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再苦一点吗?
杨宗纬最后还是没有在《我是歌手》第一季中称王,但窃以为对他来说,并非一件坏事。对于冠亚军的羽泉和林志炫来说,消费既有唱功和知名度的游戏法则是一种被动局面下的突围,而非突破。而相比较而言,来自新生代的杨宗纬,确实更合理的利用了游戏规则,借助强势媒体借力发力,走在了很多歌手的前面。将强势媒体为我所用,用含金量最高的电视通告作为新专辑的首波造势,这是一个相当靠谱的宣传策略。
但很可惜的是,既然歌手有了先声夺人的声势,到最后他还是没能打通电视与唱片两个领域的任督二脉。杨宗纬还是停留在现场归现场,唱片归唱片的阶段。《初·爱》没有因为“我是歌手”出现任何情节的设定,剧情的延续。这更像是一个LIVE歌手卸下了现场的面具与包袱,重新回到了录音室歌手的状态,内敛,私密,各种抠细节,各种小情绪,在现场里无法感知,只有在CD里能够抚摸。换句话说,唱片里的杨宗纬,是从大舞台走回到了小剧场。正是因为制作人或有意或无意的性格塑造,《初·爱》始终摆脱不了一种沉溺于“小我”世界里的顾影自怜的调调,所以这张唱片整体上显得尤为单一、单调、单薄——过分深沉,也是一种沉闷。
关于杨宗纬,始终绕不开一个“苦”字。不管从他的个人气质还是个人经历上看,这都是个苦孩子。众所周知的经历不用赘述,因合约纠纷遭到雪藏整整两年半,其中情节涉及了黑帮施压、刑事诉讼等等,甚至他还有过宁可放弃唱歌去考公务员的念头。所以在杨宗纬回归歌坛之后,他的唱片已经有了分水岭式的区别,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内敛,更为内心,和更为苦涩的表达。这在上张《原色》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而这张《初·爱》之中的杨宗纬,依旧是“苦”字当头。苦情的线路,苦涩的感悟,一切都是苦逼的心路。
整张唱片的所有歌曲,听起来都像是在绵绵阴雨下,刻苦铭心的演唱,揪心的很。如果说当年徐志摩风中的凌乱,是一份比惆怅更恬淡的浪漫,是一种淡淡的清愁。那杨宗纬的沙哑与哀伤,真是一种苦大仇深的情怀,背负了太多难以承受的压力,有些累,累的有些颓废。关键是还有些“不怀好意”的音乐人“苦中作乐”,火上浇油,不拉他一把不说,还往沟里带。吴青峰就是“暗黑”代表之一,《想对你说》可以说是峯姐眼中的杨宗纬,“一生之中,那未知的曲折和寂寞,让人胆却,让人折磨,时光的手,将未知的过程换来结果,会让痛苦晒过……”太sadcore了有木有?!灰色的曲调加上杨宗纬颤抖的声音,简直把人逼入悲伤的漩涡,与绝境。在杨宗纬面前,再阳光的青年也是一阵冷风过境,心中了无痕,这张唱片里韦礼安、严爵一首首冰凉的情歌小品,就是活生生的作证。究竟是谁把杨宗纬逼上悲伤的秋千?我想,说来说去还是逃不脱“李宗盛”这三个字。毫无疑问的是,教父级人物老李是说不得的。不过在杨宗纬身上,老李还是犯了台湾制作人经常容易犯的毛病,情感抓的太细,却忽略了一整盘棋。正如《初·爱》老李掌舵的三首作品,游走于主流边缘的小品式玩味,终究是匆匆的一瞥。
杨宗纬真的有那么悲情吗?我觉得,这是一场误会。
很喜欢杨宗纬自己的填词。关于哀愁,他是这么说的,“我也曾经憧憬过 后来没结果 只能靠一首歌真的在说我 是用那种特别干哑的喉咙 唱着淡淡的哀愁”。看到了吗?是淡淡的悲伤,不是一种故作的姿态,在风吹过后,在每段念想里,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发生。关于离别,杨宗纬有他个体的表达方式,“我们还没走过那撒哈拉沙漠 也没有在亚马逊雨林探险过 冰岛搭帐篷 黄河里游泳 都没有过 只有彼此允诺”。而有趣的是,杨宗纬自己创作的《其实都没有》《低回》,都是整张唱片中最有大众共鸣度的作品。
总的说来,《初·爱》是一部悲情主义音乐纪录片,一流的演员,二流的导演,三流的编剧,拼凑起一部让人昏昏欲睡的文艺片。企划中的很多的误解与误读,让《初·爱》充满了遗憾。
但很可惜的是,既然歌手有了先声夺人的声势,到最后他还是没能打通电视与唱片两个领域的任督二脉。杨宗纬还是停留在现场归现场,唱片归唱片的阶段。《初·爱》没有因为“我是歌手”出现任何情节的设定,剧情的延续。这更像是一个LIVE歌手卸下了现场的面具与包袱,重新回到了录音室歌手的状态,内敛,私密,各种抠细节,各种小情绪,在现场里无法感知,只有在CD里能够抚摸。换句话说,唱片里的杨宗纬,是从大舞台走回到了小剧场。正是因为制作人或有意或无意的性格塑造,《初·爱》始终摆脱不了一种沉溺于“小我”世界里的顾影自怜的调调,所以这张唱片整体上显得尤为单一、单调、单薄——过分深沉,也是一种沉闷。
关于杨宗纬,始终绕不开一个“苦”字。不管从他的个人气质还是个人经历上看,这都是个苦孩子。众所周知的经历不用赘述,因合约纠纷遭到雪藏整整两年半,其中情节涉及了黑帮施压、刑事诉讼等等,甚至他还有过宁可放弃唱歌去考公务员的念头。所以在杨宗纬回归歌坛之后,他的唱片已经有了分水岭式的区别,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内敛,更为内心,和更为苦涩的表达。这在上张《原色》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而这张《初·爱》之中的杨宗纬,依旧是“苦”字当头。苦情的线路,苦涩的感悟,一切都是苦逼的心路。
整张唱片的所有歌曲,听起来都像是在绵绵阴雨下,刻苦铭心的演唱,揪心的很。如果说当年徐志摩风中的凌乱,是一份比惆怅更恬淡的浪漫,是一种淡淡的清愁。那杨宗纬的沙哑与哀伤,真是一种苦大仇深的情怀,背负了太多难以承受的压力,有些累,累的有些颓废。关键是还有些“不怀好意”的音乐人“苦中作乐”,火上浇油,不拉他一把不说,还往沟里带。吴青峰就是“暗黑”代表之一,《想对你说》可以说是峯姐眼中的杨宗纬,“一生之中,那未知的曲折和寂寞,让人胆却,让人折磨,时光的手,将未知的过程换来结果,会让痛苦晒过……”太sadcore了有木有?!灰色的曲调加上杨宗纬颤抖的声音,简直把人逼入悲伤的漩涡,与绝境。在杨宗纬面前,再阳光的青年也是一阵冷风过境,心中了无痕,这张唱片里韦礼安、严爵一首首冰凉的情歌小品,就是活生生的作证。究竟是谁把杨宗纬逼上悲伤的秋千?我想,说来说去还是逃不脱“李宗盛”这三个字。毫无疑问的是,教父级人物老李是说不得的。不过在杨宗纬身上,老李还是犯了台湾制作人经常容易犯的毛病,情感抓的太细,却忽略了一整盘棋。正如《初·爱》老李掌舵的三首作品,游走于主流边缘的小品式玩味,终究是匆匆的一瞥。
杨宗纬真的有那么悲情吗?我觉得,这是一场误会。
很喜欢杨宗纬自己的填词。关于哀愁,他是这么说的,“我也曾经憧憬过 后来没结果 只能靠一首歌真的在说我 是用那种特别干哑的喉咙 唱着淡淡的哀愁”。看到了吗?是淡淡的悲伤,不是一种故作的姿态,在风吹过后,在每段念想里,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发生。关于离别,杨宗纬有他个体的表达方式,“我们还没走过那撒哈拉沙漠 也没有在亚马逊雨林探险过 冰岛搭帐篷 黄河里游泳 都没有过 只有彼此允诺”。而有趣的是,杨宗纬自己创作的《其实都没有》《低回》,都是整张唱片中最有大众共鸣度的作品。
总的说来,《初·爱》是一部悲情主义音乐纪录片,一流的演员,二流的导演,三流的编剧,拼凑起一部让人昏昏欲睡的文艺片。企划中的很多的误解与误读,让《初·爱》充满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