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电影原声到底是谁的主意?
巴兹·鲁赫曼导演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迪卡普里奥演艺生涯中盈利第二高的电影——估计也令鲁赫曼挣到足够的钱,让他可以在窑子里逍遥几年,不会再出来篡改经典名著。
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有大众情人迪卡普里奥领衔,还有蜘蛛侠托比·马奎尔和前途无量的英国尤物凯瑞·穆里根,而且影片还是3D拍摄,有钱没处花的人们最喜欢这种东西。
先为不太熟悉这部名著的朋友们介绍一下:《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了在咆哮的二十年代,职员Carraway和邻居百万富翁Jay Gatsby偶然相识所发生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禁酒令时期的大都市,那时的爵士乐还没有沦为披萨店营造浪漫情调的背景声,而是一场文化运动,并作为最核心的基调,始终贯穿在F.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经典作品当中。所以,当我得知鲁赫曼新片的官方电影原声有典型EDM组合Nero和带着廉价快餐味道的Gotye参与时,我表示非常不解。
这张由Jay-Z执行制作的唱片据说做了两年,号称“将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爵士时代的敏感带入现在的音乐环境,通过hip-hop,传统爵士和其他一些当代音乐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概念或许也能成立——如果他们将Frank Ocean细腻的吟唱和爵士乐联系起来,或者将Jay Electronica慵懒的hip-hop与lounge music相结合——这两位音乐家的声音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流社会。但当你发现,留着地壳断层发型的剽窃歌王Will.i.am和他的黑眼豆豆女歌手Fergie出现在原声带名单当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审美主题就被彻底破坏了——迪卡普里奥把头浸在水池中思考的镜头根本都来不及看到。
如果你要导演一部大电影,原声音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因为那些电影配乐,我愿意将自己所面临的中年危机放在一边,想象着在开车时一边听着Free的《All Right Now》,一边跟凯文·史派西抽一支大麻,或者在高尔夫球场边的山里面骑着自行车,耳边呼啸着Echo and The Bunnymen的歌曲,或者纵身跃入泰国海岛闪耀的海水中,在脑中不断播放着All Saints的《Pure Shores》,而实际上,我也很愿意来一次精神崩溃的体验,只要周遭的一切爆炸燃烧时,能有Pixies的歌声相伴。
上面提到的所有电影原声歌曲都是成功的,因为电影所设定的时代背景(《美国丽人》《死亡幻觉》《海滩》和《搏击俱乐部》)对情节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一边和盖茨比喝波旁威士忌一边听Jay-z实在是一种声音上的亵渎——不只因为盖茨比的派对不允许黑人进入——这跟用核弹爆炸一般的dubstep音乐为重拍的《大逃亡》作电影原声是一回事。美国人终于搞明白EDM到底是什么东西,并懂得如何来靠它赚钱。
还记得电影预告片的发布吗?我记得。我真的垂涎欲滴地等了好几个月,看着手机屏保上迪卡普里奥的照片出神,期待电影上映的那一刻,自己被传送到那个只在脑中幻想过的奢华世界当中。
而实际上,最先迎接我的是一首来自Kanye West和Jay-Z妄自尊大的《Watch The Throne》专辑的歌。要说这张专辑和盖茨比在West Egg的豪宅有什么关系,那就好比一个是乞丐,想要进入盖茨比的奢华晚宴。Jay-Z出现在歌曲当中好像有一点道理。不仅因为歌曲是他制作的,还因为他也是“从最底层开始奋斗,一路登上流行乐的顶端”,就像心智正常的现代盖茨比。但不幸的是,他自己的歌曲“$100 Bill” 没有唤起任何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爵士情怀,却像一段粗俗的咒骂,和他在布鲁克林网队的那一丁点股份一样令人感到无趣。歌词好像都没有写完,最终的混音更懒得去听,估计他的时间都花在他的路虎车里,攥着大把钞票,揉着Beyonce的屁股哈哈大笑。
并不只有Jay-Z的歌显得乏味,Beyonce和Andre 3000倍感煎熬地唱着《Back To Black》,根本就是在穷对付。为什么不用Amy Winehouse的原唱?翻唱虽然具备宏大的阵势,却丝毫没有爵士时代的魅力,小妹妹们最爱的流行女歌手Beyonce跟着伴奏带故意拖长声,制造好似Vauxhall Nova话筒录制出来的效果。相比之下,Winehouse的版本反而更符合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派对气质。
一切都是因为钱。没有人像对待《越狱三王》(O Brother,Where Art Thou?)的原声大碟或者OutKast的《Idlewild》那样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谈论这张唱片。艺术家的名字都被推到最前面,鲁赫曼和Jay-Z都知道,一张有Lana Del Rey,Emeli Sande和Jack White参与的原声大碟会比一张真诚、经过深思熟虑而充满创造力的爵士乐唱片卖出更大的价钱。如果他们试图将Jay Gatsby的人物角色放进唱片当中,那么他们成功了,留下一张价格为 £160 的黑胶唱盘,没有个性,却塞满金钱。鲁赫曼没有捕捉到盖茨比在West Egg举办豪宅派对的精神实质。不过,我们获得了一张“沉甸甸”的原声大碟,1920年代的历史剧电影配乐,更像为花费数百万美元的《暮光之城》所打造,也可以用于某种高保真耳机的广告。
vice 电影专栏,作者:莱恩·巴素尔(Ryan Bas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