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开头,没有结尾,一如你的时间
听到《普鲁斯特行动》的时候,产生十二年前对《还是会寂寞》中那首《等待》的感受:旋律简单但不枯燥,编曲喧闹却暗藏秩序,独到的和弦,浓烈的贝斯隐藏在人声背后,歇斯底里的情绪猛推向前,一股被怂恿的振奋从内心升起。也像《我亲爱的偏执狂》里大段的扫弦,副歌持续不断的夸张长音,多轨配器交缠的立体感,催促主动思考的神经。歌词也有《1234567》一般对自信缺乏、踌躇犹豫的点拨,虽缺乏完整的叙事要素、并将故事的两端去掉,但交付自行想象的权力,让人产生自然的共鸣。像神秘主义的吸引力,如题踏上阿兰.德波顿拥抱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意识方舟——没有中心人物,没有故事情节,一旦由你赋予了开头、结尾,就能轻易将那份感情占为己有。《普鲁斯特行动》的平行象征,恰如我们聆听陈绮贞的这些年岁,在激烈的和弦中,回忆每一个人被时间追赶的生活故事。
但时间,并不是专辑的垄断概念。《时间的歌》中所有与“时间”相关的隐喻和信息,都被拆分、打乱、无序排列,虽然唱片依然有“序曲”这样的结构性作品存在,但整张专辑几乎没有主线可言。歌曲失去连贯性,像拼贴起来的照片墙,时间不再是完整的线条,而是前后失序,仅靠逻辑支撑的散点。而且,《时间的歌》与“花的三部曲”关系究竟如何,亦无所谓。不必说专辑以时间为名,就是创作者的意图随岁月变迁,也早该不是2005年《华丽的冒险》初衷的样子。从音乐角度更是如此:去年和钟成虎、陈建骐组成电子乐团发行《52赫兹》,也昭示了《太阳》形态的音乐风格必将被截断——虽然《时间的歌》文案依然宣称它不是一个“孤悬的、高潮式的结局”,但它也不该是任何一个概念、任何一部整体、任何一副蓝图中的“一块”,更不是所谓的“第三部分”。不可否认,它是近十年来音乐情绪分分秒秒的积累,但它的性质,应该像是在时间终点回溯整体的窗口,它描述了最初的概念随时间变化的全部过程,代表了八年波澜起伏的整个乐章,并将“变化”这一要点涵盖在内,这或许才是“时间的歌”想要表达的意思。此外,The Verse团队遗留的电子音乐痕迹,也深刻影响了这张唱片。不留恋怀旧的人,不讨好保守的心,喜欢的人自然喜欢。历史总是相似——想想你十五年前向别人推荐那个“陈绮贞”的时候,曾经遇到的多少漠视和不解;面对《时间的歌》中各具姿态的十二首作品,这情形依然相似。时间会走,但人却很难改变,简直像史蒂芬金在《万事皆平衡》中的恶意讽刺。
除了《52赫兹》留下的实验电子影响,非洲乐器、世界音乐也是这张唱片的新鲜气息。李雨寰制作的《序曲:时间的歌》和《秋天蒙太奇》展示了极为扭曲、诡异的听觉空间,与当年制作《小步舞曲》的轻盈姿色相比,充满十足破坏性的快感,两人十年的变化昭然若揭。陈建骐的《Peace & Revolution》 则是一副The Verse意犹未尽的Café Del Mar色彩,渐进式的编曲十分舒适,配器最丰满的段落也有清晰的层次感。另外钟成虎的《倒数》也值得一提,在民谣原味中加入Kalimba和笛子演奏,南非音乐家Warrick Sony和青年笛子演奏家胡帅的参与,让这首旋律本来很流行的歌有了些不同寻常的质感。其实《普鲁斯特行动》因为土耳其吉他的演出,也有很浓烈的异域风格,但说到底,这张唱片中关于非洲音乐元素的惊艳,都要归功于大师李守信的鼓和打击乐器——他给予听众对于节奏的期待,就像多年来他参与的所有作品一样。不论流行或另类、主流或小众,都给人留下一份对鼓点的难忘记忆。《时间的歌》中尤是如此,只因在鼓的项目前看到李守信的名字,唱片就已经与沉闷绝缘了。
唱片中少不了陈绮贞钟爱的冲突美学,以及对黑暗颓废等情绪的另类向往。虽然《雨水一盒》中李格弟歌词的成败见仁见智,但陈绮贞早自《Sentimental Kills》就锤炼出的隐性愤怒业已成型,负面宣泄已是家常便饭。由她自己弹奏的钢琴,氛围沉重,旋律也是一副妄图入骨的深刻。越到贝斯参与的副歌,钢琴的弹奏越是猛烈反击,待到曲终几近击打钢琴,所谓情绪一词,至此不言而喻。同是钢琴主奏,陈建骐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则在古典色彩中诉尽悲怆,虽“柏拉图”等字眼有些俗不可耐的文艺档位,但细读歌词有很强的故事性,私窃的讲述、雅致的质感两相咬合,温婉的唱法抓住悲哀的核心,在岑静中突出哽住喉咙的心结,值得反复咀嚼。
硬要说《时间的歌》有结构可言的话,那么《涟漪》或可看成“序曲”过后的内容浏览。一种类似目录的存在。《涟漪》涵盖多种音乐风格,它之后的歌曲里呈现的摇滚、电子、民谣都有涉及,配器也是立体融合:电音效果器伏在人声背后,打击乐器小心翼翼地铺垫,还有小段却精彩的贝斯演奏,甚至氛围采样音效,交织链接,像要展示《时间的歌》中的每一条情绪轨道。而《流浪者之歌》安置在唱片最中间的位置,自然充当唱片的脊柱。虽有主流风格做主打的惯性,但《流浪者之歌》所讲述的动人故事,也使它无论如何都不能位居次要。弦乐编曲不再新鲜,可由李雨寰回归制作、编曲就有了惊人的层次,两次情绪高潮的做法,也令人深深叹服。这首歌的MV应该说十分重要。不但给予观众一次性的感动,又像底片在视觉的残留,赋予一个供人理解的契机。将晦涩的歌词具象化,将每个故事都留下深刻的形体倒模,持续不断刺激流泪的神经。陈绮贞在唱片中将这支MV的参演人员一一做了重点感谢,重要性可见一斑,俨然是唱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说完陈绮贞的复杂,又想说陈绮贞的简单。无论赋予音乐多少哲学概念,多少文艺文学观点,说到底,那些与我们自己有多少关联,每个人的感触都不相同。所以,我们常常由大见小,甚至反其道而行,毕竟,对音乐的理解,始终源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相对,时间也像是一种错觉。就像我们无法拥有的许多事物,我们想歌颂它,又觉得无迹可寻。当听到《别送我回家》这首歌时,感受到了那份最初的吸引——就和2002年《Groupies》里那首《不应该》一样,一条若有似无的情绪轨道,呓语呢喃的倾吐,闭上眼睛,接收那满足好奇心一般的新鲜感受。歌词没有拯救什么的大义,也没有对于世界万物博大、我之浮游的感慨,只有“你”和“我”两个代词之间、没完没了的缠绵纠结,也就是我们刚开始喜欢她时,那份关于“小”的清新、原始、自在的感触。歌词的故事里没有开头,没有结尾,却有浓墨重彩的情节,我们徜徉在最充实的中间地带,享受那种与无知相似,又与宽容、豁达十分接近的人生感悟。
想必时间也就是这样的东西——我们从不知道它怎样开始,也不知会如何结束,但我们每个人都占有一部分,并各自珍惜。
但时间,并不是专辑的垄断概念。《时间的歌》中所有与“时间”相关的隐喻和信息,都被拆分、打乱、无序排列,虽然唱片依然有“序曲”这样的结构性作品存在,但整张专辑几乎没有主线可言。歌曲失去连贯性,像拼贴起来的照片墙,时间不再是完整的线条,而是前后失序,仅靠逻辑支撑的散点。而且,《时间的歌》与“花的三部曲”关系究竟如何,亦无所谓。不必说专辑以时间为名,就是创作者的意图随岁月变迁,也早该不是2005年《华丽的冒险》初衷的样子。从音乐角度更是如此:去年和钟成虎、陈建骐组成电子乐团发行《52赫兹》,也昭示了《太阳》形态的音乐风格必将被截断——虽然《时间的歌》文案依然宣称它不是一个“孤悬的、高潮式的结局”,但它也不该是任何一个概念、任何一部整体、任何一副蓝图中的“一块”,更不是所谓的“第三部分”。不可否认,它是近十年来音乐情绪分分秒秒的积累,但它的性质,应该像是在时间终点回溯整体的窗口,它描述了最初的概念随时间变化的全部过程,代表了八年波澜起伏的整个乐章,并将“变化”这一要点涵盖在内,这或许才是“时间的歌”想要表达的意思。此外,The Verse团队遗留的电子音乐痕迹,也深刻影响了这张唱片。不留恋怀旧的人,不讨好保守的心,喜欢的人自然喜欢。历史总是相似——想想你十五年前向别人推荐那个“陈绮贞”的时候,曾经遇到的多少漠视和不解;面对《时间的歌》中各具姿态的十二首作品,这情形依然相似。时间会走,但人却很难改变,简直像史蒂芬金在《万事皆平衡》中的恶意讽刺。
除了《52赫兹》留下的实验电子影响,非洲乐器、世界音乐也是这张唱片的新鲜气息。李雨寰制作的《序曲:时间的歌》和《秋天蒙太奇》展示了极为扭曲、诡异的听觉空间,与当年制作《小步舞曲》的轻盈姿色相比,充满十足破坏性的快感,两人十年的变化昭然若揭。陈建骐的《Peace & Revolution》 则是一副The Verse意犹未尽的Café Del Mar色彩,渐进式的编曲十分舒适,配器最丰满的段落也有清晰的层次感。另外钟成虎的《倒数》也值得一提,在民谣原味中加入Kalimba和笛子演奏,南非音乐家Warrick Sony和青年笛子演奏家胡帅的参与,让这首旋律本来很流行的歌有了些不同寻常的质感。其实《普鲁斯特行动》因为土耳其吉他的演出,也有很浓烈的异域风格,但说到底,这张唱片中关于非洲音乐元素的惊艳,都要归功于大师李守信的鼓和打击乐器——他给予听众对于节奏的期待,就像多年来他参与的所有作品一样。不论流行或另类、主流或小众,都给人留下一份对鼓点的难忘记忆。《时间的歌》中尤是如此,只因在鼓的项目前看到李守信的名字,唱片就已经与沉闷绝缘了。
唱片中少不了陈绮贞钟爱的冲突美学,以及对黑暗颓废等情绪的另类向往。虽然《雨水一盒》中李格弟歌词的成败见仁见智,但陈绮贞早自《Sentimental Kills》就锤炼出的隐性愤怒业已成型,负面宣泄已是家常便饭。由她自己弹奏的钢琴,氛围沉重,旋律也是一副妄图入骨的深刻。越到贝斯参与的副歌,钢琴的弹奏越是猛烈反击,待到曲终几近击打钢琴,所谓情绪一词,至此不言而喻。同是钢琴主奏,陈建骐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则在古典色彩中诉尽悲怆,虽“柏拉图”等字眼有些俗不可耐的文艺档位,但细读歌词有很强的故事性,私窃的讲述、雅致的质感两相咬合,温婉的唱法抓住悲哀的核心,在岑静中突出哽住喉咙的心结,值得反复咀嚼。
硬要说《时间的歌》有结构可言的话,那么《涟漪》或可看成“序曲”过后的内容浏览。一种类似目录的存在。《涟漪》涵盖多种音乐风格,它之后的歌曲里呈现的摇滚、电子、民谣都有涉及,配器也是立体融合:电音效果器伏在人声背后,打击乐器小心翼翼地铺垫,还有小段却精彩的贝斯演奏,甚至氛围采样音效,交织链接,像要展示《时间的歌》中的每一条情绪轨道。而《流浪者之歌》安置在唱片最中间的位置,自然充当唱片的脊柱。虽有主流风格做主打的惯性,但《流浪者之歌》所讲述的动人故事,也使它无论如何都不能位居次要。弦乐编曲不再新鲜,可由李雨寰回归制作、编曲就有了惊人的层次,两次情绪高潮的做法,也令人深深叹服。这首歌的MV应该说十分重要。不但给予观众一次性的感动,又像底片在视觉的残留,赋予一个供人理解的契机。将晦涩的歌词具象化,将每个故事都留下深刻的形体倒模,持续不断刺激流泪的神经。陈绮贞在唱片中将这支MV的参演人员一一做了重点感谢,重要性可见一斑,俨然是唱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说完陈绮贞的复杂,又想说陈绮贞的简单。无论赋予音乐多少哲学概念,多少文艺文学观点,说到底,那些与我们自己有多少关联,每个人的感触都不相同。所以,我们常常由大见小,甚至反其道而行,毕竟,对音乐的理解,始终源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相对,时间也像是一种错觉。就像我们无法拥有的许多事物,我们想歌颂它,又觉得无迹可寻。当听到《别送我回家》这首歌时,感受到了那份最初的吸引——就和2002年《Groupies》里那首《不应该》一样,一条若有似无的情绪轨道,呓语呢喃的倾吐,闭上眼睛,接收那满足好奇心一般的新鲜感受。歌词没有拯救什么的大义,也没有对于世界万物博大、我之浮游的感慨,只有“你”和“我”两个代词之间、没完没了的缠绵纠结,也就是我们刚开始喜欢她时,那份关于“小”的清新、原始、自在的感触。歌词的故事里没有开头,没有结尾,却有浓墨重彩的情节,我们徜徉在最充实的中间地带,享受那种与无知相似,又与宽容、豁达十分接近的人生感悟。
想必时间也就是这样的东西——我们从不知道它怎样开始,也不知会如何结束,但我们每个人都占有一部分,并各自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