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Z乐队让人无话可说不说又难受可说又说不透彻但也只好舔着脸冒着险说了——《迴声》观后
《IZ乐队让人无话可说不说又难受可说又说不透彻但也只好舔着脸冒着险说了》
文/唐拉拉
十几年前,马木尔和他的IZ乐队的演出完全是另一幅模样,三把平行的椅子上坐着三个乐手,左边吴俊德,右边朱小龙,三个人手里都是吉他冬不拉手鼓等等十八般乐器玩得弹指如飞,震撼人的是光一般的音速,和三人合一的齐整音色,以及马木尔宽广低沉得难以置信的特殊嗓音。十几年后,马木尔的IZ乐队里,越来越难寻觅到他所擅长的哈萨克旋律,取而代之的是不规则的重金属击碎人们心脏的声音。
在IZ乐队新专辑《迴声》首发现场,音乐响起五分钟,我就觉得自己变成一个萨满巫师,心里的自己飘出身体,随着音乐跳着姿势古怪的舞蹈,疯狂,混乱,不能自持。只是巫师舞蹈的地方不是在广袤的草原,不是在蓝天白云之下,不是在众族人团团注目之下的火堆旁,而是在撕裂草原的那些连绵不绝的矿山里,在井下,在深不见底的黑暗中,在冰冷的长着毛刺的石壁中……有时候想从无底的黑暗中爬出来,身体却被绞架毫无规则地割得支离破碎,灵魂则被突如其来的机器轰响声屡屡惊吓。扫过戈壁的风,转眼就被裸露在地面上的齿轮撕列,偶尔传来的马匹的嘶鸣,也随即便会被轰隆隆的机器声给湮灭。一切源于自然源于传统的声音都在被肢解得支离破碎,痛彻骨髓的绝望。
奇怪的是,那些不规则的噪音,汇聚在一起,居然也有种让人迷恋的美感,人们在由噪音组成的大合唱中感受到一种新的和谐,即使它们黑压压地迎面碾压过来,沉重得让我透不过气。好吧,那就这样吧,我们喜欢工业,喜欢力量,喜欢重金属对心脏的撞击和震荡!
然而,IZ不会让你轻易地就这么沉迷下去,就在你已经随着金属的节奏开始晃动身体的时候,就在你刚刚准备陶醉于杂乱声音的新规则的时候,飘飘渺渺地,隐约又传来古老的旋律流畅的哈萨克民谣,那旋律让你恍若隔世,有一种酸楚的东西从早已不柔软的内心深处往外翻涌。但是,可但是,这种旋律转瞬便被机器的重击给掩盖,你想拼命地去抓,可却怎么也抓不住,它们就那么眼睁睁地飘远,一点交情也不讲地消逝在轰鸣中。决绝!那一刻,我突然五内翻滚,肠子穿过胃跑上来和肺胡乱地纠结在一块,疼得太难受,于是就颓丧地哭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理解了马木尔为什么放弃了我们早已喜欢得不行的传统哈萨克风的音乐,理解了这十几年来为什么IZ音乐中哈萨克传统音乐的元素一次比一次少——现实如此,你还在唱古老的田园牧歌你好意思么?!
音乐人分很多种,有人要写口水情歌去大批量地骗捐银两,有人试图用不再新鲜的摇滚去表达二十年前的愤怒,有人退回到光阴啊远方啊之类的地方抱守已经不存在的青春,有人光明啊理想啊超越啊明天啊的虚张声势地给别人励志,有人抖机灵调侃时事,有人静静地表达时代之殇,但马木尔和他的IZ乐队则在用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一些声音元素表现他们所面临的生存现实,以及现实给他们带来的最真实的内心感受。较真地想一想,现在有多少摇滚人能真正面对自己而不是面对观众地去做音乐呢?!有多少人是用歌词来博取些许共鸣而不是靠敲击骨髓的音乐本身来撼动人心呢?!又有多少摇滚人是捡着国外摇滚的残羹冷炙东……算了,不骂了,打击面太大了。
其实有很多乐队都很努力,但不是受限于天分,就是被害于虚荣,而纯粹用音乐来思考,而且是不停止思考和实践的人则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在大部分国内乐队的演出现场中,除了越来越精致的编排,很少能看到颠覆性的大突破。有一些人是有心无力,有一些是不敢——失去万人大卡拉OK的场面是多么可惜了的啊!写到这里,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现在看摇滚现场越来越很少得到第二天醒来想一想昨夜的现场还是想哭的那种感动了。因为大部分音乐里缺少IZ乐队的那种诚实与新鲜。
喜欢IZ乐队的人并不多,的确,他们的音乐不具备流行性,不在我们的审美经验可以把握得住的范围。我的很多朋友在网上听了一两首音频后,表示接受不了这种抓不住旋律的重口味,但所有听闻过他们现场并由此成为IZ死粉的人,大都会不自觉地给自己的音乐口味立了一个新标杆,从此没有新鲜的东西就很难再入心。当然重口味的负面结果是,激动越来越少了,连续三场以上都无明显变化的乐队演出,很难再追了。(题外话:好一段时间内,我都为之难过却又不想对人承认——老崔都是只用来怀旧了,幸好,昨晚国家大剧院现代舞《春之祭》的崔健配乐再次而且及时震撼了我——这一晚上接连受了两场强刺激,我血管都快爆掉了。回头再说老崔)
与一般摇滚乐队不同的是,IZ乐队没有突出谁,鼓手张东、低音贝斯努尔泰、马木尔,没有一个是附属者,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都是创作者,都在用匪夷所思的技术和灵性为这场声音盛宴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舞台上,三人呈三角,无人居中,没有聚焦观众目光的主唱,甚至没有打在三位艺术家身上的灯光——每个人都躲在灯光照射不到的角落里,让观众只是单纯地面对声音。我们都知道乐队的灵魂人物是马木尔,但他退居舞台一角,放弃了足以让观众尖叫的六指琴魔般的炫技,也放弃了他辨识度超高的低磁嗓音,他把自己埋在人们注意不到的地方,埋在整体的音色中——他的嗓音变成了众多声音中的一员,或者说,变成了一件乐器。就像他永远带着帽子让你看不见他的眼睛看不清他的脸一样,他要的不是自己的荣光加身,而是音乐本身带给观众的密不透风的包裹和五脏六腑都挪位的震颤!
十几年前,就因为舌头乐队的关系会偶尔与马木尔在霍营见面,是那种一个屋子里面对面的近距离见面,但迄今为止,我没跟他说上过一句正经话。不知为什么,我连主动跟他打招呼都会觉得自惭形秽进而放弃。他的沉着内敛中透露出的那种对都外界的疏离感,让人感到一份神秘和一种拒绝。我认为他不是因为语言障碍,而是一种自觉的对都市社会的拒绝,对主流文化(甚至汉文化)的拒绝,以及对虚荣浮躁的警惕。这个时代的音乐人,能真正摆脱一切虚荣的枷锁、保持对事物的深刻思考、并用自己的天赋去认真做出好音乐、是多么难多么难多么难的一件事啊?!谁能如此纯粹彻底?几人能?!
补记:
1,昨晚演出结束后,我第一次像个脑残粉一样,手捧着他们的新专辑《迴声》排着队,虔诚地等签名,我不是一个签名收集狂,我只是不知道该用什么合适的方式表达我内心对三位艺术家的敬畏和尊重。
2,当得知他们周五就要离开的时候,我突然着急地问马木尔:明天下午可不可以做个采访?他用照旧无表情的不置可否表示了拒绝。我心里又失落又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其实,很多年我都一直想采访他,但一直都怕,因为不知道该问什么。问他的音乐历程吗?这对他来说显然是无聊的不重要的问题;那么问他创作动机吗?但我想,他也许会说——我的动机都在音乐里,你不是都听到了吗?!
对坐30分钟一言不发,然后起身拎包走人,说“我懂了”——这是我唯一能想到的采访场景。
3,回来看到手机朋友圈里魏国的微信:“这是目前为止,国内摇滚演出最震撼、调音最佳的一场演出,代表着国内摇滚乐的新标准!如果不信,那是因为你不在现场。”我毫无保留地赞同!
文/唐拉拉
十几年前,马木尔和他的IZ乐队的演出完全是另一幅模样,三把平行的椅子上坐着三个乐手,左边吴俊德,右边朱小龙,三个人手里都是吉他冬不拉手鼓等等十八般乐器玩得弹指如飞,震撼人的是光一般的音速,和三人合一的齐整音色,以及马木尔宽广低沉得难以置信的特殊嗓音。十几年后,马木尔的IZ乐队里,越来越难寻觅到他所擅长的哈萨克旋律,取而代之的是不规则的重金属击碎人们心脏的声音。
在IZ乐队新专辑《迴声》首发现场,音乐响起五分钟,我就觉得自己变成一个萨满巫师,心里的自己飘出身体,随着音乐跳着姿势古怪的舞蹈,疯狂,混乱,不能自持。只是巫师舞蹈的地方不是在广袤的草原,不是在蓝天白云之下,不是在众族人团团注目之下的火堆旁,而是在撕裂草原的那些连绵不绝的矿山里,在井下,在深不见底的黑暗中,在冰冷的长着毛刺的石壁中……有时候想从无底的黑暗中爬出来,身体却被绞架毫无规则地割得支离破碎,灵魂则被突如其来的机器轰响声屡屡惊吓。扫过戈壁的风,转眼就被裸露在地面上的齿轮撕列,偶尔传来的马匹的嘶鸣,也随即便会被轰隆隆的机器声给湮灭。一切源于自然源于传统的声音都在被肢解得支离破碎,痛彻骨髓的绝望。
奇怪的是,那些不规则的噪音,汇聚在一起,居然也有种让人迷恋的美感,人们在由噪音组成的大合唱中感受到一种新的和谐,即使它们黑压压地迎面碾压过来,沉重得让我透不过气。好吧,那就这样吧,我们喜欢工业,喜欢力量,喜欢重金属对心脏的撞击和震荡!
然而,IZ不会让你轻易地就这么沉迷下去,就在你已经随着金属的节奏开始晃动身体的时候,就在你刚刚准备陶醉于杂乱声音的新规则的时候,飘飘渺渺地,隐约又传来古老的旋律流畅的哈萨克民谣,那旋律让你恍若隔世,有一种酸楚的东西从早已不柔软的内心深处往外翻涌。但是,可但是,这种旋律转瞬便被机器的重击给掩盖,你想拼命地去抓,可却怎么也抓不住,它们就那么眼睁睁地飘远,一点交情也不讲地消逝在轰鸣中。决绝!那一刻,我突然五内翻滚,肠子穿过胃跑上来和肺胡乱地纠结在一块,疼得太难受,于是就颓丧地哭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理解了马木尔为什么放弃了我们早已喜欢得不行的传统哈萨克风的音乐,理解了这十几年来为什么IZ音乐中哈萨克传统音乐的元素一次比一次少——现实如此,你还在唱古老的田园牧歌你好意思么?!
音乐人分很多种,有人要写口水情歌去大批量地骗捐银两,有人试图用不再新鲜的摇滚去表达二十年前的愤怒,有人退回到光阴啊远方啊之类的地方抱守已经不存在的青春,有人光明啊理想啊超越啊明天啊的虚张声势地给别人励志,有人抖机灵调侃时事,有人静静地表达时代之殇,但马木尔和他的IZ乐队则在用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一些声音元素表现他们所面临的生存现实,以及现实给他们带来的最真实的内心感受。较真地想一想,现在有多少摇滚人能真正面对自己而不是面对观众地去做音乐呢?!有多少人是用歌词来博取些许共鸣而不是靠敲击骨髓的音乐本身来撼动人心呢?!又有多少摇滚人是捡着国外摇滚的残羹冷炙东……算了,不骂了,打击面太大了。
其实有很多乐队都很努力,但不是受限于天分,就是被害于虚荣,而纯粹用音乐来思考,而且是不停止思考和实践的人则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在大部分国内乐队的演出现场中,除了越来越精致的编排,很少能看到颠覆性的大突破。有一些人是有心无力,有一些是不敢——失去万人大卡拉OK的场面是多么可惜了的啊!写到这里,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现在看摇滚现场越来越很少得到第二天醒来想一想昨夜的现场还是想哭的那种感动了。因为大部分音乐里缺少IZ乐队的那种诚实与新鲜。
喜欢IZ乐队的人并不多,的确,他们的音乐不具备流行性,不在我们的审美经验可以把握得住的范围。我的很多朋友在网上听了一两首音频后,表示接受不了这种抓不住旋律的重口味,但所有听闻过他们现场并由此成为IZ死粉的人,大都会不自觉地给自己的音乐口味立了一个新标杆,从此没有新鲜的东西就很难再入心。当然重口味的负面结果是,激动越来越少了,连续三场以上都无明显变化的乐队演出,很难再追了。(题外话:好一段时间内,我都为之难过却又不想对人承认——老崔都是只用来怀旧了,幸好,昨晚国家大剧院现代舞《春之祭》的崔健配乐再次而且及时震撼了我——这一晚上接连受了两场强刺激,我血管都快爆掉了。回头再说老崔)
与一般摇滚乐队不同的是,IZ乐队没有突出谁,鼓手张东、低音贝斯努尔泰、马木尔,没有一个是附属者,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都是创作者,都在用匪夷所思的技术和灵性为这场声音盛宴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舞台上,三人呈三角,无人居中,没有聚焦观众目光的主唱,甚至没有打在三位艺术家身上的灯光——每个人都躲在灯光照射不到的角落里,让观众只是单纯地面对声音。我们都知道乐队的灵魂人物是马木尔,但他退居舞台一角,放弃了足以让观众尖叫的六指琴魔般的炫技,也放弃了他辨识度超高的低磁嗓音,他把自己埋在人们注意不到的地方,埋在整体的音色中——他的嗓音变成了众多声音中的一员,或者说,变成了一件乐器。就像他永远带着帽子让你看不见他的眼睛看不清他的脸一样,他要的不是自己的荣光加身,而是音乐本身带给观众的密不透风的包裹和五脏六腑都挪位的震颤!
十几年前,就因为舌头乐队的关系会偶尔与马木尔在霍营见面,是那种一个屋子里面对面的近距离见面,但迄今为止,我没跟他说上过一句正经话。不知为什么,我连主动跟他打招呼都会觉得自惭形秽进而放弃。他的沉着内敛中透露出的那种对都外界的疏离感,让人感到一份神秘和一种拒绝。我认为他不是因为语言障碍,而是一种自觉的对都市社会的拒绝,对主流文化(甚至汉文化)的拒绝,以及对虚荣浮躁的警惕。这个时代的音乐人,能真正摆脱一切虚荣的枷锁、保持对事物的深刻思考、并用自己的天赋去认真做出好音乐、是多么难多么难多么难的一件事啊?!谁能如此纯粹彻底?几人能?!
补记:
1,昨晚演出结束后,我第一次像个脑残粉一样,手捧着他们的新专辑《迴声》排着队,虔诚地等签名,我不是一个签名收集狂,我只是不知道该用什么合适的方式表达我内心对三位艺术家的敬畏和尊重。
2,当得知他们周五就要离开的时候,我突然着急地问马木尔:明天下午可不可以做个采访?他用照旧无表情的不置可否表示了拒绝。我心里又失落又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其实,很多年我都一直想采访他,但一直都怕,因为不知道该问什么。问他的音乐历程吗?这对他来说显然是无聊的不重要的问题;那么问他创作动机吗?但我想,他也许会说——我的动机都在音乐里,你不是都听到了吗?!
对坐30分钟一言不发,然后起身拎包走人,说“我懂了”——这是我唯一能想到的采访场景。
3,回来看到手机朋友圈里魏国的微信:“这是目前为止,国内摇滚演出最震撼、调音最佳的一场演出,代表着国内摇滚乐的新标准!如果不信,那是因为你不在现场。”我毫无保留地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