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wer&the girl&me
Time and time and time again
I am thinking of you
For you have become a butterfly……
这样的歌词,我弱弱地问一句:这是要“化蝶”的节奏吗?
03年的冬季,刚进初中的我是一个装作混不吝、喜欢在一放学便尾随班上几个真正混不吝的同伴一起混迹电玩店。那一冬季,我毫无防备地迷恋上了PS2、贪上了路边的油炸小螺丝。在这开着暖气并且要额外花费一块钱的店里,我既慌张、又深受感染地同阁楼里高年级同学的公鸭嗓一起癫狂地压低声音嘶喊着。一方面,班主任对我们这些不算乖的孩子查得很严;另一方面,我百用不烂的荷兰队战绩稳定。
那几次去电玩的途中,经过一家音像店,玻璃门窗上总贴着这样一张面孔:一个面容姣好的女孩,嘴里衔着一枝花。
同伴当中,老爱蹦出几句淫话的黑瘦黑瘦的小磊安奈不住了:“以前不是有一张日本裸女吗,就在身上盖了几片叶子还晒着太阳的,去哪了呢?”
我说:“这哪是裸女呀,该遮的地方都遮了。”
小磊又说:“我看现在的这张不够激情,日本女人嘛……”
类似的胡话不再累述。窗外貌似五点半的光景,夜幕在不知觉中聋拉下来,躲在暖气间的我深知昏黄路灯下那无数张面露愠色、匆匆而行的轮廓的可怕之处,还夹杂着冷风。半场大比分落后的我,一心只想着六点之前骑自行车赶到家里。
十年后的今天,身边的大孩子不再去电玩店,他们改变起居习惯,在寝室里撸啊撸。表面上不习惯身边的一些捧着鲜花、端着蜡烛在对面女寝楼下大肆表白的举动,其实心里面已经酸楚地翻页着过去自己类似的经历。第二外语专业我选日语,期中考试成绩一塌糊涂。而当初选择这门课程的动机却是单纯般的伟大:成为促成中日沟通的中间人。其实对于日本文学,我只是看过一些译文版书籍,在中国比较有名的有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还有一些毁灭文学,诸如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太宰治的虐心般的自我否定式的《人间失格》;而对于他人眼中的日本之美,川端康成的《雪国》,我只是翻了一下概要。
我已经觉得我快成了一个异类了,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心里总是在做着一些颇具黑暗风格的总结:人生就像日本小说中所渲染的一样,毁灭既是美;
高中时代就一直迷恋着的死亡金属摇滚乐至今仍然是自己刻意掩藏却一直时不时在人前流露出的小小癖好;
镜子面前,爱照搬德尼罗在《出租车司机》里的那一句:You’re talking to me?
甚至臆想着亲戚朋友逝去的亡灵,能够悄悄进入另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的躯体并做长久地停留,最终某天在路上相遇,在她身上发现那熟悉的迹象。打声招呼,她便迟迟地认出了我。这种“附身”的行为体现出不知不觉的善意,而我的想法却是自私的。
无聊的冬夜,在家里,坐便器上由躯干支撑着一张狰狞的面孔。我此刻在一页页翻着音乐播放屏上的歌曲列单。和无数个坐便器之夜极为相似的,我在对这些专辑封面评头论足。仿佛和十年前的那个傍晚所见到的一样,我在乐库里又发现了那张玻璃橱窗上的面孔:一个面容姣好、淡抹脂粉的女孩,嘴里衔着一枝花。在她身后是垂直的瀑布。
歌者确实是日本人,她叫中岛美嘉
她那时和现在的我一样,都只有二十岁
这张专辑名是简简单单的《LOVE》
于是,同伴小磊那时口中的那个“裸女”也由从得知:是滨崎步在2002年发表的《I AM...》专辑。她并不裸,还遮得挺严实的。也没在晒太阳
于是,在这之后,音乐列表上又多出了这个代表色为紫色的名字:中岛美嘉(NAKASHIMA MIKA)
这的确对我原来固有的音乐品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连我自己也吃了一惊。盲目热衷于追求“少数派”品味的我,会去听这位在中国知名度颇高的日本歌者的歌。这也无外乎两个原因:首先,那个衔着花的姑娘在记忆中停留了片刻之后,如今又不经意间地再度拾起,在视觉上形成冲击后,竟完好地把“昨日”与“今日”融合在一起,再形成一股合力,浸泡了我的听觉,淡化了我的口味;其次,中岛美嘉丝质般的呢喃和撬动冰山的颤音,实在难以招架。
室友也察觉出我的这一变化,嘲讽我说:“你不是很朋克的吗?你不是很ROCK,很MAN的吗?”
我只是酸酸的一句:“这和记忆有关。”
MIKA的歌无论听过多少遍,都难以厌倦。我惊讶地发现,她的大多数歌曲在听觉的倦怠曲线上可以逗留很长一段时间,满足的延迟感意外般持久,这是我听过的众多歌曲中绝无仅有的。然而,那个嘴衔一枝花的清秀女孩也仅仅是存在于记忆中的模糊图像。是凡人都一样,都渴望迫切拥有一个具体的实物来对记忆中存留的图像加以对比、加以佐证、加以保存。前提是两者必须拥有同样的轮廓和线条。随之便在之前黯淡的缅怀情绪中戛然,因为那个实体物象突然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会倍感惊喜、继而将其珍藏下去。就像逝去的人不会再出现在你面前,我们只能依靠那些老照片捱过接下来的日子。
对我来说,我只需拥有那张《LOVE》专辑,即可。
于是,某天下午,我从学校出来,转了两趟地铁来到普陀区,沿着长寿路直走,向右拐进叶家宅路,在事久市场两楼一个日韩打口专卖店里,淘到了这张《LOVE》。专辑封面上,面容姣好、淡抹脂粉的MIKA,嘴里衔着一枝花。在她身后是纵流的瀑布。
店家老板娘问我:“只要这一张吗?宇多田光的要不?”
我说:“我只听她的。有她的别的专辑的话,也务必帮我找出来。”
老板娘又问:“那你日韩的还算听得比较少的。”
我问:“这张多少钱?”
二十元人民币。我路上一个来回一共花掉了三十四元。
晚上回到寝室,整张专辑从第一首歌一直听到第十三首。专辑的前三首渗透了浓浓的爵士味。无论是《VENAS IN THE DARK》、《LOVE ADDICT》、还是令人惊艳的《AROMA》,MIKA早期的音乐制作人也做了不少的实验,渴望将她打造成一个与众不同的流行歌手、贴上的不单单是J-POP的标签。MIKA的嗓音极具可塑性,《AROMA》中的略带鼻音的呜咽与气音,都和这首歌的都市爵音(URBAN JAZZ)营造出来的氛围十分吻合,非常寂寞的一首歌。
第四首,也就是他人所说的神作《雪の華》。这首歌在全亚洲拥有多个版本,国内多家音乐论坛里至今还在讨论究竟谁是原唱的问题。我只能说,娇小柔弱的MIKA,不作那种“ONE SONG HIT”型的歌手(指某些歌手因为一首歌特别走红,以后做暖场嘉宾时就只唱这一首)。
抒情歌曲贯穿了整张《LOVE》。《AYISHIDELU》、《FIND THE WAY》等都非常适合在午间的校园电台里播放。但在所有歌曲中,唯独钟爱这首《YOU SEND ME LOVE》。这首节奏轻快的恋曲由MIKA亲自填词,在她音乐生涯十二年的无数场演唱会中,只在04年的《LOVE CONCERT TOUR》中演唱过一次,算是比较冷门的一首。
节奏刚开始的那六行工整的英文很有意思,其中“I am thinking of you for you have become a butterfly”,就像岩井俊二《燕尾蝶》中,那一直挥着翅膀、飘曳在女主角纵深记忆里的蝴蝶一样,也让人忍俊不禁联想起《梁山伯》中恋人化蝶双飞的情景。
或许按照MIKA本人的意思,当时填词的时候对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因果根本不做考虑,只在意境的营造上做了尝试,剩下来的联想由听众自己去完成。
第一次听完这首歌的时候,很享受这份清新曼妙。她的娟娟细语,卸下了听者的疲惫。可能略显遗憾,这脱兔般悦动的六行歌词并没有在整首歌中重复延续,只是在歌曲的前三分之一段闪现过两次,造成听者的情绪波动就像心电图一样,在屏幕前三分之一处跃动了两次,继而归于平实。
相信乐迷们看到这里,有不少都已经在嗤笑我,说我自封“异类”,实际上已经被所谓的“韵律”、“平仄”、“对偶”之类的东西害得不浅了。净是一些成为定势的思维,对写作、对音乐鉴赏、对电影情节发展的推测都是如此。
室友道破了天机:“《YOU SEND ME LOVE》这首歌听不得,因为你的情绪很难从这首歌里某些重复的桥段中释放出来。”
释然之后,重新播放这首《YOU SEND ME LOVE》。室外温度降至接近冰点
幻想自己平躺在夏日田园的树荫下,和风拂过面颊,就像蝴蝶和嘴唇
突然想到,她的歌,吹的是自然风……
于是窗台,我和一个衔着画的女孩对视。在她身后,是纵流的瀑布……
自此以后,插着耳机,又多了几个安稳的夜晚
我知道这样安稳的夜晚将所剩无几……
2010年10月22日,MIKA在个人官网上宣布“因自己“耳咽管开放症”病情恶化,将在之后取消一切演艺活动,专心养病。道歉会上,面对台下稀稀疏疏的歌迷,MIKA一次又一次地鞠躬,泪水几度趟过脸颊。
隔年四月份,MIKA留着一头短发复出。
2013年7月,新单曲《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我曾经想死》)发行。MIKA嗓音音色大变,高音部分声音颤得让人揪心。
MIKA在歌曲末尾用尽全力唱到:
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 まだあなたに出会ってなかったから
あなたのような人が生まれた 世界を少し好きになったよ
あなたのような人が生きてる 世界に少し期待するよ
我曾想死是因为,还未和你相遇。
因为像你这样的人生于这世上,我稍稍喜欢这个世界了
因为像你这样的人生于这世上,我稍稍期待这个世界了……
I am thinking of you
For you have become a butterfly……
这样的歌词,我弱弱地问一句:这是要“化蝶”的节奏吗?
03年的冬季,刚进初中的我是一个装作混不吝、喜欢在一放学便尾随班上几个真正混不吝的同伴一起混迹电玩店。那一冬季,我毫无防备地迷恋上了PS2、贪上了路边的油炸小螺丝。在这开着暖气并且要额外花费一块钱的店里,我既慌张、又深受感染地同阁楼里高年级同学的公鸭嗓一起癫狂地压低声音嘶喊着。一方面,班主任对我们这些不算乖的孩子查得很严;另一方面,我百用不烂的荷兰队战绩稳定。
那几次去电玩的途中,经过一家音像店,玻璃门窗上总贴着这样一张面孔:一个面容姣好的女孩,嘴里衔着一枝花。
同伴当中,老爱蹦出几句淫话的黑瘦黑瘦的小磊安奈不住了:“以前不是有一张日本裸女吗,就在身上盖了几片叶子还晒着太阳的,去哪了呢?”
我说:“这哪是裸女呀,该遮的地方都遮了。”
小磊又说:“我看现在的这张不够激情,日本女人嘛……”
类似的胡话不再累述。窗外貌似五点半的光景,夜幕在不知觉中聋拉下来,躲在暖气间的我深知昏黄路灯下那无数张面露愠色、匆匆而行的轮廓的可怕之处,还夹杂着冷风。半场大比分落后的我,一心只想着六点之前骑自行车赶到家里。
十年后的今天,身边的大孩子不再去电玩店,他们改变起居习惯,在寝室里撸啊撸。表面上不习惯身边的一些捧着鲜花、端着蜡烛在对面女寝楼下大肆表白的举动,其实心里面已经酸楚地翻页着过去自己类似的经历。第二外语专业我选日语,期中考试成绩一塌糊涂。而当初选择这门课程的动机却是单纯般的伟大:成为促成中日沟通的中间人。其实对于日本文学,我只是看过一些译文版书籍,在中国比较有名的有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还有一些毁灭文学,诸如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太宰治的虐心般的自我否定式的《人间失格》;而对于他人眼中的日本之美,川端康成的《雪国》,我只是翻了一下概要。
我已经觉得我快成了一个异类了,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心里总是在做着一些颇具黑暗风格的总结:人生就像日本小说中所渲染的一样,毁灭既是美;
高中时代就一直迷恋着的死亡金属摇滚乐至今仍然是自己刻意掩藏却一直时不时在人前流露出的小小癖好;
镜子面前,爱照搬德尼罗在《出租车司机》里的那一句:You’re talking to me?
甚至臆想着亲戚朋友逝去的亡灵,能够悄悄进入另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的躯体并做长久地停留,最终某天在路上相遇,在她身上发现那熟悉的迹象。打声招呼,她便迟迟地认出了我。这种“附身”的行为体现出不知不觉的善意,而我的想法却是自私的。
无聊的冬夜,在家里,坐便器上由躯干支撑着一张狰狞的面孔。我此刻在一页页翻着音乐播放屏上的歌曲列单。和无数个坐便器之夜极为相似的,我在对这些专辑封面评头论足。仿佛和十年前的那个傍晚所见到的一样,我在乐库里又发现了那张玻璃橱窗上的面孔:一个面容姣好、淡抹脂粉的女孩,嘴里衔着一枝花。在她身后是垂直的瀑布。
歌者确实是日本人,她叫中岛美嘉
她那时和现在的我一样,都只有二十岁
这张专辑名是简简单单的《LOVE》
于是,同伴小磊那时口中的那个“裸女”也由从得知:是滨崎步在2002年发表的《I AM...》专辑。她并不裸,还遮得挺严实的。也没在晒太阳
于是,在这之后,音乐列表上又多出了这个代表色为紫色的名字:中岛美嘉(NAKASHIMA MIKA)
这的确对我原来固有的音乐品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连我自己也吃了一惊。盲目热衷于追求“少数派”品味的我,会去听这位在中国知名度颇高的日本歌者的歌。这也无外乎两个原因:首先,那个衔着花的姑娘在记忆中停留了片刻之后,如今又不经意间地再度拾起,在视觉上形成冲击后,竟完好地把“昨日”与“今日”融合在一起,再形成一股合力,浸泡了我的听觉,淡化了我的口味;其次,中岛美嘉丝质般的呢喃和撬动冰山的颤音,实在难以招架。
室友也察觉出我的这一变化,嘲讽我说:“你不是很朋克的吗?你不是很ROCK,很MAN的吗?”
我只是酸酸的一句:“这和记忆有关。”
MIKA的歌无论听过多少遍,都难以厌倦。我惊讶地发现,她的大多数歌曲在听觉的倦怠曲线上可以逗留很长一段时间,满足的延迟感意外般持久,这是我听过的众多歌曲中绝无仅有的。然而,那个嘴衔一枝花的清秀女孩也仅仅是存在于记忆中的模糊图像。是凡人都一样,都渴望迫切拥有一个具体的实物来对记忆中存留的图像加以对比、加以佐证、加以保存。前提是两者必须拥有同样的轮廓和线条。随之便在之前黯淡的缅怀情绪中戛然,因为那个实体物象突然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会倍感惊喜、继而将其珍藏下去。就像逝去的人不会再出现在你面前,我们只能依靠那些老照片捱过接下来的日子。
对我来说,我只需拥有那张《LOVE》专辑,即可。
于是,某天下午,我从学校出来,转了两趟地铁来到普陀区,沿着长寿路直走,向右拐进叶家宅路,在事久市场两楼一个日韩打口专卖店里,淘到了这张《LOVE》。专辑封面上,面容姣好、淡抹脂粉的MIKA,嘴里衔着一枝花。在她身后是纵流的瀑布。
店家老板娘问我:“只要这一张吗?宇多田光的要不?”
我说:“我只听她的。有她的别的专辑的话,也务必帮我找出来。”
老板娘又问:“那你日韩的还算听得比较少的。”
我问:“这张多少钱?”
二十元人民币。我路上一个来回一共花掉了三十四元。
晚上回到寝室,整张专辑从第一首歌一直听到第十三首。专辑的前三首渗透了浓浓的爵士味。无论是《VENAS IN THE DARK》、《LOVE ADDICT》、还是令人惊艳的《AROMA》,MIKA早期的音乐制作人也做了不少的实验,渴望将她打造成一个与众不同的流行歌手、贴上的不单单是J-POP的标签。MIKA的嗓音极具可塑性,《AROMA》中的略带鼻音的呜咽与气音,都和这首歌的都市爵音(URBAN JAZZ)营造出来的氛围十分吻合,非常寂寞的一首歌。
第四首,也就是他人所说的神作《雪の華》。这首歌在全亚洲拥有多个版本,国内多家音乐论坛里至今还在讨论究竟谁是原唱的问题。我只能说,娇小柔弱的MIKA,不作那种“ONE SONG HIT”型的歌手(指某些歌手因为一首歌特别走红,以后做暖场嘉宾时就只唱这一首)。
抒情歌曲贯穿了整张《LOVE》。《AYISHIDELU》、《FIND THE WAY》等都非常适合在午间的校园电台里播放。但在所有歌曲中,唯独钟爱这首《YOU SEND ME LOVE》。这首节奏轻快的恋曲由MIKA亲自填词,在她音乐生涯十二年的无数场演唱会中,只在04年的《LOVE CONCERT TOUR》中演唱过一次,算是比较冷门的一首。
节奏刚开始的那六行工整的英文很有意思,其中“I am thinking of you for you have become a butterfly”,就像岩井俊二《燕尾蝶》中,那一直挥着翅膀、飘曳在女主角纵深记忆里的蝴蝶一样,也让人忍俊不禁联想起《梁山伯》中恋人化蝶双飞的情景。
或许按照MIKA本人的意思,当时填词的时候对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因果根本不做考虑,只在意境的营造上做了尝试,剩下来的联想由听众自己去完成。
第一次听完这首歌的时候,很享受这份清新曼妙。她的娟娟细语,卸下了听者的疲惫。可能略显遗憾,这脱兔般悦动的六行歌词并没有在整首歌中重复延续,只是在歌曲的前三分之一段闪现过两次,造成听者的情绪波动就像心电图一样,在屏幕前三分之一处跃动了两次,继而归于平实。
相信乐迷们看到这里,有不少都已经在嗤笑我,说我自封“异类”,实际上已经被所谓的“韵律”、“平仄”、“对偶”之类的东西害得不浅了。净是一些成为定势的思维,对写作、对音乐鉴赏、对电影情节发展的推测都是如此。
室友道破了天机:“《YOU SEND ME LOVE》这首歌听不得,因为你的情绪很难从这首歌里某些重复的桥段中释放出来。”
释然之后,重新播放这首《YOU SEND ME LOVE》。室外温度降至接近冰点
幻想自己平躺在夏日田园的树荫下,和风拂过面颊,就像蝴蝶和嘴唇
突然想到,她的歌,吹的是自然风……
于是窗台,我和一个衔着画的女孩对视。在她身后,是纵流的瀑布……
自此以后,插着耳机,又多了几个安稳的夜晚
我知道这样安稳的夜晚将所剩无几……
2010年10月22日,MIKA在个人官网上宣布“因自己“耳咽管开放症”病情恶化,将在之后取消一切演艺活动,专心养病。道歉会上,面对台下稀稀疏疏的歌迷,MIKA一次又一次地鞠躬,泪水几度趟过脸颊。
隔年四月份,MIKA留着一头短发复出。
2013年7月,新单曲《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我曾经想死》)发行。MIKA嗓音音色大变,高音部分声音颤得让人揪心。
MIKA在歌曲末尾用尽全力唱到:
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 まだあなたに出会ってなかったから
あなたのような人が生まれた 世界を少し好きになったよ
あなたのような人が生きてる 世界に少し期待するよ
我曾想死是因为,还未和你相遇。
因为像你这样的人生于这世上,我稍稍喜欢这个世界了
因为像你这样的人生于这世上,我稍稍期待这个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