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想ou t只是困在围城
2011年是尚雯婕进入乐坛原来的第五个年头。大凡一个新人经过5年的洗礼是该成熟起来了,可是对尚雯婕来说,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因为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她被天娱折腾,她被华谊折腾,更重要的是,她被自己一直不停的折腾着。“折腾”并非完全是一个贬义词,它更多的反应出了尚雯婕内心的一种状态,对完美的苛求,于是不停的否定过去折腾自我,试图超越那一个旧有的“自我”。于是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尚雯婕都在和自己过不去,从声线到舞台表现力,她的音乐气质里无不呈现着一种拧巴和纠结的感觉,好像整个人都是一个纠结的矛盾体,骨子里都透着一种咄咄逼人的“杀气”。特别是她在这几年她大力推崇的行为艺术和造型美学,所带来的大众的误解和公众误读。其实,最痛苦的不是别人。虽然她表面上看起来是异常决绝,不与大众草根文化同流合污。但站在最高端的云端,俯瞰芸芸众生的底层,那种感觉是触目惊心的。这似乎也造就了《in》这张专辑的思想内核,不是不想out,只是困在围城。
客观的说,这张取名为《in》的新专辑有不少可圈可点令人激赏的地方。首先,在这样一个以“市场性”为唯一标准的华语流行歌坛里,尚雯婕敢于放弃流行牺牲市场属性的同时,确实成就了内地音乐的一朵奇葩。就从这一点上说,尚雯婕和她的幕后团队勇气可嘉。同时,尚雯婕的视角没有局限于华语音乐目前的格局和领域之内。所以用“时代先锋”“独立音乐”去描述这张唱片都有一点“欠”的意思。唱片在全盘西化的同时,将触角伸向了"fusion", 英伦电音与民族音乐的"fusion",东西方文化的"fusion"。只是因为东西方制作人对尚雯婕方向把握的分歧,并未真正凸显这一主旨,实在可惜。
相比于近些年来港台日渐小品化的独立音乐风潮,只见附庸风雅的跟风,不见音乐创新性的内容与实质。尚雯婕的《In》倒是更显得大开大合的独树一帜,她的新潮是在于对当今国际舞曲节奏潮流的亦步亦趋和不落俗套的把玩,但是个性和曲风上又承袭了90年代的英伦复古风。仅仅在开篇的"underneath"尚雯婕就再现了八九十年代电音采样、Ambient环境音乐的听觉色彩,这不经意的让人想起了Brian Eno、Kraftwerk等开创的那一个合成器电子音乐的美好年代。电音碎拍,凝重呓语般的唱词,以至于尚雯婕中性冷漠的声线,表达后工业讲时代下城市化科技化人心冷漠的自省话题,这样奇妙而另类的组合,确实再合适不过。
几位国际制作人为定位模糊的尚雯婕指明了未来方向,复古是核心,电音是手法,艺术是框架,融合是趋势,整个过程是顺流直下的。而在电音流行的风格内,一切的融合便显得皆有可能。"Imagination"就不再是简单的二胡与电音的交织,它还是东方神韵与西方主义的合二为一。一个复古电音的点发散成了一个“面”,她可以是"where is my soul"里darkwave的另类女声,也可以幻作《夜之缪斯》里的世界音乐精灵。虽然一会儿Dolores O'Riordan,一会儿Enigma,整张唱片充满了模仿痕迹,但怎么说也是适合的借鉴。萨顶顶不也是靠这一招鲜吃遍天了吗,其实尚雯婕的路子理应更广。她冷淡的气质契合了阴郁优美的sadcore美学和孤傲清冷的女伶主唱形象,犹如PJ HARVEY、LIZ PHAIR、ALANIS MORISSETTE、BJORK等复刻体。
在唱法上,国际制作人也规避了尚雯婕原本不中不洋乍呼呼的唱法,而突出了尚雯婕唱腔里较为艺术化的一面,内敛的假声和华丽的高音更赋予了她高雅冷艳另类的听觉色彩。当然不得不说的几首中文歌曲是这张唱片的最大败笔。《紧箍咒》中抑扬顿挫的低音区吟唱暴露出了尚雯婕唱腔中木讷呆板的毛病,像给听者上了紧箍咒一般。而王海涛、尚雯婕共同填词的《我就这样》更没必要。要知道态度是不需要标榜的,而作为话题女王的尚天后自己标榜出来,就好像此地无银三百两,不仅这这张气质风格内敛统一的"in"掉了一个档次,还给人一种无形的负累。与同样是表达个性的《谭某某》相比,“我就这样”的尚雯婕又少了一丝幽默和智慧。
从现阶段看,尚雯婕最需要的恰恰不是“我就这样”爱谁谁的“高调”,而是一种内在气质的养成。从“次时代超女”到“知性小资” “时代女性”“连卡佛小姐”“潮流女皇”再到“个性天后”,你华谊音乐还不够折腾么?而对于歌手本人来说,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大众实在消受不起。经过了香颂、摇滚、舞曲等一连串洗礼的尚雯婕太需要一次靠谱精准的定位了。唉,还是别再玩虚的了,否则只能永远In在里面,想出来也难啊。
原载:网易音乐
2011/09
客观的说,这张取名为《in》的新专辑有不少可圈可点令人激赏的地方。首先,在这样一个以“市场性”为唯一标准的华语流行歌坛里,尚雯婕敢于放弃流行牺牲市场属性的同时,确实成就了内地音乐的一朵奇葩。就从这一点上说,尚雯婕和她的幕后团队勇气可嘉。同时,尚雯婕的视角没有局限于华语音乐目前的格局和领域之内。所以用“时代先锋”“独立音乐”去描述这张唱片都有一点“欠”的意思。唱片在全盘西化的同时,将触角伸向了"fusion", 英伦电音与民族音乐的"fusion",东西方文化的"fusion"。只是因为东西方制作人对尚雯婕方向把握的分歧,并未真正凸显这一主旨,实在可惜。
相比于近些年来港台日渐小品化的独立音乐风潮,只见附庸风雅的跟风,不见音乐创新性的内容与实质。尚雯婕的《In》倒是更显得大开大合的独树一帜,她的新潮是在于对当今国际舞曲节奏潮流的亦步亦趋和不落俗套的把玩,但是个性和曲风上又承袭了90年代的英伦复古风。仅仅在开篇的"underneath"尚雯婕就再现了八九十年代电音采样、Ambient环境音乐的听觉色彩,这不经意的让人想起了Brian Eno、Kraftwerk等开创的那一个合成器电子音乐的美好年代。电音碎拍,凝重呓语般的唱词,以至于尚雯婕中性冷漠的声线,表达后工业讲时代下城市化科技化人心冷漠的自省话题,这样奇妙而另类的组合,确实再合适不过。
几位国际制作人为定位模糊的尚雯婕指明了未来方向,复古是核心,电音是手法,艺术是框架,融合是趋势,整个过程是顺流直下的。而在电音流行的风格内,一切的融合便显得皆有可能。"Imagination"就不再是简单的二胡与电音的交织,它还是东方神韵与西方主义的合二为一。一个复古电音的点发散成了一个“面”,她可以是"where is my soul"里darkwave的另类女声,也可以幻作《夜之缪斯》里的世界音乐精灵。虽然一会儿Dolores O'Riordan,一会儿Enigma,整张唱片充满了模仿痕迹,但怎么说也是适合的借鉴。萨顶顶不也是靠这一招鲜吃遍天了吗,其实尚雯婕的路子理应更广。她冷淡的气质契合了阴郁优美的sadcore美学和孤傲清冷的女伶主唱形象,犹如PJ HARVEY、LIZ PHAIR、ALANIS MORISSETTE、BJORK等复刻体。
在唱法上,国际制作人也规避了尚雯婕原本不中不洋乍呼呼的唱法,而突出了尚雯婕唱腔里较为艺术化的一面,内敛的假声和华丽的高音更赋予了她高雅冷艳另类的听觉色彩。当然不得不说的几首中文歌曲是这张唱片的最大败笔。《紧箍咒》中抑扬顿挫的低音区吟唱暴露出了尚雯婕唱腔中木讷呆板的毛病,像给听者上了紧箍咒一般。而王海涛、尚雯婕共同填词的《我就这样》更没必要。要知道态度是不需要标榜的,而作为话题女王的尚天后自己标榜出来,就好像此地无银三百两,不仅这这张气质风格内敛统一的"in"掉了一个档次,还给人一种无形的负累。与同样是表达个性的《谭某某》相比,“我就这样”的尚雯婕又少了一丝幽默和智慧。
从现阶段看,尚雯婕最需要的恰恰不是“我就这样”爱谁谁的“高调”,而是一种内在气质的养成。从“次时代超女”到“知性小资” “时代女性”“连卡佛小姐”“潮流女皇”再到“个性天后”,你华谊音乐还不够折腾么?而对于歌手本人来说,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大众实在消受不起。经过了香颂、摇滚、舞曲等一连串洗礼的尚雯婕太需要一次靠谱精准的定位了。唉,还是别再玩虚的了,否则只能永远In在里面,想出来也难啊。
原载:网易音乐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