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一無二的楊乃文

王菲94年開始進軍台灣,在國語流行樂壇寫下了神話,她的《迷》與《天空》相繼打破了當時主流的操作規範,將「性格」兩字從未有過地得以於女歌手身上放大。台灣樂迷也應該會想過,何時自己的本土能有類似的冷艷女王誕生,而就在96-97年,成功製造了「中國火」轟動效應的魔岩,要迴流自辦全Live Band校園演唱的時候,他們發掘到了為dMDM擔任過合音的楊乃文。
楊乃文1996年畢業於悉尼大學,她在大一學期結束後返台發展期間,結識了李雨寰、林暐哲等音樂人,林暐哲曾評價「不管唱什麼,就是楊乃文」,她的聲音就是有些特質,描出了與那時千人一面的女歌手之不同輪廓,這如其說冷冽叛逆,倒不如說是感染力強大,能跟人內心發生對話,接近到你潛意識般的深處,唱醒了女性的自覺。熾熱與冰點的氣溫,都能在楊乃文的演唱中感受得到,她不會壓縮自己的表情變單一,如女聲中慣常只有的過份悲傷,因而Faith的聲音背後,總留著令聽眾再可「自建」的想象空間。
One: 獨一無二的楊乃文
1997年7月,楊乃文的首張個人專輯《One》面世,從唱片封面上的清冷色調,即已標示了內裡音樂所走往的方向。製作人林暐哲有意讓楊乃文的第一步不只限踏在白天或黑夜中,而是可流連於兩者之間的交匯時刻,如冰與火的相互共存,心裡能對愛熾熱、固執地追求,但口中又會冷冷拋出一句不在乎。
這矛盾的情結塑造了《One》的特性,表面瀟瀟灑灑的《星星堆滿天》,卻藏無聊寂寞的陰影;《你就是吃定我》凄美自嘆的宿命裡,副歌又見日昇所照的雲彩。專輯一方面以率真的英式搖滾令人暢爽淋漓,一方面又以迷幻的音調詮釋人的猶疑,《花與蟲》、《不要說出去》或頹靡的呢喃,或自囚的沉淪,都透露出一種神經兮兮的虛空感。歌曲刺穿生活的諧和假面,無助的高呼傳不到去出口,《One》沉溺的愛情幻覺,實質是象徵都市人的彷徨。
在楊乃文之前,台灣很少有這類演「心理戲」的高手,懷舊沙粒聲加入的《你好美》中,她就以冰冷與溫柔的兩極唱法,傳達出如英瑪褒曼作品《假面/ Persona》內,似夢迷離的精神分裂狀態。李雨寰、林暐哲聯手雕琢的音樂部分,有時只刻意用簡約線條(《你就是吃定我》的結他與鋼琴,《不送花的人》不斷循環的鼓機),即勾勒了楊乃文明亮的聲線。編曲清淡的《你懂嗎》,伴奏只在一旁低調徘徊,但為Vocal情感的擴展騰出更多空間,這有點像留白,延伸到《明天》醞釀的Intro中,然後是進入如新一天來臨的音樂情緒裡,疊合了楊乃文嘗試歌劇唱腔的音軌,標誌著青春夢即將結束的黎明已到,失落感反而更加之強烈。
楊乃文的《One》,就是會依附存在如此「混雜」的感覺,她的唱腔能外強內軟,有適合搖滾的硬度,也可利用柔情氣音交代不安定的心境(《花與蟲》)。林暐哲在製作《One》的時候,雖仍抱著試探的心態,但已挖掘出她聲音的潛能,並且與豐富的音樂有機統一,這就像一場奇妙的安排,一切對味,獨一無二的楊乃文,從《One》中正式降生。
Silence: 沉默中的爆發
在未有大肆宣傳的情況下,《One》銷售量數竟然達到萬張以上,可在那個專輯動不動破百萬張的年代,它的成績並不特別好,關注度亦是不夠高,但魔岩沒有就此更改策略,把楊乃文變得親民流行,而是任由她和製作人將《Silence》添置更多搖滾元素,「另類」、「地下」味道也更為地濃烈。
除此之外,《Silence》延續了魔岩積極推廣內地樂團的傳統,大膽收錄了高旗、花兒樂隊的作品。如傳達慘綠集體困愁的《不要告別》,仿佛告訴你生存面前的純潔理想,就是那麼脆弱不堪,殘存的哀傷都只可在夢的廢墟中彌漫,這是接近《明天》的生活恐懼,楊乃文以她的表達方法,放大了悲憫的情感,也能收斂為一個無奈的傷口。
專輯《Silence》內含靜止與爆發的辯證,又有失戀痛苦與「無所謂」的解脫在相互角逐。張震嶽創作的《我給的愛》,利用編曲濃度的不斷加強,和楊乃文少見的「填滿」式演繹,釋出對殘酷現實的感慨情緒,及把人推到近絕望一邊;陳珊妮寫的《固執》,合成了二人獨特的冷酷特徵,但她們型格的步伐,仍是要踩進去自責黑洞。音樂色調偏陰沉的《Fear》,像退入懷疑、掙扎的角落;《Monster》搭上瘋狂頹靡的快車,卻愈能認清彼此之真面目。秀秀(徐千秀)搶耳的結他,Drum and Bass的痛快淋漓,令《Silence》比《One》多了幾分勁道,而且曲勢加強的歌曲,「醒覺性」也變得更高,好比《不要來找我》的一陣猛風,吹走了臉上假裝的面具,你即使是痛如刀割,也要敢於正面迎接。
負責《Silence》設計的蕭青陽曾解釋到「要用一個眼神貫穿整張設計」,其實楊乃文的歌聲比她的眼神更有穿透力。像溫暖感人的《那天》,林暐哲再次使用他的編曲「減法」,讓Faith加了「效果」的Vocal依然能恬淡地流動,經得起時間沖刷;還有翻唱Depeche Mode的《Somebody》,清冷亦孤絕地演繹對真愛的守候,配合空靈的背景聲,令先前《不要來找我》的爆發又回復到沉默。《Silence》叫聽眾再次領略到楊乃文歌藝的爐火純青,她用自己的聲音,穿透了激烈與平靜。
結語:
表面繁華的國語樂壇,總滿耳充斥著假悲傷,楊乃文的《Silence》以爽直搖滾姿態,抹走了迷惑自己的感情虛像同時,也對女聲常處「弱方」的必然性提出抗議。她的反叛,引來共鳴,更多年輕人被其招攬,而致使《Silence》的歌曲廣受歡迎。刻板的格局已經開始被扭轉,新一波的獨立風潮亦都已悄悄到來,《Silence》叫大家不要只會沉默,因為「爆發」才可燃出新的希望。
楊乃文1996年畢業於悉尼大學,她在大一學期結束後返台發展期間,結識了李雨寰、林暐哲等音樂人,林暐哲曾評價「不管唱什麼,就是楊乃文」,她的聲音就是有些特質,描出了與那時千人一面的女歌手之不同輪廓,這如其說冷冽叛逆,倒不如說是感染力強大,能跟人內心發生對話,接近到你潛意識般的深處,唱醒了女性的自覺。熾熱與冰點的氣溫,都能在楊乃文的演唱中感受得到,她不會壓縮自己的表情變單一,如女聲中慣常只有的過份悲傷,因而Faith的聲音背後,總留著令聽眾再可「自建」的想象空間。
One: 獨一無二的楊乃文
1997年7月,楊乃文的首張個人專輯《One》面世,從唱片封面上的清冷色調,即已標示了內裡音樂所走往的方向。製作人林暐哲有意讓楊乃文的第一步不只限踏在白天或黑夜中,而是可流連於兩者之間的交匯時刻,如冰與火的相互共存,心裡能對愛熾熱、固執地追求,但口中又會冷冷拋出一句不在乎。
這矛盾的情結塑造了《One》的特性,表面瀟瀟灑灑的《星星堆滿天》,卻藏無聊寂寞的陰影;《你就是吃定我》凄美自嘆的宿命裡,副歌又見日昇所照的雲彩。專輯一方面以率真的英式搖滾令人暢爽淋漓,一方面又以迷幻的音調詮釋人的猶疑,《花與蟲》、《不要說出去》或頹靡的呢喃,或自囚的沉淪,都透露出一種神經兮兮的虛空感。歌曲刺穿生活的諧和假面,無助的高呼傳不到去出口,《One》沉溺的愛情幻覺,實質是象徵都市人的彷徨。
在楊乃文之前,台灣很少有這類演「心理戲」的高手,懷舊沙粒聲加入的《你好美》中,她就以冰冷與溫柔的兩極唱法,傳達出如英瑪褒曼作品《假面/ Persona》內,似夢迷離的精神分裂狀態。李雨寰、林暐哲聯手雕琢的音樂部分,有時只刻意用簡約線條(《你就是吃定我》的結他與鋼琴,《不送花的人》不斷循環的鼓機),即勾勒了楊乃文明亮的聲線。編曲清淡的《你懂嗎》,伴奏只在一旁低調徘徊,但為Vocal情感的擴展騰出更多空間,這有點像留白,延伸到《明天》醞釀的Intro中,然後是進入如新一天來臨的音樂情緒裡,疊合了楊乃文嘗試歌劇唱腔的音軌,標誌著青春夢即將結束的黎明已到,失落感反而更加之強烈。
楊乃文的《One》,就是會依附存在如此「混雜」的感覺,她的唱腔能外強內軟,有適合搖滾的硬度,也可利用柔情氣音交代不安定的心境(《花與蟲》)。林暐哲在製作《One》的時候,雖仍抱著試探的心態,但已挖掘出她聲音的潛能,並且與豐富的音樂有機統一,這就像一場奇妙的安排,一切對味,獨一無二的楊乃文,從《One》中正式降生。
Silence: 沉默中的爆發
在未有大肆宣傳的情況下,《One》銷售量數竟然達到萬張以上,可在那個專輯動不動破百萬張的年代,它的成績並不特別好,關注度亦是不夠高,但魔岩沒有就此更改策略,把楊乃文變得親民流行,而是任由她和製作人將《Silence》添置更多搖滾元素,「另類」、「地下」味道也更為地濃烈。
除此之外,《Silence》延續了魔岩積極推廣內地樂團的傳統,大膽收錄了高旗、花兒樂隊的作品。如傳達慘綠集體困愁的《不要告別》,仿佛告訴你生存面前的純潔理想,就是那麼脆弱不堪,殘存的哀傷都只可在夢的廢墟中彌漫,這是接近《明天》的生活恐懼,楊乃文以她的表達方法,放大了悲憫的情感,也能收斂為一個無奈的傷口。
專輯《Silence》內含靜止與爆發的辯證,又有失戀痛苦與「無所謂」的解脫在相互角逐。張震嶽創作的《我給的愛》,利用編曲濃度的不斷加強,和楊乃文少見的「填滿」式演繹,釋出對殘酷現實的感慨情緒,及把人推到近絕望一邊;陳珊妮寫的《固執》,合成了二人獨特的冷酷特徵,但她們型格的步伐,仍是要踩進去自責黑洞。音樂色調偏陰沉的《Fear》,像退入懷疑、掙扎的角落;《Monster》搭上瘋狂頹靡的快車,卻愈能認清彼此之真面目。秀秀(徐千秀)搶耳的結他,Drum and Bass的痛快淋漓,令《Silence》比《One》多了幾分勁道,而且曲勢加強的歌曲,「醒覺性」也變得更高,好比《不要來找我》的一陣猛風,吹走了臉上假裝的面具,你即使是痛如刀割,也要敢於正面迎接。
負責《Silence》設計的蕭青陽曾解釋到「要用一個眼神貫穿整張設計」,其實楊乃文的歌聲比她的眼神更有穿透力。像溫暖感人的《那天》,林暐哲再次使用他的編曲「減法」,讓Faith加了「效果」的Vocal依然能恬淡地流動,經得起時間沖刷;還有翻唱Depeche Mode的《Somebody》,清冷亦孤絕地演繹對真愛的守候,配合空靈的背景聲,令先前《不要來找我》的爆發又回復到沉默。《Silence》叫聽眾再次領略到楊乃文歌藝的爐火純青,她用自己的聲音,穿透了激烈與平靜。
結語:
表面繁華的國語樂壇,總滿耳充斥著假悲傷,楊乃文的《Silence》以爽直搖滾姿態,抹走了迷惑自己的感情虛像同時,也對女聲常處「弱方」的必然性提出抗議。她的反叛,引來共鳴,更多年輕人被其招攬,而致使《Silence》的歌曲廣受歡迎。刻板的格局已經開始被扭轉,新一波的獨立風潮亦都已悄悄到來,《Silence》叫大家不要只會沉默,因為「爆發」才可燃出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