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歌手火起来之后为什么那些资深乐迷感到很失望#

独立民谣和小众网站构筑的正是这么一个空间,或可称之为相对安全的系统,似乎给了人们一个保护罩,挡住那些纷繁恼人社会信息,或可更确切说,现实尖刺。
歌唱源自现实所见所闻所历所感,听者也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然而接受效果如何,则歌与己之共振频率为关键。至于共鸣,则需屏蔽冗余杂音。
信息爆炸、碎片横飞的前景,人们自己也每天每天地制造冗余信息的空虚状态,这个所谓信息时代是逃脱不掉的啦。可见那些所谓的“私”,埋藏心底,似乎干净得多,显得珍稀,也更为人所珍惜。这种心房里头所呼唤的共鸣,似乎有区别作用,区别于前景中有着无数同类项的自己,可以确认那个每日晒白富美、晒高富帅的自己其实还有一个灵魂存活着。
为何有囊入怀中的私欲,大概是这个小秘密吧,隐于市也能心怀的一泓灵动、美好。这其实也是普世价值,只是需要隐于市的安全空间,离开议论追捧。静候共鸣,足矣。
无论如何,不得不承认,歌谣,对我来说都像一个个共鸣体,同一首歌遇到不同频率的自己都引起不同的共振。当然,是不是有无数暗号的那首是最好的吗,也不见得吧。
回忆和感觉,跟高原稀薄的空气,共振那片刻,捧在手心,辗转不已,似乎自己的全部都编码进这首歌了。但或许经年过往,扭曲的时钟不再解读出当时的野马和草原,只有那个抱着盒子的姑娘仍站在那儿。
百宝盒开了又合上,合上又有人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