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里赤裸地奔跑与玩耍

荒野里赤裸地奔跑与玩耍
——《乌龟的阿基里斯》碟评
简述:
这是一张足以惊艳你耳朵的唱片,国际制作班底,多彩的音乐线条,流行、摇滚、民族、电子、吹泡泡...整张唱片弥漫着大卫林奇「穆赫兰道」似荒诞离奇的氛围,却又在不经意间越过黑暗梦魇的尽头寻觅到久违的光明。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推动了内地流行乐坛“哲理音乐”的新热潮。
风格:
Alternative Rock /Electro/Trip-hop/Dubstep/IndiePop/Experimental/New Age
厂牌:
远达卓越
评星:
★★★★☆
推荐曲目:《序》《拥抱》《玩耍》《树》《恶之花》《黑则明》《墙》《当》
整体评价:
如果单纯以某种音乐类型来定义谭维维的音乐可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早从《谭某某》之后,她已经脱掉了所谓的框架,游走在自己的音乐体系里。应该说她很难像一些歌手能找到发展的参照对象,“小XX”“中国XXX”等字眼从不会在她身上出现。科班出身的经历赋予了她扎实的专业音乐素养,游刃有余将流行、摇滚、古典甚至是世界音乐自由切换。
阔别两年的新专辑在音乐的探索上下狠了功夫,诚意十足地交出了14首音乐作品,按国际的标准来看,毫无疑问是一张“大碟”的规格。新专辑在已有的框架上延伸并发散出更多的可能性,个人将其归结为四个方向,一是拓宽了世界音乐元素与其唱腔在流行音乐的结合的面,并且更加自然流畅,如《拥抱》里的异域风情的呢喃自语、《天堂口处莲花开》中放牧游走式的哼唱。二是尝试用文学哲理等概念来包装整体的音乐,构建强大的意识流抽象空间,诗歌化的歌曲名以及运用乌龟与阿基里斯这个著名的哲理谬论来提升意识形态的高度。三是制作人刘洲的加入,放大了谭维维身上学院派气质,特别是增添更多音乐剧的气息,比如《恶之花》里运用了很多Jazz、Funky的元素。最后一点就是散发了强大的暗黑氛围塑造能力,哥特式的美声融入,让人能够嗅出一点Ambient、Cold Wave的味道。而这些线条的呈现与歌者自身的音乐认知、偏好、人生阅历所离不开的。
要说这一张专辑与上一张专辑的联系点,就是《3》里面的《开放》,《开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桥梁,新专辑《乌龟的阿基里斯》在个人风格的探索上更具和创造力和突破意义,充满了浓厚的实验色彩。而此时让我关联性的想起Sigur Rós《Met Sut I Eyrum Vit Spilum Endalaust》的专辑封面:一群青年赤裸地奔跑在冰岛的荒野里…
相信每个人都会穿越过那个必定经过的灵魂的荒野,不同的是心境的变迁,只有心存彼岸的人才能在人生历练中通往终点。
分曲评述:
【Part A月之暗面(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概述:
1973年3月,英国伟大前卫摇滚乐团Pink Floyd发行《DARK SIDE OF THE MOON》(《月之暗面》) ,封面是一束太阳光通过三角棱镜呈现的七彩图案,充斥着黑暗与光明的对立和碰撞。作品里弥漫超现实的心理冲突,矛盾,贪婪,与精神疾病的氛围。《乌龟的阿基里斯》在表达这样类似的多种情绪时同样将黑暗的具象面做了抽象的塑造,营造出多彩黑色的荒诞氛围。
说明:以下评分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换言之适合自己的就是好音乐。
1. 序 [9.5/10]
作曲、编曲、制作/Jason Boshoff
开场冰冷的工业机械感的颤音铁琴合着漫不经心的鼓点流淌在紧促弦乐里,若隐若现地勾勒出氤氲的天堂梦境。但这个梦境并不如往常轻盈,弥漫着紧张感,人声呜咽吟唱里充满着空灵、寂寥、愤怒、撕裂…整张专辑的暗面的基调就由这首近乎完美的Intro拉开帷幕。
2. 恶之花 [9/10]
词曲/谭维维
编曲、制作/刘洲
《恶之花》与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代表作同名,“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而在谭维维的演绎下多了一份妖娆与性感。唱腔上加强了气声的渲染,将音色保持在一个轻柔唯美而不矫揉造作的状态,而这样的技巧并不是一般的歌手能做到的。编曲构造上融入音乐剧听感的弦乐、韵律十足的贝斯、鼓点…花儿在各种混搭的音乐元素的化学反应后,散发出类似罂粟般蛊惑人心的香气,在紫色烟气弥漫的世界里纵情开放。
3. 树 [8.5/10]
词曲/谭维维
编曲/ Jason Boshoff
犹太教的神秘哲学中“卡巴拉生命之树”涵盖了四个世界,其中的“原形的世界”即人类自我的精神世界。其本质的潜意识表现与意识的表现中包含着智慧、仁爱、理解、美丽。在音乐的表达上是离不开“树”的根基的。树作为歌者钟爱的意象,作为某种情感的依托,带来了复杂的情绪有温暖、猜疑、或是一种带有死亡气息的消极。节奏的把握是整曲关键,爬梯式的朋克乐打底,在最开始似乎与缓慢的人声的配合显得不和谐,而随着情感的递进逐渐融为一体,呈现出了情绪由一种紊乱、迷失然后到冷暖自知的过渡。一切的一切都在曲终带有留恋意味的呜咽声中戛然而止。
4. 什么 [7.5/10]
词曲/谭维维
制作、编曲/ Jason Boshoff
这是专辑里唯一的一首慢板情歌,纯钢琴伴奏以及低缓哀唱很容易把时空带到某一个早秋的黄昏,渐冷的空气包裹着空荡的房间,自言自语的回声也显得格外清晰。歌者透过单薄的旧窗看到外面的事物而触景生情。闭上眼冥想起记忆里关于爱情的种种,一幕幕黑白的画面就像8mm电影般不断闪回萦绕。这是关于一段感情的纪念,虽然看似没有跌荡起伏的情感宣泄,仅在平铺直叙的歌声里已足够让人潸然泪下。
5. 当 [9.5/10]
词曲/谭维维
制作、编曲/ 刘洲
如果你对旧作《如果你》有深刻的印象,那么《当》可以看做是前者的续作。《当》将黑暗的空间和声场放大,把孤寂难耐的情绪凝固到每一帧画面,好似梦游在狭窄的隧道,依稀可见的光线、时有时无的水滴声…你会感到极度的压抑和绝望,这时你下定决心要逃离,脑海里却反复回响起自己的笑声、哭声、尖叫声,难以挣脱。
6. 黑则明 [9.5/10]
词曲/谭维维
制作、编曲/ Jason Boshoff
暗面基调的最终成形以及达到极致状态后的消亡的状态就在犹如黑洞般具有强大磁场的《黑则明》中呈现,开篇的“净土”与后面的“末日”的强烈对比、Triphop式的“神游”…尤以在副歌具有金属压迫感的嘶声怒中彰显恢弘之势,在刹那间冲破云霄吼再又如过山车般激烈回转,将某种能穿越时空的力量推向极致。歌词中也暗含玄机,开头的“黑暗后就是光明,看到了吗,啊…”像是转述旁人的言辞,一种理论上公认的观念,但其实自己却不以为然充满了疑惑,随之试图去寻找到答案…而最终选择一种“超我”状态下叩击“本我”的灵魂的方式收尾,黑暗过后游离在外的“超我”告诉“本我”, 说他们都看见了光明,而那个迷失的人是否重拾光明,无人知晓,没有给明答案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Part B 神之欢愉(Bliss Of God)】
概述: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说明了艺术的起源、本质、功用以及人生的意义。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在其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酒神则象征情欲的放纵,是一种痛苦与狂欢交织着的癫狂状态。一部分现代人在音乐的诉说上选择了摇滚乐,用不那么温润的方式触碰人生悲剧的伤疤,并寻找解药。《乌龟的阿基里斯》中所体现的平和、反抗、愤怒、讽刺、超脱等复杂的情感叠加给予了极大的人文关怀色彩。
7. 拥抱(Liu Zhou Version)[8/10]
词曲/谭维维
编曲、制作/刘洲
在谭维维多彩丰富的音乐轨迹中,我们发现这一次她正尝试把中式民谣的外衣与摇滚情怀的内在做一次新的结合与诠释。并且将小我的认知映射到整个社会,用平和的心态观察社会。社会中的冷漠、伪装、尔虞我诈无不让人时刻处于焦虑的状态,快节奏的生活早已抹去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渴望。用纯粹的歌声传递平和的信念,这也和摇滚思想中构建完美的乌托邦的追求不谋而合。音乐性的角度来看。刘洲的编曲十分契合歌曲本身的气质,做到了相得益彰。歌曲的引子有类似巴洛克风格的古典味道,当轻快昂扬的鼓点与生动秀美的弦乐交融渐入,勾勒出了整个器乐轮廓…
详细曲评:
《逆行拥抱的仙儿》
http://music.douban.com/review/6252712/
8. 玩耍 [9.5/10]
词/喻江(中)刘从风(英)
曲/谭维维
制作、编曲/ Jason Boshoff
玩耍是个人比较偏爱的一首,多变的嗓音、独特的曲风、递进的层次。另类的富有联想的中文歌词营造了多重空间感、将多种漂浮不定的情绪融入字里行间。而英文短诗的加入另填了一份人文气息,很好的充当了情感递接的纽带, 最后再以强劲的吉他Riff和反复的Scream结尾,大气磅礴,且颇有一点Minimal的味道,就好似凝视一个圆,这个圆会随着人们视线的远离最终汇成一个点,而这个点凝聚了无穷的力量。不得不说,这首歌在保留音乐性的同时很好的平衡了可听性。
9. 我反对 [7/10]
词/秋爽 谭维维
曲/刘洲
制作、编曲/ 刘洲
这是整张专辑里唯一以直接的方式表达对于社会的观察并给予批判的摇滚作品。摇滚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是Sex and Drugs,相反要纯粹很多。嬉皮士外表看似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却是对社会的变革感知最敏感的的一个群体。俗话说“摇滚不死”,并不是单单指摇滚乐,而是摇滚精神,也就是去追逐和平、自由、爱。但与专辑整体的立意来看,把这首歌放在专辑里或许有些破坏整体性,稍显突兀,最主要是关注点走偏了。
10. 墙 [8/10]
词曲/谭维维
制作、编曲/ 刘洲
犀利的歌词、慵懒的嗓音、很有早期《不穿高跟鞋》这样类似作品的影子。很有趣的是整曲歌词里没有一个“墙”字,墙意味着束缚和控制,将都市生活的缩影融在“墙”中,不禁回想起《十二楼》的歌词“日子像是道围墙,骂它也没有回响”,生活到底是什么?在谭大锅时而矫情时而闹骚的歌声里应该可以找到答案。
11. 为什么 [无]
词/关山
曲、制作、编曲/ Jason Boshoff
请不要被可爱的童声所迷惑,这其实是一个美丽的幌子,揭露了一个并不那么完美的世界。
孩子对于颜色、形状等最基础物质的认识作为讲诉的主线,这些具象物质即象征人生百态,社会大多数人活在他人所引导的道路,形成了趋同的意识形态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类似的讽刺小品如摇滚怪咖左小祖咒的《交作业》等。
12. Ich Liebe Dich [7/10]
词曲/谭维维
制作、编曲/ Jason Boshoff
在《玩耍》中大秀英文短诗后,又鬼马的玩起德语来。德语Ich Liebe Dich意为“我爱你”,而以“我爱你”为歌名的数不胜数,如王菲演绎下那样漂浮不定的《I Love You》亦或是张悬洒脱倾诉的《关于我爱你》都在不同维度对“我爱你”进行自我化的表达。要说自己的听感的话,这首歌就像莫文蔚《头号粉丝》+陈珊妮《双人体操》的结合体,十足的流行味中和了专辑整体相对晦涩另类的曲风成分,唯一觉得违和的是前奏那个声效太儿歌。
13. 天堂口处莲花开 [7.5/10]
词曲/谭维维
制作、编曲/ 刘洲
当迷失的人走到黑暗尽头,便会重新得到光明的眷顾。正如歌名一样,专辑听到这时视野逐渐开阔,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与其Intro做了很好的对比和呼应。呼之欲出的藏音以及电气化的开场顷刻间点亮了苍穹,又把我们带回那个熟知的谭维维,自由、自信、沉稳、无畏的歌者形象。而“莲花”蕴含着浓厚的禅意,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洁性,象征佛与菩萨超脱红尘,四大皆空;莲花的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象征人死魂不灭,不断轮回中。在编曲上,即使在节奏或是Bridge处做了处理,但整体的听感显得有些重复量化,“莲花开”层次感还不够鲜明。
【Bonus Track】
14. 拥抱 [9/10]
如果你觉得首版的《拥抱》不够抓耳,那么你可以尝试听听这一个版本的《拥抱》。制作人Jason将原本平和知性的音乐表达掀起了波澜,还原地道的英式Dubstep,没有强烈的Drum&Bass渲染,将合成器声效、人声取样、揉和在碎拍中,把中西元素进行黄金比例的分割融合后显得又好听又好看。
后记:
虽然《乌龟的阿基里斯》以低调逆行的方式问世,获得的业界内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或许你觉得《乌龟》的突破意义不及《谭某某》,国际化和精致程度没有《3》那样明朗,亦或是还不够得到充分的共鸣。但怎么也掩盖不住强大的音乐内核和演唱者的野心。最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盲目地去树立标新立异的摇滚姿态、做一些故弄玄虚的世界音乐、或是追赶时髦先锋的电子音乐。你能够渐渐听出她声音里的“侵入性”,独树一帜的风格与观念在这个极为浮躁的时代显得格外有辨识度。
惊喜之余也有许多不足,首先稍过丰富的音乐色彩容易让听者分心。另外整张专辑在创作上旋律显得弱了些,专辑的作品与乌龟的阿基里斯这个整体概念中所提炼出的“矛盾”与“对立”的结合度差强人意,或是说没能深入做文章,震撼力大打折扣,稍显缺憾。个人建议无论是在表达情感的诉说还是对于社会的认知的时候,应继续保持个人独立的视角,并且最好专注于某一方向的音乐做实验,获得更多新的灵感寻求突破,同时提高对于市场的敏锐度。当然宣传也至关重要。
音乐人的职业生涯就好比进行一次没有竞争对手甚至是没有目的地的马拉松,更多的是自我的反复认识、挣扎、救赎、重生…只有找到合适的呼吸节奏和频率,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才能最终从容的到达终点。
【弦外之音】
关于“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 Chinization)
近些年无论是一线流行歌手还是独立音乐人在音乐的探索都一致的找到一个突破口,就是和世界各地的优秀的制作人合作。比如同期的尚雯婕,新专辑《Greaceland》找到了Bat For Lashes的制作人,全程效仿国际化操作方式。不可否认音乐成品有探索有质量,但却未能保留东方音乐的韵味,相比《阿修罗》的中西结合,少了自己的味道。一路发展较好的张靓颖在两张国际化制作《我相信》《改变》的专辑后又开始进入瓶颈期,转而以“Back To Basics”的方式推出一张One Take专辑以作为缓冲。可见国际化并不对每个人奏效。
另外很多人会进入一个思维怪圈,就是“请了XX牛叉制作人就能变成XX或者说复制XX的成功”,这显然是投机取巧的想法,音乐不是具象而量化的,是抽象的并且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制作人如同电影导演,即使导演的功力再深厚,如果演员对于剧情、人物塑造的理解不准确,想拍出好电影也是无稽之谈。张亚东曾说过:“我和王菲就是互相成就”,编曲决定了一首歌的气质,而气质的来源根本在于演唱者本身给予制作人的灵感,最终在某一点或某一刻达到百分百的灵魂碰撞。所以在音乐探索的道路上有着很多诱惑和玄机,只有保持清醒头脑做音乐的人才知道他们要什么然后有方向的去做音乐。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刚发新曲的朱哲琴,作为“消失”多年的“中国世界音乐第一人” ,新歌《月出》并没有寻求国际化的制作班底,而是和一些青年音乐人如蒙柯卓兰一起创作音乐。很多人认为做国际化的先锋的前卫的音乐就应该像Bjork一样,运用大量的合成器构造强烈的电子空间然后再拼贴一些自认为所谓的“世界音乐”元素。殊不知每个人生长的国度也不同,当然气质也有不同.朱哲琴显然没有一丝的跟风,音乐里展露着浓浓的中式审美,选取古典文化典范的《诗经》作为歌词,仅用简单的取样和人声就已经营造出清幽的禅意,相信你也会被这样难得的坚守和探索所动容。
又比如杭盖乐队,将传统的蒙古族乐器如马头琴,口弦和三弦与电吉他,电贝司和架子鼓等西方现代乐器就这样不可思议而又无比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将“民谣摇滚乐”提炼到一个比较成熟的层次,接连Pitchfork、MOJO这样国外主流的权威媒体的高度评价。在国外巡演的数量和质量也十分可观。但国内除了小众音乐爱好者,大多数人是不知道这样优秀的乐队的。很多优秀的音乐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但我觉得其实这些音乐才是属于我们自己“世界音乐”,也是最拿出来能与外来文化所交融的部分。
回到《乌龟的阿基里斯》,专辑的制作开启一种全新的制作方式。中英制作人的联袂保驾护航保证了多元的音乐性。特别是在其过程,把Jason请到了中国一起探讨和规划专辑的制作,所以你能发现如Jason制作的《黑则明》中加入了新疆的萨塔尔琴,这都是中西音乐人不断交流碰撞出来的结果,绝非随意的拼贴,只是谁又能真正去关注这样细节呢?
我们可能在更多关注Internationalization的时候忽视了Chinization的存在。怎么样发扬和继承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并进行现代化的探索,有责任的有意识的向外输出我们的文化、语言、音乐等等是一个长期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做音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音乐做为一种客观消融于主观的艺术形式,单纯的去模仿经典还不够,更多的是需要强大的创造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乌龟的阿基里斯》碟评
简述:
这是一张足以惊艳你耳朵的唱片,国际制作班底,多彩的音乐线条,流行、摇滚、民族、电子、吹泡泡...整张唱片弥漫着大卫林奇「穆赫兰道」似荒诞离奇的氛围,却又在不经意间越过黑暗梦魇的尽头寻觅到久违的光明。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推动了内地流行乐坛“哲理音乐”的新热潮。
风格:
Alternative Rock /Electro/Trip-hop/Dubstep/IndiePop/Experimental/New Age
厂牌:
远达卓越
评星:
★★★★☆
推荐曲目:《序》《拥抱》《玩耍》《树》《恶之花》《黑则明》《墙》《当》
整体评价:
如果单纯以某种音乐类型来定义谭维维的音乐可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早从《谭某某》之后,她已经脱掉了所谓的框架,游走在自己的音乐体系里。应该说她很难像一些歌手能找到发展的参照对象,“小XX”“中国XXX”等字眼从不会在她身上出现。科班出身的经历赋予了她扎实的专业音乐素养,游刃有余将流行、摇滚、古典甚至是世界音乐自由切换。
阔别两年的新专辑在音乐的探索上下狠了功夫,诚意十足地交出了14首音乐作品,按国际的标准来看,毫无疑问是一张“大碟”的规格。新专辑在已有的框架上延伸并发散出更多的可能性,个人将其归结为四个方向,一是拓宽了世界音乐元素与其唱腔在流行音乐的结合的面,并且更加自然流畅,如《拥抱》里的异域风情的呢喃自语、《天堂口处莲花开》中放牧游走式的哼唱。二是尝试用文学哲理等概念来包装整体的音乐,构建强大的意识流抽象空间,诗歌化的歌曲名以及运用乌龟与阿基里斯这个著名的哲理谬论来提升意识形态的高度。三是制作人刘洲的加入,放大了谭维维身上学院派气质,特别是增添更多音乐剧的气息,比如《恶之花》里运用了很多Jazz、Funky的元素。最后一点就是散发了强大的暗黑氛围塑造能力,哥特式的美声融入,让人能够嗅出一点Ambient、Cold Wave的味道。而这些线条的呈现与歌者自身的音乐认知、偏好、人生阅历所离不开的。
要说这一张专辑与上一张专辑的联系点,就是《3》里面的《开放》,《开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桥梁,新专辑《乌龟的阿基里斯》在个人风格的探索上更具和创造力和突破意义,充满了浓厚的实验色彩。而此时让我关联性的想起Sigur Rós《Met Sut I Eyrum Vit Spilum Endalaust》的专辑封面:一群青年赤裸地奔跑在冰岛的荒野里…
相信每个人都会穿越过那个必定经过的灵魂的荒野,不同的是心境的变迁,只有心存彼岸的人才能在人生历练中通往终点。
分曲评述:
【Part A月之暗面(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概述:
1973年3月,英国伟大前卫摇滚乐团Pink Floyd发行《DARK SIDE OF THE MOON》(《月之暗面》) ,封面是一束太阳光通过三角棱镜呈现的七彩图案,充斥着黑暗与光明的对立和碰撞。作品里弥漫超现实的心理冲突,矛盾,贪婪,与精神疾病的氛围。《乌龟的阿基里斯》在表达这样类似的多种情绪时同样将黑暗的具象面做了抽象的塑造,营造出多彩黑色的荒诞氛围。
说明:以下评分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换言之适合自己的就是好音乐。
1. 序 [9.5/10]
作曲、编曲、制作/Jason Boshoff
开场冰冷的工业机械感的颤音铁琴合着漫不经心的鼓点流淌在紧促弦乐里,若隐若现地勾勒出氤氲的天堂梦境。但这个梦境并不如往常轻盈,弥漫着紧张感,人声呜咽吟唱里充满着空灵、寂寥、愤怒、撕裂…整张专辑的暗面的基调就由这首近乎完美的Intro拉开帷幕。
2. 恶之花 [9/10]
词曲/谭维维
编曲、制作/刘洲
《恶之花》与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代表作同名,“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而在谭维维的演绎下多了一份妖娆与性感。唱腔上加强了气声的渲染,将音色保持在一个轻柔唯美而不矫揉造作的状态,而这样的技巧并不是一般的歌手能做到的。编曲构造上融入音乐剧听感的弦乐、韵律十足的贝斯、鼓点…花儿在各种混搭的音乐元素的化学反应后,散发出类似罂粟般蛊惑人心的香气,在紫色烟气弥漫的世界里纵情开放。
3. 树 [8.5/10]
词曲/谭维维
编曲/ Jason Boshoff
犹太教的神秘哲学中“卡巴拉生命之树”涵盖了四个世界,其中的“原形的世界”即人类自我的精神世界。其本质的潜意识表现与意识的表现中包含着智慧、仁爱、理解、美丽。在音乐的表达上是离不开“树”的根基的。树作为歌者钟爱的意象,作为某种情感的依托,带来了复杂的情绪有温暖、猜疑、或是一种带有死亡气息的消极。节奏的把握是整曲关键,爬梯式的朋克乐打底,在最开始似乎与缓慢的人声的配合显得不和谐,而随着情感的递进逐渐融为一体,呈现出了情绪由一种紊乱、迷失然后到冷暖自知的过渡。一切的一切都在曲终带有留恋意味的呜咽声中戛然而止。
4. 什么 [7.5/10]
词曲/谭维维
制作、编曲/ Jason Boshoff
这是专辑里唯一的一首慢板情歌,纯钢琴伴奏以及低缓哀唱很容易把时空带到某一个早秋的黄昏,渐冷的空气包裹着空荡的房间,自言自语的回声也显得格外清晰。歌者透过单薄的旧窗看到外面的事物而触景生情。闭上眼冥想起记忆里关于爱情的种种,一幕幕黑白的画面就像8mm电影般不断闪回萦绕。这是关于一段感情的纪念,虽然看似没有跌荡起伏的情感宣泄,仅在平铺直叙的歌声里已足够让人潸然泪下。
5. 当 [9.5/10]
词曲/谭维维
制作、编曲/ 刘洲
如果你对旧作《如果你》有深刻的印象,那么《当》可以看做是前者的续作。《当》将黑暗的空间和声场放大,把孤寂难耐的情绪凝固到每一帧画面,好似梦游在狭窄的隧道,依稀可见的光线、时有时无的水滴声…你会感到极度的压抑和绝望,这时你下定决心要逃离,脑海里却反复回响起自己的笑声、哭声、尖叫声,难以挣脱。
6. 黑则明 [9.5/10]
词曲/谭维维
制作、编曲/ Jason Boshoff
暗面基调的最终成形以及达到极致状态后的消亡的状态就在犹如黑洞般具有强大磁场的《黑则明》中呈现,开篇的“净土”与后面的“末日”的强烈对比、Triphop式的“神游”…尤以在副歌具有金属压迫感的嘶声怒中彰显恢弘之势,在刹那间冲破云霄吼再又如过山车般激烈回转,将某种能穿越时空的力量推向极致。歌词中也暗含玄机,开头的“黑暗后就是光明,看到了吗,啊…”像是转述旁人的言辞,一种理论上公认的观念,但其实自己却不以为然充满了疑惑,随之试图去寻找到答案…而最终选择一种“超我”状态下叩击“本我”的灵魂的方式收尾,黑暗过后游离在外的“超我”告诉“本我”, 说他们都看见了光明,而那个迷失的人是否重拾光明,无人知晓,没有给明答案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Part B 神之欢愉(Bliss Of God)】
概述: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说明了艺术的起源、本质、功用以及人生的意义。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在其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酒神则象征情欲的放纵,是一种痛苦与狂欢交织着的癫狂状态。一部分现代人在音乐的诉说上选择了摇滚乐,用不那么温润的方式触碰人生悲剧的伤疤,并寻找解药。《乌龟的阿基里斯》中所体现的平和、反抗、愤怒、讽刺、超脱等复杂的情感叠加给予了极大的人文关怀色彩。
7. 拥抱(Liu Zhou Version)[8/10]
词曲/谭维维
编曲、制作/刘洲
在谭维维多彩丰富的音乐轨迹中,我们发现这一次她正尝试把中式民谣的外衣与摇滚情怀的内在做一次新的结合与诠释。并且将小我的认知映射到整个社会,用平和的心态观察社会。社会中的冷漠、伪装、尔虞我诈无不让人时刻处于焦虑的状态,快节奏的生活早已抹去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渴望。用纯粹的歌声传递平和的信念,这也和摇滚思想中构建完美的乌托邦的追求不谋而合。音乐性的角度来看。刘洲的编曲十分契合歌曲本身的气质,做到了相得益彰。歌曲的引子有类似巴洛克风格的古典味道,当轻快昂扬的鼓点与生动秀美的弦乐交融渐入,勾勒出了整个器乐轮廓…
详细曲评:
《逆行拥抱的仙儿》
http://music.douban.com/review/6252712/
8. 玩耍 [9.5/10]
词/喻江(中)刘从风(英)
曲/谭维维
制作、编曲/ Jason Boshoff
玩耍是个人比较偏爱的一首,多变的嗓音、独特的曲风、递进的层次。另类的富有联想的中文歌词营造了多重空间感、将多种漂浮不定的情绪融入字里行间。而英文短诗的加入另填了一份人文气息,很好的充当了情感递接的纽带, 最后再以强劲的吉他Riff和反复的Scream结尾,大气磅礴,且颇有一点Minimal的味道,就好似凝视一个圆,这个圆会随着人们视线的远离最终汇成一个点,而这个点凝聚了无穷的力量。不得不说,这首歌在保留音乐性的同时很好的平衡了可听性。
9. 我反对 [7/10]
词/秋爽 谭维维
曲/刘洲
制作、编曲/ 刘洲
这是整张专辑里唯一以直接的方式表达对于社会的观察并给予批判的摇滚作品。摇滚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是Sex and Drugs,相反要纯粹很多。嬉皮士外表看似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却是对社会的变革感知最敏感的的一个群体。俗话说“摇滚不死”,并不是单单指摇滚乐,而是摇滚精神,也就是去追逐和平、自由、爱。但与专辑整体的立意来看,把这首歌放在专辑里或许有些破坏整体性,稍显突兀,最主要是关注点走偏了。
10. 墙 [8/10]
词曲/谭维维
制作、编曲/ 刘洲
犀利的歌词、慵懒的嗓音、很有早期《不穿高跟鞋》这样类似作品的影子。很有趣的是整曲歌词里没有一个“墙”字,墙意味着束缚和控制,将都市生活的缩影融在“墙”中,不禁回想起《十二楼》的歌词“日子像是道围墙,骂它也没有回响”,生活到底是什么?在谭大锅时而矫情时而闹骚的歌声里应该可以找到答案。
11. 为什么 [无]
词/关山
曲、制作、编曲/ Jason Boshoff
请不要被可爱的童声所迷惑,这其实是一个美丽的幌子,揭露了一个并不那么完美的世界。
孩子对于颜色、形状等最基础物质的认识作为讲诉的主线,这些具象物质即象征人生百态,社会大多数人活在他人所引导的道路,形成了趋同的意识形态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类似的讽刺小品如摇滚怪咖左小祖咒的《交作业》等。
12. Ich Liebe Dich [7/10]
词曲/谭维维
制作、编曲/ Jason Boshoff
在《玩耍》中大秀英文短诗后,又鬼马的玩起德语来。德语Ich Liebe Dich意为“我爱你”,而以“我爱你”为歌名的数不胜数,如王菲演绎下那样漂浮不定的《I Love You》亦或是张悬洒脱倾诉的《关于我爱你》都在不同维度对“我爱你”进行自我化的表达。要说自己的听感的话,这首歌就像莫文蔚《头号粉丝》+陈珊妮《双人体操》的结合体,十足的流行味中和了专辑整体相对晦涩另类的曲风成分,唯一觉得违和的是前奏那个声效太儿歌。
13. 天堂口处莲花开 [7.5/10]
词曲/谭维维
制作、编曲/ 刘洲
当迷失的人走到黑暗尽头,便会重新得到光明的眷顾。正如歌名一样,专辑听到这时视野逐渐开阔,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与其Intro做了很好的对比和呼应。呼之欲出的藏音以及电气化的开场顷刻间点亮了苍穹,又把我们带回那个熟知的谭维维,自由、自信、沉稳、无畏的歌者形象。而“莲花”蕴含着浓厚的禅意,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洁性,象征佛与菩萨超脱红尘,四大皆空;莲花的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象征人死魂不灭,不断轮回中。在编曲上,即使在节奏或是Bridge处做了处理,但整体的听感显得有些重复量化,“莲花开”层次感还不够鲜明。
【Bonus Track】
14. 拥抱 [9/10]
如果你觉得首版的《拥抱》不够抓耳,那么你可以尝试听听这一个版本的《拥抱》。制作人Jason将原本平和知性的音乐表达掀起了波澜,还原地道的英式Dubstep,没有强烈的Drum&Bass渲染,将合成器声效、人声取样、揉和在碎拍中,把中西元素进行黄金比例的分割融合后显得又好听又好看。
后记:
虽然《乌龟的阿基里斯》以低调逆行的方式问世,获得的业界内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或许你觉得《乌龟》的突破意义不及《谭某某》,国际化和精致程度没有《3》那样明朗,亦或是还不够得到充分的共鸣。但怎么也掩盖不住强大的音乐内核和演唱者的野心。最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盲目地去树立标新立异的摇滚姿态、做一些故弄玄虚的世界音乐、或是追赶时髦先锋的电子音乐。你能够渐渐听出她声音里的“侵入性”,独树一帜的风格与观念在这个极为浮躁的时代显得格外有辨识度。
惊喜之余也有许多不足,首先稍过丰富的音乐色彩容易让听者分心。另外整张专辑在创作上旋律显得弱了些,专辑的作品与乌龟的阿基里斯这个整体概念中所提炼出的“矛盾”与“对立”的结合度差强人意,或是说没能深入做文章,震撼力大打折扣,稍显缺憾。个人建议无论是在表达情感的诉说还是对于社会的认知的时候,应继续保持个人独立的视角,并且最好专注于某一方向的音乐做实验,获得更多新的灵感寻求突破,同时提高对于市场的敏锐度。当然宣传也至关重要。
音乐人的职业生涯就好比进行一次没有竞争对手甚至是没有目的地的马拉松,更多的是自我的反复认识、挣扎、救赎、重生…只有找到合适的呼吸节奏和频率,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才能最终从容的到达终点。
【弦外之音】
关于“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 Chinization)
近些年无论是一线流行歌手还是独立音乐人在音乐的探索都一致的找到一个突破口,就是和世界各地的优秀的制作人合作。比如同期的尚雯婕,新专辑《Greaceland》找到了Bat For Lashes的制作人,全程效仿国际化操作方式。不可否认音乐成品有探索有质量,但却未能保留东方音乐的韵味,相比《阿修罗》的中西结合,少了自己的味道。一路发展较好的张靓颖在两张国际化制作《我相信》《改变》的专辑后又开始进入瓶颈期,转而以“Back To Basics”的方式推出一张One Take专辑以作为缓冲。可见国际化并不对每个人奏效。
另外很多人会进入一个思维怪圈,就是“请了XX牛叉制作人就能变成XX或者说复制XX的成功”,这显然是投机取巧的想法,音乐不是具象而量化的,是抽象的并且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制作人如同电影导演,即使导演的功力再深厚,如果演员对于剧情、人物塑造的理解不准确,想拍出好电影也是无稽之谈。张亚东曾说过:“我和王菲就是互相成就”,编曲决定了一首歌的气质,而气质的来源根本在于演唱者本身给予制作人的灵感,最终在某一点或某一刻达到百分百的灵魂碰撞。所以在音乐探索的道路上有着很多诱惑和玄机,只有保持清醒头脑做音乐的人才知道他们要什么然后有方向的去做音乐。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刚发新曲的朱哲琴,作为“消失”多年的“中国世界音乐第一人” ,新歌《月出》并没有寻求国际化的制作班底,而是和一些青年音乐人如蒙柯卓兰一起创作音乐。很多人认为做国际化的先锋的前卫的音乐就应该像Bjork一样,运用大量的合成器构造强烈的电子空间然后再拼贴一些自认为所谓的“世界音乐”元素。殊不知每个人生长的国度也不同,当然气质也有不同.朱哲琴显然没有一丝的跟风,音乐里展露着浓浓的中式审美,选取古典文化典范的《诗经》作为歌词,仅用简单的取样和人声就已经营造出清幽的禅意,相信你也会被这样难得的坚守和探索所动容。
又比如杭盖乐队,将传统的蒙古族乐器如马头琴,口弦和三弦与电吉他,电贝司和架子鼓等西方现代乐器就这样不可思议而又无比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将“民谣摇滚乐”提炼到一个比较成熟的层次,接连Pitchfork、MOJO这样国外主流的权威媒体的高度评价。在国外巡演的数量和质量也十分可观。但国内除了小众音乐爱好者,大多数人是不知道这样优秀的乐队的。很多优秀的音乐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但我觉得其实这些音乐才是属于我们自己“世界音乐”,也是最拿出来能与外来文化所交融的部分。
回到《乌龟的阿基里斯》,专辑的制作开启一种全新的制作方式。中英制作人的联袂保驾护航保证了多元的音乐性。特别是在其过程,把Jason请到了中国一起探讨和规划专辑的制作,所以你能发现如Jason制作的《黑则明》中加入了新疆的萨塔尔琴,这都是中西音乐人不断交流碰撞出来的结果,绝非随意的拼贴,只是谁又能真正去关注这样细节呢?
我们可能在更多关注Internationalization的时候忽视了Chinization的存在。怎么样发扬和继承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并进行现代化的探索,有责任的有意识的向外输出我们的文化、语言、音乐等等是一个长期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做音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音乐做为一种客观消融于主观的艺术形式,单纯的去模仿经典还不够,更多的是需要强大的创造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