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阳光下

在我听过的不多的几张现场精选和实录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Green Day的"Awesome as Fxxk"。虽然绿天是一个被黑的略惨的乐队(笑),但这却是我偏爱各种现场唱片的开端。脱离了后期制作的过度修饰,衬托以即兴段落、几个错音和听众们的呼喊声,最重要的是现场的气氛被记录下来,从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后面通过耳机传递给我——这可能是现场的自然回音或者是什么别的东西,唯一能确定的是,这是一种令人痴迷的力量。
而这张记录了声碎2011年在壹空间现场的实录也属于此类。不同于大(liú)牌(xíng)天团,声碎这样的乐队因为未加制作方过多干涉而显得更加纯粹,而Livehouse也和体育场不同。种种因素总结起来,便让我们领教到这些乐队的独立气质。就算在可能到来的,摇滚乐渗入中国主流文化的将来,这样的乐队也注定不是排行榜的常客。但像亚里士多德说过的“所有人的朋友不是任何人的朋友”那样,面对音乐人的道理大抵是一样的。来自听众们最深,也最真挚的喜爱,也注定属于声碎们。
因此我必须承认,我将带着大量的个人偏好来写这篇评论,尽管我听声碎的时间并不比诸位读者们更长。
要了解这张实录,或许应该回顾一下声碎之前的三张录音室专辑。发布于2002年的《世界是噪音的花园》是其首张,也是评价最差(虽然在豆瓣也获得了7.5分)的一张专辑。这张专辑中除了马玉龙尚显糟糕的嗓音以外,最大的槽点就是那晦涩旋律的歌词了。虽然听众仔细体会后总是会从这意识流一般的句读中得到具体的解释,但却难以确定是否通晓了马玉龙原本的思想。有一篇评论①中写道《世界是噪音的花园》是“个人批判”,是相对恰当的。全专辑的歌词体现了作者与外界相对隔绝,自己解剖自己内心的思想,最典型的是这句歌词:
“ 我猜你正在偷笑,你在了望你的光明。
你不会认识我,偶尔我才茫然自顾。 ”
——《秘密路线》
这张唱片由此让我感到主观与自闭倾向的色彩,与其说是“个人批判”,更不如说是自我否定了。
而从第二张专辑《优美的低于生活》开始,声碎却走到了他人所了望的光明里,如同一个蜷曲的人张开了四肢。他们歌词里的个人批判依旧,但也让方始包围自己的光明刺透身体,这种批判便也变得明确而了然了。吉他键盘的旋律与音型依然说不上顺耳,但英伦风却越来越浓。不过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声碎在创作风格上的改变是出于乐队成员们的自我审视,而并非制作方以正能量为名的干涉,因为在这张《拾碎》中,除新作《风暴》外声碎选择的歌曲均来自第二张和第三张专辑。
我不想去浪费笔墨去写很多人都做过的歌词赏析。一个非专业读者的能力仅限于说出一首诗歌写得好不好或是喜不喜欢,写得如何好是难说的,在一个从事中文专业的作者面前更是如此。但不可否认,这张唱片中所选的歌曲是主题鲜明的,所唱到的皆是对生命历程的思索,虽然字句沉重,却找不到以做作的词汇填充感情的词汇。马玉龙曾说,“创作其实就是个确定方向的过程,定下了方向和基调,直接坐下来就工作了,跟上班一样②。”声碎不论是歌词还是音乐,皆是如此按部就班,轻车熟路。
而现场也是如此的。从头听至尾,我们可以感觉到情绪的逐渐爆发,但音乐本身还是相对地保持稳定,不温不火。经常会有人把声碎和万能青年旅店相比,除了音乐以外,在中国内地的确找不出比这声碎和万青更相似的乐队。只是万青的歌就像以全知视角站在时代里,却对时代冷眼旁观,静静地叙述自己的所见。就算是用微观的视角如第一人称表述,内容也是以小见大。而声碎的歌充斥着对自身个体的思索,小到情绪,却小不至鸡毛蒜皮,大到欲望与生命,却大不离这身皮囊。“这个时代不是你想呼应就能呼应得了的。所谓时代像洪水一样,你只是那么一个点,最终的命运都是会被时代冲走的。③”声碎十年如一日地与我们讨论的话题,虽然乍看规模不大,但时效性却是永恒的。可以这么说,如果万青的灵魂是神明中之人,那声碎就是人中之神明。
声碎是比万青更加“接地气”的。相对于董亚千,马玉龙与观众的互动明显多一些,更加欢迎“全场大合唱”式的演出,甚至主动带动观众合唱。
另一方面,声碎在音乐方面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硬伤。如果说马玉龙的唱腔和不流畅的旋律只是乐队的自身风格,乐队歌曲编配的生硬与粗糙则暴露了乐队音乐写作能力的欠缺。旋律与和声冲突,乐队里拥有至多六件乐器而无法发挥本应强大的表现力,甚至要用大段人声来衔接乐段。这不能不说是声碎的短板。
但无论如何,有人评论说,有了好歌词,音乐是很难做糟的。
在演唱《顺流而下》前,马玉龙说,“我热爱这种生活。有人会问我你坚持做乐队这么久——不,我从来没有认为这是坚持,我认为这就是我的生活,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魅力,为什么不继续它。”也许正是因为他们这样的态度已深入观众们的印象,就算一个花了12年出了三张专辑和这样一张“精选”的乐队早已不再年轻,我们也仍然会相信声碎会一直保持着活力。就像舞台上的每一个表演者一样,声碎并不完美,他们只是一个忠实而娴熟的讲述者,也遇到了一群最棒的听众,就是这样。
引用
① http://music.douban.com/review/1062211/
②③ http://music.douban.com/review/1854067/
而这张记录了声碎2011年在壹空间现场的实录也属于此类。不同于大(liú)牌(xíng)天团,声碎这样的乐队因为未加制作方过多干涉而显得更加纯粹,而Livehouse也和体育场不同。种种因素总结起来,便让我们领教到这些乐队的独立气质。就算在可能到来的,摇滚乐渗入中国主流文化的将来,这样的乐队也注定不是排行榜的常客。但像亚里士多德说过的“所有人的朋友不是任何人的朋友”那样,面对音乐人的道理大抵是一样的。来自听众们最深,也最真挚的喜爱,也注定属于声碎们。
因此我必须承认,我将带着大量的个人偏好来写这篇评论,尽管我听声碎的时间并不比诸位读者们更长。
要了解这张实录,或许应该回顾一下声碎之前的三张录音室专辑。发布于2002年的《世界是噪音的花园》是其首张,也是评价最差(虽然在豆瓣也获得了7.5分)的一张专辑。这张专辑中除了马玉龙尚显糟糕的嗓音以外,最大的槽点就是那晦涩旋律的歌词了。虽然听众仔细体会后总是会从这意识流一般的句读中得到具体的解释,但却难以确定是否通晓了马玉龙原本的思想。有一篇评论①中写道《世界是噪音的花园》是“个人批判”,是相对恰当的。全专辑的歌词体现了作者与外界相对隔绝,自己解剖自己内心的思想,最典型的是这句歌词:
“ 我猜你正在偷笑,你在了望你的光明。
你不会认识我,偶尔我才茫然自顾。 ”
——《秘密路线》
这张唱片由此让我感到主观与自闭倾向的色彩,与其说是“个人批判”,更不如说是自我否定了。
而从第二张专辑《优美的低于生活》开始,声碎却走到了他人所了望的光明里,如同一个蜷曲的人张开了四肢。他们歌词里的个人批判依旧,但也让方始包围自己的光明刺透身体,这种批判便也变得明确而了然了。吉他键盘的旋律与音型依然说不上顺耳,但英伦风却越来越浓。不过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声碎在创作风格上的改变是出于乐队成员们的自我审视,而并非制作方以正能量为名的干涉,因为在这张《拾碎》中,除新作《风暴》外声碎选择的歌曲均来自第二张和第三张专辑。
我不想去浪费笔墨去写很多人都做过的歌词赏析。一个非专业读者的能力仅限于说出一首诗歌写得好不好或是喜不喜欢,写得如何好是难说的,在一个从事中文专业的作者面前更是如此。但不可否认,这张唱片中所选的歌曲是主题鲜明的,所唱到的皆是对生命历程的思索,虽然字句沉重,却找不到以做作的词汇填充感情的词汇。马玉龙曾说,“创作其实就是个确定方向的过程,定下了方向和基调,直接坐下来就工作了,跟上班一样②。”声碎不论是歌词还是音乐,皆是如此按部就班,轻车熟路。
而现场也是如此的。从头听至尾,我们可以感觉到情绪的逐渐爆发,但音乐本身还是相对地保持稳定,不温不火。经常会有人把声碎和万能青年旅店相比,除了音乐以外,在中国内地的确找不出比这声碎和万青更相似的乐队。只是万青的歌就像以全知视角站在时代里,却对时代冷眼旁观,静静地叙述自己的所见。就算是用微观的视角如第一人称表述,内容也是以小见大。而声碎的歌充斥着对自身个体的思索,小到情绪,却小不至鸡毛蒜皮,大到欲望与生命,却大不离这身皮囊。“这个时代不是你想呼应就能呼应得了的。所谓时代像洪水一样,你只是那么一个点,最终的命运都是会被时代冲走的。③”声碎十年如一日地与我们讨论的话题,虽然乍看规模不大,但时效性却是永恒的。可以这么说,如果万青的灵魂是神明中之人,那声碎就是人中之神明。
声碎是比万青更加“接地气”的。相对于董亚千,马玉龙与观众的互动明显多一些,更加欢迎“全场大合唱”式的演出,甚至主动带动观众合唱。
另一方面,声碎在音乐方面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硬伤。如果说马玉龙的唱腔和不流畅的旋律只是乐队的自身风格,乐队歌曲编配的生硬与粗糙则暴露了乐队音乐写作能力的欠缺。旋律与和声冲突,乐队里拥有至多六件乐器而无法发挥本应强大的表现力,甚至要用大段人声来衔接乐段。这不能不说是声碎的短板。
但无论如何,有人评论说,有了好歌词,音乐是很难做糟的。
在演唱《顺流而下》前,马玉龙说,“我热爱这种生活。有人会问我你坚持做乐队这么久——不,我从来没有认为这是坚持,我认为这就是我的生活,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魅力,为什么不继续它。”也许正是因为他们这样的态度已深入观众们的印象,就算一个花了12年出了三张专辑和这样一张“精选”的乐队早已不再年轻,我们也仍然会相信声碎会一直保持着活力。就像舞台上的每一个表演者一样,声碎并不完美,他们只是一个忠实而娴熟的讲述者,也遇到了一群最棒的听众,就是这样。
引用
① http://music.douban.com/review/1062211/
②③ http://music.douban.com/review/1854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