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抛弃的董小姐
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当这句歌词以惊人的信息速度开始传播,原本与其相关的前因后果,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它本来只属于一个人,承载着唯一的故事,象征着一种关系。但现在,它每触动一条心弦,那淡淡的吉他声便随之生根。像无形的羁绊编织出细密的网,感染着每个人心中深藏的怀恋情结。而宋冬野这个2009年就开始原创之路的民谣音乐人,已有成熟个人音乐路线,具小众口碑、深谙讨喜层次的胖子,却是因为一场选秀的契机才得以进化升级,实属难言的感情色彩。但这结果或有客观的妙,虽然形式上略显不甘。只是,《董小姐》如此堂皇进入大众视野,以及电视上两分钟吉他弹唱的影响,也说明了另一个关键:即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个董小姐,她虽是宋冬野的故事,但也延伸成别人的故事,这是成功的要因。当他唱得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甚至眼眶泛泪、怀恋彼时,若不是这个难得的契机,也不会有更多人知道最初宋冬野赋予这旋律的故事,不会有更多人知道那“安河桥”、“鼓楼”真正的象征,以及那怀思万千的“兰州”到底是由谁递来。所以,这个事件还是合理的。
终于等到《安河桥北》整张出来了,想必会有人说:关于《董小姐》的议题势该降下去了,不要再没完没了地说了,不要好像除了董小姐就没什么更重要的事了之类。确实《董小姐》这首歌应该放一放,但一脚就把它踹到毫不重要的位置上,那也没这个必要吧?甚至还有人说,听《安河桥北》整张专辑时会在《董小姐》上卡一下,或者跳过去,这可就是看客自身的问题。任何一首作品的爆红,责任往往都不在自身,网络的推波助澜、各平台听众的传播和俗化都难辞其咎。当一首歌是单曲时光芒万丈,进了专辑居然成了调料,这不是人的心理作祟又是什么。当然《莉莉安》等作品或许能很快替代她的位置,这也是浮躁市场嗜鲜的心所导致。《莉莉安》一条采样音效带来的新鲜感,再加几分氛围音乐的味道自然让人咋舌。古筝和弦乐器冲突地踏脚前进,再配上一段意外上口悠扬的副歌,《莉莉安》几乎再次圆满了一个概念。《鸽子》的开头虽让人怀疑是不是每首歌都要由采样做引子,但随之而来念白般的唱法,变得细密复杂的弦乐重奏,以及随着单簧管的出现拉缓的节奏,端出乌云一般难以散去的悲伤情绪。《斑马,斑马》大提琴伏在耐听的和声背后连贯不息、《关忆北》担任叙事脚步、充满生命力的贝斯,都让唱片的层次越来越丰满,耐听得很。也被《连衣裙》终段末了夹着雨声的挣扎咆哮震撼到,不禁感慨这唱片中故事的厚实:到底有多少故事?要是每一首都像《董小姐》的内容那么满,到底要听多少遍才能把逻辑和主线整理出来啊。
而《董小姐》的问题,最后只回到了作为《董小姐》的本身——原本这首歌跟在《鸽子》后面,在情绪上是可以顺畅接续的,但它却无可言说地突兀,除了先入为主,就是聆听的意识上出了问题。实质,它摆在任何一个位置都会突兀:顶在开篇会制造门槛,夹在中间会产生隔断,放在末尾简直像首Bonus。它自身的客观已经消失,这真有点不公平。但听到它,依然在脑中散不去那些已经熟悉无数次的画面,好像看到大提琴悄然泛起的黑白,再现故事的缘来。与真实的董小姐徘徊在夜晚的鼓楼,听她倾诉自己曲折而令人深思的故事,时间客观地流逝,了解越多,经历的差别越让人尝到陌生的滋味。走到口袋的烟全抽完,却希望还能继续听下去,只叹匆匆而过的短暂杳然。“所以那些可能都不是真的/董小姐/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原话引述般的唱词,让歌曲的实感更加真切。留下的故事和董小姐的脸庞辗转不去,安宁的笑容像童年记忆中安河桥下流过的水。“这让我感到绝望/董小姐”他坚持那只是朋友的关系,他很好地保护了董小姐,这位大概永远都不会曝光,却让人对她的波折经历、坚强内心有无尽好奇,甚至因想象而产生几分“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敬佩情思的董小姐。第二遍副歌忽然出现的女合音,幽然恬静,紧贴在宋冬野沙哑深沉的声音背后,像故事中倾诉方的象征,又如抽象的思维反拍。踩着和缓的步伐迈步前进,又在最后一句前消失不见。来去匆匆,仿佛现实中宋冬野身旁的伊人般,令人怀疑一切是不是过客的幻觉。其实,已然存在于作品中的董小姐,或许早就失去了原本的表意外壳。她仍是故事的中心,但感染听众的,却是她形意的延伸,以及引人自我挖掘的共鸣感。所以,别人唱着属于自己的“董小姐”也同样感人,是因为我们心中所隐藏“董小姐”的影子在伸手接纳。
宋冬野对如此契机下的走红持肯定态度。他并没有浮躁地抵触娱乐和商业,而且《安河桥北》就这样推出,真是天时地利与人和,尽善尽美。看得出他珍惜现状、懂得把握契机的心情——正如我们从小被教导“机会是留给有备之人”,而宋冬野,可以说早就准备好了。
终于等到《安河桥北》整张出来了,想必会有人说:关于《董小姐》的议题势该降下去了,不要再没完没了地说了,不要好像除了董小姐就没什么更重要的事了之类。确实《董小姐》这首歌应该放一放,但一脚就把它踹到毫不重要的位置上,那也没这个必要吧?甚至还有人说,听《安河桥北》整张专辑时会在《董小姐》上卡一下,或者跳过去,这可就是看客自身的问题。任何一首作品的爆红,责任往往都不在自身,网络的推波助澜、各平台听众的传播和俗化都难辞其咎。当一首歌是单曲时光芒万丈,进了专辑居然成了调料,这不是人的心理作祟又是什么。当然《莉莉安》等作品或许能很快替代她的位置,这也是浮躁市场嗜鲜的心所导致。《莉莉安》一条采样音效带来的新鲜感,再加几分氛围音乐的味道自然让人咋舌。古筝和弦乐器冲突地踏脚前进,再配上一段意外上口悠扬的副歌,《莉莉安》几乎再次圆满了一个概念。《鸽子》的开头虽让人怀疑是不是每首歌都要由采样做引子,但随之而来念白般的唱法,变得细密复杂的弦乐重奏,以及随着单簧管的出现拉缓的节奏,端出乌云一般难以散去的悲伤情绪。《斑马,斑马》大提琴伏在耐听的和声背后连贯不息、《关忆北》担任叙事脚步、充满生命力的贝斯,都让唱片的层次越来越丰满,耐听得很。也被《连衣裙》终段末了夹着雨声的挣扎咆哮震撼到,不禁感慨这唱片中故事的厚实:到底有多少故事?要是每一首都像《董小姐》的内容那么满,到底要听多少遍才能把逻辑和主线整理出来啊。
而《董小姐》的问题,最后只回到了作为《董小姐》的本身——原本这首歌跟在《鸽子》后面,在情绪上是可以顺畅接续的,但它却无可言说地突兀,除了先入为主,就是聆听的意识上出了问题。实质,它摆在任何一个位置都会突兀:顶在开篇会制造门槛,夹在中间会产生隔断,放在末尾简直像首Bonus。它自身的客观已经消失,这真有点不公平。但听到它,依然在脑中散不去那些已经熟悉无数次的画面,好像看到大提琴悄然泛起的黑白,再现故事的缘来。与真实的董小姐徘徊在夜晚的鼓楼,听她倾诉自己曲折而令人深思的故事,时间客观地流逝,了解越多,经历的差别越让人尝到陌生的滋味。走到口袋的烟全抽完,却希望还能继续听下去,只叹匆匆而过的短暂杳然。“所以那些可能都不是真的/董小姐/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原话引述般的唱词,让歌曲的实感更加真切。留下的故事和董小姐的脸庞辗转不去,安宁的笑容像童年记忆中安河桥下流过的水。“这让我感到绝望/董小姐”他坚持那只是朋友的关系,他很好地保护了董小姐,这位大概永远都不会曝光,却让人对她的波折经历、坚强内心有无尽好奇,甚至因想象而产生几分“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敬佩情思的董小姐。第二遍副歌忽然出现的女合音,幽然恬静,紧贴在宋冬野沙哑深沉的声音背后,像故事中倾诉方的象征,又如抽象的思维反拍。踩着和缓的步伐迈步前进,又在最后一句前消失不见。来去匆匆,仿佛现实中宋冬野身旁的伊人般,令人怀疑一切是不是过客的幻觉。其实,已然存在于作品中的董小姐,或许早就失去了原本的表意外壳。她仍是故事的中心,但感染听众的,却是她形意的延伸,以及引人自我挖掘的共鸣感。所以,别人唱着属于自己的“董小姐”也同样感人,是因为我们心中所隐藏“董小姐”的影子在伸手接纳。
宋冬野对如此契机下的走红持肯定态度。他并没有浮躁地抵触娱乐和商业,而且《安河桥北》就这样推出,真是天时地利与人和,尽善尽美。看得出他珍惜现状、懂得把握契机的心情——正如我们从小被教导“机会是留给有备之人”,而宋冬野,可以说早就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