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树上会结出一碗蜂蜜一样的月亮

上周日,瑟雨送秋,宋冬野的百城巡演,终于停站在杭。还是在酒球会,在那张老狼曾吹过口琴的舞台,两把吉他,从《莉莉安》,唱到《安和桥》。
裹挟在这潮水般的歌儿里,喝极淡极淡的热白开,轻轻握握时光的魔手……
一直很喜欢live house,离他很近,甚至有时,追灯的光像月光一样独独地洒落在你脸庞,可是,没有人会在乎你是谁,就在这一个影子里,可以旁若无人,哼唱或流泪;离他的琴声很近,像站在大海边或高山顶,听风辽阔,呼吸一样那么自然,有时糙到不行,那弦好像分分秒的功夫,就要断了,有时歌手一句,“唱不上去了”,再释然一笑,更多种可能,是围在小舞台身边和你一样认真在听认真在感动的人呀,时不时鼓掌,忍不住大声合唱……
如此种种,每一分钟,都是此刻,不能再多得。
宋冬野,1987年出生在北京安河桥的,他不加修饰的声音,留住了怅然时光。
第一次听到这歌声,在豆瓣电台,正写着稿,《安和桥》突如其来,“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代替梦想的也只能是勉为其难……所以你好再见。”
也许是这歌词,在低沉声线的万种诉说,不知不觉,一首歌听到黑。
再后来,去北京出差,旧年的最后一天,一边和爸妈在电话里互道着新年快乐,一边听见杜先生电话那边的烟火飞舞,可电话放下,房间又空空荡荡,反复循环的,还是宋冬野似乎不知时日的唱着《关忆北》、《连衣裙》、《斑马斑马》……
写稿,有时很想能写得好一点,好了一点,又想写得再好一点,一不小心,写到天亮,在冬日的北京,清晨6点,拉开窗帘,也见不到晨光熹微,无限清冷的彼时,又还是宋冬野在唱……
所以,怎么能不中意这歌声?
相伴久了,在无比烦躁又必须马上平静的关头,在出差路上想靠着椅背微微眯一会儿时,在陌生的不熟悉的乡下枕头,都会不知不觉听他唱歌。
好像一听到这歌声,就会很安心。
今年夏天,宋冬野出了自己的专辑《安和桥北》,红色封面,像一张相框,相框里是他和他奶奶的合照,奶奶抱着他,他若有其事地指向远方。
翻开小歌本儿,封二写着黑底白字,“这个世界不是特别好”,封三白底黑字,一面红旗,“这个世界会好的”。
再细细看,歌词更像是手抄本,字体偏仿宋,插画是每个人走在生活里,都能看到的风景,长成屏障一样的大树,五线谱一样的电线,隧道里的led灯,斑驳旧墙……
相比于他曾经发表在豆瓣的歌儿,《安和桥北》注入了更多时光——
《给抱着盒子的姑娘》,一进入,是行走在雪地的吱吱声,大提琴缓缓,日头西下,孩童放学,眼前是互道再会的身影,继而,是飞机降落滑行于跑道的开场白;《莉莉安》,钢琴轻盈得如行走在云彩,伴着潺潺溪水,“她已跟随黄昏来临”,听听就会怔住了,潮水渐别,向心爱的人跑去;《鸽子》里,咕咕低语,翅膀扑腾;《董小姐》,直到唱完,才明白这是在对姑娘们说,要培养一种“嘴角向下时”很美的表情;写《斑马斑马》,他在哈尔滨,也是整张专辑中我喜欢的一首,过门时的大提琴,就像“我是强说着愁的孩子啊”,字字句句落在心上……
更值得写一笔的是,小歌本里,每一首歌,都没有多写一句“宋冬野词曲”,却详细地写着吉他、大提、贝斯、鼓……,并认真地写,“几年以前,我曾固执偏执的认为,乐器是无法表达感情的,把感情融入到除歌词外的部分,都是扯淡。可渐渐的我发现是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我之所以那样想,是因为我一直是个狂傲自大的井底之蛙而已。这张专辑的录制过程中,我每天都能从制作人、录音师和乐手老师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意识到,有些作品,不带个人感情地去听其中一段简简单单乐器独奏,也能潸然泪下,被其中充斥着的情感感动到无法自拔。”
确实,更让人着迷的是,歌声背后,大提琴的千万种表情,种种都在拨弄人的心弦。
酒球会现场,少了抱着盒子的姑娘,所以,也少了那好期待的大提琴,但这还是不影响宋同学,满头大汗地,按他自己说的,“往死里走”。
几乎是从第一首歌开始,在冷空调已开到18℃的现场,小宋同学每唱完一首歌,都要挥舞着自己的的黑色麻衫衣袖,用力擦汗。我看到,他左手无名指带着的戒指,闪闪发亮。
偶尔说两句话,都是说自己唱得还不够好,“我还小呢,现在也还是小学生水平,希望大家能关注更多更优秀的民谣唱作人。”
一边说着,一边站起身,自己动手布台子,带领全场,等待“亲爱的万总”。
万晓利,穿着一身棉布带帽衫,面无表情地,上台帮帮唱,看第一眼完全不起眼,可一旦吹着口琴,唱起《狐狸》、《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又实在太抢戏。
有些人,就是这样,专注起来,就无法抵挡。
(关于万晓利,以后单独写一篇,万晓利的词像锥子,冰凌子一样冷,但听他一唱起来,会慢慢暖和起来)
演出最后,宋冬野用贵州织金方言唱起尧十三的《瞎子》,“秋天的蝉在叫,我在亭子边,刚刚下过雨……我扎实嘞舍不得,船家喊快点走,我拉起你嘞手,看你眼泪淌出来……”
“眼泪淌出来”,这言语不能企及的温暖,都在这样一个夜晚,难得地被无限蔓延……
在宋冬野的豆瓣小站,他自己写,“我愿一切美好的人和我说话时,都带着蜷缩在北方半岛冬天被窝里的甜美语气;
愿所有从容不迫的谈话都是值得平静下来去播撒的种子,
最后树上会结出一碗蜂蜜一样的月亮。”
他已如愿。
坚定不移地相信,小宋同学还会写出唱出更好听的歌。
谦卑,心怀感谢,又不忘进取的人,阳光和微风,也忍不住偏爱。
即使春逝。
裹挟在这潮水般的歌儿里,喝极淡极淡的热白开,轻轻握握时光的魔手……
一直很喜欢live house,离他很近,甚至有时,追灯的光像月光一样独独地洒落在你脸庞,可是,没有人会在乎你是谁,就在这一个影子里,可以旁若无人,哼唱或流泪;离他的琴声很近,像站在大海边或高山顶,听风辽阔,呼吸一样那么自然,有时糙到不行,那弦好像分分秒的功夫,就要断了,有时歌手一句,“唱不上去了”,再释然一笑,更多种可能,是围在小舞台身边和你一样认真在听认真在感动的人呀,时不时鼓掌,忍不住大声合唱……
如此种种,每一分钟,都是此刻,不能再多得。
宋冬野,1987年出生在北京安河桥的,他不加修饰的声音,留住了怅然时光。
第一次听到这歌声,在豆瓣电台,正写着稿,《安和桥》突如其来,“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代替梦想的也只能是勉为其难……所以你好再见。”
也许是这歌词,在低沉声线的万种诉说,不知不觉,一首歌听到黑。
再后来,去北京出差,旧年的最后一天,一边和爸妈在电话里互道着新年快乐,一边听见杜先生电话那边的烟火飞舞,可电话放下,房间又空空荡荡,反复循环的,还是宋冬野似乎不知时日的唱着《关忆北》、《连衣裙》、《斑马斑马》……
写稿,有时很想能写得好一点,好了一点,又想写得再好一点,一不小心,写到天亮,在冬日的北京,清晨6点,拉开窗帘,也见不到晨光熹微,无限清冷的彼时,又还是宋冬野在唱……
所以,怎么能不中意这歌声?
相伴久了,在无比烦躁又必须马上平静的关头,在出差路上想靠着椅背微微眯一会儿时,在陌生的不熟悉的乡下枕头,都会不知不觉听他唱歌。
好像一听到这歌声,就会很安心。
今年夏天,宋冬野出了自己的专辑《安和桥北》,红色封面,像一张相框,相框里是他和他奶奶的合照,奶奶抱着他,他若有其事地指向远方。
翻开小歌本儿,封二写着黑底白字,“这个世界不是特别好”,封三白底黑字,一面红旗,“这个世界会好的”。
再细细看,歌词更像是手抄本,字体偏仿宋,插画是每个人走在生活里,都能看到的风景,长成屏障一样的大树,五线谱一样的电线,隧道里的led灯,斑驳旧墙……
相比于他曾经发表在豆瓣的歌儿,《安和桥北》注入了更多时光——
《给抱着盒子的姑娘》,一进入,是行走在雪地的吱吱声,大提琴缓缓,日头西下,孩童放学,眼前是互道再会的身影,继而,是飞机降落滑行于跑道的开场白;《莉莉安》,钢琴轻盈得如行走在云彩,伴着潺潺溪水,“她已跟随黄昏来临”,听听就会怔住了,潮水渐别,向心爱的人跑去;《鸽子》里,咕咕低语,翅膀扑腾;《董小姐》,直到唱完,才明白这是在对姑娘们说,要培养一种“嘴角向下时”很美的表情;写《斑马斑马》,他在哈尔滨,也是整张专辑中我喜欢的一首,过门时的大提琴,就像“我是强说着愁的孩子啊”,字字句句落在心上……
更值得写一笔的是,小歌本里,每一首歌,都没有多写一句“宋冬野词曲”,却详细地写着吉他、大提、贝斯、鼓……,并认真地写,“几年以前,我曾固执偏执的认为,乐器是无法表达感情的,把感情融入到除歌词外的部分,都是扯淡。可渐渐的我发现是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我之所以那样想,是因为我一直是个狂傲自大的井底之蛙而已。这张专辑的录制过程中,我每天都能从制作人、录音师和乐手老师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意识到,有些作品,不带个人感情地去听其中一段简简单单乐器独奏,也能潸然泪下,被其中充斥着的情感感动到无法自拔。”
确实,更让人着迷的是,歌声背后,大提琴的千万种表情,种种都在拨弄人的心弦。
酒球会现场,少了抱着盒子的姑娘,所以,也少了那好期待的大提琴,但这还是不影响宋同学,满头大汗地,按他自己说的,“往死里走”。
几乎是从第一首歌开始,在冷空调已开到18℃的现场,小宋同学每唱完一首歌,都要挥舞着自己的的黑色麻衫衣袖,用力擦汗。我看到,他左手无名指带着的戒指,闪闪发亮。
偶尔说两句话,都是说自己唱得还不够好,“我还小呢,现在也还是小学生水平,希望大家能关注更多更优秀的民谣唱作人。”
一边说着,一边站起身,自己动手布台子,带领全场,等待“亲爱的万总”。
万晓利,穿着一身棉布带帽衫,面无表情地,上台帮帮唱,看第一眼完全不起眼,可一旦吹着口琴,唱起《狐狸》、《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又实在太抢戏。
有些人,就是这样,专注起来,就无法抵挡。
(关于万晓利,以后单独写一篇,万晓利的词像锥子,冰凌子一样冷,但听他一唱起来,会慢慢暖和起来)
演出最后,宋冬野用贵州织金方言唱起尧十三的《瞎子》,“秋天的蝉在叫,我在亭子边,刚刚下过雨……我扎实嘞舍不得,船家喊快点走,我拉起你嘞手,看你眼泪淌出来……”
“眼泪淌出来”,这言语不能企及的温暖,都在这样一个夜晚,难得地被无限蔓延……
在宋冬野的豆瓣小站,他自己写,“我愿一切美好的人和我说话时,都带着蜷缩在北方半岛冬天被窝里的甜美语气;
愿所有从容不迫的谈话都是值得平静下来去播撒的种子,
最后树上会结出一碗蜂蜜一样的月亮。”
他已如愿。
坚定不移地相信,小宋同学还会写出唱出更好听的歌。
谦卑,心怀感谢,又不忘进取的人,阳光和微风,也忍不住偏爱。
即使春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