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长,衣裳薄
再见二丁目
凌晨四点,还是睡不着,拿出耳机听歌,闭着眼睛发呆。很巧,放的是杨千嬅的《再见二丁目》,以前只是好听,碰巧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变成了惊艳。
作词人是林夕,香港中文大学的才子。大一有段时间很迷恋他的作品,也不去听歌,只去网上搜来歌词,一首一首注好时间抄在笔记本上,记得他的第一首词是《曾经》,似乎还是1993年之前写的,可惜抄了几十首之后惰性发作放弃了。这首《再见二丁目》,也证明了不去听歌只抄歌词是错的。
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提到它的来历,当年林夕和黄耀明一起去日本看U2的演唱会,结束后他约黄耀明见面,只是等了3个小时,对方迟迟未到,他在二丁目的街头一直听着唱片店传来的歌声,回去后在自己住的地方的卫生间里写下这首歌。林夕说杨千嬅是自己的骨肉,便是从这首歌开始,因为她唱得太像他当时的感受,所以舍不得把这首歌给别人,甚至从此偏爱她,最好的作品都要给她唱。
“满天脚步突然静了
满天柏树突然没有动摇
这一刹我只需要一罐热茶吧
那味道似是什么都不重要
唱片店内传来异国民谣
那种快乐突然被我需要
不亲切至少不似想你般奥妙”
场景代入进去,日本风味十足的色调,彻夜狂欢后冷清的街道,唱片店里放着《古老的大钟》,戴着眼镜相貌寡淡的男人安安静静地捧着热茶等着一个人,想想就忧伤。
对了,似乎忘记说,黄耀明是gay,二丁目指的是日本新宿,男同性恋区。一丁目和三丁目是女同性恋区。不得不感慨日本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家。
林夕对黄耀明那种难以描述的感情早已不是秘密,他未必天生爱男人,只是恰巧遇见黄耀明,一见误终身。
歌词里写到“原来我非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如能忘掉渴望∕岁月长∕衣裳薄”,这首歌发行于1997年,其实词写得更早,1995年。好作品,值得花写时间来打磨匹配。很多年后林夕写过一本书,书名是《原来你非不快乐》,两年前读过,觉得远不如他的词精彩,没读完。到今天才意外听了歌,只能说人生何处不相逢。
他在书的前几页这样说:
该是九五年,曾在报章专栏道:“我写过最悲伤的歌词是‘原来我非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写《再见二丁目》的时候,是衷心觉得,即使原来自己在众人眼中本该快乐,遗憾在,当事人无知无觉,那对于快乐,还有什么希望可言。
时间,是最幽默的,十三年后看这曾让我惊心动魄的两句歌词,如今看来,竟然让我对快乐开了窍。
他的词常常这样,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反复听几遍,才察觉到深蕴的悲凉。只是不知道他到底释怀了没有。其实一切从来也与他无关,黄耀明早已有一位相恋多年感情稳定的外籍男友,即使对两人而言性别不是问题,他爱的也不是他。即使林夕曾经悲伤地说:
“他是我抑郁症的起源。”
“我写了那么多词,却始终赢不到一个人。”
看过林夕写的一篇文章,名字记不清了。那时我刚因为王菲的歌对他有所了解,还不知道这段暧昧的故事。文章中提到他和黄耀明一起在录音室工作到凌晨,在一片白雾中去喝酒吃夜宵,两人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一点也不觉得累。言语之中带有一些感激上苍的意味。林夕信佛,或许也是一个宿命论者,那时我以为他是因为有这样一位惺惺相惜的朋友而欣慰,现在想,或许这种感激源于求而不得。因为从来不能拥有另外一个角色,所以在遗憾中带有一些侥幸吧,即使不是伴侣,起码也能以挚友的身份对坐长谈,直到晨光微曦。那句经典的“你掌心的痣,我总记得在那里”也是为他而写,这样的熟悉程度,只能无奈地感激。
1995年的林夕最后写“我也可畅游异国∕再找寄托”,直到2008年,还念念不忘地给自己的书起名为“原来你非不快乐”。2012年黄耀明宣布出柜的时候,在微博上写到“谁介意晚节不保,笑一笑已苍老。”只是对象不是那个为他写了许多词的人。他从来撇清和他的关系,可以在演唱会上大方介绍,可以喝酒聊天,却永远拒绝有一点实质上的改变。
岁月长,衣裳薄,写词的人冷暖自知。早该再见的二丁目,早已成了他自己心里的一个迷宫。
凌晨四点,还是睡不着,拿出耳机听歌,闭着眼睛发呆。很巧,放的是杨千嬅的《再见二丁目》,以前只是好听,碰巧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变成了惊艳。
作词人是林夕,香港中文大学的才子。大一有段时间很迷恋他的作品,也不去听歌,只去网上搜来歌词,一首一首注好时间抄在笔记本上,记得他的第一首词是《曾经》,似乎还是1993年之前写的,可惜抄了几十首之后惰性发作放弃了。这首《再见二丁目》,也证明了不去听歌只抄歌词是错的。
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提到它的来历,当年林夕和黄耀明一起去日本看U2的演唱会,结束后他约黄耀明见面,只是等了3个小时,对方迟迟未到,他在二丁目的街头一直听着唱片店传来的歌声,回去后在自己住的地方的卫生间里写下这首歌。林夕说杨千嬅是自己的骨肉,便是从这首歌开始,因为她唱得太像他当时的感受,所以舍不得把这首歌给别人,甚至从此偏爱她,最好的作品都要给她唱。
“满天脚步突然静了
满天柏树突然没有动摇
这一刹我只需要一罐热茶吧
那味道似是什么都不重要
唱片店内传来异国民谣
那种快乐突然被我需要
不亲切至少不似想你般奥妙”
场景代入进去,日本风味十足的色调,彻夜狂欢后冷清的街道,唱片店里放着《古老的大钟》,戴着眼镜相貌寡淡的男人安安静静地捧着热茶等着一个人,想想就忧伤。
对了,似乎忘记说,黄耀明是gay,二丁目指的是日本新宿,男同性恋区。一丁目和三丁目是女同性恋区。不得不感慨日本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家。
林夕对黄耀明那种难以描述的感情早已不是秘密,他未必天生爱男人,只是恰巧遇见黄耀明,一见误终身。
歌词里写到“原来我非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如能忘掉渴望∕岁月长∕衣裳薄”,这首歌发行于1997年,其实词写得更早,1995年。好作品,值得花写时间来打磨匹配。很多年后林夕写过一本书,书名是《原来你非不快乐》,两年前读过,觉得远不如他的词精彩,没读完。到今天才意外听了歌,只能说人生何处不相逢。
他在书的前几页这样说:
该是九五年,曾在报章专栏道:“我写过最悲伤的歌词是‘原来我非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写《再见二丁目》的时候,是衷心觉得,即使原来自己在众人眼中本该快乐,遗憾在,当事人无知无觉,那对于快乐,还有什么希望可言。
时间,是最幽默的,十三年后看这曾让我惊心动魄的两句歌词,如今看来,竟然让我对快乐开了窍。
他的词常常这样,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反复听几遍,才察觉到深蕴的悲凉。只是不知道他到底释怀了没有。其实一切从来也与他无关,黄耀明早已有一位相恋多年感情稳定的外籍男友,即使对两人而言性别不是问题,他爱的也不是他。即使林夕曾经悲伤地说:
“他是我抑郁症的起源。”
“我写了那么多词,却始终赢不到一个人。”
看过林夕写的一篇文章,名字记不清了。那时我刚因为王菲的歌对他有所了解,还不知道这段暧昧的故事。文章中提到他和黄耀明一起在录音室工作到凌晨,在一片白雾中去喝酒吃夜宵,两人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一点也不觉得累。言语之中带有一些感激上苍的意味。林夕信佛,或许也是一个宿命论者,那时我以为他是因为有这样一位惺惺相惜的朋友而欣慰,现在想,或许这种感激源于求而不得。因为从来不能拥有另外一个角色,所以在遗憾中带有一些侥幸吧,即使不是伴侣,起码也能以挚友的身份对坐长谈,直到晨光微曦。那句经典的“你掌心的痣,我总记得在那里”也是为他而写,这样的熟悉程度,只能无奈地感激。
1995年的林夕最后写“我也可畅游异国∕再找寄托”,直到2008年,还念念不忘地给自己的书起名为“原来你非不快乐”。2012年黄耀明宣布出柜的时候,在微博上写到“谁介意晚节不保,笑一笑已苍老。”只是对象不是那个为他写了许多词的人。他从来撇清和他的关系,可以在演唱会上大方介绍,可以喝酒聊天,却永远拒绝有一点实质上的改变。
岁月长,衣裳薄,写词的人冷暖自知。早该再见的二丁目,早已成了他自己心里的一个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