衣服的人,还是最后着衣者。在这里,朱哲琴把以前的自己丢了,打碎,在辅助采样的同时,反倒为自己的声音找到不少可能性。风吹草低里的呐喊,情人里的隐秘忧伤,揭谛揭谛里的刻意刻板。也许正是她接触的哲学,她的思考以及旅途中的见闻,渗透影响了她的音乐,这样的乐感绝不是练声能够得到的。
采样是贯穿全碟的,dadawa的声音是贯穿全碟的,同时,从头到尾各种打击乐也始终担当重要的角色,这就为古老的灵魂们提供了很多当代甚至关于未来的烘托。低沉的鼓点,劈头盖脑的西藏法器,类似节拍器的滴答声,和揭谛揭谛里出现的电子的滴滴声,这些元素有的古老,有的科幻,虽然出现不多,但是大大丰富了配器的厚度,提供了很多可供想象的空间。民族采样无论苗侗还是西藏的,都有其厚度,初闻惊人,但是听多了不免有些乏味,它们在被装饰之后和呼应后,对耳朵来说更丰富更吸引,也更容易进入。
离开何训田,朱哲琴的表现也相当的“敢”。几乎放弃了之前的风格,在这张碟里表现得极其野性,以一种近乎全新的方式创作,不论在打击乐的粗鲁还是民族采样各自的脾性中,基本都能够替自己找到适合的位置,一不小心会想起十年前的七只鼓,那是一种自在的诡异。不过,全碟的排布和编配整体来说不够连贯,没有与何训田合作时的一气呵成的工整和尽兴。
虽然涉足五大少数民族聚居地,但是这张碟的主角还是西藏和贵州苗侗,以蒙古音乐为主的只有风吹草低,以新疆音乐为主的有情人和卡龙琴与埃塞苏拜,但是后者确有鸡肋之嫌。这张碟不仅有朱哲琴和民族乐师的对照,有时空的对照,还有思想内核的对照。苗侗音乐多以生活、爱情为主,西藏音乐始终与宗教信仰挂钩,这两者几乎是极端,其中的对照联系,我是在仿佛谛听许多次之后才发现的。当然,这只是一种角度。
前几首歌曲分别展现了一种在山野间生活中的琐碎和愉悦,爱情欢喜和哀伤,山顶有些徘徊的似是而非,把各区域的特点基本展现了一遍,耳朵很欢喜。
乐曲行至揭谛揭谛,前奏的五段不同的采样简短地由细碎的打击乐连接,一开始听和混乱、没有得到舒展,然而,这恰好应对了人世浮生,生活化的苗族飞歌,口述历史的老人,琴,修行者,姑娘的唱吟,它们匆匆来,匆匆走,混乱恍惚。在一段犹是来自未来的乐点之后,就是副歌了,来得突然,那是顿悟。副歌的旋律简单甚至刻板,几经重复,升调,在鼓点的法器中,居然把一切超越、圆满自觉的氛围烘托出来了,这是西藏,这也是以前的何训田朱哲琴的结尾。
然而乐题一转,来到七月的诗经里,愉悦地陷入在生活中,自在欢乐。
苗侗的欢喜之后,又是藏式的超脱,来到了今生。生活的明丽遁入心静如明月万里了无尘的唱经声中,不悲不喜,一个出离世间的无尽之夜,却不止于此,半路上突降野性的藏北民歌,跳跃着与唱经声对应,生、灭循环如风中火苗,那就是佛与人的参比,是万年不变的觉悟与稍纵即逝的人世欢愉的对应,如朱哲琴所言,人性神性的同修,谁都深陷生活,也都有片刻的了悟。最后来自青朴的采样法器滚滚,厚重又有种向上的托力,终究又是成佛了。
但是这还不是结束,众生本该驾云绝尘而去,却没走,时空瞬间转换后,大家都来到了阳春三月的田野,回到属于自己的一些短暂如电露泡影的欢愉,加入好似不曾忧愁的弹琴、跳舞、唱歌的队伍中。也许,在这场人性与神性的同修中,不如以佛性观照人性。在六组坛经里有这么句话“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我理解为“我已觉悟,本可成佛,但我还是选择及时行乐,选择地上的生活。”也许,不辜负阳春三月,不辜负如水光阴是一种更适合人的佛性。
问题是,人生不处处欢乐、时时阳春乐,这才有了仓央嘉措的情诗,他说“世间哪得双重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想要超脱痛苦成佛,但是不愿意放弃享乐。或许认识的苦乐是并在一起的,要么同得,要么同舍。最好的人生状态应该是:欢乐时做人,苦痛时成佛。这大概也是许多艺术家哲学家考虑的吧。
所以这个结尾真是好,又回到了揭谛揭谛开头的阶段,各种采样,各种浮生,在阳春三月的田野上,在过去与未来的烟火中,各地的、各民族的人们弹着琴跳着舞唱歌,我还是先做人吧,黑夜来了再成佛,经历了视水非水,我宁愿看山皆山。
并且按照朱哲琴自身音乐道路的发展也是说得通的,黄孩子是人性的思考,阿姐鼓在生死轮回里的摸索,七日谈又描述了种种觉悟,那些觉悟对人来说实在太难了(爱一个人,你应该孤独地去爱),和在如去如来的助唱中一样,成佛而去。可是现在,她回到人间烟火中,与以前的自己也形成一种对照,投入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中,这个其实更难,需要更多的付出和更大的勇气。何训田出版了声音的图案和一訸上歌,两人像是背对着走,各自绚烂。不过,他们还正在如果地球,背着走也总有天碰头,我还是十分期待二人再次碰撞出新的火花的,到那时,又是多么美妙的光景。
下面是各首曲目的简评。
【月出】
开头就是慑人心魂的山野浪漫诡异的歌声,dadawa的演唱却十分柔软,像一块肚子似的的天鹅绒(语出自太阳照常升起),月出时大地一派辽阔的寂静。有点回归到黄孩子时期的感觉,乐段反复重复,甚至是四次,极少变化,但因为有苗族飞歌和侗族大歌在伴奏中提供对比,所以不觉得繁琐。出彩处在每段末尾的长长的拖音,自在而跳脱。呈现出来的画面既像扛着农具行在晨曦中的剪影,又像夜初的漫漫歌舞。欢腾中的寂静,苗岭。
【山顶】
西藏夜里浪子归去的脚步声,击打出六弦琴的单音节奏,在顿珠低沉模糊的声音,微微醉了酒。西藏法器(应该是大镲)与电子鼓应和着排山倒海,沉重又清旷,逼得山林都在低沉中雀跃,堆叠哄抬出冲天的声柱,声柱子中月亮豪迈而出,描绘出了海子诗中的意象——惨笑的白猿,又因为像姑娘的脸庞而使人顿时安静下来。鹰笛的烈风悚然经过,酒恍惚欲醒,转而又沉陷其中,所有元素密集地出现,六弦琴垫底,鼓擦轰鸣,鹰笛和着歌声一次次扬起,在最后,大喝一声“姑娘”,是醉后欲表白,人却不知何处,唯借月亮,痴望。六弦琴的节奏密集起来,脚步骤快。
仓央嘉措,他还是一个夜行者,十六年前的六世达赖喇嘛的开门声之后,两行脚步声遥相呼应。这是目前最喜欢的一首,唯一不足的是,“浮现在,我心上”这几个字太单薄,如果饱满些就完美了。
【风吹草低】
这首歌本来是应该很蒙古的,呼麦、汉子们的蒙古民歌,dadawa刚开始的吟唱也很“蒙古”,开阔,豁达,如如穹的清风轻轻呼啸而至,五个好汉的采样涌起,以阳衬阴,豁达的粗糙对应辽阔的细腻。然而到了中段,那段无词的喊唱失去了蒙式的空旷无边,歇斯底里,疯狂,逼仄,非常考验耳朵。若是换一个角度,不把它当做蒙古歌,而是藏式的,居然和上一首山顶默默呼应了。你看,月出,山顶,风来,女狼人在山顶仰天长啸,呛烈的白酒灌吼,层云在山顶堆叠,在笛声中远走,又卷土重来,分不清是走来,还是走去。Dadawa的人声在此十分戏剧性,这是以前没听过的她的声音。介绍里说山顶那个叫做喊唱,那这个呢,嘶唱吗?山顶的女狼人——这个意象一到,这首歌听起来就超级爽了,比安置一个蒙古长调还爽。如果尾声再重复个“敕勒川,阴山下……”就更好了,毕竟,好听的乐思,人们总是很愿意再听一遍。真的,没过瘾!还有,不如改名叫“阴山下”,比较符合整体的气质,叫风吹草地自然会联想到轻松与开阔。
【情人】
到了新疆的田野,男声从黎明走来,有种对待往事的惆怅;女声困在夜里,一种耽溺的未逝去的悲伤。这里的dadawa也很陌生的,似乎披着纱丽,很飘渺,有人说她在这首歌里气息很混乱,我倒觉得是刻意为之,悲伤不能自己的声音啊,在最后那个气声更是直击心底。令我想起她在寻访中在侗寨时,那个老人唱起的寡妇歌,这就是在弹琴跳舞的背面,孤寂和悲伤,这个色彩丰富了整体。这首歌的配乐有点像三托历,也许听久了会更好听。
【金冠银冠】
开头侗族小朋友好像操着贵州话说了一句“你看,我这好多……哎呀”可爱死了,随后dadawa与和声者飞扬的歌声一顿,一收,沁人心脾,一派宏伟的气势,让我期待至极。紧接着是木叶,确实有种亦远古亦未来的错觉,随后那段男声民歌“巴打别”一开始我很排斥,不好听,发音也相当奇怪,让我对这首歌一直很有意见,但是我又不愿意放弃它,毕竟开头和中间的童声与女声太美了,之后我一直努力接纳它,少了自己主观的排斥像是也没有那么难听了,也算是一首不错的歌,至少比随后那首好些。虽然叫做金冠银冠,唱的却是一些野花野草的事儿,让人脑海不断浮现过于繁盛的葱白绿的阳光下低矮的田野,算做事最后的普天同庆大欢唱的提前预热。
【卡龙琴与埃塞苏拜】
没有任何期待与对照地听的话还是不错的,新疆音乐的神秘与华丽展露无遗,男声遥远而稍显沙哑的歌唱也无可厚非,跟着声音,情绪也逐渐推进,如果这首歌是出现在CD2的话是非常美妙的,出现在CD1里则有点创新不足,也许男声那段换成dadawa来唱,歌迷好接受点,在对照与创新上和整体气质也更吻合些。总得的来说这首的确有些可有可无,不知道是不是之前接受太多评论而产生的不客观见解。如果在这个位置替换上一首以云南的海菜腔为主的再创作,那不仅补上了这个遗憾,还提升了整碟的丰富度,因为纵观全碟,没有一首歌云南采样参与了主部,连作为配乐的出现都很少。或者换成欧牧优诺的,换成那个蒙古大妈的,这两首的采样cd2里都没有,好像他们保留着以作为第二张月出用一样,这么一想我又充满了期待。
【揭谛揭谛】
跋涉了浮生抵达觉悟,在意义上和阿姐鼓极七日谈相似。旋律简单,就几个音符,但是很厚重,法器和电子鼓(估计是)对照击打,把气氛堆叠地很足,这和山顶一脉相承。副歌重复两遍后升了一个调,情绪也更浓,尤其在临近尾声时,呐喊式的和声一层一层攀爬到高处去,在鼓和镲的铺垫下十分震慑人心。这样的表达佛法的方式不常见,听久了很喜欢。
【七月】
不明的打击乐奏出恍恍惚惚的前奏,一开始的轻盈浅唱比不翼而飞还要树林里草莓采,又有点要跳跃到幽兰操中,隐约看见提篓的小姑娘踱着小步去小河边洗衣,先秦时代的河。接着的过渡非常轻巧,敲击节奏的好像是木鱼,dadawa在这时的吟唱像个小神仙,轻松自在。随后,苗族飞歌猛地冲出来,真真是要被声浪推走了,dadawa啦啦啦的随性的歌声和浓密的飞歌一厚一薄,前后呼应,纵舞,自在,跳脱,美得听着的人也要跟着耳朵飞去了飞去了。不过,曲子太短,还没有完全发展开来嘛,没有完全进入就出来了,如果能够有变化地、加浓加重地重复一遍是最好的。同时,那几个啦啦啦感觉太飘了,没有质感,不过瘾。
【今生】
这本来是最期待的一首了。Dadawa不愧是文学出身,描述得十分精准,说让桑的歌声像晴空的狂雨,把人心淋透了。其实,单听采样倒没有觉得出奇,而dadawa的声音作为冗长的埋伏,使得男声在听觉惯性中石破天惊地爆发开来,意外的美丽,晴空的狂雨。
这些歌都是先有采样,再作曲应对的,这样做十分需要功力:把一个采样分析出来,思索方向,裁剪,然后做出新曲衬托,这就是这首歌的难处与出彩处。真不知道她们一开始是怎么想到这个方向的,一步一步的裁剪和应对应该比自己创作一首歌曲更不容易。在原采样中,应对的女声更高,甚至尖利,有点不适,果然是要阴阳相衬,一个阳刚,另一个应该柔和了,而不是更刚烈。这样的,用女声诵佛男声高歌的形式很少见,通常是反之。
不过,因为之前听到的赞美太多,以至于我对这首歌的期待值也更高,已经很好的现实还是和想象有些落差。我想象中,女声应该更低一些,旋律的起伏不大,但是连贯,不食人间烟火,一如一个无边的沉坐,而藏北民歌会更高亢一些,稍显急促,并越来越急促,跳跃着,如烛火的动荡,也像不断滴下的雨水,野性汹涌,代表了生机,享乐。如此,一为古佛,一为红帐,静者最静,动者最动,其反差之强烈,又因为互相观望而融合,在听觉上的冲击力是巨大的。我被自己想象出来的音乐给打动了,以至于期待得不能自已。所以,现实中的“今生”美则美矣,还不够,不过一想到是先有采样的,就不好期望更多了。所以嘛,还是想象中的最美。
【来弹琴 来跳舞来唱歌】
最开始,看见这个名字很有不祥的预感,各种先行的评论不是说什么森森的夜店风,就是说嘈杂没有融合,结果,稍带着质疑,却给我一个惊喜。我倒是觉得一切都恰如其分。其实越听越觉得作曲编曲的这两位有点厉害,把这些据说是三十三轨的采样衔接在一起(我掰着指头数过,只数到十八个),历时五个月,这太可拍了,语言不同,调性不同,节拍不同,也不知道她们只怎么磨出来的。最终的成果十分出彩,田野上,阳春三月,既是是远古的集会,也是未来的狂欢,是记忆中的祭祀,也是想象中的篝火。在开头出现了古筝,这算是汉族也加入了吧,接着真是山花烂漫,一朵一朵,次第开放,目不暇接地向前潮涌而去,虽然都很短暂,但这恰就是音乐的大同,永不放弃的各自的性格和态度,以及不变的追求交流的渴望,这应该也是这张唱片的主旨之一。dadawa歌声间杂其中,临其境又似在旁观。在“今生”之后,从庙堂回到广袤的原野,这是最开始的地方,也是最后的地方,这样的结尾是没有更好的了。至于很多人说的歌词的问题,我看不存在。你看,在阳春三月里,广袤田野上,不同语言和服饰的密集欢乐的人们,弹着琴,跳着舞,唱着歌,还有什么不够,还需要什么大道理吗,心也随着到了野外,我想,那是一个被居住着的野外。况且,少数民族音乐在歌词上一直是简洁直白的,所以歌词的随性在这张唱片里反而是应该的(虽然我真的很喜欢七日谈里的词)。
当然,以上都不过是听这张唱片的诸多角度的一种罢了,不同人有不同观点,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候也有不同的见解,艺术都是镜子,本身不是目的,观者看见的才是其意义所在。等待月出的这几年,身边发生了很多事,联系前后简直是不敢相信,还好还有音乐,有dadawa,有阳春三月田野上的纵情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