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ence》——最后只好沉默下来做音乐

因为我接触感受流行音乐算是从2003年才开始的,所以这张专辑是在它发行十年后才找去听。
第一次听到杨乃文的歌是在2006年吧,在某个音乐节目,《女爵》上榜。当时自己听得大都是一些电视上疯狂打榜的热歌,所以一下子就被这个独特又疏离的声音吸引了,记下了这个名字。
之后自己就去唱片店找,还真给我找到了。封面是一张冷艳的面孔,一袭红衣,冷冽的风吹乱利落的短发。
对她产生强烈兴趣是因为有一次在找金曲奖得奖人资料时,发现2000年第11届金曲奖她曾击败《只爱陌生人》的王菲和《我要我们在一起》的范晓萱等人获得最佳国语女演唱人。而当她走上领奖台时,只说了“谢谢”二字,一如让她问鼎的那张专辑《Slience》。
去年,我有幸听到杨乃文的现场。同样是女爵气势,话很少,演唱水准却不是盖的。
说回正题,如果说有一张专辑可以隔一段时间拿来听并且常听常新的话,《Slience》绝对是很好的选择。
当年的魔岩唱片旗下除了有“魔岩三杰”(窦唯、张楚、何勇)之外,还有《树枝孤鸟》时期的伍佰、《这个下午很无聊》的张震岳、《还是会寂寞》的陈绮贞。所以可以看出魔岩十分适合打造偏摇滚风格的歌手。简单的说,这个唱片公司的歌手都很酷!而杨乃文更是在这种环境下,汲取了很好的音乐资源,将个人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
专辑以Slience开篇起到了明确的开门见山的效果。“穿梭在人群之间,找不到适当语言。”第一句就凸显出与世俗圆滑格格不入的Rocker态度。副歌部分重叠的唱着“可不可以让我拥有一点沉默(寂寞)”,是否就是个人意志的伸张?是否就是对音乐自由空间的向往? “Slience,不需要语言”也正是全碟所要传达的意志。不需要什么矫揉造作舒舒服服的场面话,唱的一定要比说的好听、实在。
林暐哲的词曲创作在杨乃文那张脸和那个声音上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我是因为苏打绿才知道“林暐哲”这三个字,殊不知,他早已经是台湾流行乐坛的先锋人物。
这张专辑林和杨还合作了《Fear》、《Monster》以及《那天》。
前两首是酷劲十足的调调,《Fear》里面对生活的怀疑和无奈还是“嘴硬”的回击。《Monster》是在讲女性对男性的态度,是上一张专辑的《星星堆满天》的“我中你的毒,我中你的邪”的情绪的延伸,被他击败冲昏头脑,被爱情逼到了死墙角。
《那天》却是专辑里不多的带有民谣气质的抒情歌曲,不过编曲里还是有一些电子的元素,让杨乃文的声音听起来更加立体迷人。这首歌仿佛是诉说着自己向往的乌托邦,完美的世界里充满喜悦,找到了你,从此没有黑夜。甚至没有了时空的概念,只剩下喜悦。不过歌曲最后的叹息声还是把人拉回了现实世界。
不止是与林暐哲的合作,杨乃文还与魔岩旗下其他的新鲜血液碰撞出火花。与张震岳合作了《我给的爱》《不要来找我》,前者算是这张专辑里面传唱度最高的歌吧,张震岳后来也重新演唱了这首歌。《我给的爱》展现了杨声音的厚实度,听上去非常舒服。这首歌紧接着《Monster》,迷茫着一种认输哀怨的情绪。这也证明了杨的摇滚其实是可以表达各种情绪的。
不过《不要来找我》又嘴硬了起来,也包含着一种爱情的觉醒意识。“爱情变麻木,现在才清楚,提醒自己不要再糊涂”,不再纵容自己的感性和依赖,告诉自己“还有别的路”。
与陈珊妮合作了《空气》《固执》,从两首歌的编曲都能听出陈珊妮的味道:《空气》的英式摇滚和《固执》里丰富的编曲和电子味道。
这部专辑更值得惊喜的是融合了内地摇滚的血液。与内地摇滚乐手高旗合作的《不要告别》和与花儿乐队合作的《静止》。是的,是花儿乐队,他们曾是当年内地最年轻最有潜力的乐队。他们把《静止》给了杨乃文,把《消灭》给了莫文蔚,都是非常棒的音乐作品。而现在,留下的也就只有无数乐迷的唏嘘了吧....
更加耐听更加细腻的最后一首歌《somebody》,与开篇的《Slience》不同的是,剖白自己的内心,用一种祷告的语气,非常真挚感人。与中段的《那天》也不同,是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他”的形象也愈发明确。
总的来看,整张专辑是女性意识的一种觉醒。从前面几首为爱痴狂、到经历重重失望到最后的觉醒变得勇敢理智,不变的是仍对爱抱有一种期望一种热忱。
《Slience》的酷在于它通篇将爱情,却没有乱洒狗血,而是用一种率性直来直往的摇滚态度贯穿始终:要么轰轰烈烈,要么大彻大悟,没有暧昧不明,拿得起放得下。
我喜欢《Slience》也是因为我觉得其实有时候用语言传情达意显得不那么自然,也不容易说的准确,所以还不如在现实生活Slience,拿音乐武装自己。少说话,多唱歌!
第一次听到杨乃文的歌是在2006年吧,在某个音乐节目,《女爵》上榜。当时自己听得大都是一些电视上疯狂打榜的热歌,所以一下子就被这个独特又疏离的声音吸引了,记下了这个名字。
之后自己就去唱片店找,还真给我找到了。封面是一张冷艳的面孔,一袭红衣,冷冽的风吹乱利落的短发。
对她产生强烈兴趣是因为有一次在找金曲奖得奖人资料时,发现2000年第11届金曲奖她曾击败《只爱陌生人》的王菲和《我要我们在一起》的范晓萱等人获得最佳国语女演唱人。而当她走上领奖台时,只说了“谢谢”二字,一如让她问鼎的那张专辑《Slience》。
去年,我有幸听到杨乃文的现场。同样是女爵气势,话很少,演唱水准却不是盖的。
说回正题,如果说有一张专辑可以隔一段时间拿来听并且常听常新的话,《Slience》绝对是很好的选择。
当年的魔岩唱片旗下除了有“魔岩三杰”(窦唯、张楚、何勇)之外,还有《树枝孤鸟》时期的伍佰、《这个下午很无聊》的张震岳、《还是会寂寞》的陈绮贞。所以可以看出魔岩十分适合打造偏摇滚风格的歌手。简单的说,这个唱片公司的歌手都很酷!而杨乃文更是在这种环境下,汲取了很好的音乐资源,将个人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
专辑以Slience开篇起到了明确的开门见山的效果。“穿梭在人群之间,找不到适当语言。”第一句就凸显出与世俗圆滑格格不入的Rocker态度。副歌部分重叠的唱着“可不可以让我拥有一点沉默(寂寞)”,是否就是个人意志的伸张?是否就是对音乐自由空间的向往? “Slience,不需要语言”也正是全碟所要传达的意志。不需要什么矫揉造作舒舒服服的场面话,唱的一定要比说的好听、实在。
林暐哲的词曲创作在杨乃文那张脸和那个声音上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我是因为苏打绿才知道“林暐哲”这三个字,殊不知,他早已经是台湾流行乐坛的先锋人物。
这张专辑林和杨还合作了《Fear》、《Monster》以及《那天》。
前两首是酷劲十足的调调,《Fear》里面对生活的怀疑和无奈还是“嘴硬”的回击。《Monster》是在讲女性对男性的态度,是上一张专辑的《星星堆满天》的“我中你的毒,我中你的邪”的情绪的延伸,被他击败冲昏头脑,被爱情逼到了死墙角。
《那天》却是专辑里不多的带有民谣气质的抒情歌曲,不过编曲里还是有一些电子的元素,让杨乃文的声音听起来更加立体迷人。这首歌仿佛是诉说着自己向往的乌托邦,完美的世界里充满喜悦,找到了你,从此没有黑夜。甚至没有了时空的概念,只剩下喜悦。不过歌曲最后的叹息声还是把人拉回了现实世界。
不止是与林暐哲的合作,杨乃文还与魔岩旗下其他的新鲜血液碰撞出火花。与张震岳合作了《我给的爱》《不要来找我》,前者算是这张专辑里面传唱度最高的歌吧,张震岳后来也重新演唱了这首歌。《我给的爱》展现了杨声音的厚实度,听上去非常舒服。这首歌紧接着《Monster》,迷茫着一种认输哀怨的情绪。这也证明了杨的摇滚其实是可以表达各种情绪的。
不过《不要来找我》又嘴硬了起来,也包含着一种爱情的觉醒意识。“爱情变麻木,现在才清楚,提醒自己不要再糊涂”,不再纵容自己的感性和依赖,告诉自己“还有别的路”。
与陈珊妮合作了《空气》《固执》,从两首歌的编曲都能听出陈珊妮的味道:《空气》的英式摇滚和《固执》里丰富的编曲和电子味道。
这部专辑更值得惊喜的是融合了内地摇滚的血液。与内地摇滚乐手高旗合作的《不要告别》和与花儿乐队合作的《静止》。是的,是花儿乐队,他们曾是当年内地最年轻最有潜力的乐队。他们把《静止》给了杨乃文,把《消灭》给了莫文蔚,都是非常棒的音乐作品。而现在,留下的也就只有无数乐迷的唏嘘了吧....
更加耐听更加细腻的最后一首歌《somebody》,与开篇的《Slience》不同的是,剖白自己的内心,用一种祷告的语气,非常真挚感人。与中段的《那天》也不同,是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他”的形象也愈发明确。
总的来看,整张专辑是女性意识的一种觉醒。从前面几首为爱痴狂、到经历重重失望到最后的觉醒变得勇敢理智,不变的是仍对爱抱有一种期望一种热忱。
《Slience》的酷在于它通篇将爱情,却没有乱洒狗血,而是用一种率性直来直往的摇滚态度贯穿始终:要么轰轰烈烈,要么大彻大悟,没有暧昧不明,拿得起放得下。
我喜欢《Slience》也是因为我觉得其实有时候用语言传情达意显得不那么自然,也不容易说的准确,所以还不如在现实生活Slience,拿音乐武装自己。少说话,多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