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散神不散

“散手”——形容永远都是一副慵懒相,毫无责任心和职业精神,对别人毫不在乎,对自己更不在乎的一种生活状态。如果你看过《Swamp People》,你一定会对里边曾经讲述过的一对老哥记忆犹新,他们只有在肚子饿的时候才会出去猎捕鳄鱼或者蛇或者其他稀奇古怪的动物,你会看到他们像流浪汉一样穿着拖鞋,挂着几年没有剪过的胡子和头发出门,在把猎物放下锅以后直接用脏手进锅搅拌,他们不是职业猎手,他们就是职业散手。在这里,我非常愿意用这个词形容这支气质上正到没法形容的乐队——Earthless。来自加利福尼亚最南端的主要城市圣地亚哥,尽管不是“深南”地区,但Earthless身上表现出的南方佬气质却是显而易见的。
2001年成立之后,这支乐队就把目标设定为立志做加利福尼亚最吵闹的乐队。你可能见过所谓的实验现场,用即兴完成他们那些较为“极简”“氛围”的玩意儿,但绝对不会是这种从头到尾在爆发能量,没有可以“即兴”痕迹的Jam Show,在我看来每一次他们完成五十分钟的演出所要量可能和保持高潮五十分钟差不多。
他们把自己称作Endurance Rock,“一些你受不了的迷幻的东西,硬摇滚或者重金属的玩意儿什么的,无所谓。”解释道后边,Mario都显得有些不耐烦了。
鼓手Mario是一位职业滑板玩家,在开始Earthless之前他也参与了数个乐队,风格都与Earthless相去甚远,然而如同他所说,Earthless的音乐就和极限运动一样自由,在有限的硬件条件下追求无限的可能性。公园的台阶和栏杆或者是U型槽就像Earthless所运用到的音乐元素一样,你不会发觉出形式上的太多变化,他们运用自己熟知的音乐形态创造出了属于Earthless自己的风格。事实就是这样,2001年鼓手Mario和贝斯手Mike决定找个车库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于是Mike又找了一个叫Isaiah的吉它手加进来以便让整个Jam丰富一点。
“我当时回到圣地亚哥找Mike玩,他问我想不想和他以及Mario一起Jam玩玩,我当然愿意了,Mario算是我一直以来最喜欢的鼓手,而我和Mike过去也曾呆在一个乐队,所以可以说我们三个对于各自的路数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比较熟悉了。”Isaiah说,“但是在此之前我对于六七十年代的迷幻根本没什么了解,那个年代我唯一听的东西就是Jimi Hendrix和Black Sabbath,是加入乐队以后他们才介绍我听Flower Travellin Band或者Blues Creation,一堆我从来没接触过的日本迷幻或者泡菜摇滚,我特别感谢他们把我拉到这个乐队里,特别感谢他们介绍这些乐队给我。”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刚刚听了五分钟Earthless的人都会觉得他们的存在非常奇怪,既不是复古的迷幻也不是纯粹的Stoner,而是一种奇妙的结合。
第一次Jam的氛围相当好,他们随意从Black Sabbath或者Led Zepplin的某首歌开始,然后就拉长了时间线不停的jam,甚至从一首歌直接就这么过度到另外一首。“我们老把一些歌儿混在一起jam,用一种Earthless当时独有的规则,当然如果你也认为这是规则的话。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开口,所以在这样一种轻松的氛围下没有演唱也同样激发了某种化学反应。”Mario说,“那是我第一次见Isaiah弹琴,他是个疯逼吉他手,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我们已经玩了一小时了,当时自我感觉好极了,并且决定之后的创作也照这么来,弄出些Riff然后直接来Jam和即兴,所有歌都是这么写完的。”
2008年的一个记录美国地下硬摇滚的纪录片《Such Hawks Such Hounds》把乐队推荐到本土以外的全世界。同时通过这个片子你也能看到整个美国地下摇滚乐展现出的那种包容状态——不管什么风格都能在一起玩,因为他们都有着美国佬那股子糙劲儿。这也是为什么2005年Earthless的第一张专辑居然会选在Gravity这个硬核/噪音摇滚厂牌发行的缘由。首张专辑《Sonic Prayer》应该是他们最没有编排的一张唱片。如同Mario所说这支乐队在只Jam了五次的情况下就参与了第一场演出,很显然对于他们而言首张专辑也不需要什么准备,两首歌各自都超过了二十分钟,而主要Riff都基本只有一个。在此之后的更多作品Earthless都不在采用这种过于简单粗暴的方式,更多的变化还是不断在出现。当然自始至终,这都一直是一个纯器乐乐队。“Earthless没有人声并非刻意为之,其实是不小心掉入了这个方向。在大部分人听过我们以前我们以这种方式演了几次,感觉效果还行,就先这么着吧。后来我们也讨论过要不要找个主唱,我们是不是需要个主唱。最后得出的答案是目前先维持现状,如果以后有歌可以加唱的话Isaiah可以顶上,他其实是个非常不错的歌手,我们排练或者演出的时候翻过些别人的歌,唱的部分就由他完成的,但是对于Earthless自己的歌现在看来暂时还没必要。当然,现如今我们还有歌名,不过他们都是最后一分钟才出现的东西,通常都是向各种我们所喜爱的乐队致敬,比如说《Flower Travellin Man》或者《Lost in the Cold Sun》,Cold Sun是个六十年代的德州迷幻乐队,我们非常喜欢,至于Flower Travellin Band我想就不用介绍了。总之名字只是个形式而已。”Mario说。
2013年9月,Earthless发行了组建以来的第三张专辑《From the Ages》,如果你从头一张一张听下来,你会发现构建和预谋的过程正在往由少到多的方向发展着。Mario则证实了这一点:“我们会先Jam,有一些好的点子就记下来,然后稍加练习,再Jam,再记录。因为Isaiah住在北加利福尼亚,所以并没有那么多时间给我们碰,不过一旦我们在一起玩就可以弄出大量的鼓击段落或者Riff。大概到了这一个阶段的后期我们会开始进行一些建构,类似思考歌的结构,我们会替换一些拉低张力的Riff等等。”
专辑同名曲《From the Ages》是一首很早之前就完成的作品。2008年乐队发行的《Live at Roadburn》现场专辑就已经收录了这首歌。“我们一直没有它的录音室版本,因此这次就把它放了进去。”Mario说。
“作为这种风格的乐队现场和录音当然完全不同,永远没有两场演出是完全相同的,甚至每一场都非常不同,我们会保留那些关键的Riff,我们会围绕这些主线进行开放式的实验,Isaiah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切入,而我则会转变一些节奏方向。”Mario说,三个人的配合就像是每个人单独驾驶一个自己的帆板,别人的演奏如同变换莫测的疾风骤雨,自己的帆板上应势调整。“事实上在录音棚里一切反而会更困难,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状态很难马上调整到位,有的时候你也不是说真的就能一下子拿到在现场的那个劲儿,所以我们在棚里的目标就是尽自己所能在声音和感觉上发挥到极致。”
2001年成立之后,这支乐队就把目标设定为立志做加利福尼亚最吵闹的乐队。你可能见过所谓的实验现场,用即兴完成他们那些较为“极简”“氛围”的玩意儿,但绝对不会是这种从头到尾在爆发能量,没有可以“即兴”痕迹的Jam Show,在我看来每一次他们完成五十分钟的演出所要量可能和保持高潮五十分钟差不多。
他们把自己称作Endurance Rock,“一些你受不了的迷幻的东西,硬摇滚或者重金属的玩意儿什么的,无所谓。”解释道后边,Mario都显得有些不耐烦了。
鼓手Mario是一位职业滑板玩家,在开始Earthless之前他也参与了数个乐队,风格都与Earthless相去甚远,然而如同他所说,Earthless的音乐就和极限运动一样自由,在有限的硬件条件下追求无限的可能性。公园的台阶和栏杆或者是U型槽就像Earthless所运用到的音乐元素一样,你不会发觉出形式上的太多变化,他们运用自己熟知的音乐形态创造出了属于Earthless自己的风格。事实就是这样,2001年鼓手Mario和贝斯手Mike决定找个车库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于是Mike又找了一个叫Isaiah的吉它手加进来以便让整个Jam丰富一点。
“我当时回到圣地亚哥找Mike玩,他问我想不想和他以及Mario一起Jam玩玩,我当然愿意了,Mario算是我一直以来最喜欢的鼓手,而我和Mike过去也曾呆在一个乐队,所以可以说我们三个对于各自的路数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比较熟悉了。”Isaiah说,“但是在此之前我对于六七十年代的迷幻根本没什么了解,那个年代我唯一听的东西就是Jimi Hendrix和Black Sabbath,是加入乐队以后他们才介绍我听Flower Travellin Band或者Blues Creation,一堆我从来没接触过的日本迷幻或者泡菜摇滚,我特别感谢他们把我拉到这个乐队里,特别感谢他们介绍这些乐队给我。”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刚刚听了五分钟Earthless的人都会觉得他们的存在非常奇怪,既不是复古的迷幻也不是纯粹的Stoner,而是一种奇妙的结合。
第一次Jam的氛围相当好,他们随意从Black Sabbath或者Led Zepplin的某首歌开始,然后就拉长了时间线不停的jam,甚至从一首歌直接就这么过度到另外一首。“我们老把一些歌儿混在一起jam,用一种Earthless当时独有的规则,当然如果你也认为这是规则的话。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开口,所以在这样一种轻松的氛围下没有演唱也同样激发了某种化学反应。”Mario说,“那是我第一次见Isaiah弹琴,他是个疯逼吉他手,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我们已经玩了一小时了,当时自我感觉好极了,并且决定之后的创作也照这么来,弄出些Riff然后直接来Jam和即兴,所有歌都是这么写完的。”
2008年的一个记录美国地下硬摇滚的纪录片《Such Hawks Such Hounds》把乐队推荐到本土以外的全世界。同时通过这个片子你也能看到整个美国地下摇滚乐展现出的那种包容状态——不管什么风格都能在一起玩,因为他们都有着美国佬那股子糙劲儿。这也是为什么2005年Earthless的第一张专辑居然会选在Gravity这个硬核/噪音摇滚厂牌发行的缘由。首张专辑《Sonic Prayer》应该是他们最没有编排的一张唱片。如同Mario所说这支乐队在只Jam了五次的情况下就参与了第一场演出,很显然对于他们而言首张专辑也不需要什么准备,两首歌各自都超过了二十分钟,而主要Riff都基本只有一个。在此之后的更多作品Earthless都不在采用这种过于简单粗暴的方式,更多的变化还是不断在出现。当然自始至终,这都一直是一个纯器乐乐队。“Earthless没有人声并非刻意为之,其实是不小心掉入了这个方向。在大部分人听过我们以前我们以这种方式演了几次,感觉效果还行,就先这么着吧。后来我们也讨论过要不要找个主唱,我们是不是需要个主唱。最后得出的答案是目前先维持现状,如果以后有歌可以加唱的话Isaiah可以顶上,他其实是个非常不错的歌手,我们排练或者演出的时候翻过些别人的歌,唱的部分就由他完成的,但是对于Earthless自己的歌现在看来暂时还没必要。当然,现如今我们还有歌名,不过他们都是最后一分钟才出现的东西,通常都是向各种我们所喜爱的乐队致敬,比如说《Flower Travellin Man》或者《Lost in the Cold Sun》,Cold Sun是个六十年代的德州迷幻乐队,我们非常喜欢,至于Flower Travellin Band我想就不用介绍了。总之名字只是个形式而已。”Mario说。
2013年9月,Earthless发行了组建以来的第三张专辑《From the Ages》,如果你从头一张一张听下来,你会发现构建和预谋的过程正在往由少到多的方向发展着。Mario则证实了这一点:“我们会先Jam,有一些好的点子就记下来,然后稍加练习,再Jam,再记录。因为Isaiah住在北加利福尼亚,所以并没有那么多时间给我们碰,不过一旦我们在一起玩就可以弄出大量的鼓击段落或者Riff。大概到了这一个阶段的后期我们会开始进行一些建构,类似思考歌的结构,我们会替换一些拉低张力的Riff等等。”
专辑同名曲《From the Ages》是一首很早之前就完成的作品。2008年乐队发行的《Live at Roadburn》现场专辑就已经收录了这首歌。“我们一直没有它的录音室版本,因此这次就把它放了进去。”Mario说。
“作为这种风格的乐队现场和录音当然完全不同,永远没有两场演出是完全相同的,甚至每一场都非常不同,我们会保留那些关键的Riff,我们会围绕这些主线进行开放式的实验,Isaiah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切入,而我则会转变一些节奏方向。”Mario说,三个人的配合就像是每个人单独驾驶一个自己的帆板,别人的演奏如同变换莫测的疾风骤雨,自己的帆板上应势调整。“事实上在录音棚里一切反而会更困难,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状态很难马上调整到位,有的时候你也不是说真的就能一下子拿到在现场的那个劲儿,所以我们在棚里的目标就是尽自己所能在声音和感觉上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