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似是者,真伪何由识
以前白水的专辑沧桑历练有余,精致剔透不足,这一张就有了完美的感觉。因为好音质,那种天地间只此一声回荡周遭的感觉被很准确地营造了出来,不过也因为好音质,自然质朴的味道有所缺失了,不过这本来就是个有得有失的事情。权衡起来,我更喜欢现在的这种感觉。
唱片的文案是一段传奇,我特意百度了一下,花台寺是有的,百度百科告诉我:“南宋《方舆胜览》中记载:‘花台寺……东殿石壁,露立大像,其地内外,石间嵌有万佛’。现石壁已残,大像无存,四周尚有菩萨、佛像、宝树、楼阁等浮雕,但已风化模糊。现存一殿系清代重建,为卷棚顶水榭殿。”至于十三层的竹楼,还有后面的鸟鸣笛声,应该只是雨来先生/小姐的妙笔生花。
我觉得这个意境结得真好,寺是存在过又毁去了的,楼自从天降,人亦天上来。
物有似是者,真伪何由识?
再者,这样一段故事,又可以作为一个楔子,很好地引出了音乐缓缓登场。
正如楔子所暗示的,“或以為一佛一道”,专辑中的曲目便是佛道交杂穿插,《清风沐雨》、《白痴人》还有《中秋》都有很浓的唱经味道——是佛——而《人之初》、《花十三楼主人》却有逍遥的意味在里面。曲风在沉静与淡泊、喟叹与慨然间流转。但这也多少有了点牵强附会的味道,如果再来看看歌词,就会发现专辑中还有一部分带有很强烈入世色彩的作品,比如《美人吟》和《山行》,这一部分歌曲或者融入了现代乐器吉他模糊时代感,或者配以轻松诙谐的唱法加以中和。整体上,十一首乐曲亦庄亦谐,不疾不徐,随说按介绍是楼阁煮茶弄笛的雅兴,但心里总浮现的是泛舟江上,重山包围的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白水先生的唱腔在这次的作品里有很大的改变,虽然不像之前听的苏朵连辨识度都失掉不少,但也确实削去了不少的乡土气,沙哑的嗓音稍见清亮,尤其适合类似唱经的部分(表示如能下到无损,放在中高频做很强的MP3里一定是晶莹剔透到了极致啊!!)。
不过有一点还是让人有点不知所措的,有豆友藉此讨论到了中国民谣未来的走向。首先我们还是要给民谣一个准确的定义,如果张玮玮先生李志先生是民谣,那么再把白水先生排了进去,这个概念似乎就失去了意义。在我自己看来,白水先生,更应该把他归为民歌这一类。
=======================================
毕业季整理U盘整理出一系列乌七八糟的文档,于是发现了这个没写完的乐评,写于2011年11月似乎。
接着宣传电台吧,爱谁谁电台,只要好音乐,爱谁谁。
http://site.douban.com/aisheishei
微信公号:这是我的 (itiszilu)
唱片的文案是一段传奇,我特意百度了一下,花台寺是有的,百度百科告诉我:“南宋《方舆胜览》中记载:‘花台寺……东殿石壁,露立大像,其地内外,石间嵌有万佛’。现石壁已残,大像无存,四周尚有菩萨、佛像、宝树、楼阁等浮雕,但已风化模糊。现存一殿系清代重建,为卷棚顶水榭殿。”至于十三层的竹楼,还有后面的鸟鸣笛声,应该只是雨来先生/小姐的妙笔生花。
我觉得这个意境结得真好,寺是存在过又毁去了的,楼自从天降,人亦天上来。
物有似是者,真伪何由识?
再者,这样一段故事,又可以作为一个楔子,很好地引出了音乐缓缓登场。
正如楔子所暗示的,“或以為一佛一道”,专辑中的曲目便是佛道交杂穿插,《清风沐雨》、《白痴人》还有《中秋》都有很浓的唱经味道——是佛——而《人之初》、《花十三楼主人》却有逍遥的意味在里面。曲风在沉静与淡泊、喟叹与慨然间流转。但这也多少有了点牵强附会的味道,如果再来看看歌词,就会发现专辑中还有一部分带有很强烈入世色彩的作品,比如《美人吟》和《山行》,这一部分歌曲或者融入了现代乐器吉他模糊时代感,或者配以轻松诙谐的唱法加以中和。整体上,十一首乐曲亦庄亦谐,不疾不徐,随说按介绍是楼阁煮茶弄笛的雅兴,但心里总浮现的是泛舟江上,重山包围的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白水先生的唱腔在这次的作品里有很大的改变,虽然不像之前听的苏朵连辨识度都失掉不少,但也确实削去了不少的乡土气,沙哑的嗓音稍见清亮,尤其适合类似唱经的部分(表示如能下到无损,放在中高频做很强的MP3里一定是晶莹剔透到了极致啊!!)。
不过有一点还是让人有点不知所措的,有豆友藉此讨论到了中国民谣未来的走向。首先我们还是要给民谣一个准确的定义,如果张玮玮先生李志先生是民谣,那么再把白水先生排了进去,这个概念似乎就失去了意义。在我自己看来,白水先生,更应该把他归为民歌这一类。
=======================================
毕业季整理U盘整理出一系列乌七八糟的文档,于是发现了这个没写完的乐评,写于2011年11月似乎。
接着宣传电台吧,爱谁谁电台,只要好音乐,爱谁谁。
http://site.douban.com/aisheishei
微信公号:这是我的 (itisz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