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好的唱片没有人评,那我就随手喷一下吧
倔强女声何欣穗
如果,十几年前中国摇滚乐和流行音乐之间尚存有一片空白地带,那么如今那里已是人满为患了。随着陈绮贞带着她的独立小品,成为票房女王;随着陈珊妮带着《后来我们都哭了》拿到了金曲奖,两岸三地的独立音乐遍地开花。也就是十几年前,何欣穗用她的《她的发光摇摆》在这个阵营中站稳了脚跟,她唱出了一个小女人的怀疑和忧伤,嘲弄和戏虐,用电子和摇滚漂亮地融合了她的内心独白。
另一方面,五月天在鸟巢高呼“摇滚万岁”;黄家驹逝世二十周年,铁粉们仍在叫嚣“摇滚不死”,曾让人肃然起敬的摇滚神话也就此被戳穿,它不是精神贵族,只是通俗艺术。通俗到可以比流行歌曲更缺乏音乐性,更别谈什么反思和社会批判,所谓的“万岁”“不死”,其实就是被商业绑架之后,一句贴心的广告口号。另外,注意了,我说的是流行歌曲,不是流行音乐。
独立音乐似乎也变了,变成了豆瓣文艺青年的自慰工具。哪怕张悬在如此严肃地组织音乐结构,创造迷离的氛围,吃饱喝足的年轻人还是在用“忧伤”来消遣自己,来冲抵他们本就充满享乐主义的生活。要不然怎么叫自慰呢。
张悬曾经说过:“想不通何欣穗这样的歌手为什么不红”,我也想不通。我曾经认为,可能是因为这个丑丑的女孩不太符合文艺青年所向往的那种偶像气质。但是,在2011年摩登天空音乐节,那个44岁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唱歌的时候,这个观点被彻底打破了。当时,她穿着一身休闲装,扎着辫子、戴着墨镜,白皙的皮肤里透着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才有的清纯气质,还有那俏皮可爱的小酒窝——这哪里是《她的发光摇摆》封面上留着怪异刘海的邋遢女孩啊?分明是个大美人!
可就算是美人,何欣穗也不可能成为偶像。这么多年来,没人见过她化妆、穿高跟鞋和裙子。但凡她出现在摄影师的镜头里,都摆出一副怪异和嬉皮的姿势。我想她是故意的,故意要和那个精致的,涂满胭脂又鼓气泡沫的娱乐圈作对, “只要他能Famous,管它什么是真的,假的”,早年她在唱《Famous》的时候,就表达了这股楞劲。
当然,娱乐圈的浮躁和泡沫不值得抱怨,也不必费劲力气去予以还击。艺术家的价值,可以在愤怒、逃避、自我等种种方式中予以彰显。十几年前,何欣穗甩下一个“丑女人”的印象,然后漂亮地离开,结婚、生女儿、度假,四处看演出。对她来说,做音乐不用费力气甚至动脑子,如果说在《她的发光摇摆》里尚有一些复杂元素的交织和准确的指向性,那么到了《She&Me》则全然是自由随性。
既然如此,就请把“摇滚”、“独立音乐”这样的标签拿开。何欣穗的音乐既不能满足乐迷对摇滚乐的神话幻想,也不能具备“独立音乐”的自慰功能。对于前者,她太清淡,没有煽动力;对于后者,她太冷漠,没什么细腻的情感。但是,音乐就在这样散漫的状态中形成了和谐的整体和强大的张力,让人没有解构的余地,她所擅长的电子采样和摇滚乐似是天生匹配,音乐性由此升华。
《她的发光摇摆》是有几分戏虐和嘲弄的,在这背后是一个女人的愤怒,所以会有《I Want My Life Back》《黄色太空衣》这种呐喊的朋克之声。而《She&Me》之中,则全然是温暖的没有丝毫野心的腔调,她与自己对话、在岁月流逝中“快乐地向前走”;她唱对女儿的爱,让不合适的恋人干脆分手“让彼此快乐”。她不用那种忧伤的喃喃自语的方式去严肃地处理这些小情调,而是用即兴的音色和精准的控制力,让这些小情调,有了值得把玩的意味。《让彼此快乐》突然释放出的鼓点、戏剧性的转折,是对身体活生生的挑逗;《我们快乐地向前走》一顿一挫的节奏感,和种种奇妙的采样音效,让舒适和畅快如期而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Alcohol Kills》,一首脱离传统的主副歌模式的曲子,何欣穗的演唱搭配在分解和弦和Downtempo节奏中,最后洒下的键盘旋律让人依稀听到Moby的影子。
实际上,何欣穗的旋律从来没有脱离流行音乐的范畴。她从来都不乐于在写旋律这个环节上怪诞离奇、出其不意,就好像一个普通的母亲和妻子,在做她该做的事一样。就拿这张专辑来说,每一首的旋律都亲切入耳,本来她可以是一张冲击主流乐坛,凸显音乐人该有的品质和价值的唱片,但很遗憾,何欣穗已经远离了主流。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张收录了何欣穗十一年来零散作品的专辑,那就是,一张兼顾流行音乐的可听性和声响实验的唱片。她用艺术家的创造力,拔高了流行音乐的档次;她也可以是另类/独立音乐,对千篇一律的流行音乐在招手。
何欣穗的音乐从《完美小姐》里的初步尝试,到《她的发光摇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无论是电子、摇滚还是流行旋律,都是看得见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华语乐坛中,能在音乐上自成体系的真得不多。然而,何欣穗也还是那么悄无声息的活着,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上通告、不接受采访、不参加商业活动。倘若摇滚乐崇尚的自由精神真的存在,倘若独立音乐所推崇的独立品格也真的存在,那何欣穗已将它们彻底诠释了。(文/雨摇)
如果,十几年前中国摇滚乐和流行音乐之间尚存有一片空白地带,那么如今那里已是人满为患了。随着陈绮贞带着她的独立小品,成为票房女王;随着陈珊妮带着《后来我们都哭了》拿到了金曲奖,两岸三地的独立音乐遍地开花。也就是十几年前,何欣穗用她的《她的发光摇摆》在这个阵营中站稳了脚跟,她唱出了一个小女人的怀疑和忧伤,嘲弄和戏虐,用电子和摇滚漂亮地融合了她的内心独白。
另一方面,五月天在鸟巢高呼“摇滚万岁”;黄家驹逝世二十周年,铁粉们仍在叫嚣“摇滚不死”,曾让人肃然起敬的摇滚神话也就此被戳穿,它不是精神贵族,只是通俗艺术。通俗到可以比流行歌曲更缺乏音乐性,更别谈什么反思和社会批判,所谓的“万岁”“不死”,其实就是被商业绑架之后,一句贴心的广告口号。另外,注意了,我说的是流行歌曲,不是流行音乐。
独立音乐似乎也变了,变成了豆瓣文艺青年的自慰工具。哪怕张悬在如此严肃地组织音乐结构,创造迷离的氛围,吃饱喝足的年轻人还是在用“忧伤”来消遣自己,来冲抵他们本就充满享乐主义的生活。要不然怎么叫自慰呢。
张悬曾经说过:“想不通何欣穗这样的歌手为什么不红”,我也想不通。我曾经认为,可能是因为这个丑丑的女孩不太符合文艺青年所向往的那种偶像气质。但是,在2011年摩登天空音乐节,那个44岁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唱歌的时候,这个观点被彻底打破了。当时,她穿着一身休闲装,扎着辫子、戴着墨镜,白皙的皮肤里透着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才有的清纯气质,还有那俏皮可爱的小酒窝——这哪里是《她的发光摇摆》封面上留着怪异刘海的邋遢女孩啊?分明是个大美人!
可就算是美人,何欣穗也不可能成为偶像。这么多年来,没人见过她化妆、穿高跟鞋和裙子。但凡她出现在摄影师的镜头里,都摆出一副怪异和嬉皮的姿势。我想她是故意的,故意要和那个精致的,涂满胭脂又鼓气泡沫的娱乐圈作对, “只要他能Famous,管它什么是真的,假的”,早年她在唱《Famous》的时候,就表达了这股楞劲。
当然,娱乐圈的浮躁和泡沫不值得抱怨,也不必费劲力气去予以还击。艺术家的价值,可以在愤怒、逃避、自我等种种方式中予以彰显。十几年前,何欣穗甩下一个“丑女人”的印象,然后漂亮地离开,结婚、生女儿、度假,四处看演出。对她来说,做音乐不用费力气甚至动脑子,如果说在《她的发光摇摆》里尚有一些复杂元素的交织和准确的指向性,那么到了《She&Me》则全然是自由随性。
既然如此,就请把“摇滚”、“独立音乐”这样的标签拿开。何欣穗的音乐既不能满足乐迷对摇滚乐的神话幻想,也不能具备“独立音乐”的自慰功能。对于前者,她太清淡,没有煽动力;对于后者,她太冷漠,没什么细腻的情感。但是,音乐就在这样散漫的状态中形成了和谐的整体和强大的张力,让人没有解构的余地,她所擅长的电子采样和摇滚乐似是天生匹配,音乐性由此升华。
《她的发光摇摆》是有几分戏虐和嘲弄的,在这背后是一个女人的愤怒,所以会有《I Want My Life Back》《黄色太空衣》这种呐喊的朋克之声。而《She&Me》之中,则全然是温暖的没有丝毫野心的腔调,她与自己对话、在岁月流逝中“快乐地向前走”;她唱对女儿的爱,让不合适的恋人干脆分手“让彼此快乐”。她不用那种忧伤的喃喃自语的方式去严肃地处理这些小情调,而是用即兴的音色和精准的控制力,让这些小情调,有了值得把玩的意味。《让彼此快乐》突然释放出的鼓点、戏剧性的转折,是对身体活生生的挑逗;《我们快乐地向前走》一顿一挫的节奏感,和种种奇妙的采样音效,让舒适和畅快如期而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Alcohol Kills》,一首脱离传统的主副歌模式的曲子,何欣穗的演唱搭配在分解和弦和Downtempo节奏中,最后洒下的键盘旋律让人依稀听到Moby的影子。
实际上,何欣穗的旋律从来没有脱离流行音乐的范畴。她从来都不乐于在写旋律这个环节上怪诞离奇、出其不意,就好像一个普通的母亲和妻子,在做她该做的事一样。就拿这张专辑来说,每一首的旋律都亲切入耳,本来她可以是一张冲击主流乐坛,凸显音乐人该有的品质和价值的唱片,但很遗憾,何欣穗已经远离了主流。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张收录了何欣穗十一年来零散作品的专辑,那就是,一张兼顾流行音乐的可听性和声响实验的唱片。她用艺术家的创造力,拔高了流行音乐的档次;她也可以是另类/独立音乐,对千篇一律的流行音乐在招手。
何欣穗的音乐从《完美小姐》里的初步尝试,到《她的发光摇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无论是电子、摇滚还是流行旋律,都是看得见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华语乐坛中,能在音乐上自成体系的真得不多。然而,何欣穗也还是那么悄无声息的活着,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上通告、不接受采访、不参加商业活动。倘若摇滚乐崇尚的自由精神真的存在,倘若独立音乐所推崇的独立品格也真的存在,那何欣穗已将它们彻底诠释了。(文/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