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人对美国乡村乐的再诠释

不知何时起有了一句流行的口号叫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这句口号的感召下中国文化开始了大规模向世界倾销的过程。我们有了大量的民族艺术的海外巡演,有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的“民族特色”电影。许多也获得了国外相当程度的欢迎和成功(比如屡屡斩获国际大奖)。虽然成功的形式繁复,水平也参差不齐,但基本点都是共同的,即以“民族特色”为卖点对国外(或者直接点,西方)口味的迎合,或多或少是把自己置于客体地位接受西方审美主体的挑选和评判。
我不反对这种文化输出,这是一个文化融入世界的开端。但是这远不是终点。
李安的断背山和少年派的成功,以及马友友的《山羊雅集弦乐四重奏》,展示了文化输出的另一个层次,即在高度理解异族文化的前提下的反客为主。
在这个层次上,民族特色不再只是“卖点”,而成为具有对西方产生文化革新意义的硬通货。出卖的不是“民族特色”本身,而是“中国的世界观和哲学观”。而在这一步,“民族特色”这个词汇本身就被消融了。
希望看到更多世界性的民族艺术家的出现,到这一天,我们才真正有足够的自信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专辑本身是一种古典和蓝草的精妙的融合,同时也是对这两者的超越。这张专辑可以证明音乐本身的包容性,无论是类型之间,还是文化之间。
我不反对这种文化输出,这是一个文化融入世界的开端。但是这远不是终点。
李安的断背山和少年派的成功,以及马友友的《山羊雅集弦乐四重奏》,展示了文化输出的另一个层次,即在高度理解异族文化的前提下的反客为主。
在这个层次上,民族特色不再只是“卖点”,而成为具有对西方产生文化革新意义的硬通货。出卖的不是“民族特色”本身,而是“中国的世界观和哲学观”。而在这一步,“民族特色”这个词汇本身就被消融了。
希望看到更多世界性的民族艺术家的出现,到这一天,我们才真正有足够的自信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专辑本身是一种古典和蓝草的精妙的融合,同时也是对这两者的超越。这张专辑可以证明音乐本身的包容性,无论是类型之间,还是文化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