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惯性不满的劝诫

作为韦瓦第计划的第三张唱片,苏打绿乐团《秋.故事》好像承载了太多时间和舆论的压力。因为抒情作品的填充过满,似乎也让这张唱片的存在感有些动摇,否定、批驳四起。但是,所谓“韦瓦第计划”这一整体,本来就应该是一张具有完整概念、四种音乐风格拼成的巨幅专辑才对吧。春、夏、秋、冬四个部分,应该看做一张完整唱片的单曲构成,是四个拼图一般的单位个体,抑或直观地看成四首歌的概念才对吧。“秋”正是唱片中的抒情部分,就像一张专辑中的一首抒情主打。不然,要考虑整个计划的构想、又要兼顾作为单独唱片的内在均衡,会不会太苛刻了一些。如果仅仅因为抒情节奏太慢、太满而否定《秋.故事》,目光是否太过短浅、过于心急、对概念性的要求,是否又太不宽容。且不说《秋.故事》究竟动听与否,在苏打绿整个“韦瓦第计划”完成之前,一切关于整体性、平衡性、唱片结构的讨论好像都为时过早。
但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时间。音乐创作者对唱片主题的建设,随时间因素的变数本就极大,或许还带有各种冲动。不必提多年来心态的改变,以及个人生活、成长中遇到的现实影响。除非春、夏、秋、冬四张专辑是一开始就都已做好,否则,即便是这些早就写好词曲的歌,在最终成品制作出的情绪、色彩也将是未知。但是,《秋.故事》这一组成部分的整体质感和“秋”这一核心的存在作用,是无论如何都该是不会变化的——作为狂热后的沉淀、作为第三章节的休憩,更作为“秋”这一颇具传统涵义的主题,都怀有沉稳、收获、反省、孤单等难以脱离的一般性关键词。所以,《秋.故事》这张唱片理应如此,不论因为三年之间创作者心得感悟变化如何,秋日情怀总该是这份质朴与低调,就像一季深刻的总结,即便枯燥,陈酿的甘醇需慢慢析出。
力图担任整个计划完整的抒情段落,又要考虑作为一张“新唱片”的功用、时效以及市场因素,在被一张《你在烦恼什么》隔开概念的下半场,《秋.故事》怎么都会有点难处,看客不买账,总是看客的问题。但像《独处的时候》、《我好想你》这样客观动人的抒情佳作,难道就因为它们排在一起显得有点拥挤,就要单独拆出来,一一驳斥吗,这显然把习受牵制的刁钻心理,以及先入为主、缺乏逻辑的舆论被动性展露无疑。这样表达的重点,无非是想强调《秋.故事》醇厚满载的价值。当一张唱片被关注的点不仅仅是音乐本身,那负面评价永远都会存在一厢情愿的误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看事物习惯去看不好的部分,总是缺乏吸收正面要素的能力,这是和人自身有关的问题,而不是听唱片。既然我们从小就知道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那为什么,第一眼总要先揭露那显而易见的不足呢。挑剔、埋怨是谁都会做的事,但寻找事物的闪光点,恐怕是更有价值的事情,更能锻炼人促使自我进步的能力吧。习惯去看事物缺点的人,想必也不会对自己的优点,以及如何进步投以关心。
音乐方面,《秋.故事》中除了《独处的时候》那份剜人心骨的痛彻外,《说了再见以后》澎湃编曲延伸出的深刻,像是唱片的第二个起伏。《我好想你》本没什么过错,也许因为它出来的太早,或者被配合的影视作品改了味道,但吴青峰在这首歌中所持演唱情绪、演绎方式都有值得赞叹的突破。《独处的时候》以及《我好想你》所表达的悲痛情绪,若经历失去之人的悲伤,听起来会更显真实。而至于音乐主流与否,那都不是在这张《秋.故事》中值得讨论的重点。《天天晴朗》像是调剂沉重氛围的插播,基于主调不变的前提,一点轻松宁静恰到好处。《再遇见》的质感细腻动人,有总结收尾的错觉,虽然实际并不是那样。
属于冬季的唱片不会很快发行,但以现存的版图来看,不难猜测最后部分的音乐风格——拼图总是在越接近完整的时候,才越令人心急。这是常情,却还带着情理之外的无奈。当只有《春.日光》,或积累了《夏.狂热》之后,我们会习惯去考虑“拥有什么”,而当《秋.故事》也已摆在眼前,我们的思考方式就变成了“还缺什么”,总之重点仍在变化。或许对冬日专辑过早的憧憬,也是对《秋.故事》若干不满情绪的思源吧。当生机、狂野、沉淀的感情都已过去,只要冬季的唱片不做成“轮回、综述、总结”(拜托不要)概念的话,想必该轮到一些阴暗层面、负面主题、颓废情绪、另类音乐的展示时刻了。或许到那个时候,总是不满足的耳朵们,才终于愿意满足了。
但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时间。音乐创作者对唱片主题的建设,随时间因素的变数本就极大,或许还带有各种冲动。不必提多年来心态的改变,以及个人生活、成长中遇到的现实影响。除非春、夏、秋、冬四张专辑是一开始就都已做好,否则,即便是这些早就写好词曲的歌,在最终成品制作出的情绪、色彩也将是未知。但是,《秋.故事》这一组成部分的整体质感和“秋”这一核心的存在作用,是无论如何都该是不会变化的——作为狂热后的沉淀、作为第三章节的休憩,更作为“秋”这一颇具传统涵义的主题,都怀有沉稳、收获、反省、孤单等难以脱离的一般性关键词。所以,《秋.故事》这张唱片理应如此,不论因为三年之间创作者心得感悟变化如何,秋日情怀总该是这份质朴与低调,就像一季深刻的总结,即便枯燥,陈酿的甘醇需慢慢析出。
力图担任整个计划完整的抒情段落,又要考虑作为一张“新唱片”的功用、时效以及市场因素,在被一张《你在烦恼什么》隔开概念的下半场,《秋.故事》怎么都会有点难处,看客不买账,总是看客的问题。但像《独处的时候》、《我好想你》这样客观动人的抒情佳作,难道就因为它们排在一起显得有点拥挤,就要单独拆出来,一一驳斥吗,这显然把习受牵制的刁钻心理,以及先入为主、缺乏逻辑的舆论被动性展露无疑。这样表达的重点,无非是想强调《秋.故事》醇厚满载的价值。当一张唱片被关注的点不仅仅是音乐本身,那负面评价永远都会存在一厢情愿的误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看事物习惯去看不好的部分,总是缺乏吸收正面要素的能力,这是和人自身有关的问题,而不是听唱片。既然我们从小就知道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那为什么,第一眼总要先揭露那显而易见的不足呢。挑剔、埋怨是谁都会做的事,但寻找事物的闪光点,恐怕是更有价值的事情,更能锻炼人促使自我进步的能力吧。习惯去看事物缺点的人,想必也不会对自己的优点,以及如何进步投以关心。
音乐方面,《秋.故事》中除了《独处的时候》那份剜人心骨的痛彻外,《说了再见以后》澎湃编曲延伸出的深刻,像是唱片的第二个起伏。《我好想你》本没什么过错,也许因为它出来的太早,或者被配合的影视作品改了味道,但吴青峰在这首歌中所持演唱情绪、演绎方式都有值得赞叹的突破。《独处的时候》以及《我好想你》所表达的悲痛情绪,若经历失去之人的悲伤,听起来会更显真实。而至于音乐主流与否,那都不是在这张《秋.故事》中值得讨论的重点。《天天晴朗》像是调剂沉重氛围的插播,基于主调不变的前提,一点轻松宁静恰到好处。《再遇见》的质感细腻动人,有总结收尾的错觉,虽然实际并不是那样。
属于冬季的唱片不会很快发行,但以现存的版图来看,不难猜测最后部分的音乐风格——拼图总是在越接近完整的时候,才越令人心急。这是常情,却还带着情理之外的无奈。当只有《春.日光》,或积累了《夏.狂热》之后,我们会习惯去考虑“拥有什么”,而当《秋.故事》也已摆在眼前,我们的思考方式就变成了“还缺什么”,总之重点仍在变化。或许对冬日专辑过早的憧憬,也是对《秋.故事》若干不满情绪的思源吧。当生机、狂野、沉淀的感情都已过去,只要冬季的唱片不做成“轮回、综述、总结”(拜托不要)概念的话,想必该轮到一些阴暗层面、负面主题、颓废情绪、另类音乐的展示时刻了。或许到那个时候,总是不满足的耳朵们,才终于愿意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