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Key To……
THE KEY to……
文/褚汉辰(大头牙医)
从《梦想天空分外蓝》到《稳稳的幸福》,从“十年,多少人从周杰伦到陈奕迅”到“听陈奕迅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从港乐迷之外的听众仅仅熟悉《十年》《爱情转移》和《K歌之王》而歌手本身存在感很低到现在被全城朝圣为歌神也被讽刺为“陈三首”,再从一夜之间陈奕迅追随着网络歌手“光荣”登顶QQ音乐男歌手排行再到湖南卫视火爆的选秀节目都请他当评委以博取眼球。
不论你从何时喜欢上或讨厌上陈奕迅、也不论此时此刻你的耳机内播放着的是他的国语歌还是粤语歌,你都不得不承认,陈奕迅正逐渐成为华语流行音乐乃至华人文化的一个标签。这个标签也许可以代表都市男女的情感寄托,也许可以代表听众回归音乐本质,当然也有人说,他的成功仅仅是一场造神运动的胜利。
抛开这些,对于听众,最紧要的毕竟还是他的音乐本身。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自他大红之后,都交出了怎样的音乐作品。
2011年,陈奕迅用一张《?》迎合了听众,收获了《孤独患者》这种全城大HIT曲;而2012年,他在自己成立的音乐制作公司和Swing合作,用《…3mm》昭示了“陈奕迅”三个字在他内心中的本质含义,也让“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签名党们大跌眼镜,但其实《3mm》专辑的音乐性并未有很大的收获,稍显单调的编曲以及林夕缺席、黄伟文只得一首的歌词,未必让人对“本质的陈奕迅”买账。《非礼》歌词中出现的“蝗虫”更是把陈奕迅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虽然我相信,《3mm》的制作过程是他一次很愉快的音乐玩乐。
无论是坊间的大红还是他本人的玩乐,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所期望的,依然是最初那个能用一句歌声就把我们心内的某块地方戳中的陈奕迅,还有他背后的,用妙笔为陈奕迅写遍宏大时代、细腻人情的填词人们,以及动人悦耳旋律的曲作者们。
而一再加场的演唱会,让人更为他捏一把汗,尤其是这次,他的嗓子不如以往那般高低音转换自如,带了些许疲惫;这次,他的红馆演唱会场次更多,多到他本人累出一身伤病;这次,是在他刚刚在《中国最强音》作为导师玩票之后的专辑。这些都更让人怀疑,之前那个陈奕迅,是不是真的再也回不来了。
带着制作专辑的熟悉的老朋友们,带着概念完整而丰富的八首歌,7月21日的晚上,当新碟曲目泄出,陈奕迅让这种担心和怀疑化为乌有。他说,音乐就像是生活中的钥匙,将你的想法开启,于是便有了《The Key》的专辑名。
与《…3mm》直接采用“三个已婚男人”的童年照不同,这张专辑的封面充满了设计感,恕我愚钝,无法完全参透设计内髓所在,我所见到的,是两位外星人坐在树桩之上,其中一个背对观者似有心事,另一位坐在“心事哥”旁边似乎在劝诱着他。有网友开玩笑,这幅图像是计生办的工作人员在劝导执拗的农村妇女,以笔者个人的理解,这张封面正如《The Key》的含义,陈奕迅想要用音乐劝导听众,并让听众们在谛听的过程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那么,这把钥匙,究竟开启了什么?请允许我抛开曲序,以歌中所体现的层次感来解读这八首歌。
【The Key To Freedom】-《任我行》
泽日生作曲+林夕作词+陈奕迅演唱,这是第三次,前两次分别是《一丝不挂》和《富士山下》,用泽日生本人在微博的话来说,他很荣幸能与陈奕迅第三度合作。而这次合作,也的确值得泽日生,也值得陈奕迅和林夕引以为豪。
在《The Key》之中,《任我行》可谓一个异数,因为这张专辑几首歌的主题,从情人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到人与社会和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不一而足都是在二者之间中展开。但《任我行》所表达的,却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变化。
先从歌词谈起,这首词以歌者对听者的劝慰的形式,林夕用第二人称与我们对话。第一句,是对童年的回顾,也是整首词展开的基点——渴望自由的天性,“天真得只有你,令神仙鱼归天要怪谁,以为留在原地不够遨游,就让它沙滩里戏水”。这句说的是童年时的“你”养了神仙鱼(鱼类的一种),但无奈它在某天死去,你不知道该怪谁。所以你这时候做的,只是把神仙鱼放回水中——你觉得它并没有死去,只是禁锢在鱼缸中无法遨游。可见,自由在幼小的“你”,当然也是在每个人心中都是珍贵的,因为这是我们的天性。
然而在童年,自由却并不显得太重要。当攀山时队友离开,尝尽自由的你甚至觉得没趣。但这件事在心中埋下的种子是,热爱自由的顽童也开始不勇敢,开始慢慢学乖。而这个时候,自由仍是我们的权利——“世上有多少个缤纷乐园,任你行”。
少年渐渐长大,沿着寻梦之旅前行,横冲直撞一路飞奔,在到达“教堂”,也就是与另外一半在婚礼上交换戒指之前,也可自由自在地在温柔乡流连。这时候依然有不计后果的权利。“情路走到这里,尽量不要后退”——终于,经历过客房昏黄灯光下的一夜夜痴缠,能够自由自在的地方,只剩下了“两厅双套,任你行”——那便是自己的家。曾经的少年也变成了需要养家的男人,毕竟还是得担起责任。
“从何时你也发觉不要离群,从何时发觉没有同伴不行,从何时惋惜蝴蝶困于那桃源,飞多远有谁会对它操心”,曾经的男孩,终于明白抱团有多么重要——爱人、子女、父母、朋友、同事,现代社会若想维系自己存在感,与他们的关系便是纽带。再惋惜困于桃源的蝴蝶,你也得明白,离开了桃源,它飞到哪里根本无人操心。自由,对于每个成年人来说,就像是“为何在雨伞外独行”一样,是不合理的事,毕竟“顽童大了没那么笨”。
“从何时开始忌讳空山无人”——自由,在成年人看来是可怖的。“从何时开始怕遥望星辰”——想起童年关于自由的愿望,却让自己迷失在回忆中。“原来神仙鱼横渡大海会断魂,听不到世人爱听的福音”——原来,童年自以为是的,渴望自由的神仙鱼,其实也是惧怕大海的,让他们听到福音,唯有将它们放到鱼缸中豢养。
那么,你真的不在乎自由了吗?
别再追问,人群是那么像羊群,无名的力量推着你跟着大队,忘掉自由,不要离群。
编曲的铺排也随着歌词,从一开始仅仅以钢琴辅作节奏,到第二段主歌开始加入鼓点,再到最后一段副歌加入隐隐约约的弦乐让整首歌恢宏起来,而最后一句“别再追问”又回到本歌开始,透露出不得不忘掉童年愿望、抛弃自由天性的淡淡无奈。
【The Key To Lover】-《斯德哥尔摩情人》
也许是为了配合CY KONG略带神秘感的旋律以及时常出现诡异的人声和配器的编曲,林夕的为这首歌也采用了《斯德哥尔摩情人》的标题,因为那本同名畅销小说也是充斥着灰暗、神秘的色调。但这首歌本身却与原著的仇杀、亡命、侦探主题无关,而如文案所说,是一首“虐待情歌”。
在这里请允许我引用一条自己在2013年6月5日晚上23点57分所发的微博。
“有些东西真像毒品一样,不敢沉溺又不忍戒掉,让人狂喜更让人觉得虚妄,连一个小小的念头都能把人逼仄到窒息。”
相信你也能看出我说的什么,每个人大概都有过这种“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经历,然而若对方给自己一线希望,哪怕明知道是虚妄的希望,都会继续苦等下去。甚至在疯狂的迷恋中,自己会渐渐开始享受这种痛苦。“明白你有占有欲,我为了大局,上了瘾也不戒毒。”其实你的所谓“占有欲”,也许只是希望得到一份暧昧或者得到拥戴,但它像毒品一样,我已陷入其中。最后,“你更放肆得漂亮”。
这是一场理智与欲望之间的厮杀,“当我感到窒息,想逃亡,却未戒掉浴血的欲望”,“也许早已恋上共绑匪苦海慈航,请你越爱越悲,满足我,预计的失望”,这一切只是我“受害,受用,犯贱,犯到被虐成狂。”把这种虐待当作享受。
“也许早已不觉窒息,想投降,舔尽你赠我的一额汗,也许早已适应就此跟绑匪同床”,这句词同最后一句“别喊冤,别叫屈,别诉苦,在这宗惨案,全赖我忍受,才令你享受”一样,都是既呼应了《斯德哥尔摩情人》小说的情节,又写出主人公“甘于受虐”,在受虐中找到快感,明知你给我的不是正常爱情,却沉溺于其中。
“我是同谋,绝对是同谋”——杀死我的,不止是你,还有我自己的迷恋。
当然不止是同名小说,《斯德哥尔摩情人》也暗含着“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意味,这种意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情结,也体现了“我是同谋”歌词的含义。这一点也是陈奕迅本人在电台介绍新专辑时所提到的。
【The Key To The Other Half】-《远在咫尺》《床头床尾》
这两首都是写给另一半的歌,从歌词来看,也颇为有趣得似乎都是一个男人在床上看到爱人入睡后的所思所想,只不过《远在咫尺》带了点“渣男”的味道,而《床头床尾》是当前陈奕迅本人安稳婚姻的写照。
其实《远在咫尺》并非写给另一半,而是写给前度。“贪恋她抛弃你,是否当初想法不对”,“安抚她都寂寞,是否你便令人快乐”,现在并未分手的主人公,却在向前度示爱,但说示爱并不贴切,因为两个“是否”凸显出这个“渣男”的游离——原来,这只是主人公对现在的伴侣腻了,觉得自己的伴侣“身于咫尺,心于千里”,开始后悔而已。但他对自己的后悔并不笃定,因为就算当初选择了前度,到现在依然可能会后悔。“假使你是情侣”的话,我依然可能记挂着她。“谁人会被拒,谁人作伴侣,难道有规矩”——这到底是为自己内心的出轨而开脱还是一个情感经历很丰富的男人的无奈,可能还得听者自己判断。文案隐隐约约透露出这种思绪是“男人的无奈”,写过《夕阳无限好》的Eric Kwok所作的此曲依然动听,几乎都是钢琴的曲子更增添几分舒缓。
而《床头床尾》来自陈奕迅本人的作曲,吉他solo的部分亦是由他本人演奏。这一首献给妻子徐濠萦的歌,不仅有“徐徐入眠沉睡,徐徐入眠没眼泪”这样直截的、充满爱意的告白,又述说了一段夫妻间“床头吵架床尾和”的琐事,“床头任何疑虑,一觉苏醒了,混合床尾丝丝发堆”,“对不起一句 没记仇 隔夜已不再追”。而最后携手白头的承诺更是令人感受到吹哥的温情,“再苍老几岁,病榻上,结伴仰首太虚,爱涌进对方的骨髓,互吻微笑,目送他去”。
【The Key To Leslie Cheung】-《失忆蝴蝶》
2000年,刚在前一年发行完《陪你倒数》的张国荣在香港乐坛彻底“收复失地”,拒绝领奖的他依然凭借着这张火遍香江的专辑拿到了代表港乐至高荣誉的十大中文金曲颁发的金针奖、以及十大劲歌金曲颁发的荣誉大奖,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强势地回到了八十年代末期的巅峰地位。于是在2000年情人节,他发行了热•情演唱会之前的迷你专辑《untitled》。
2013年,刚在内地巡演完一轮的陈奕迅回到香港展开了红磡体育馆的演唱会,一再加场的他终于让这场演唱会变成了为期整整一个月的港乐盛事,风头无两。在此时他也祭出了迷你专辑《The Key》。
《untitled》和《The Key》,不仅有相似的背景,而且创作团队也多有重合,两张专辑的监制都是梁荣峻,林夕都是歌词的创作主力。
但最为贴切的联系,当属《路过蜻蜓》与《失忆蝴蝶》这一对“姊妹篇”,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The Key》中的这首《失忆蝴蝶》成为了《untitled》中《路过蜻蜓》的续篇。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林夕和陈晓娟在十三年后愿意为《路过蜻蜓》写下续篇,这件事本身就值得我们庆幸。
“若你没法为我安定,宁愿同赴流浪旅程”,平淡中暗含着坚定却也饱含着残酷,你并不愿意为我放弃你不羁的生活,我只好追随你而去,“让我做只路过蜻蜓,留下能被怀念过程,虚耗着我这便宜生命”,我将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像蜻蜓一般路过,但能与你有片刻交汇也是不虚此生。尽管在你看来我的生命只是虚耗。
《路过蜻蜓》为我们留下了一首满是遗憾的心酸之曲。直到十三年后,那只虚耗着便宜生命的蜻蜓,终于化蝶。
“还没有开始,才没有终止,难忘未必永志”——十三年后,主人公少了拿起背包追随心上人而去的果决,多了几分理智,即便难忘,也未必要永远守着回忆惩罚自己。
歌中说,两个人“只差半步成诗”,但却丝毫遗憾都未流露,有的只是对往事的坦然。“随时能欢喜亦随时嫌弃,这样遗憾或者更完美”,是啊,与其让枯燥冗长的生活磨平这份感情,倒不如留下遗憾。
“蝴蝶记忆很短,留下什么恩怨,回头像隔世一笑便算”,这是这首歌的所谓“中心句”,就像“让我做只路过蜻蜓”一样,回头望向既往的遗憾,恍如隔世,一笑便算。
“一直无愁没怨,别寻是惹非”不用再同赴流浪旅程了,也不用对着沟渠默默流泪,洒脱一点,既然无愁无怨,就不用再死抓不放。
《路过蜻蜓》和《失忆蝴蝶》在编曲上也有颇多相似之处,如主歌部分未用到鼓,间奏都用到了电吉他强化,唯一的不同便是《失忆蝴蝶》在最后的副歌用到了鼓,我想,这是在用一种相对激烈的方式向过去告别,让人似乎看到失忆的蝴蝶翩翩而飞,飞过沟渠,再不让生命被虚耗。
其实单看这首歌,并没什么致敬、缅怀张国荣的含义在里面,然而从《路过蜻蜓》的悲恸到《失忆蝴蝶》的洒脱(或者说,故作洒脱),林夕这些年变了很多。写《路过蜻蜓》的时候恰逢他焦虑症缠身,为张国荣的许多歌都悲怆凄然,林夕本人也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后悔,不该写这些悲歌去刺激张国荣本就脆弱的心灵。
那么,就允许我执拗地把《失忆蝴蝶》理解为这份悔意的偿还,在张国荣十周年纪念活动,张国荣巨型雕塑落成的典礼上,有只蝴蝶忽然停留在了雕像的手心,全场荣迷欣慰大喊“多谢哥哥”。十三年前的那只蜻蜓,在十年前以让所有人都接受不了的方式一跃而下,十年后的今天,他终于化蝶。
【The Key To Destiny】-《告别娑婆》
《告别娑婆》,原名《断轮回》,两个歌名均是灵修书籍的名称,原书名为《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Universe》,即宇宙的消逝,而娑婆为佛教用语,即所谓的“娑婆世界”,告别娑婆就是告别世界,表达出了宇宙消逝的意义。此歌宗教风格甚浓,第一段的主歌谈“轮回”这件事,“前世今生的感应,谁回眸过,谁和我,世世代代离离合合中相认”、“世世代代 离离合合 看破哭笑声”。
第二段主歌用灵魂来谈轮回,写灵魂渴望在轮回之中弥补之前的遗憾,“祈求时光,终会向后流,不想有以后,祈求繁星,终会向着上游,重组整个宇宙”,“尘寰无我,循环破,世世代代离离合合里撤兵”,主人公希望回到过去,将错漏改写。
那么,难道小克写这首歌,仅仅是希望人们相信轮回、无常和因果,祈求自己能在这些飘渺的概念中得到救赎吗?当然不是。
文案中说,“当下人生其实才是最为重要”。而《断轮回》的“断”字,其实就有“斩断、割裂”之意,是劝听者不要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对所谓轮回的信仰中。
所以无论“告别婆娑”还是“断轮回”多么玄妙,小克并非在劝人出世,而是用否定轮回的歌词劝人把握当下命运入世。“决不轮回,不轮回”、“永不轮回,不轮回”、“决不、再不、永不结果”,陈奕迅的唱腔越来越歇斯底里,音调也越压越低,伴随着CY KONG插入的电吉他、弦乐的激烈编曲,一时间竟让我有种在听张国荣《醉死梦生》的即视感。用这种方式,《断轮回》也表达除了对命运的对抗,以及斩断轮回、不甘于天命的果决。
【The Key To Society】-《阿猫阿狗》
同《浮夸》一样,这是一首在群体中毫无存在感的小人物之歌,但这首歌的态度却与《浮夸》对比鲜明。《浮夸》中,主人公是一位不甘于平庸,只能通过刻意的、浮夸的表现来博取眼球以求证明自己的小人物,依然是由CY KONG编曲,伴随着陈奕迅曲末一声撕心裂肺的嘶吼,仿佛能看到一个不安于现状却无力改变命运的人。
但《阿猫阿狗》的旋律和编曲都很轻松,几乎全由吉他组成,而林夕写的这首词似乎也是他低调性格的反映。虽然生似蜉蝣、无缘做历史小丑;虽然只是社会大机器的一颗螺丝钉,在众生相中面目模糊不入镜头;虽然奋斗一世也无权坐上诺亚方舟,“命定了的百家姓,遗传了重复的命”,但主人公并不难过,非常知足。“快活莫过于不奢望成就,非精英便靠后”、“永没有传记,最大那幸福就是被遗留”。
而且即便渺小,小人物也并不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不重要,自己的高姓大名不允许别人称之为“阿猫、阿狗”,即便逃不出历史的洪流,但也有手、有口、有存在的意义。
“完成要你比的赛,捱完了你肯忍受得害,你喝采”——即便渺小,毕竟还是奋斗过、经历过,即便我们是“阿猫阿狗”,生活依旧值得喝采。
【The Key To Our Time】-《主旋律》
在专辑正式的文案中,对这首《主旋律》的形容是“借情侣关系讲人与人相处之道,如何和谐地生活,经营互惠关系,是永远学不完的人生哲学”。但明眼人一眼便知,这首歌远非这么简单。词作者小克本人也说这首歌是《时代曲》的姊妹篇。
《时代曲》的歌词,是黄伟文在香港回归之前所作,表达了港人对于回归后的社会以及香港未来的种种焦虑。
那么,《主旋律》说的是什么呢?想要听明白这首歌,就别再管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类,直接听弦外之音就好——毕竟,这首名为《主旋律》的歌,想让你感受到的,并不是主旋律。
首先我们要明白“主旋律”的含义,其实这三个字这对于在大陆生活多年的我们来说,非常容易理解,但我们可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因为它早已化作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存在,原谅我亦无法在此详细解释,但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旋律 牵引着弦乐”——大陆的主旋律,牵引着香港社会的演奏,主旋律的指挥下,弦乐只好按照既定的路线倾泻而出。
“谁于五线谱上雕刻上承诺,谁于拍子机复制出 假快乐”——主旋律的五线谱之上,“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变”的承诺犹在耳畔,但回归十六年,歌舞升平的假快乐背后却有多少辛酸和无奈。
“记录太多笔记,十年廿载相识,音符内摸索”——回归十六年,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一国两制这种特殊的制度也在主旋律的音符内,让中港之间慢慢磨合。
“你有你迈步,我有我迈步”“你要我让步,我要你让步”——大陆和香港从之前的不相关,各玩各的,到回归后的在摸索中处理与彼此的关系,再到矛盾开始显现并激化,终于到了互不让步的程度,但这种互不相让,依旧被“旋律与音阶粉饰了愤怒”。
“你有我道路,我有我道路”“你每个逗号,我每个问号”,大陆和香港的社会生态、意识形态与文化根基完全不同,只能走不同的道路,所谓的“相亲相爱一家人”不过是徒劳,而大陆每次政治、社会上的变化(即“逗号”)都可能对香港产生致命的影响,让其前途未卜(也即“问号”)。
“旋律怎制定量度”——即便主旋律规定了社会的走向,但每个人的心内都有一把尺,衡量着善恶与是非,这是主旋律所左右不了的。
“谁的奋斗史渲染出 假哲学”“大时代烟花结束”——还记得反对教科书《中国模式》的游行吗?
CY KONG的编曲自第二段便开始慢慢铺陈,将愤怒的情绪隐匿在旋律中,电子化的提琴音让整首歌的氛围显得迷离而暧昧,钢琴和电子乐的结合表达出港人心口不一的委屈与控诉。而这时候,副歌部分到了。也是这首歌最为有趣的部分。
“喔喔,相爱新制度”
“喔喔,让旋律沉默控诉”
“喔喔,相爱新季度”
“喔喔,让旋律沉闷到”
看出来了吗?副歌一句是冠冕堂皇的口号、一句是愤怒难忍的心声。陈奕迅也在此时开始了真假音转换。
编曲的大气磅礴,陈奕迅时而压低声音表达出愤怒、时而真假音转换表达出癫狂,电子音的冲击感伴随着歌词的讽刺意味越来越明显,不满也越来越强烈。
但到最后一句,“让旋律沉沦了再洗脑”——原来这才是真相,到了我激烈的旋律渐渐淡出,主旋律会再次响起,开始洗脑。
几首献给情人、妻子、前辈、自己还有社会的歌,《The Key》的主打也是最后一首,献给了这个时代。
以上解读,难免有个人臆测的部分,希望不会像夕爷说的那样,辜负了一片苦心。而且也回避了这张专辑的一些缺点,比如,虽然八首歌(加上隐藏曲目,与张学友合唱的《同舟之情》是九首,但那首有凑数之嫌,在此不提)的概念丰富而完整,但编曲还是稍显单一,不是激烈壮阔的弦乐就是平缓柔和的吉他,而陈奕迅的歌唱技巧虽然在《主旋律》的真假转换以及在广阔的音域内游移自如,但毕竟他并不是一个机器,《The Key》中,已明显能听出他嗓音的疲态,或许这也是过于频繁的演唱造成的。
但是,在港乐,乃至华语音乐没落的今天。依然能看到有歌手愿意在兼顾市场的同时,能够为这个时代与社会、为这个时代的人心发声,而且在这些歌中,我们也许能够找到启迪、找到共鸣、找到让自己触动的所在,找到开启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这本身就已经值得喝彩。
所以,《The Key》不仅仅是陈奕迅的一次回归,更是陈奕迅的进阶版。
文/褚汉辰(大头牙医)
从《梦想天空分外蓝》到《稳稳的幸福》,从“十年,多少人从周杰伦到陈奕迅”到“听陈奕迅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从港乐迷之外的听众仅仅熟悉《十年》《爱情转移》和《K歌之王》而歌手本身存在感很低到现在被全城朝圣为歌神也被讽刺为“陈三首”,再从一夜之间陈奕迅追随着网络歌手“光荣”登顶QQ音乐男歌手排行再到湖南卫视火爆的选秀节目都请他当评委以博取眼球。
不论你从何时喜欢上或讨厌上陈奕迅、也不论此时此刻你的耳机内播放着的是他的国语歌还是粤语歌,你都不得不承认,陈奕迅正逐渐成为华语流行音乐乃至华人文化的一个标签。这个标签也许可以代表都市男女的情感寄托,也许可以代表听众回归音乐本质,当然也有人说,他的成功仅仅是一场造神运动的胜利。
抛开这些,对于听众,最紧要的毕竟还是他的音乐本身。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自他大红之后,都交出了怎样的音乐作品。
2011年,陈奕迅用一张《?》迎合了听众,收获了《孤独患者》这种全城大HIT曲;而2012年,他在自己成立的音乐制作公司和Swing合作,用《…3mm》昭示了“陈奕迅”三个字在他内心中的本质含义,也让“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签名党们大跌眼镜,但其实《3mm》专辑的音乐性并未有很大的收获,稍显单调的编曲以及林夕缺席、黄伟文只得一首的歌词,未必让人对“本质的陈奕迅”买账。《非礼》歌词中出现的“蝗虫”更是把陈奕迅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虽然我相信,《3mm》的制作过程是他一次很愉快的音乐玩乐。
无论是坊间的大红还是他本人的玩乐,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所期望的,依然是最初那个能用一句歌声就把我们心内的某块地方戳中的陈奕迅,还有他背后的,用妙笔为陈奕迅写遍宏大时代、细腻人情的填词人们,以及动人悦耳旋律的曲作者们。
而一再加场的演唱会,让人更为他捏一把汗,尤其是这次,他的嗓子不如以往那般高低音转换自如,带了些许疲惫;这次,他的红馆演唱会场次更多,多到他本人累出一身伤病;这次,是在他刚刚在《中国最强音》作为导师玩票之后的专辑。这些都更让人怀疑,之前那个陈奕迅,是不是真的再也回不来了。
带着制作专辑的熟悉的老朋友们,带着概念完整而丰富的八首歌,7月21日的晚上,当新碟曲目泄出,陈奕迅让这种担心和怀疑化为乌有。他说,音乐就像是生活中的钥匙,将你的想法开启,于是便有了《The Key》的专辑名。
与《…3mm》直接采用“三个已婚男人”的童年照不同,这张专辑的封面充满了设计感,恕我愚钝,无法完全参透设计内髓所在,我所见到的,是两位外星人坐在树桩之上,其中一个背对观者似有心事,另一位坐在“心事哥”旁边似乎在劝诱着他。有网友开玩笑,这幅图像是计生办的工作人员在劝导执拗的农村妇女,以笔者个人的理解,这张封面正如《The Key》的含义,陈奕迅想要用音乐劝导听众,并让听众们在谛听的过程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那么,这把钥匙,究竟开启了什么?请允许我抛开曲序,以歌中所体现的层次感来解读这八首歌。
【The Key To Freedom】-《任我行》
泽日生作曲+林夕作词+陈奕迅演唱,这是第三次,前两次分别是《一丝不挂》和《富士山下》,用泽日生本人在微博的话来说,他很荣幸能与陈奕迅第三度合作。而这次合作,也的确值得泽日生,也值得陈奕迅和林夕引以为豪。
在《The Key》之中,《任我行》可谓一个异数,因为这张专辑几首歌的主题,从情人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到人与社会和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不一而足都是在二者之间中展开。但《任我行》所表达的,却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变化。
先从歌词谈起,这首词以歌者对听者的劝慰的形式,林夕用第二人称与我们对话。第一句,是对童年的回顾,也是整首词展开的基点——渴望自由的天性,“天真得只有你,令神仙鱼归天要怪谁,以为留在原地不够遨游,就让它沙滩里戏水”。这句说的是童年时的“你”养了神仙鱼(鱼类的一种),但无奈它在某天死去,你不知道该怪谁。所以你这时候做的,只是把神仙鱼放回水中——你觉得它并没有死去,只是禁锢在鱼缸中无法遨游。可见,自由在幼小的“你”,当然也是在每个人心中都是珍贵的,因为这是我们的天性。
然而在童年,自由却并不显得太重要。当攀山时队友离开,尝尽自由的你甚至觉得没趣。但这件事在心中埋下的种子是,热爱自由的顽童也开始不勇敢,开始慢慢学乖。而这个时候,自由仍是我们的权利——“世上有多少个缤纷乐园,任你行”。
少年渐渐长大,沿着寻梦之旅前行,横冲直撞一路飞奔,在到达“教堂”,也就是与另外一半在婚礼上交换戒指之前,也可自由自在地在温柔乡流连。这时候依然有不计后果的权利。“情路走到这里,尽量不要后退”——终于,经历过客房昏黄灯光下的一夜夜痴缠,能够自由自在的地方,只剩下了“两厅双套,任你行”——那便是自己的家。曾经的少年也变成了需要养家的男人,毕竟还是得担起责任。
“从何时你也发觉不要离群,从何时发觉没有同伴不行,从何时惋惜蝴蝶困于那桃源,飞多远有谁会对它操心”,曾经的男孩,终于明白抱团有多么重要——爱人、子女、父母、朋友、同事,现代社会若想维系自己存在感,与他们的关系便是纽带。再惋惜困于桃源的蝴蝶,你也得明白,离开了桃源,它飞到哪里根本无人操心。自由,对于每个成年人来说,就像是“为何在雨伞外独行”一样,是不合理的事,毕竟“顽童大了没那么笨”。
“从何时开始忌讳空山无人”——自由,在成年人看来是可怖的。“从何时开始怕遥望星辰”——想起童年关于自由的愿望,却让自己迷失在回忆中。“原来神仙鱼横渡大海会断魂,听不到世人爱听的福音”——原来,童年自以为是的,渴望自由的神仙鱼,其实也是惧怕大海的,让他们听到福音,唯有将它们放到鱼缸中豢养。
那么,你真的不在乎自由了吗?
别再追问,人群是那么像羊群,无名的力量推着你跟着大队,忘掉自由,不要离群。
编曲的铺排也随着歌词,从一开始仅仅以钢琴辅作节奏,到第二段主歌开始加入鼓点,再到最后一段副歌加入隐隐约约的弦乐让整首歌恢宏起来,而最后一句“别再追问”又回到本歌开始,透露出不得不忘掉童年愿望、抛弃自由天性的淡淡无奈。
【The Key To Lover】-《斯德哥尔摩情人》
也许是为了配合CY KONG略带神秘感的旋律以及时常出现诡异的人声和配器的编曲,林夕的为这首歌也采用了《斯德哥尔摩情人》的标题,因为那本同名畅销小说也是充斥着灰暗、神秘的色调。但这首歌本身却与原著的仇杀、亡命、侦探主题无关,而如文案所说,是一首“虐待情歌”。
在这里请允许我引用一条自己在2013年6月5日晚上23点57分所发的微博。
“有些东西真像毒品一样,不敢沉溺又不忍戒掉,让人狂喜更让人觉得虚妄,连一个小小的念头都能把人逼仄到窒息。”
相信你也能看出我说的什么,每个人大概都有过这种“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经历,然而若对方给自己一线希望,哪怕明知道是虚妄的希望,都会继续苦等下去。甚至在疯狂的迷恋中,自己会渐渐开始享受这种痛苦。“明白你有占有欲,我为了大局,上了瘾也不戒毒。”其实你的所谓“占有欲”,也许只是希望得到一份暧昧或者得到拥戴,但它像毒品一样,我已陷入其中。最后,“你更放肆得漂亮”。
这是一场理智与欲望之间的厮杀,“当我感到窒息,想逃亡,却未戒掉浴血的欲望”,“也许早已恋上共绑匪苦海慈航,请你越爱越悲,满足我,预计的失望”,这一切只是我“受害,受用,犯贱,犯到被虐成狂。”把这种虐待当作享受。
“也许早已不觉窒息,想投降,舔尽你赠我的一额汗,也许早已适应就此跟绑匪同床”,这句词同最后一句“别喊冤,别叫屈,别诉苦,在这宗惨案,全赖我忍受,才令你享受”一样,都是既呼应了《斯德哥尔摩情人》小说的情节,又写出主人公“甘于受虐”,在受虐中找到快感,明知你给我的不是正常爱情,却沉溺于其中。
“我是同谋,绝对是同谋”——杀死我的,不止是你,还有我自己的迷恋。
当然不止是同名小说,《斯德哥尔摩情人》也暗含着“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意味,这种意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情结,也体现了“我是同谋”歌词的含义。这一点也是陈奕迅本人在电台介绍新专辑时所提到的。
【The Key To The Other Half】-《远在咫尺》《床头床尾》
这两首都是写给另一半的歌,从歌词来看,也颇为有趣得似乎都是一个男人在床上看到爱人入睡后的所思所想,只不过《远在咫尺》带了点“渣男”的味道,而《床头床尾》是当前陈奕迅本人安稳婚姻的写照。
其实《远在咫尺》并非写给另一半,而是写给前度。“贪恋她抛弃你,是否当初想法不对”,“安抚她都寂寞,是否你便令人快乐”,现在并未分手的主人公,却在向前度示爱,但说示爱并不贴切,因为两个“是否”凸显出这个“渣男”的游离——原来,这只是主人公对现在的伴侣腻了,觉得自己的伴侣“身于咫尺,心于千里”,开始后悔而已。但他对自己的后悔并不笃定,因为就算当初选择了前度,到现在依然可能会后悔。“假使你是情侣”的话,我依然可能记挂着她。“谁人会被拒,谁人作伴侣,难道有规矩”——这到底是为自己内心的出轨而开脱还是一个情感经历很丰富的男人的无奈,可能还得听者自己判断。文案隐隐约约透露出这种思绪是“男人的无奈”,写过《夕阳无限好》的Eric Kwok所作的此曲依然动听,几乎都是钢琴的曲子更增添几分舒缓。
而《床头床尾》来自陈奕迅本人的作曲,吉他solo的部分亦是由他本人演奏。这一首献给妻子徐濠萦的歌,不仅有“徐徐入眠沉睡,徐徐入眠没眼泪”这样直截的、充满爱意的告白,又述说了一段夫妻间“床头吵架床尾和”的琐事,“床头任何疑虑,一觉苏醒了,混合床尾丝丝发堆”,“对不起一句 没记仇 隔夜已不再追”。而最后携手白头的承诺更是令人感受到吹哥的温情,“再苍老几岁,病榻上,结伴仰首太虚,爱涌进对方的骨髓,互吻微笑,目送他去”。
【The Key To Leslie Cheung】-《失忆蝴蝶》
2000年,刚在前一年发行完《陪你倒数》的张国荣在香港乐坛彻底“收复失地”,拒绝领奖的他依然凭借着这张火遍香江的专辑拿到了代表港乐至高荣誉的十大中文金曲颁发的金针奖、以及十大劲歌金曲颁发的荣誉大奖,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强势地回到了八十年代末期的巅峰地位。于是在2000年情人节,他发行了热•情演唱会之前的迷你专辑《untitled》。
2013年,刚在内地巡演完一轮的陈奕迅回到香港展开了红磡体育馆的演唱会,一再加场的他终于让这场演唱会变成了为期整整一个月的港乐盛事,风头无两。在此时他也祭出了迷你专辑《The Key》。
《untitled》和《The Key》,不仅有相似的背景,而且创作团队也多有重合,两张专辑的监制都是梁荣峻,林夕都是歌词的创作主力。
但最为贴切的联系,当属《路过蜻蜓》与《失忆蝴蝶》这一对“姊妹篇”,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The Key》中的这首《失忆蝴蝶》成为了《untitled》中《路过蜻蜓》的续篇。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林夕和陈晓娟在十三年后愿意为《路过蜻蜓》写下续篇,这件事本身就值得我们庆幸。
“若你没法为我安定,宁愿同赴流浪旅程”,平淡中暗含着坚定却也饱含着残酷,你并不愿意为我放弃你不羁的生活,我只好追随你而去,“让我做只路过蜻蜓,留下能被怀念过程,虚耗着我这便宜生命”,我将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像蜻蜓一般路过,但能与你有片刻交汇也是不虚此生。尽管在你看来我的生命只是虚耗。
《路过蜻蜓》为我们留下了一首满是遗憾的心酸之曲。直到十三年后,那只虚耗着便宜生命的蜻蜓,终于化蝶。
“还没有开始,才没有终止,难忘未必永志”——十三年后,主人公少了拿起背包追随心上人而去的果决,多了几分理智,即便难忘,也未必要永远守着回忆惩罚自己。
歌中说,两个人“只差半步成诗”,但却丝毫遗憾都未流露,有的只是对往事的坦然。“随时能欢喜亦随时嫌弃,这样遗憾或者更完美”,是啊,与其让枯燥冗长的生活磨平这份感情,倒不如留下遗憾。
“蝴蝶记忆很短,留下什么恩怨,回头像隔世一笑便算”,这是这首歌的所谓“中心句”,就像“让我做只路过蜻蜓”一样,回头望向既往的遗憾,恍如隔世,一笑便算。
“一直无愁没怨,别寻是惹非”不用再同赴流浪旅程了,也不用对着沟渠默默流泪,洒脱一点,既然无愁无怨,就不用再死抓不放。
《路过蜻蜓》和《失忆蝴蝶》在编曲上也有颇多相似之处,如主歌部分未用到鼓,间奏都用到了电吉他强化,唯一的不同便是《失忆蝴蝶》在最后的副歌用到了鼓,我想,这是在用一种相对激烈的方式向过去告别,让人似乎看到失忆的蝴蝶翩翩而飞,飞过沟渠,再不让生命被虚耗。
其实单看这首歌,并没什么致敬、缅怀张国荣的含义在里面,然而从《路过蜻蜓》的悲恸到《失忆蝴蝶》的洒脱(或者说,故作洒脱),林夕这些年变了很多。写《路过蜻蜓》的时候恰逢他焦虑症缠身,为张国荣的许多歌都悲怆凄然,林夕本人也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后悔,不该写这些悲歌去刺激张国荣本就脆弱的心灵。
那么,就允许我执拗地把《失忆蝴蝶》理解为这份悔意的偿还,在张国荣十周年纪念活动,张国荣巨型雕塑落成的典礼上,有只蝴蝶忽然停留在了雕像的手心,全场荣迷欣慰大喊“多谢哥哥”。十三年前的那只蜻蜓,在十年前以让所有人都接受不了的方式一跃而下,十年后的今天,他终于化蝶。
【The Key To Destiny】-《告别娑婆》
《告别娑婆》,原名《断轮回》,两个歌名均是灵修书籍的名称,原书名为《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Universe》,即宇宙的消逝,而娑婆为佛教用语,即所谓的“娑婆世界”,告别娑婆就是告别世界,表达出了宇宙消逝的意义。此歌宗教风格甚浓,第一段的主歌谈“轮回”这件事,“前世今生的感应,谁回眸过,谁和我,世世代代离离合合中相认”、“世世代代 离离合合 看破哭笑声”。
第二段主歌用灵魂来谈轮回,写灵魂渴望在轮回之中弥补之前的遗憾,“祈求时光,终会向后流,不想有以后,祈求繁星,终会向着上游,重组整个宇宙”,“尘寰无我,循环破,世世代代离离合合里撤兵”,主人公希望回到过去,将错漏改写。
那么,难道小克写这首歌,仅仅是希望人们相信轮回、无常和因果,祈求自己能在这些飘渺的概念中得到救赎吗?当然不是。
文案中说,“当下人生其实才是最为重要”。而《断轮回》的“断”字,其实就有“斩断、割裂”之意,是劝听者不要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对所谓轮回的信仰中。
所以无论“告别婆娑”还是“断轮回”多么玄妙,小克并非在劝人出世,而是用否定轮回的歌词劝人把握当下命运入世。“决不轮回,不轮回”、“永不轮回,不轮回”、“决不、再不、永不结果”,陈奕迅的唱腔越来越歇斯底里,音调也越压越低,伴随着CY KONG插入的电吉他、弦乐的激烈编曲,一时间竟让我有种在听张国荣《醉死梦生》的即视感。用这种方式,《断轮回》也表达除了对命运的对抗,以及斩断轮回、不甘于天命的果决。
【The Key To Society】-《阿猫阿狗》
同《浮夸》一样,这是一首在群体中毫无存在感的小人物之歌,但这首歌的态度却与《浮夸》对比鲜明。《浮夸》中,主人公是一位不甘于平庸,只能通过刻意的、浮夸的表现来博取眼球以求证明自己的小人物,依然是由CY KONG编曲,伴随着陈奕迅曲末一声撕心裂肺的嘶吼,仿佛能看到一个不安于现状却无力改变命运的人。
但《阿猫阿狗》的旋律和编曲都很轻松,几乎全由吉他组成,而林夕写的这首词似乎也是他低调性格的反映。虽然生似蜉蝣、无缘做历史小丑;虽然只是社会大机器的一颗螺丝钉,在众生相中面目模糊不入镜头;虽然奋斗一世也无权坐上诺亚方舟,“命定了的百家姓,遗传了重复的命”,但主人公并不难过,非常知足。“快活莫过于不奢望成就,非精英便靠后”、“永没有传记,最大那幸福就是被遗留”。
而且即便渺小,小人物也并不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不重要,自己的高姓大名不允许别人称之为“阿猫、阿狗”,即便逃不出历史的洪流,但也有手、有口、有存在的意义。
“完成要你比的赛,捱完了你肯忍受得害,你喝采”——即便渺小,毕竟还是奋斗过、经历过,即便我们是“阿猫阿狗”,生活依旧值得喝采。
【The Key To Our Time】-《主旋律》
在专辑正式的文案中,对这首《主旋律》的形容是“借情侣关系讲人与人相处之道,如何和谐地生活,经营互惠关系,是永远学不完的人生哲学”。但明眼人一眼便知,这首歌远非这么简单。词作者小克本人也说这首歌是《时代曲》的姊妹篇。
《时代曲》的歌词,是黄伟文在香港回归之前所作,表达了港人对于回归后的社会以及香港未来的种种焦虑。
那么,《主旋律》说的是什么呢?想要听明白这首歌,就别再管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类,直接听弦外之音就好——毕竟,这首名为《主旋律》的歌,想让你感受到的,并不是主旋律。
首先我们要明白“主旋律”的含义,其实这三个字这对于在大陆生活多年的我们来说,非常容易理解,但我们可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因为它早已化作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存在,原谅我亦无法在此详细解释,但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旋律 牵引着弦乐”——大陆的主旋律,牵引着香港社会的演奏,主旋律的指挥下,弦乐只好按照既定的路线倾泻而出。
“谁于五线谱上雕刻上承诺,谁于拍子机复制出 假快乐”——主旋律的五线谱之上,“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变”的承诺犹在耳畔,但回归十六年,歌舞升平的假快乐背后却有多少辛酸和无奈。
“记录太多笔记,十年廿载相识,音符内摸索”——回归十六年,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一国两制这种特殊的制度也在主旋律的音符内,让中港之间慢慢磨合。
“你有你迈步,我有我迈步”“你要我让步,我要你让步”——大陆和香港从之前的不相关,各玩各的,到回归后的在摸索中处理与彼此的关系,再到矛盾开始显现并激化,终于到了互不让步的程度,但这种互不相让,依旧被“旋律与音阶粉饰了愤怒”。
“你有我道路,我有我道路”“你每个逗号,我每个问号”,大陆和香港的社会生态、意识形态与文化根基完全不同,只能走不同的道路,所谓的“相亲相爱一家人”不过是徒劳,而大陆每次政治、社会上的变化(即“逗号”)都可能对香港产生致命的影响,让其前途未卜(也即“问号”)。
“旋律怎制定量度”——即便主旋律规定了社会的走向,但每个人的心内都有一把尺,衡量着善恶与是非,这是主旋律所左右不了的。
“谁的奋斗史渲染出 假哲学”“大时代烟花结束”——还记得反对教科书《中国模式》的游行吗?
CY KONG的编曲自第二段便开始慢慢铺陈,将愤怒的情绪隐匿在旋律中,电子化的提琴音让整首歌的氛围显得迷离而暧昧,钢琴和电子乐的结合表达出港人心口不一的委屈与控诉。而这时候,副歌部分到了。也是这首歌最为有趣的部分。
“喔喔,相爱新制度”
“喔喔,让旋律沉默控诉”
“喔喔,相爱新季度”
“喔喔,让旋律沉闷到”
看出来了吗?副歌一句是冠冕堂皇的口号、一句是愤怒难忍的心声。陈奕迅也在此时开始了真假音转换。
编曲的大气磅礴,陈奕迅时而压低声音表达出愤怒、时而真假音转换表达出癫狂,电子音的冲击感伴随着歌词的讽刺意味越来越明显,不满也越来越强烈。
但到最后一句,“让旋律沉沦了再洗脑”——原来这才是真相,到了我激烈的旋律渐渐淡出,主旋律会再次响起,开始洗脑。
几首献给情人、妻子、前辈、自己还有社会的歌,《The Key》的主打也是最后一首,献给了这个时代。
以上解读,难免有个人臆测的部分,希望不会像夕爷说的那样,辜负了一片苦心。而且也回避了这张专辑的一些缺点,比如,虽然八首歌(加上隐藏曲目,与张学友合唱的《同舟之情》是九首,但那首有凑数之嫌,在此不提)的概念丰富而完整,但编曲还是稍显单一,不是激烈壮阔的弦乐就是平缓柔和的吉他,而陈奕迅的歌唱技巧虽然在《主旋律》的真假转换以及在广阔的音域内游移自如,但毕竟他并不是一个机器,《The Key》中,已明显能听出他嗓音的疲态,或许这也是过于频繁的演唱造成的。
但是,在港乐,乃至华语音乐没落的今天。依然能看到有歌手愿意在兼顾市场的同时,能够为这个时代与社会、为这个时代的人心发声,而且在这些歌中,我们也许能够找到启迪、找到共鸣、找到让自己触动的所在,找到开启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这本身就已经值得喝彩。
所以,《The Key》不仅仅是陈奕迅的一次回归,更是陈奕迅的进阶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