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林忆莲新碟《盖亚》----转自网易娱乐
(文/墨墨)用六年的时间去等一样东西,不管怎么说都是一种极端的奢侈,而这样东西,也必须要担得起这样的付出。香港著名女歌手林忆莲刚刚发行了她个人的全新专辑《盖亚》,而它,就是一样让人等了足足六年的东西。《盖亚》制作了近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里,林忆莲集合了常石磊、恭硕良、李焯雄、乔星等音乐人,在非常态的状况下打磨着《盖亚》的每一个音符和字句,破了建,建了又破,同时投入了三轮巡回演唱会所赚得的收入去供养《盖亚》的生成,殊是不易。 然而,《盖亚》经过这三年的孕育,在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前三个月破壳而出,却招来听者颇为两极的评价,是始料未及还是安之若素?一切自有缘起和因果。
盖亚被指晦涩难懂,充满阴冷压抑元素
《盖亚》以格里高利颂歌样式的男声吟唱开场,穿越过常年不见阳光的中世纪教堂回廊,带出第一曲《无言歌》。从音不同意的歌词过渡到“救救我们的神经”的凄厉呼号,《无言歌》暗含着人类从胡言乱语到失音无言的堕落,混杂着宗教迷思、性别政治、爱欲情欲和人性挣扎,锋利地切开思想和肉身,配上变形失真的Lo-Fi效果,专辑从一开始就把听者推入万劫不复的迷墙深渊。
紧接着是第二曲《爱笑了》,看似甜蜜淳朴的歌名,却措不及防是一首满布着工业噪音的阴冷作品。滴滴嗒嗒的铁红锈水里间杂着断头苍蝇的离奇歌词,一派Cult片诡异气氛,又有如毒蛇吐信的诱惑。 再来是早前已经公开的粤语歌《枯荣》,屠房里闷出的汗水神经质地讲述着生死轮回的话题,突然金粉飘落,还没等超度,世界已变成齑粉。
《红眼眶》荡着轻爵士的呢喃流下两行冰冷无味的眼泪,而《灰》是一步一步掉进白垩纪的页岩洞窟;2008年在台湾简单音乐节上由苏打绿的吴青峰创作的《寂寞拥挤》,换上了细碎的电子外衣,从小清新后花园变成妖兽都市里的红眼迷离。
标题曲《盖亚》是大地之母用电子和摇滚crossover的超级武器向人类贪婪和无知祭出的无情惩戒,《柿子》则是来到暗黑冰岛的世界尽头,最后林忆莲那一句“有阳光”的怒音好似活火山突然喷出火热熔岩,射穿阴云,扯开天幕,阳光一箭刺进大地。《假释》是人心伴着五脏六肺的层层叠叠,临到结尾,久违的“海豚音”迸发出终结欲望。《Stay》则是冬日清晨的被窝,似醒非醒的半梦话被低温剪成Stina Nordenstam式的细碎纸片,像掉下了头屑和皮屑,铺满一地。
《盖亚》是一张从头至尾都充斥着阴冷、压抑、破败和绝望的专辑,音乐上则用电子、摇滚、碎拍和Ambient来构建。可以说,这样一张专辑,外形没有华语流行曲的精巧皮囊,内里也缺乏传统唱片工业的世俗内心。
《盖亚》的前卫只是进化,林忆莲20年前就玩概念
一切,好像预先写好了剧本那样,《盖亚》面世以后,各种质疑之声劈头盖脸而来,“听不懂”、“野心太大”、“太过实验”、“做作刻意”甚至“抄袭王菲”等等标签式的评语,不一而足。当然,既然敢在市场上抛出《盖亚》,那相信林忆莲本人对直面这些评价也应该早有准备,或者毋宁说,她根本就没准备去应对这些评价,正如她在接受访问时曾说过的一句话:“你不懂欣赏,too bad,没办法!”—— 一派女王范。
而且,对林忆莲而言,这些评语其实并不太陌生——整整20年前的1992年,当林忆莲在香港推出她的概念专辑《野花》时,这些评语早已加诸过在她身上(除了那个时候还没有“王菲”),和今天的状况如出一辙。
所以,重新审视20年前的《野花》应该对今天的《盖亚》颇有借镜。20年前的《野花》是一张处心积虑制作出来以“花”喻“人”的概念专辑,20年后的《盖亚》讲的是拯救地球环境和寻回人类灵魂;20年前的《野花》以越剧唱段入词,是穿越式的前卫,20年后的《盖亚》充满了失真的电子碎拍和工业噪声,是后现代式的钢花飞溅;20年前的《野花》销量一度惨淡,足足过了近10年之后的世纪之交才被流行乐界奉为神明,20年后的《盖亚》…… 那就暂且等到2022年再做评判……
然而,以上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进化。说“概念专辑”,20年前在华语乐坛算是一个了不起的实践,但到了今天,这四个字早已被说滥做烂。在一个制作一张全部是大提琴做主要配乐的专辑就能叫“概念专辑”的时代,《盖亚》其实已经跳脱出了“概念专辑”难免流于刻意的通病,《也许》、《灰》和《Stay》本来就是纯粹的情歌,和所谓“环保概念”毫无干系,所以《盖亚》其实是随性而至的制作,破了概念专辑的框框,立了自由进化的路线。再说曲风前卫,20年前,《野花》专辑里的《再生恋》,一阕京剧不像京剧、越剧不似越剧的《葬花词》如鬼魅一样引导出一首流行歌,如此制作,前卫则前卫矣,但的确令人难以消化,20年后《盖亚》里用格里高利颂歌牵出的《无言歌》,却在歌词里抹除了宗教信仰的界限,愿意聆听的人尽管各取所需,各有所得,是20年来歌者在音乐制作上一路绝尘,已经进化至化境的标志。
至于,那些对林忆莲在《野花》和《盖亚》之间所演唱的《伤痕》、《夜太黑》、《至少还有你》等等流行金曲心心念念、刻骨铭心的听众,那或许,《盖亚》便是他们不应该触碰的雷区。滚石的林忆莲、李宗盛的林忆莲、温柔的林忆莲、情歌的林忆莲…… 这些都绝不在《盖亚》的理解范畴里。如果是自诩粉丝,却又准备在《盖亚》里重回情牵女人心的温柔乡的人,在打开《盖亚》的包装之前强烈建议三思,以免听完后失望,至绝望。极端地甚至可以这样说:《盖亚》里的林忆莲,或许只是名字和你熟悉的那个情歌天后林忆莲恰巧相同,《盖亚》里的林忆莲,是一个在2012年出道的新人歌手。
林忆莲不做怨妇,回归自我,个人选择,环境使然
《盖亚》,从大地之源而来,自远古经过46亿年养成,出现在这个全球流行音乐大厦将倾的纷乱时代,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无本之末。
从个人角度上来说,林忆莲自身对《盖亚》的选择自然而然。歌迷喜欢《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喜欢《听说爱情回来过》、喜欢《至少还有你》…… 但林忆莲已经厌倦了再唱这些歌。虽然在各种演唱会上她例牌会唱《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和《至少还有你》,但如果不是有票房压力,她铁定会选择不唱这些歌。如果说现在的唱片环境,歌手出新唱片只是为了在演唱会上有新歌可以唱,那林忆莲出《盖亚》的企图,就是要让买她票入场的观众彻底忘了《爱上》和《至少》,然后听她唱《无言歌》和《柿子》。对于林忆莲而言,《盖亚》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张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做了对的事的专辑,至少她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从华语唱片业的角度来看,歌坛对《盖亚》的最终选择同样水到渠成。排行榜曾经喜欢《依然》、喜欢《伤痕》、喜欢《夜太黑》、喜欢《Better Man》…… 这些在唱片业黄金时期万试万灵的“保险箱模式”下制作出来的畅销金曲,得到排行榜青睐无可厚非,可是林忆莲自己也承认,一直以来她不太能适应旧有唱片制作模式下的种种桎梏。近年来传统唱片业慢慢土崩瓦解,那类在业界黄金期如鱼得水的歌手很难再岁月静好,一个劲地呼号“唱片已死”甚至“音乐已死”,但林忆莲反而在这样的兵荒马乱中觉得迎来了最大的自由。《盖亚》是一张完全脱离了传统唱片业制作模式的奇思妙想之作,它不是在唱片公司办公室里召集企宣开会,然后邀歌,然后录音,然后出版发行的行货。《盖亚》的制作流程是这样的:从来不能算作创作歌手的林忆莲先在电脑软件GarageBand上自己捣鼓出荒腔走板的旋律,然后交给常石磊编曲,接着招集乐手一起演奏,演奏中征询每位乐手的意见,随时欢迎乐手的临场发挥,然后再由常石磊统筹修改编曲,接着再召集乐手演奏,大家都觉得OK了,再进棚录音,录好的版本有人觉得不满意,再修改…… 这就是这张专辑“难产”近三年的原因之一。但林忆莲和她的团队从中获得了最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来自突破安全区的快感,也来自创造全新未来的使命感。
小结:盖亚的前卫,林忆莲的任性飞奔
听《盖亚》,其实有一种需要撒腿飞奔去拼命追赶的感觉,我们要追赶的,是一位跑在我们前面、跑在时代前面任性驰骋的女歌手,她以前是名叫林忆莲的情歌天后,而现在是化身“盖亚”的大地之母。我们知道,很多人不喜欢奔跑追赶的辛苦,但也有很多人很爱为探求全新领域而往前冲的劲道,你是哪一种人?下一次打开《盖亚》的包装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
盖亚被指晦涩难懂,充满阴冷压抑元素
《盖亚》以格里高利颂歌样式的男声吟唱开场,穿越过常年不见阳光的中世纪教堂回廊,带出第一曲《无言歌》。从音不同意的歌词过渡到“救救我们的神经”的凄厉呼号,《无言歌》暗含着人类从胡言乱语到失音无言的堕落,混杂着宗教迷思、性别政治、爱欲情欲和人性挣扎,锋利地切开思想和肉身,配上变形失真的Lo-Fi效果,专辑从一开始就把听者推入万劫不复的迷墙深渊。
紧接着是第二曲《爱笑了》,看似甜蜜淳朴的歌名,却措不及防是一首满布着工业噪音的阴冷作品。滴滴嗒嗒的铁红锈水里间杂着断头苍蝇的离奇歌词,一派Cult片诡异气氛,又有如毒蛇吐信的诱惑。 再来是早前已经公开的粤语歌《枯荣》,屠房里闷出的汗水神经质地讲述着生死轮回的话题,突然金粉飘落,还没等超度,世界已变成齑粉。
《红眼眶》荡着轻爵士的呢喃流下两行冰冷无味的眼泪,而《灰》是一步一步掉进白垩纪的页岩洞窟;2008年在台湾简单音乐节上由苏打绿的吴青峰创作的《寂寞拥挤》,换上了细碎的电子外衣,从小清新后花园变成妖兽都市里的红眼迷离。
标题曲《盖亚》是大地之母用电子和摇滚crossover的超级武器向人类贪婪和无知祭出的无情惩戒,《柿子》则是来到暗黑冰岛的世界尽头,最后林忆莲那一句“有阳光”的怒音好似活火山突然喷出火热熔岩,射穿阴云,扯开天幕,阳光一箭刺进大地。《假释》是人心伴着五脏六肺的层层叠叠,临到结尾,久违的“海豚音”迸发出终结欲望。《Stay》则是冬日清晨的被窝,似醒非醒的半梦话被低温剪成Stina Nordenstam式的细碎纸片,像掉下了头屑和皮屑,铺满一地。
《盖亚》是一张从头至尾都充斥着阴冷、压抑、破败和绝望的专辑,音乐上则用电子、摇滚、碎拍和Ambient来构建。可以说,这样一张专辑,外形没有华语流行曲的精巧皮囊,内里也缺乏传统唱片工业的世俗内心。
《盖亚》的前卫只是进化,林忆莲20年前就玩概念
一切,好像预先写好了剧本那样,《盖亚》面世以后,各种质疑之声劈头盖脸而来,“听不懂”、“野心太大”、“太过实验”、“做作刻意”甚至“抄袭王菲”等等标签式的评语,不一而足。当然,既然敢在市场上抛出《盖亚》,那相信林忆莲本人对直面这些评价也应该早有准备,或者毋宁说,她根本就没准备去应对这些评价,正如她在接受访问时曾说过的一句话:“你不懂欣赏,too bad,没办法!”—— 一派女王范。
而且,对林忆莲而言,这些评语其实并不太陌生——整整20年前的1992年,当林忆莲在香港推出她的概念专辑《野花》时,这些评语早已加诸过在她身上(除了那个时候还没有“王菲”),和今天的状况如出一辙。
所以,重新审视20年前的《野花》应该对今天的《盖亚》颇有借镜。20年前的《野花》是一张处心积虑制作出来以“花”喻“人”的概念专辑,20年后的《盖亚》讲的是拯救地球环境和寻回人类灵魂;20年前的《野花》以越剧唱段入词,是穿越式的前卫,20年后的《盖亚》充满了失真的电子碎拍和工业噪声,是后现代式的钢花飞溅;20年前的《野花》销量一度惨淡,足足过了近10年之后的世纪之交才被流行乐界奉为神明,20年后的《盖亚》…… 那就暂且等到2022年再做评判……
然而,以上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进化。说“概念专辑”,20年前在华语乐坛算是一个了不起的实践,但到了今天,这四个字早已被说滥做烂。在一个制作一张全部是大提琴做主要配乐的专辑就能叫“概念专辑”的时代,《盖亚》其实已经跳脱出了“概念专辑”难免流于刻意的通病,《也许》、《灰》和《Stay》本来就是纯粹的情歌,和所谓“环保概念”毫无干系,所以《盖亚》其实是随性而至的制作,破了概念专辑的框框,立了自由进化的路线。再说曲风前卫,20年前,《野花》专辑里的《再生恋》,一阕京剧不像京剧、越剧不似越剧的《葬花词》如鬼魅一样引导出一首流行歌,如此制作,前卫则前卫矣,但的确令人难以消化,20年后《盖亚》里用格里高利颂歌牵出的《无言歌》,却在歌词里抹除了宗教信仰的界限,愿意聆听的人尽管各取所需,各有所得,是20年来歌者在音乐制作上一路绝尘,已经进化至化境的标志。
至于,那些对林忆莲在《野花》和《盖亚》之间所演唱的《伤痕》、《夜太黑》、《至少还有你》等等流行金曲心心念念、刻骨铭心的听众,那或许,《盖亚》便是他们不应该触碰的雷区。滚石的林忆莲、李宗盛的林忆莲、温柔的林忆莲、情歌的林忆莲…… 这些都绝不在《盖亚》的理解范畴里。如果是自诩粉丝,却又准备在《盖亚》里重回情牵女人心的温柔乡的人,在打开《盖亚》的包装之前强烈建议三思,以免听完后失望,至绝望。极端地甚至可以这样说:《盖亚》里的林忆莲,或许只是名字和你熟悉的那个情歌天后林忆莲恰巧相同,《盖亚》里的林忆莲,是一个在2012年出道的新人歌手。
林忆莲不做怨妇,回归自我,个人选择,环境使然
《盖亚》,从大地之源而来,自远古经过46亿年养成,出现在这个全球流行音乐大厦将倾的纷乱时代,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无本之末。
从个人角度上来说,林忆莲自身对《盖亚》的选择自然而然。歌迷喜欢《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喜欢《听说爱情回来过》、喜欢《至少还有你》…… 但林忆莲已经厌倦了再唱这些歌。虽然在各种演唱会上她例牌会唱《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和《至少还有你》,但如果不是有票房压力,她铁定会选择不唱这些歌。如果说现在的唱片环境,歌手出新唱片只是为了在演唱会上有新歌可以唱,那林忆莲出《盖亚》的企图,就是要让买她票入场的观众彻底忘了《爱上》和《至少》,然后听她唱《无言歌》和《柿子》。对于林忆莲而言,《盖亚》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张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做了对的事的专辑,至少她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从华语唱片业的角度来看,歌坛对《盖亚》的最终选择同样水到渠成。排行榜曾经喜欢《依然》、喜欢《伤痕》、喜欢《夜太黑》、喜欢《Better Man》…… 这些在唱片业黄金时期万试万灵的“保险箱模式”下制作出来的畅销金曲,得到排行榜青睐无可厚非,可是林忆莲自己也承认,一直以来她不太能适应旧有唱片制作模式下的种种桎梏。近年来传统唱片业慢慢土崩瓦解,那类在业界黄金期如鱼得水的歌手很难再岁月静好,一个劲地呼号“唱片已死”甚至“音乐已死”,但林忆莲反而在这样的兵荒马乱中觉得迎来了最大的自由。《盖亚》是一张完全脱离了传统唱片业制作模式的奇思妙想之作,它不是在唱片公司办公室里召集企宣开会,然后邀歌,然后录音,然后出版发行的行货。《盖亚》的制作流程是这样的:从来不能算作创作歌手的林忆莲先在电脑软件GarageBand上自己捣鼓出荒腔走板的旋律,然后交给常石磊编曲,接着招集乐手一起演奏,演奏中征询每位乐手的意见,随时欢迎乐手的临场发挥,然后再由常石磊统筹修改编曲,接着再召集乐手演奏,大家都觉得OK了,再进棚录音,录好的版本有人觉得不满意,再修改…… 这就是这张专辑“难产”近三年的原因之一。但林忆莲和她的团队从中获得了最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来自突破安全区的快感,也来自创造全新未来的使命感。
小结:盖亚的前卫,林忆莲的任性飞奔
听《盖亚》,其实有一种需要撒腿飞奔去拼命追赶的感觉,我们要追赶的,是一位跑在我们前面、跑在时代前面任性驰骋的女歌手,她以前是名叫林忆莲的情歌天后,而现在是化身“盖亚”的大地之母。我们知道,很多人不喜欢奔跑追赶的辛苦,但也有很多人很爱为探求全新领域而往前冲的劲道,你是哪一种人?下一次打开《盖亚》的包装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