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中的那些歌儿
因为是在马尾上下班,所以每天去和回,都要各坐四十五分钟的班车。
这两段时间里,我十有八九都是戴着耳机在睡觉,音乐只是起到隔绝嘈杂的催眠作用。
极少数清醒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和朋友聊天,很少有像今天这样,静静地看着窗外,听音乐。
在我的手机音乐里,有一个播放列表,叫“最喜欢听的”。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列表,我经常性的会down下来整张的专辑,听过一遍后将我最喜欢的几首挑出来放进这个文件夹里,剩下的被我删掉,或者遗忘。
之前,能进这个文件夹的,大部分是时下的新歌,听熟了,是为了要去KTV炫的。但最近一年来,我发现,这个文件夹里的歌,开始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要么是最新的,要么是非常老的。
今天下班路上,攫住我的就是一支老歌:《鬼迷心窍》。随着它一遍遍的重复播放,我的视线在窗外街景上失去焦距,一幕幕错乱的往事在心里疯狂地交织。
我想起六年级时刚开始听歌,疯狂地喜欢当时已经解散了小虎队。跟着妈妈上街,第一次鼓起勇气跟妈妈说,我想买磁带。到了当时的音像店,还是大柜台玻璃台面后面站营业员那种,我怯怯地问“有没有小虎队的《庸人自扰》?”那个营业员面无表情地递给我一盒卡带----它现在还躺在我童年的宝库里----小虎队的《庸人自扰》。
当时听歌都是用卡带机,我就是跟着卡带机里放出来的略有些失真的歌声,一遍遍开始学唱歌的。后来,为了听到时下最新的歌,我开始听广播,记忆最深的是当时周日中午12点在89.3兆赫准时开始的原创音乐排行榜,非常多经典的老歌,像王菲的《流星》,张国荣的《红》等等,都是从里面听来的。真的很佩服当时的自己,一首歌只能上榜六周,就是在那六周里,一周听一遍,有些歌,就这样记了一辈子,现在闭着眼睛,都还能把歌词一字不落地唱下来。
后来,上了高中,我用自己省下来的零花钱,买了自己的第一台MP3。在当时,MP3最大的容量还只有64M,是个稀罕的东西。用两个七号电池驱动的它在我的手中耗电量惊人,我曾经一天就听完一套电池,抽屉里堆着的全是废电池,妈妈还因此担心电池发霉会影响我的身体。虽然后来很快换成了充电的MP3,容量也变成了512M,但原来那个MP3,已经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是它,实现了我一遍又一遍不停顿地听一首歌的梦想。一直到现在,我还会在非常喜欢一首歌时,一直反复地听它几十遍。
在当时,遇到了自己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朋友。高三的生活紧张而又无趣,两个人能做的,除了一起放学回家,就是在一起听歌,特别喜欢的是抄下喜欢的歌词拿给对方看,或者唱给对方听。我记得,是他让我对《Right Here Waiting》有了新的理解,并由《Hotel California》知道了Eagles。而对于我而言,以后每次唱《后来》,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不知道是叫做怀念还是尴尬的感觉。所以,我很少唱《后来》,一唱第一句“栀子花,白花瓣,落在我蓝色白褶裙上……”我就会有一种时空颠倒的错乱感,啼笑皆非。
在上大学之前,我虽然喜欢唱歌,但却从来没有在很多人面前唱过歌,更不要提去KTV。因为我本身的嗓子比较高,以前没练过时,几乎是完全低不下去的。我大学时第一次去KTV,我一开口唱歌,大家就是一阵喧哗,因为我起的KEY实在是太高了。记得有一次,我的舍友们在讨论真声和假声的区别,我听了半天,也不明白按她们的说法,真音和假音到底怎么样区别。于是我就问了句:“那我什么时候是假声啊?”我那个舍友看了我一眼说:“你永远都是假声!”我当场就汗了下来。
至今,我也不知道她的说法是不是对的,但这已经不在重要。现在的我,低能低的下来,高的更没问题,已经达到了自娱自乐的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我很满意。
在大学之前,喜欢一首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曲子。可能因为从小学钢琴的缘故,我对于音乐很敏感,一首曲子听上两遍,调子就能哼个八九不离十。但在遇到第二个男朋友后,我才开始注意并且欣赏歌曲的词。记得他当时骗我说他歌唱得很好,但当我们到了KTV,他唱出他所谓的成名曲《黄昏》时,我简直是目瞪口呆。音不准,节拍跟不上,我又不好说什么打击他的话,只好讪讪的不说话。他可能也自知唱得不怎么样,后来就向我潜心求教。他虽然歌唱得不太行,但却很注意看歌词。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开始把歌词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
现在想起来,以前之所以不听歌词,是因为,我真的还没有欣赏它的能力。有些歌词的个中三味,只有身历其情的人,才会明白,才能体谅。
和他在一起的那两年,我们在一起听了很多歌,也学唱了不少。《十年》,《勇气》,《黄昏》,《无条件为你》,都是那个时候我们一起唱的。后来,我们分手时,最后一次去了KTV,他请我再唱唱以前的那些歌。当我再唱起《无条件为你》时,他一边抽着烟,一边苦笑。看着那歌词,我也觉得是莫大的讽刺。曾经无条件相爱的人,现在决然地要离开,还唱着这样的歌,没有比这个更可笑的事了。他在这首歌的间隙,再一次要求我留下来,而我,切了歌,断了情。这两年里,他学好了唱歌,但我,已经不再听他唱了。
似乎我的每一段感情,都伴随着一些歌。而这些歌,往往会随着这段感情一起埋葬。
遇到现在的老公,他是唱着《比我幸福》走到身边的,和女友闹分手的他,与和男友闹分手的我,简直是两个聚在一起的倒霉蛋。他唱《比我幸福》唱得触动不已,我却唱着《月光》试图想引开他受伤的记忆。后来,他跟我说,《比我幸福》营造出来的深情悲伤的好男人形象被我可爱的《月光》给毁得一塌糊涂,把他气得简直要死过去。而早已经看透他本性的我,却笑得几乎快要死过去。
他就是喜欢这样,在生活中玩一些偶像剧的桥段,戏虽然假,情却真,我很喜欢,也很享受。
有了幸福,体味起以前的痛苦,也多了很多客观且深刻的感觉。现在我已经明白,大多数女人,一生中可能都会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经历一段让人刻骨铭心的生活,然后再让它像逝水一般随年华流去。人就是在这样流水的冲刷下,受伤了,圆滑了,懂了。然后对着浪潮退去后的那片空空的沙滩,不时惊喜地发现一些贝壳,露出释然的微笑,在贝壳发出的海潮声中离开沙滩,相见不如怀念。
以前听歌,最喜欢那些能反映自己心境的歌,在KTV里唱出来,有时甚至会哽咽。但尘埃落定后的我,对于听到的歌,更多的是用了客观的欣赏,理性的喜欢,回忆的迷恋。比如我现在喜欢陈绮贞的《小步舞曲》,它让我想起了我梦一般不真实的大学时期;我喜欢雷光夏的《海上花》,它让我像走进一个自己最最迷恋的幻境一般不可自拔;我喜欢李宗盛的《鬼迷心窍》,它让我给自己讲了一个无望男人的守望故事。
“最喜欢的”列表里,最近新出现的老歌,一首《鬼迷心窍》,一首《风继续吹》,都是我已经听过几十遍的。之所以喜欢《鬼迷心窍》,一是被李宗盛不带任何修饰的低哑嗓音所吸引,二是为他那浅显直白却直指人心的歌词所击中,可以说,我从来没有听过那样绝望的歌。其实,我相信很多人会觉得很奇怪,因为有很多歌词里的惨痛和绝望是让人触目惊心的,生啊死啊,血啊泪啊,痛啊伤啊,满纸辛酸,一言难尽。但我却在听到《鬼迷心窍》后,很不厚道地把一船歌都打翻,独独只爱它一个。没办法,我就是这么偏执。呵呵,把歌词先摘抄下。
*******************歌词的分割线************************************************
曾经真的以为人生就这样了
平静的心拒绝再有浪潮
斩了千次的情丝却断不了
百转千折它将我围绕
有人问我你究竟是那里好
这麽多年我还忘不了
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
没见过你的人不会明了
是鬼迷了心窍也好
是前世的因缘也好
然而这一切已不再重要
如果你能够重回我怀抱
是命运的安排也好
是你存心的捉弄也好
然而这一切也不再重要
我愿意随你到天涯海角
虽然岁月总是匆匆的催人老
虽然情爱总是让人烦恼
虽然未来如何不能知道
现在说再见会不会太早
****************************我割!*****************************************
他爱了她很多年,想忘也忘不了,春风再美也比不过她的笑,她是他心中永远缠绕的希冀。忍不住的希冀,他无法控制,其实,明知道,她的离开是清醒,是坚决,是无可挽回,却偏偏要骗自己,是她捉弄我,是命运在开玩笑……再深情的表白,再无奈的喟叹,她都不会听见,不会回头,却偏偏还要在最后,不死心的再问一句 “现在说再见,会不会太早?”你现在这样决绝,也许,以后会后悔呢?都是说给痴人自己听的梦话。
这首歌,让我想到钝刀子割肉,不像锋利的快刀那样,一刀下去,血热了,心冷了,爱情消散了。它是心里永远的痛,永远在心上一刀一刀地磨着,你看不到血,你只会痛到慢慢忘记了什么叫痛,慢慢开始微笑地告诉自己不痛,慢慢又重新有了不切实际的希望,慢慢明白原来这就是生活。
李宗盛的另一首我很喜欢的歌,是他写给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我非常愿意相信这是一首定情之作,林忆莲就是被它感动方才下嫁,两人会像这首歌所唱的那样,一起相守到白头。但残酷的事实是,李宗盛在他们婚后不久,就恋上了自己的助理,导致两人离婚。《鬼迷心窍》+《至少还有你》=幻灭,竟然!!也许天才的感情就是这样,来的轰轰烈烈,去的也一样平平淡淡,他是真的爱,真的痛,他心里也许是真的希冀那个她能重回他怀抱,也真的愿意试着与她一起白头到老。但是,这一切宁静的诱惑,都抵不上感官新鲜的刺激。他需要新的爱情,新的感动,面对旧人和平稳的生活,他无法继续创作。
在我看来,不是不悲哀的。当然,于他未必吧。就像很多人喜欢的生活那样,夜夜笙歌,每次身边的女友都不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看着,一边或许暗暗羡慕着,嫉妒着,一边却又在想着他浪子回头时却众叛亲离的孤独场景而提前先可怜他们一把……呵呵,谁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又有谁能说别人一定不快乐?人生如戏,演好自己的角色就不错了,管人家沧海桑田。
《风继续吹》是哥哥的成名作,也是他风格最好的体现者。哥哥的歌,和他的人一样,永远是那样沉静忧郁。淡淡的悲伤和无奈,他好像早已经看透了这个世界。很多时候,看他演过的那些电影,我忽然会有错觉,好像他的灵魂和躯体分离了一样,躯体在演着这些角色,但灵魂已经超脱了角色,也挣脱了自己,浮在上空,看着这芸芸众生。所以当他所饰演的角色透过银幕直直地看向我时,我看到的是一片深黑的洞悉和悲悯,那张脸上,是一片恍惚的迷惘。他似乎永远在过着别人的生活,演着别人的悲欢离合。他的歌,快乐的基调下是浓浓的沉静(Love Like Magic),感伤时更是让人在忧郁里陷得无法自拔(阿飞正传之何去何从)。究竟怎样的他,才是真正的他?有没有人,曾经见过?
人海中
看尽寻寻觅觅
疲惫是我的心
失落是我的情
人生
总是聚散匆匆
白天淡淡相逢
夜里轻轻相拥
我的心
是寂寞是孤寂
我的爱
是迷惘无所寄
黑夜中
寻觅一些感动
不知何去何从
不知何去何从
我的情
来又去谁在意
我的梦
去又来无所倚
黑夜中
寻觅一些感动
不知何时相逢
不知何时相逢
文/曹怀宁 2009.05.26
这两段时间里,我十有八九都是戴着耳机在睡觉,音乐只是起到隔绝嘈杂的催眠作用。
极少数清醒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和朋友聊天,很少有像今天这样,静静地看着窗外,听音乐。
在我的手机音乐里,有一个播放列表,叫“最喜欢听的”。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列表,我经常性的会down下来整张的专辑,听过一遍后将我最喜欢的几首挑出来放进这个文件夹里,剩下的被我删掉,或者遗忘。
之前,能进这个文件夹的,大部分是时下的新歌,听熟了,是为了要去KTV炫的。但最近一年来,我发现,这个文件夹里的歌,开始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要么是最新的,要么是非常老的。
今天下班路上,攫住我的就是一支老歌:《鬼迷心窍》。随着它一遍遍的重复播放,我的视线在窗外街景上失去焦距,一幕幕错乱的往事在心里疯狂地交织。
我想起六年级时刚开始听歌,疯狂地喜欢当时已经解散了小虎队。跟着妈妈上街,第一次鼓起勇气跟妈妈说,我想买磁带。到了当时的音像店,还是大柜台玻璃台面后面站营业员那种,我怯怯地问“有没有小虎队的《庸人自扰》?”那个营业员面无表情地递给我一盒卡带----它现在还躺在我童年的宝库里----小虎队的《庸人自扰》。
当时听歌都是用卡带机,我就是跟着卡带机里放出来的略有些失真的歌声,一遍遍开始学唱歌的。后来,为了听到时下最新的歌,我开始听广播,记忆最深的是当时周日中午12点在89.3兆赫准时开始的原创音乐排行榜,非常多经典的老歌,像王菲的《流星》,张国荣的《红》等等,都是从里面听来的。真的很佩服当时的自己,一首歌只能上榜六周,就是在那六周里,一周听一遍,有些歌,就这样记了一辈子,现在闭着眼睛,都还能把歌词一字不落地唱下来。
后来,上了高中,我用自己省下来的零花钱,买了自己的第一台MP3。在当时,MP3最大的容量还只有64M,是个稀罕的东西。用两个七号电池驱动的它在我的手中耗电量惊人,我曾经一天就听完一套电池,抽屉里堆着的全是废电池,妈妈还因此担心电池发霉会影响我的身体。虽然后来很快换成了充电的MP3,容量也变成了512M,但原来那个MP3,已经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是它,实现了我一遍又一遍不停顿地听一首歌的梦想。一直到现在,我还会在非常喜欢一首歌时,一直反复地听它几十遍。
在当时,遇到了自己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朋友。高三的生活紧张而又无趣,两个人能做的,除了一起放学回家,就是在一起听歌,特别喜欢的是抄下喜欢的歌词拿给对方看,或者唱给对方听。我记得,是他让我对《Right Here Waiting》有了新的理解,并由《Hotel California》知道了Eagles。而对于我而言,以后每次唱《后来》,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不知道是叫做怀念还是尴尬的感觉。所以,我很少唱《后来》,一唱第一句“栀子花,白花瓣,落在我蓝色白褶裙上……”我就会有一种时空颠倒的错乱感,啼笑皆非。
在上大学之前,我虽然喜欢唱歌,但却从来没有在很多人面前唱过歌,更不要提去KTV。因为我本身的嗓子比较高,以前没练过时,几乎是完全低不下去的。我大学时第一次去KTV,我一开口唱歌,大家就是一阵喧哗,因为我起的KEY实在是太高了。记得有一次,我的舍友们在讨论真声和假声的区别,我听了半天,也不明白按她们的说法,真音和假音到底怎么样区别。于是我就问了句:“那我什么时候是假声啊?”我那个舍友看了我一眼说:“你永远都是假声!”我当场就汗了下来。
至今,我也不知道她的说法是不是对的,但这已经不在重要。现在的我,低能低的下来,高的更没问题,已经达到了自娱自乐的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我很满意。
在大学之前,喜欢一首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曲子。可能因为从小学钢琴的缘故,我对于音乐很敏感,一首曲子听上两遍,调子就能哼个八九不离十。但在遇到第二个男朋友后,我才开始注意并且欣赏歌曲的词。记得他当时骗我说他歌唱得很好,但当我们到了KTV,他唱出他所谓的成名曲《黄昏》时,我简直是目瞪口呆。音不准,节拍跟不上,我又不好说什么打击他的话,只好讪讪的不说话。他可能也自知唱得不怎么样,后来就向我潜心求教。他虽然歌唱得不太行,但却很注意看歌词。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开始把歌词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
现在想起来,以前之所以不听歌词,是因为,我真的还没有欣赏它的能力。有些歌词的个中三味,只有身历其情的人,才会明白,才能体谅。
和他在一起的那两年,我们在一起听了很多歌,也学唱了不少。《十年》,《勇气》,《黄昏》,《无条件为你》,都是那个时候我们一起唱的。后来,我们分手时,最后一次去了KTV,他请我再唱唱以前的那些歌。当我再唱起《无条件为你》时,他一边抽着烟,一边苦笑。看着那歌词,我也觉得是莫大的讽刺。曾经无条件相爱的人,现在决然地要离开,还唱着这样的歌,没有比这个更可笑的事了。他在这首歌的间隙,再一次要求我留下来,而我,切了歌,断了情。这两年里,他学好了唱歌,但我,已经不再听他唱了。
似乎我的每一段感情,都伴随着一些歌。而这些歌,往往会随着这段感情一起埋葬。
遇到现在的老公,他是唱着《比我幸福》走到身边的,和女友闹分手的他,与和男友闹分手的我,简直是两个聚在一起的倒霉蛋。他唱《比我幸福》唱得触动不已,我却唱着《月光》试图想引开他受伤的记忆。后来,他跟我说,《比我幸福》营造出来的深情悲伤的好男人形象被我可爱的《月光》给毁得一塌糊涂,把他气得简直要死过去。而早已经看透他本性的我,却笑得几乎快要死过去。
他就是喜欢这样,在生活中玩一些偶像剧的桥段,戏虽然假,情却真,我很喜欢,也很享受。
有了幸福,体味起以前的痛苦,也多了很多客观且深刻的感觉。现在我已经明白,大多数女人,一生中可能都会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经历一段让人刻骨铭心的生活,然后再让它像逝水一般随年华流去。人就是在这样流水的冲刷下,受伤了,圆滑了,懂了。然后对着浪潮退去后的那片空空的沙滩,不时惊喜地发现一些贝壳,露出释然的微笑,在贝壳发出的海潮声中离开沙滩,相见不如怀念。
以前听歌,最喜欢那些能反映自己心境的歌,在KTV里唱出来,有时甚至会哽咽。但尘埃落定后的我,对于听到的歌,更多的是用了客观的欣赏,理性的喜欢,回忆的迷恋。比如我现在喜欢陈绮贞的《小步舞曲》,它让我想起了我梦一般不真实的大学时期;我喜欢雷光夏的《海上花》,它让我像走进一个自己最最迷恋的幻境一般不可自拔;我喜欢李宗盛的《鬼迷心窍》,它让我给自己讲了一个无望男人的守望故事。
“最喜欢的”列表里,最近新出现的老歌,一首《鬼迷心窍》,一首《风继续吹》,都是我已经听过几十遍的。之所以喜欢《鬼迷心窍》,一是被李宗盛不带任何修饰的低哑嗓音所吸引,二是为他那浅显直白却直指人心的歌词所击中,可以说,我从来没有听过那样绝望的歌。其实,我相信很多人会觉得很奇怪,因为有很多歌词里的惨痛和绝望是让人触目惊心的,生啊死啊,血啊泪啊,痛啊伤啊,满纸辛酸,一言难尽。但我却在听到《鬼迷心窍》后,很不厚道地把一船歌都打翻,独独只爱它一个。没办法,我就是这么偏执。呵呵,把歌词先摘抄下。
*******************歌词的分割线************************************************
曾经真的以为人生就这样了
平静的心拒绝再有浪潮
斩了千次的情丝却断不了
百转千折它将我围绕
有人问我你究竟是那里好
这麽多年我还忘不了
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
没见过你的人不会明了
是鬼迷了心窍也好
是前世的因缘也好
然而这一切已不再重要
如果你能够重回我怀抱
是命运的安排也好
是你存心的捉弄也好
然而这一切也不再重要
我愿意随你到天涯海角
虽然岁月总是匆匆的催人老
虽然情爱总是让人烦恼
虽然未来如何不能知道
现在说再见会不会太早
****************************我割!*****************************************
他爱了她很多年,想忘也忘不了,春风再美也比不过她的笑,她是他心中永远缠绕的希冀。忍不住的希冀,他无法控制,其实,明知道,她的离开是清醒,是坚决,是无可挽回,却偏偏要骗自己,是她捉弄我,是命运在开玩笑……再深情的表白,再无奈的喟叹,她都不会听见,不会回头,却偏偏还要在最后,不死心的再问一句 “现在说再见,会不会太早?”你现在这样决绝,也许,以后会后悔呢?都是说给痴人自己听的梦话。
这首歌,让我想到钝刀子割肉,不像锋利的快刀那样,一刀下去,血热了,心冷了,爱情消散了。它是心里永远的痛,永远在心上一刀一刀地磨着,你看不到血,你只会痛到慢慢忘记了什么叫痛,慢慢开始微笑地告诉自己不痛,慢慢又重新有了不切实际的希望,慢慢明白原来这就是生活。
李宗盛的另一首我很喜欢的歌,是他写给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我非常愿意相信这是一首定情之作,林忆莲就是被它感动方才下嫁,两人会像这首歌所唱的那样,一起相守到白头。但残酷的事实是,李宗盛在他们婚后不久,就恋上了自己的助理,导致两人离婚。《鬼迷心窍》+《至少还有你》=幻灭,竟然!!也许天才的感情就是这样,来的轰轰烈烈,去的也一样平平淡淡,他是真的爱,真的痛,他心里也许是真的希冀那个她能重回他怀抱,也真的愿意试着与她一起白头到老。但是,这一切宁静的诱惑,都抵不上感官新鲜的刺激。他需要新的爱情,新的感动,面对旧人和平稳的生活,他无法继续创作。
在我看来,不是不悲哀的。当然,于他未必吧。就像很多人喜欢的生活那样,夜夜笙歌,每次身边的女友都不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看着,一边或许暗暗羡慕着,嫉妒着,一边却又在想着他浪子回头时却众叛亲离的孤独场景而提前先可怜他们一把……呵呵,谁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又有谁能说别人一定不快乐?人生如戏,演好自己的角色就不错了,管人家沧海桑田。
《风继续吹》是哥哥的成名作,也是他风格最好的体现者。哥哥的歌,和他的人一样,永远是那样沉静忧郁。淡淡的悲伤和无奈,他好像早已经看透了这个世界。很多时候,看他演过的那些电影,我忽然会有错觉,好像他的灵魂和躯体分离了一样,躯体在演着这些角色,但灵魂已经超脱了角色,也挣脱了自己,浮在上空,看着这芸芸众生。所以当他所饰演的角色透过银幕直直地看向我时,我看到的是一片深黑的洞悉和悲悯,那张脸上,是一片恍惚的迷惘。他似乎永远在过着别人的生活,演着别人的悲欢离合。他的歌,快乐的基调下是浓浓的沉静(Love Like Magic),感伤时更是让人在忧郁里陷得无法自拔(阿飞正传之何去何从)。究竟怎样的他,才是真正的他?有没有人,曾经见过?
人海中
看尽寻寻觅觅
疲惫是我的心
失落是我的情
人生
总是聚散匆匆
白天淡淡相逢
夜里轻轻相拥
我的心
是寂寞是孤寂
我的爱
是迷惘无所寄
黑夜中
寻觅一些感动
不知何去何从
不知何去何从
我的情
来又去谁在意
我的梦
去又来无所倚
黑夜中
寻觅一些感动
不知何时相逢
不知何时相逢
文/曹怀宁 2009.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