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王若琳
对于那些苦等Jazz Joanna回归的歌迷来说,这一次他们恐怕又要失望了。3月16日,王若琳发行了第六张个人专辑《Galaxy Crisis:The Strangest Midnight Broadcast》。从专辑有些古怪的名字就可以知道,王若琳丝毫没有顾及市场的口味和歌迷对她的惦念,反而在自己钟爱的音乐中越玩越High。
事实上,两年前那张《The Adventures of Bernie the Schoolboy》就已经让人看出她在音乐上固执的一面。在专辑中,她一改令她成名歌坛的爵士风格,在编曲上大量使用合成器音色,大玩迷幻复古和前卫摇滚。对于她的这次华丽转身,唱片公司甚至担心华语乐坛的承受能力,最后选择先在日本进行了专辑的首发。
而今年的新专辑中,王若琳无疑走得更远。在风格上,这张专辑可以看作是上一张的延续,但王若琳在合成器的使用上显然又更进了一步。在60年代色彩浓厚的合成器音色之上,又融入了80年代新浪潮和90年代任天堂游戏中的8位模拟音乐,几乎横跨了合成器音乐的所有黄金年代,整张专辑华丽、复古、奇幻、绚丽。
良好的音乐训练和在国外几年生活、学习的经历,让王若琳对音乐有着更多元化的理解。而那些经典时代的经典音乐,显然比小野丽莎对她更具有影响。对于这张专辑王若琳表示:“不管是用电玩音乐的手法,或是像Oingo Boingo那样子的奇怪摇滚,甚至只是手机录的demo,我很希望可以也创造出一个这样的世界。整张的音乐都带着这样的鲜明色彩、快乐,充满了幻想与‘我才不管你在想什么’的Punk,算是某种形式上的电玩摇滚和卡通主题曲合辑吧。”
连续两张风格统一的专辑,让王若琳释放了自己。她终于有机会向歌坛证明,之前的王若琳是市场和唱片公司的王若琳,而现在的王若琳才是真正的自己。早在2009年王若琳就曾说过:“唱片公司总让我唱我不喜欢的歌,我其实想做独立音乐,和公司签约是因为小时候没想清楚。”
如她所言,虽然王若琳年少出道,并得益于金牌制作人父亲的悉心调教,音乐固然很高,但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爱女心切的父亲的压力,走上一条有“计划”的音乐道路。在2004年那张《Time In A Bottle》的Demo中,王若琳虽然就展现了她在演唱Jazz方面的惊人天赋,但这其中难免带有父亲刻意为之的影子。初次听到这张专辑的人,一定很惊艳,很难想象这些歌曲来自一个仅有16岁的女孩。在她身上,我们没有听出这个年纪纯真与无邪,反倒是听出了几分历经风雨的悲凉与无奈。一个本该唱着小清新歌曲的花季少女,却用历经沧桑的嗓音唱着那些烟熏火燎味道的歌曲,这显然掩盖了真实的王若琳。其后,首张专辑《Start from here》的大热,让王若琳真正走红,但也正式宣告她自由表达音乐理念的终结。三张爵士专辑之后,人们记住了王若琳“天生”的Jazz嗓音,却忽略了她仍是一个有着很多古灵精怪想法需要表达的青春少女。
现在的王若琳,尽管有一些还“新奇”,尽管在音乐表现上还有些“贪玩”,尽管两张专辑中的歌曲都有一种同质化的倾向,但我们仍应该对这样一个她表示足够的理解和赞叹。毕竟,华语流行乐坛已经有足够多的走马灯变换的新面孔和流水线式的声音,但真正有勇气坚持自我,挑战唱片公司和大众的审美口味的音乐人却并不多见。
有一次采访中,记者问王若琳:“万一你自己执意要做的音乐最后没人要听,卖不掉怎么办?”王若琳的回答是:“没办法!我是做音乐的,我不是在卖音乐,我并没有要求别人去买它。”
这其实才是王若琳。离开父亲的帮扶,她更想表达真正的自己。歌迷不叫好,市场不接受,这些都没关系,重要的是能在年轻的时候做自己喜欢的事。
对于现在的她来说,做自己喜欢的音乐,用自己的方式向自己的音乐偶像们致敬,这给她带来的满足和成就,显然高过歌迷对她的接受。其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王若琳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丝毫也不会影响王若琳自己的选择。
事实上,两年前那张《The Adventures of Bernie the Schoolboy》就已经让人看出她在音乐上固执的一面。在专辑中,她一改令她成名歌坛的爵士风格,在编曲上大量使用合成器音色,大玩迷幻复古和前卫摇滚。对于她的这次华丽转身,唱片公司甚至担心华语乐坛的承受能力,最后选择先在日本进行了专辑的首发。
而今年的新专辑中,王若琳无疑走得更远。在风格上,这张专辑可以看作是上一张的延续,但王若琳在合成器的使用上显然又更进了一步。在60年代色彩浓厚的合成器音色之上,又融入了80年代新浪潮和90年代任天堂游戏中的8位模拟音乐,几乎横跨了合成器音乐的所有黄金年代,整张专辑华丽、复古、奇幻、绚丽。
良好的音乐训练和在国外几年生活、学习的经历,让王若琳对音乐有着更多元化的理解。而那些经典时代的经典音乐,显然比小野丽莎对她更具有影响。对于这张专辑王若琳表示:“不管是用电玩音乐的手法,或是像Oingo Boingo那样子的奇怪摇滚,甚至只是手机录的demo,我很希望可以也创造出一个这样的世界。整张的音乐都带着这样的鲜明色彩、快乐,充满了幻想与‘我才不管你在想什么’的Punk,算是某种形式上的电玩摇滚和卡通主题曲合辑吧。”
连续两张风格统一的专辑,让王若琳释放了自己。她终于有机会向歌坛证明,之前的王若琳是市场和唱片公司的王若琳,而现在的王若琳才是真正的自己。早在2009年王若琳就曾说过:“唱片公司总让我唱我不喜欢的歌,我其实想做独立音乐,和公司签约是因为小时候没想清楚。”
如她所言,虽然王若琳年少出道,并得益于金牌制作人父亲的悉心调教,音乐固然很高,但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爱女心切的父亲的压力,走上一条有“计划”的音乐道路。在2004年那张《Time In A Bottle》的Demo中,王若琳虽然就展现了她在演唱Jazz方面的惊人天赋,但这其中难免带有父亲刻意为之的影子。初次听到这张专辑的人,一定很惊艳,很难想象这些歌曲来自一个仅有16岁的女孩。在她身上,我们没有听出这个年纪纯真与无邪,反倒是听出了几分历经风雨的悲凉与无奈。一个本该唱着小清新歌曲的花季少女,却用历经沧桑的嗓音唱着那些烟熏火燎味道的歌曲,这显然掩盖了真实的王若琳。其后,首张专辑《Start from here》的大热,让王若琳真正走红,但也正式宣告她自由表达音乐理念的终结。三张爵士专辑之后,人们记住了王若琳“天生”的Jazz嗓音,却忽略了她仍是一个有着很多古灵精怪想法需要表达的青春少女。
现在的王若琳,尽管有一些还“新奇”,尽管在音乐表现上还有些“贪玩”,尽管两张专辑中的歌曲都有一种同质化的倾向,但我们仍应该对这样一个她表示足够的理解和赞叹。毕竟,华语流行乐坛已经有足够多的走马灯变换的新面孔和流水线式的声音,但真正有勇气坚持自我,挑战唱片公司和大众的审美口味的音乐人却并不多见。
有一次采访中,记者问王若琳:“万一你自己执意要做的音乐最后没人要听,卖不掉怎么办?”王若琳的回答是:“没办法!我是做音乐的,我不是在卖音乐,我并没有要求别人去买它。”
这其实才是王若琳。离开父亲的帮扶,她更想表达真正的自己。歌迷不叫好,市场不接受,这些都没关系,重要的是能在年轻的时候做自己喜欢的事。
对于现在的她来说,做自己喜欢的音乐,用自己的方式向自己的音乐偶像们致敬,这给她带来的满足和成就,显然高过歌迷对她的接受。其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王若琳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丝毫也不会影响王若琳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