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事先张扬的狂欢节
“2013年度最受期待专辑”——已与10月末正式出炉,这并不是迷汉脑残粉一厢情愿,Arcade Fire如今完全有这个底气令他们的乐迷骄傲。这张新专辑,自从在2012年年底进入制作阶段后,就没有停止被各方追逐的脚步。随着发行日期的临近,各大媒体和乐评人仿佛在期待一场年度盛事,纷纷正襟危坐起来,Arcade Fire俨然享受起了这份超级大团才有的待遇。
不得不承认,乐队靠自己的实力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奖项承认外,运气也一直不错,自从处女专辑发行后,他们就不断获得David Bowie、U2、David Byrne,甚至是总统奥巴马的赏识。超凡的实力,加上良好的运气,以及圈内的好人缘,Arcade Fire真的没有不红的道理。当年格莱美的黄袍加身,对很多乐迷来说,也只是意料之中的认可而已。
首张专辑惊艳,第二张后彻底征服美国,第三张巩固地位,每一张都有完整概念的完美三部曲后,请来特色制作人,第四张转型。这样的模式,早已有先例,Coldplay就是用这样的节奏一步步走向王座的,再往前看,还有一个更厉害的前辈 —— Radiohead,不也是这样的节奏?(用Creep出道震撼全英伦,再用Bends和OK Computer这两枚重磅炸弹攻城拔寨、占领摇滚城邦的至高山地后,第四张专辑来一次大转折,令人手足无措)。
虽然Arcade Fire这次比Coldplay转型得更决绝,但也不会有当年Kid A发行后,乐迷们普遍一副“这是Radiohead吗?有没有搞错?”这样的错愕感,回顾往昔,当James Murphy的名字出现在新专辑制作人位置上的那一刻,乐迷们就已经有了心理暗示,“哦,看来他们这次要玩得更电子花样更多了”,就是这样的预期,直到同名新单曲Reflektor预先泄露后,大家纷纷舒了一口气似的感叹:“果真如此啊。”
其实乐队的“转型”,从上一张专辑开始就悄悄地在进行了,新专辑We Exit这首曲子,合成器音效强劲的打底,新浪潮式的曲式,就明显遗留自上一张专辑的影子。
只不过,之前那些蹑手蹑脚地尝试,到了如今却是肆无忌惮地释放,James Murphy这把添加剂实在是效力强劲,这是一张很难清晰精准地拆分出人声、鼓、吉他、键盘、电子声效的专辑,所有声音元素似乎是一体的,它们从四面八方齐聚在一起,爆发出来。特别是第一张唱片(是滴,Reflektor是华丽的双唱片),把Arcade Fire典型的激昂澎湃,充满张力,进行曲式的特色用一种狂欢节似的形式完美表现了出来,在末曲Joan of Arc(圣女贞德)中达到了高潮的顶峰。(自Wake Up和No Cars Go之后,又一首可以在演唱会现场掀起全场高潮的进行曲)
随后,就进入了内敛深沉、饱含深情的第二幕。相信很多乐迷光是只听前半部分的七首歌,一定会满脸爽歪歪,抖腿不止,这都是在乐队主创和制作人的意料中的。
当然Win Butler并不是真的只想做一张“可以令咱老婆跳起舞来的专辑”,请来James帮村,难道就真的想和好机油混夜店?谁信啊,他野心大大的,做成概念双唱片,摆明冲“伟大”去的,丫要把前卫概念摇滚、华丽摇滚、电子乐、迪斯科,以及90代后的独立摇滚风格相互打通,顺便再将现代流行乐和地方民族乐无差别融合。
毕竟,Butler一直在跪舔的David Bowie和David Byrne两大前辈,就是这样的先驱,不过,再请Brain Eno好像已经太土了,咱又不是Coldplay,咱有James Murphy好机油,更潮、更酷、制作费……当然也更低。
言归正传,Reflektor绝对不是一张轻浮的夜店风格专辑,相反他的主题依旧很重,Arcade Fire并没有脱离“三部曲”时期的视野,他们的作品,就像李安和伍迪.艾伦的电影一样,所有人都看得懂,也很好看,但基本上都只能看到70%的内容,当你一旦吸收了那剩下30%的内容时,就会无比兴奋(比如《断背山》隐藏在背地里那些浓烈的宗教情怀,伍迪片子里那些大量的知识分子才看得懂的笑话就更别说了)。
别看这次新专辑一路疯疯癫癫没心没肺地闹腾,Arcade Fire骨子里的忧郁、焦虑、感性还是一如往昔,Win Butler还是在写那些私人化的、反映内心世界的、自言自语的、模糊概念的歌词。
当看到第一首歌Reflektor的第一段里,出现的“reflective age”词组,可能好多热爱读书、热爱哲学知识的乐迷就会反映出一个名字,索伦.克尔凯郭尔,生性忧郁的存在主义之父。
这位大师认为“因为人的局限性,所以必定导致焦虑和失望”,反正就是能力有限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或者生理原因必定会死去等原因,人类不断产生焦虑,恐慌。特别是当精神与物质产生冲突时,人必定想要摆脱,但又没有办法摆脱(自杀是很多人最终的无奈选择)。
就此打住,毕竟听音乐不是研究哲学,大概了解了大师理论后,再来看我们Win Butler那些含含糊糊的歌词,就差不多好理解一点了。
在越来越发达的科技社会中,人类的焦虑感反而日益增进,想要摆脱却又不得,遵循大师的理论,只有爱和宗教才能救人类。虽然不知道Win Butler是不是神话迷,估计他也一定知道现代生活的原型都来自远古神话,于是在歌词中,Win Butler搬出奥路菲和尤莉迪丝的故事,这个传播度仅次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不就说明爱值得我们去斗争、去争取吗,虽然最后依旧是陷入宿命主义的绝望。(Awful Sound 的副歌部分写得真是好听的想哭啊 555 )
既然绝望是注定的,最终的最终,信仰是脱离绝望的唯一方法了,通过信仰而自我实现,排除异己,坚定内心,跟随圣女贞德远去。
至此,把这张专辑说的那么神乎其神,并不是说这是一张可以上王座的神专,我个人认为,第二部分还是显得慢热了一点(虽然AF的好多歌都是慢热型),毕竟现在也没什么人有耐心听完那么长一张专辑了。专辑最后两首歌,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点多余哈哈,当然这也是吹毛求疵的说法。
纵观二十一世纪的摇滚乐坛,人们从没停止寻找一个可以引领时代的超级乐团,世纪初的那股“复古热潮”已昨日黄花,甚至都没有撑过10年,当初被媒体鼎力称赞的乐团,解散的解散,人员转换的转换,要么就是熬了多年依旧没有明星相。这使得乐迷们发现,到年终总结的时候,还只能靠那些老面孔来撑场面(事实是多数老棒子发行的新作品也还真不赖)。
至于Arcade Fire会不会取代Coldplay成为二十一世纪新的宇宙天团,在明年,乐队正式出道十周年的全球巡演上,我们拭目以待。
不得不承认,乐队靠自己的实力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奖项承认外,运气也一直不错,自从处女专辑发行后,他们就不断获得David Bowie、U2、David Byrne,甚至是总统奥巴马的赏识。超凡的实力,加上良好的运气,以及圈内的好人缘,Arcade Fire真的没有不红的道理。当年格莱美的黄袍加身,对很多乐迷来说,也只是意料之中的认可而已。
首张专辑惊艳,第二张后彻底征服美国,第三张巩固地位,每一张都有完整概念的完美三部曲后,请来特色制作人,第四张转型。这样的模式,早已有先例,Coldplay就是用这样的节奏一步步走向王座的,再往前看,还有一个更厉害的前辈 —— Radiohead,不也是这样的节奏?(用Creep出道震撼全英伦,再用Bends和OK Computer这两枚重磅炸弹攻城拔寨、占领摇滚城邦的至高山地后,第四张专辑来一次大转折,令人手足无措)。
虽然Arcade Fire这次比Coldplay转型得更决绝,但也不会有当年Kid A发行后,乐迷们普遍一副“这是Radiohead吗?有没有搞错?”这样的错愕感,回顾往昔,当James Murphy的名字出现在新专辑制作人位置上的那一刻,乐迷们就已经有了心理暗示,“哦,看来他们这次要玩得更电子花样更多了”,就是这样的预期,直到同名新单曲Reflektor预先泄露后,大家纷纷舒了一口气似的感叹:“果真如此啊。”
其实乐队的“转型”,从上一张专辑开始就悄悄地在进行了,新专辑We Exit这首曲子,合成器音效强劲的打底,新浪潮式的曲式,就明显遗留自上一张专辑的影子。
只不过,之前那些蹑手蹑脚地尝试,到了如今却是肆无忌惮地释放,James Murphy这把添加剂实在是效力强劲,这是一张很难清晰精准地拆分出人声、鼓、吉他、键盘、电子声效的专辑,所有声音元素似乎是一体的,它们从四面八方齐聚在一起,爆发出来。特别是第一张唱片(是滴,Reflektor是华丽的双唱片),把Arcade Fire典型的激昂澎湃,充满张力,进行曲式的特色用一种狂欢节似的形式完美表现了出来,在末曲Joan of Arc(圣女贞德)中达到了高潮的顶峰。(自Wake Up和No Cars Go之后,又一首可以在演唱会现场掀起全场高潮的进行曲)
随后,就进入了内敛深沉、饱含深情的第二幕。相信很多乐迷光是只听前半部分的七首歌,一定会满脸爽歪歪,抖腿不止,这都是在乐队主创和制作人的意料中的。
当然Win Butler并不是真的只想做一张“可以令咱老婆跳起舞来的专辑”,请来James帮村,难道就真的想和好机油混夜店?谁信啊,他野心大大的,做成概念双唱片,摆明冲“伟大”去的,丫要把前卫概念摇滚、华丽摇滚、电子乐、迪斯科,以及90代后的独立摇滚风格相互打通,顺便再将现代流行乐和地方民族乐无差别融合。
毕竟,Butler一直在跪舔的David Bowie和David Byrne两大前辈,就是这样的先驱,不过,再请Brain Eno好像已经太土了,咱又不是Coldplay,咱有James Murphy好机油,更潮、更酷、制作费……当然也更低。
言归正传,Reflektor绝对不是一张轻浮的夜店风格专辑,相反他的主题依旧很重,Arcade Fire并没有脱离“三部曲”时期的视野,他们的作品,就像李安和伍迪.艾伦的电影一样,所有人都看得懂,也很好看,但基本上都只能看到70%的内容,当你一旦吸收了那剩下30%的内容时,就会无比兴奋(比如《断背山》隐藏在背地里那些浓烈的宗教情怀,伍迪片子里那些大量的知识分子才看得懂的笑话就更别说了)。
别看这次新专辑一路疯疯癫癫没心没肺地闹腾,Arcade Fire骨子里的忧郁、焦虑、感性还是一如往昔,Win Butler还是在写那些私人化的、反映内心世界的、自言自语的、模糊概念的歌词。
当看到第一首歌Reflektor的第一段里,出现的“reflective age”词组,可能好多热爱读书、热爱哲学知识的乐迷就会反映出一个名字,索伦.克尔凯郭尔,生性忧郁的存在主义之父。
这位大师认为“因为人的局限性,所以必定导致焦虑和失望”,反正就是能力有限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或者生理原因必定会死去等原因,人类不断产生焦虑,恐慌。特别是当精神与物质产生冲突时,人必定想要摆脱,但又没有办法摆脱(自杀是很多人最终的无奈选择)。
就此打住,毕竟听音乐不是研究哲学,大概了解了大师理论后,再来看我们Win Butler那些含含糊糊的歌词,就差不多好理解一点了。
在越来越发达的科技社会中,人类的焦虑感反而日益增进,想要摆脱却又不得,遵循大师的理论,只有爱和宗教才能救人类。虽然不知道Win Butler是不是神话迷,估计他也一定知道现代生活的原型都来自远古神话,于是在歌词中,Win Butler搬出奥路菲和尤莉迪丝的故事,这个传播度仅次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不就说明爱值得我们去斗争、去争取吗,虽然最后依旧是陷入宿命主义的绝望。(Awful Sound 的副歌部分写得真是好听的想哭啊 555 )
既然绝望是注定的,最终的最终,信仰是脱离绝望的唯一方法了,通过信仰而自我实现,排除异己,坚定内心,跟随圣女贞德远去。
至此,把这张专辑说的那么神乎其神,并不是说这是一张可以上王座的神专,我个人认为,第二部分还是显得慢热了一点(虽然AF的好多歌都是慢热型),毕竟现在也没什么人有耐心听完那么长一张专辑了。专辑最后两首歌,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点多余哈哈,当然这也是吹毛求疵的说法。
纵观二十一世纪的摇滚乐坛,人们从没停止寻找一个可以引领时代的超级乐团,世纪初的那股“复古热潮”已昨日黄花,甚至都没有撑过10年,当初被媒体鼎力称赞的乐团,解散的解散,人员转换的转换,要么就是熬了多年依旧没有明星相。这使得乐迷们发现,到年终总结的时候,还只能靠那些老面孔来撑场面(事实是多数老棒子发行的新作品也还真不赖)。
至于Arcade Fire会不会取代Coldplay成为二十一世纪新的宇宙天团,在明年,乐队正式出道十周年的全球巡演上,我们拭目以待。
© 本文版权归作者 tat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