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 她和Gaga一样也是想当女王的

评分:B+(83)
比较无脑的听众会把她当成又一个文艺女singer-songwriter:
如Lana Del Rey,Adele,Florence,Jessie Ware,天空婊,马钻婊,杀你婊等等
然后采取或是“好喜欢这种声线慵懒的才女”的积极态度,
或是“有H&M女神为何还需要一个新西兰毛丫头”以至“贱婢抢我x冠军”的消极态度;
其实和abcd雷同的曲风 并不是由她把控的,
作为一个主要才能在于作词的16岁青少年,制作人会自动为她选择当下最保险的曲风,
只要读过一点歌词 应该就能看出她和那些熟女的差别,
她并不想扮演45度仰视的缪斯女神,
而更想做一个手执火炬发动革命的女英雄(标题)
--让你想起一部很红的少年奇幻文学了吧--
hit单曲Royals:
“Im not proud of my address, in the torn up town, no postcode envy”
三单Team:
“We live in cities youll never see on screen, not very pretty”
亮点Glory and Gore:
“Oh oh we are the gladiators, everyone a ranger”
--怎么看都是12区发动政变的节奏.
不过既然她住在现实世界, 而非某虚构的独裁国度,
上面这些aggressive的标语指向的自然不会是政治,甚至也不是贫富差距,
而是一种青少年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的厌倦:
每首歌都是钻石,豪车,ball gawn, hotel room,bla bla bla
这种对奢华生活的展示在美国流行音乐里从30年代就开始了,
唱到现在已经不能让她羡慕或者嫉妒恨,
而是彻头彻尾的boredome/dont give a fuck,
她要引领的也正是这些在pop culture浸染下 成长进而厌倦的DGAF的一代.
说到底 她和Gaga一样也是想当女王的.
而从专辑的音乐质量来看,她还算有潜质.
先来说不好的,我对这张最大的问题是过度统一的制作,
单纯听单曲还好,而当这些歌聚集在一起 就会造成一种迷沼般的感觉
但它总能在被吸到最深最暗之处时,从死境中生出一朵让人看到希望的奇葩,
“Royals”的辞藻罗列部分,“Team”的hip hop节奏/catchy hook,
“Glory and Gore”的epic break-down, “Ribs”的alternative/福音 climax,
“Buzzcut Season”的hologram升华,“White Teeth Teens”的仙子choir.
而专辑里最有情感深度的歌是“400 Lux”和“Ribs”
前者第一段verse出现的3次“Kill Time”
和chorus里的“我喜欢那些一成不变的街道”表现了青少年那种又反叛
又喜欢玩点nostalgia(Arcade Fire- the Suburbs?)的情调;
后者的“It feels so scary,getting old”则表达了青少年-童星-最深刻的不安全感.
其实 我并不认为Lorde的态度代表了最正统的摇滚精神,
因为摇滚乐很多时候只有两面,
叛逆的叛逆只会回到起点,
Lorde这种反glam life的态度很“摇滚”,maybe,
但Lana Del Rey敢在一众全民舞曲风潮里唱高冷的上流社会题材就一定不摇滚吗?
何况Lorde的遣词造句和Lana Del Rey是颇为相似的,
她可以在一首歌里批评“血染的舞衣”的泛滥,
既而又在N首歌里使用“blood”这个她显然很喜欢的意象...
纠结谁对谁错不是摇滚乐的主旨, 有时或许可以说态度是没有对错的,
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态度,
而不是只想着把头发染成白金色留成中分拍出时尚大片一样的单曲封面
音乐上却稀里糊涂 盲目从众.
Cut:“Royals”,“Team”,“Glory and Gore”
http://tieba.baidu.com/p/2619998706?pn=2
比较无脑的听众会把她当成又一个文艺女singer-songwriter:
如Lana Del Rey,Adele,Florence,Jessie Ware,天空婊,马钻婊,杀你婊等等
然后采取或是“好喜欢这种声线慵懒的才女”的积极态度,
或是“有H&M女神为何还需要一个新西兰毛丫头”以至“贱婢抢我x冠军”的消极态度;
其实和abcd雷同的曲风 并不是由她把控的,
作为一个主要才能在于作词的16岁青少年,制作人会自动为她选择当下最保险的曲风,
只要读过一点歌词 应该就能看出她和那些熟女的差别,
她并不想扮演45度仰视的缪斯女神,
而更想做一个手执火炬发动革命的女英雄(标题)
--让你想起一部很红的少年奇幻文学了吧--
hit单曲Royals:
“Im not proud of my address, in the torn up town, no postcode envy”
三单Team:
“We live in cities youll never see on screen, not very pretty”
亮点Glory and Gore:
“Oh oh we are the gladiators, everyone a ranger”
--怎么看都是12区发动政变的节奏.
不过既然她住在现实世界, 而非某虚构的独裁国度,
上面这些aggressive的标语指向的自然不会是政治,甚至也不是贫富差距,
而是一种青少年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的厌倦:
每首歌都是钻石,豪车,ball gawn, hotel room,bla bla bla
这种对奢华生活的展示在美国流行音乐里从30年代就开始了,
唱到现在已经不能让她羡慕或者嫉妒恨,
而是彻头彻尾的boredome/dont give a fuck,
她要引领的也正是这些在pop culture浸染下 成长进而厌倦的DGAF的一代.
说到底 她和Gaga一样也是想当女王的.
而从专辑的音乐质量来看,她还算有潜质.
先来说不好的,我对这张最大的问题是过度统一的制作,
单纯听单曲还好,而当这些歌聚集在一起 就会造成一种迷沼般的感觉
但它总能在被吸到最深最暗之处时,从死境中生出一朵让人看到希望的奇葩,
“Royals”的辞藻罗列部分,“Team”的hip hop节奏/catchy hook,
“Glory and Gore”的epic break-down, “Ribs”的alternative/福音 climax,
“Buzzcut Season”的hologram升华,“White Teeth Teens”的仙子choir.
而专辑里最有情感深度的歌是“400 Lux”和“Ribs”
前者第一段verse出现的3次“Kill Time”
和chorus里的“我喜欢那些一成不变的街道”表现了青少年那种又反叛
又喜欢玩点nostalgia(Arcade Fire- the Suburbs?)的情调;
后者的“It feels so scary,getting old”则表达了青少年-童星-最深刻的不安全感.
其实 我并不认为Lorde的态度代表了最正统的摇滚精神,
因为摇滚乐很多时候只有两面,
叛逆的叛逆只会回到起点,
Lorde这种反glam life的态度很“摇滚”,maybe,
但Lana Del Rey敢在一众全民舞曲风潮里唱高冷的上流社会题材就一定不摇滚吗?
何况Lorde的遣词造句和Lana Del Rey是颇为相似的,
她可以在一首歌里批评“血染的舞衣”的泛滥,
既而又在N首歌里使用“blood”这个她显然很喜欢的意象...
纠结谁对谁错不是摇滚乐的主旨, 有时或许可以说态度是没有对错的,
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态度,
而不是只想着把头发染成白金色留成中分拍出时尚大片一样的单曲封面
音乐上却稀里糊涂 盲目从众.
Cut:“Royals”,“Team”,“Glory and Gore”
http://tieba.baidu.com/p/2619998706?p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