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蔚是我不问八卦的标准

上周四莫天后来沪进行个人入行20周年巡回纪念演唱会宣传,我有幸采访到了这位最性感的女文青。由于是俩家媒体一起采访,难免发生时间分配不均的事情,好在采访过程十分顺利,结束的时候,莫小姐的经纪人还大大地表扬了我们这组功课做得最棒。本来是好事一桩,不料当晚一同采访的那家媒体就在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让艺人们高兴起来》的文章来用片面之词指桑骂槐。
为了信任我的编辑和杂志,我只能撰文回应。
--------------------------------------------------------------
关于采访那些事儿
Quotes 和 Stories是记者们,尤其是人物记者们孜孜以求的东西。
经典有趣的Quotes如范冰冰的“我就是豪门,要嫁就来嫁我吧。”,又如Coco Chanel的“Fashion fades, only style remains”……这些语录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妙手偶得,求不来的,是你的问题与受访者心情、思想碰撞的产物。我还记得采访蔡健雅时听到她说“我想要一个可以把我膝盖融化的人来到我身边……”时的兴奋,还有Lionel Richie调侃自己的孩子在上海疯狂购物时讲“我赚的钱大概都贡献给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了……”时的激动。
这些Quotes之所以让我振奋,是因为它们有趣,它们有强烈的个人特色,体现出受访者的品味和性格,而做人物专访的目的就是把ta的形象通过ta的举止言谈立体地透过纸面展示出来。但是我无法预知,到底ta会不会给我这样的Quotes,当然这不确定性也是人物采访好玩的地方。
如果说Quotes是你自己无法控制的话,那么Stories的获取则完全是可以通过前期扎实的功课预习来实现的。艺人们在宣传时期,一天可能走马灯地接受几十家媒体的“专访”,重复的问题基本无法调动他们更多的积极性讲出些什么新料,而且随便一搜索你也能知道哪些问题已经被问烂了,我经常再想,如果我抛出去的问题已经是ta第100次回答的话,那又有何意义?
问出不同的问题,这也很难。因为你绞尽脑汁想出的问题大部分时候其实你的前辈也都想到过,所以,除了问结合时效的问题外,每次我在采访之前基本会从各种途径搜集到尽量多的资料和新闻,在里面找寻我和本次采访主题有关的信息,遇到特别好的问题和只字片语的回答,这就是我的新大陆,我会就这个问题深挖。
比如莫文蔚曾经讲过自己对于爵士的热爱来自于她的偶像Ella Fitzgerald,那我就会想要知道她跟Ella的故事,她给的答案最后具体到第一次看Ella演唱会的情形我才罢休,因为空洞的“XXX是我的音乐偶像”这种谁都会讲的话和“听过Ella的歌曲之后,我就开始搜集所有她的作品。当时她又来到伦敦开演唱会,可是票价很贵,做学生的我又没什么钱,我记得,开演的那天我在听一个Jazz FM(爵士电台),里面说今晚Ella的演唱会突然开放顶楼的位置的站票,当时距离演唱会开始只有2个小时了,特别紧张,我就在纠结要不要去,机会实在太难得了,而且顶楼的票自己还可以付得起,于是就去找了个同学一起去排队买票,结果进场之后,站在距离Ella最远的顶楼看,但还是非常兴奋,我那时对她所有的歌曲都很熟悉了。因为已经快80岁了,所以她唱歌的时候需要人扶着,做在椅子上,而且还得有人擦汗,但是歌声还是很棒,太震撼了。这也是我看过的第一场爵士演唱会。”相比,我想后者才是我想呈现给读者的,而且后者才配得上Story这个称谓。
关于八卦。老实讲,这次的采访,我的确没有准备什么太八卦的问题,原因之一,这次是做音乐版面,着眼点还是在演唱会和爵士乐上;原因之二,关于莫小姐的陈年八卦我完全不。感。兴。趣。她与冯先生的爱恨情仇——这样的事情有什么好问?她现在不是已经嫁得圆满爱得幸福吗?何必抓着过去不放?又或者她当年入驻环球的签约金有几个0——让读者们看着自己的工资单心酸?我不懂,但我相信八卦有市场是因为你无法提供其他有趣的故事。
采访莫文蔚的2小时前,我发微信问我一个曾经做过记者的朋友,有没有什么想问莫文蔚的。他说,你就问她环球天后宫的宫斗,在我不置可否的时候,朋友发来一句“估计你又不敢问吧”,然后他换了一个相对“合理”的问题——孙燕姿签入环球之后对她一姐地位的影响。我对着手机半天不知道要作何回应——“莫小姐,请问孙燕姿加盟环球,你如何应对一姐地位的威胁?”“啊,这个贱女人,居然来环球跟我斗,我要去跟老板闹,把她冷冻起来,其他想进环球的婊子们,都。得。死。”多么完美的Quotes!我用脚趾头想也觉得得莫小姐不会这么回答我。
这位对我说“估计你又不敢问吧”的朋友,也是一手创造出#歌坛甄嬛#这个响当当标签的朋友,之所以用了“又”,也是因为在我专访蔡健雅的时候没提及“甄嬛”一事,所以在半调侃我的“怯懦”。采访蔡健雅的档口恰逢#歌坛甄嬛#开始跃入大众视线,但是毕竟没有得到官方回应,这一切还止于民间,而我完全可以成为直面她抛出“甄嬛”一事的第一人,但我其实根本想都没有想过要这么做——“你知道被你写过歌的人都Flop的事情吗?你知道有人叫你歌坛甄嬛的事情吗?你作何感想?”因果关系不成立的伤人问题,我宁可不问。你可以说我缺乏娱乐精神,但如果所谓的“娱乐精神”是建立在伤害、诋毁、冒犯、故意冲撞的前提之上,那我宁可“严肃”。
后来在专访现场前一组的同行的确问了莫小姐那两个问题。问:“孙燕姿签约环球对你的一姐地位有威胁吗?”莫答:“我很喜欢燕姿。”问:“你的签约金是几千万?”答“这个我不知道,呵呵呵。”
再说说采访莫文蔚那天的事儿吧。到现在,我想想自己做得不太好的,其实也只有一件事——问了太多问题,给另一家一起专访的媒体留得时间太少。我回想原因——1.专访时间不常,仅有20分钟,对于希望尽可以挖到更多故事的我来说,甚至连莫小姐的回答有时候也要适时地礼貌打断,或是转移话题,更不要说在采访中留白了。采访的前半段,基本上我的问题没有停,下半段开始的时候,另一家媒体开始发问,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有点冒失,就尽量开始在自己的问题得到解答之后稍等一下,如果问题没有马上补进来的话,我就接着问了。结果就是,另一家媒体只问到了3个问题。当然现在看来,是没有留够时间让对方问“那个问题”。
说到这里,我也又点不明白了,如果真的如另一家媒体所言,她对于“那些事情”求知若渴,对于同行对艺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双手赞成的话,我想她应该也不介意跟我抢个发言机会的吧?
的确,我们这组采访完,莫小姐的经纪人狠狠地表扬了我们,他的原话是“你们的功课做得特别棒,今天你们是冠军。”我想,哪一个艺人或者经纪人都希望听到的是——“据说你对爵士乐的热爱源于大学时期的一次Jazz唱片降价?”,“其实爵士乐你并不是第一次尝试,你曾经的《爱我的请举手》,还有《Live is…Karen Mok》中的《散》也是爵士风格,为什么选择现在做了这张全Jazz专辑《Somewhere I belong》?”,“你在北京录音喜欢去团结湖附近,在上海的时候呢?“这些问题本身就透露出你对艺人的了解程度,我想艺人或是经纪人当然有100个理由给予功课做足记者的褒奖,毫不讳言,做足功课让我能发现别人没有问过的点,也能取得艺人的好感,进而放下心里设防,于是当我问起”10月1日是个特别的日子“时,莫小姐开心地卖萌:“啊,是国庆节啊”然后讲起自己老公也就显得特别自然而然了。
另外,看看该同行前辈在描述我的时用的句子吧——“我和某同行以及其小朋友(俗称实习生)分到一组采访。”,“没料到,该小朋友手捧MINI PAD,一个接一个地问起了莫文蔚的爵士之缘,Ella Fitzgerald、Louis Armstrong、Portishead,眼见着谈话中冒出的都是这些外国名字,离我的冯德伦越来越远,我的心情就沮丧了起来……”这位前辈先是用“实习生”来昭示我的低等地位,为后文我“不专业,不守行规”的“行径”做铺垫;其次,罗列出Ipad Mini,爵士之缘,Ella Fitzgerald,Louis Armstrong,Portishead……等一系列英文单词来刻画出一个full of zhuangbility的媒体形象,我只能说,好的写手就是可以用看似客观的描述来表现自己的观点。我虚心get√。
The fact that我自己也需要写长微博来解释和回应truly means我是多么一个lack“娱乐精神的”newbie啊。
----------------------------------------------------------
后记:我的编辑对此事发的一条朋友圈说出了我的心声——面对某些“歌手”的时候,我也只能问八卦,因为问ta们音乐,ta们能说的还没我会写的多。但是如果莫文蔚在你的印象中只有《阴天》《他不爱我》之类的歌,你当然就想问她冯德伦,不管她早已经结婚。在我的标准里,莫文蔚是不值得问八卦的人,因为她在音乐上能给你的input太多太多,20分钟根本不舍得浪费 。我觉得我们没有冒犯同行,我们冒犯的只是你们认为对冯德伦还感兴趣的你们的读者罢了。
为了信任我的编辑和杂志,我只能撰文回应。
--------------------------------------------------------------
关于采访那些事儿
Quotes 和 Stories是记者们,尤其是人物记者们孜孜以求的东西。
经典有趣的Quotes如范冰冰的“我就是豪门,要嫁就来嫁我吧。”,又如Coco Chanel的“Fashion fades, only style remains”……这些语录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妙手偶得,求不来的,是你的问题与受访者心情、思想碰撞的产物。我还记得采访蔡健雅时听到她说“我想要一个可以把我膝盖融化的人来到我身边……”时的兴奋,还有Lionel Richie调侃自己的孩子在上海疯狂购物时讲“我赚的钱大概都贡献给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了……”时的激动。
这些Quotes之所以让我振奋,是因为它们有趣,它们有强烈的个人特色,体现出受访者的品味和性格,而做人物专访的目的就是把ta的形象通过ta的举止言谈立体地透过纸面展示出来。但是我无法预知,到底ta会不会给我这样的Quotes,当然这不确定性也是人物采访好玩的地方。
如果说Quotes是你自己无法控制的话,那么Stories的获取则完全是可以通过前期扎实的功课预习来实现的。艺人们在宣传时期,一天可能走马灯地接受几十家媒体的“专访”,重复的问题基本无法调动他们更多的积极性讲出些什么新料,而且随便一搜索你也能知道哪些问题已经被问烂了,我经常再想,如果我抛出去的问题已经是ta第100次回答的话,那又有何意义?
问出不同的问题,这也很难。因为你绞尽脑汁想出的问题大部分时候其实你的前辈也都想到过,所以,除了问结合时效的问题外,每次我在采访之前基本会从各种途径搜集到尽量多的资料和新闻,在里面找寻我和本次采访主题有关的信息,遇到特别好的问题和只字片语的回答,这就是我的新大陆,我会就这个问题深挖。
比如莫文蔚曾经讲过自己对于爵士的热爱来自于她的偶像Ella Fitzgerald,那我就会想要知道她跟Ella的故事,她给的答案最后具体到第一次看Ella演唱会的情形我才罢休,因为空洞的“XXX是我的音乐偶像”这种谁都会讲的话和“听过Ella的歌曲之后,我就开始搜集所有她的作品。当时她又来到伦敦开演唱会,可是票价很贵,做学生的我又没什么钱,我记得,开演的那天我在听一个Jazz FM(爵士电台),里面说今晚Ella的演唱会突然开放顶楼的位置的站票,当时距离演唱会开始只有2个小时了,特别紧张,我就在纠结要不要去,机会实在太难得了,而且顶楼的票自己还可以付得起,于是就去找了个同学一起去排队买票,结果进场之后,站在距离Ella最远的顶楼看,但还是非常兴奋,我那时对她所有的歌曲都很熟悉了。因为已经快80岁了,所以她唱歌的时候需要人扶着,做在椅子上,而且还得有人擦汗,但是歌声还是很棒,太震撼了。这也是我看过的第一场爵士演唱会。”相比,我想后者才是我想呈现给读者的,而且后者才配得上Story这个称谓。
关于八卦。老实讲,这次的采访,我的确没有准备什么太八卦的问题,原因之一,这次是做音乐版面,着眼点还是在演唱会和爵士乐上;原因之二,关于莫小姐的陈年八卦我完全不。感。兴。趣。她与冯先生的爱恨情仇——这样的事情有什么好问?她现在不是已经嫁得圆满爱得幸福吗?何必抓着过去不放?又或者她当年入驻环球的签约金有几个0——让读者们看着自己的工资单心酸?我不懂,但我相信八卦有市场是因为你无法提供其他有趣的故事。
采访莫文蔚的2小时前,我发微信问我一个曾经做过记者的朋友,有没有什么想问莫文蔚的。他说,你就问她环球天后宫的宫斗,在我不置可否的时候,朋友发来一句“估计你又不敢问吧”,然后他换了一个相对“合理”的问题——孙燕姿签入环球之后对她一姐地位的影响。我对着手机半天不知道要作何回应——“莫小姐,请问孙燕姿加盟环球,你如何应对一姐地位的威胁?”“啊,这个贱女人,居然来环球跟我斗,我要去跟老板闹,把她冷冻起来,其他想进环球的婊子们,都。得。死。”多么完美的Quotes!我用脚趾头想也觉得得莫小姐不会这么回答我。
这位对我说“估计你又不敢问吧”的朋友,也是一手创造出#歌坛甄嬛#这个响当当标签的朋友,之所以用了“又”,也是因为在我专访蔡健雅的时候没提及“甄嬛”一事,所以在半调侃我的“怯懦”。采访蔡健雅的档口恰逢#歌坛甄嬛#开始跃入大众视线,但是毕竟没有得到官方回应,这一切还止于民间,而我完全可以成为直面她抛出“甄嬛”一事的第一人,但我其实根本想都没有想过要这么做——“你知道被你写过歌的人都Flop的事情吗?你知道有人叫你歌坛甄嬛的事情吗?你作何感想?”因果关系不成立的伤人问题,我宁可不问。你可以说我缺乏娱乐精神,但如果所谓的“娱乐精神”是建立在伤害、诋毁、冒犯、故意冲撞的前提之上,那我宁可“严肃”。
后来在专访现场前一组的同行的确问了莫小姐那两个问题。问:“孙燕姿签约环球对你的一姐地位有威胁吗?”莫答:“我很喜欢燕姿。”问:“你的签约金是几千万?”答“这个我不知道,呵呵呵。”
再说说采访莫文蔚那天的事儿吧。到现在,我想想自己做得不太好的,其实也只有一件事——问了太多问题,给另一家一起专访的媒体留得时间太少。我回想原因——1.专访时间不常,仅有20分钟,对于希望尽可以挖到更多故事的我来说,甚至连莫小姐的回答有时候也要适时地礼貌打断,或是转移话题,更不要说在采访中留白了。采访的前半段,基本上我的问题没有停,下半段开始的时候,另一家媒体开始发问,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有点冒失,就尽量开始在自己的问题得到解答之后稍等一下,如果问题没有马上补进来的话,我就接着问了。结果就是,另一家媒体只问到了3个问题。当然现在看来,是没有留够时间让对方问“那个问题”。
说到这里,我也又点不明白了,如果真的如另一家媒体所言,她对于“那些事情”求知若渴,对于同行对艺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双手赞成的话,我想她应该也不介意跟我抢个发言机会的吧?
的确,我们这组采访完,莫小姐的经纪人狠狠地表扬了我们,他的原话是“你们的功课做得特别棒,今天你们是冠军。”我想,哪一个艺人或者经纪人都希望听到的是——“据说你对爵士乐的热爱源于大学时期的一次Jazz唱片降价?”,“其实爵士乐你并不是第一次尝试,你曾经的《爱我的请举手》,还有《Live is…Karen Mok》中的《散》也是爵士风格,为什么选择现在做了这张全Jazz专辑《Somewhere I belong》?”,“你在北京录音喜欢去团结湖附近,在上海的时候呢?“这些问题本身就透露出你对艺人的了解程度,我想艺人或是经纪人当然有100个理由给予功课做足记者的褒奖,毫不讳言,做足功课让我能发现别人没有问过的点,也能取得艺人的好感,进而放下心里设防,于是当我问起”10月1日是个特别的日子“时,莫小姐开心地卖萌:“啊,是国庆节啊”然后讲起自己老公也就显得特别自然而然了。
另外,看看该同行前辈在描述我的时用的句子吧——“我和某同行以及其小朋友(俗称实习生)分到一组采访。”,“没料到,该小朋友手捧MINI PAD,一个接一个地问起了莫文蔚的爵士之缘,Ella Fitzgerald、Louis Armstrong、Portishead,眼见着谈话中冒出的都是这些外国名字,离我的冯德伦越来越远,我的心情就沮丧了起来……”这位前辈先是用“实习生”来昭示我的低等地位,为后文我“不专业,不守行规”的“行径”做铺垫;其次,罗列出Ipad Mini,爵士之缘,Ella Fitzgerald,Louis Armstrong,Portishead……等一系列英文单词来刻画出一个full of zhuangbility的媒体形象,我只能说,好的写手就是可以用看似客观的描述来表现自己的观点。我虚心get√。
The fact that我自己也需要写长微博来解释和回应truly means我是多么一个lack“娱乐精神的”newbie啊。
----------------------------------------------------------
后记:我的编辑对此事发的一条朋友圈说出了我的心声——面对某些“歌手”的时候,我也只能问八卦,因为问ta们音乐,ta们能说的还没我会写的多。但是如果莫文蔚在你的印象中只有《阴天》《他不爱我》之类的歌,你当然就想问她冯德伦,不管她早已经结婚。在我的标准里,莫文蔚是不值得问八卦的人,因为她在音乐上能给你的input太多太多,20分钟根本不舍得浪费 。我觉得我们没有冒犯同行,我们冒犯的只是你们认为对冯德伦还感兴趣的你们的读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