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接触的《四季》的第一个版本

听这个版本还是在我高一的时候,一转眼我已经博四了。。。(暴露年龄鸟。。。)
虽说这样看起来我倒是像个对于古典乐有所研究的人了,但是实际上我很懒,对于业余的癖好,我是绝无习惯也无耐心去细心钻研的,尽管我爱他们爱得要他们陪葬。我有时也很暴躁于为什么我就不能出口成章一篇《爱乐》的乐评?
刚才上来一看,某位豆油短评道“跟independent rock似的”,连分儿都木有给。我的小心脏就在不停滴咬小手绢儿滴心头血啊。。。我怎么就没有这种感觉呢(因为你就是民乐。。。乐。。乐。)
事实上虽然时间一晃过了十年,我仍然只听过四个版本的《四季》,其中后三个都是在这几个月听的。第二个版本是Cal Performances 2012-13演出季请的波士顿某个据说已有百年历史的乐团演奏得。我不得不说这个版本相当不合我意。我这种基本没什么分辨力与审美眼光的都想吐血,其他各位想必。。。我认为罪魁祸首是那个第一小提琴,这位(来自于加拿大的)女士不仅真正的诠释出了维瓦尔第的ROCK底蕴,演奏时面部表情纠结,身体语言扭曲,只恨没有手空出来可以捶地了,甚至蹦起来了数次。而且让我不能忍受的是她在章节之间擅自加入了(也许是即兴的,也许是呕心沥血而成的)solo,这就唤起了我在看《红楼梦》时的感觉:读着读着觉得这书怎么不如原来好看了(原谅我我只会评价好看与否,好听与否),一看章节数,发现曹公已经仙逝了。
第三个版本是2013年5月25日国家大剧院的MUSICI的版本。听完这个稍嫌太赶的版本之后,我就去亚马逊下单了第四个版本——这个乐团1982年演奏得版本(这是我那会儿在亚马逊上能找到的最早的了,也许还可以翻出更早的版本)。不得不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在这里合适吗@_@),30年前的版本较之我听的现场与这个Pekka Kuusisto的版本在某些章节要明显的缓慢,但是我得说缓得甚得我心啊。这又唤起了我在听舒伯特的D960的两个不同版本时的感受:第一个版本是我从电驴上随便拖下来的Brendel的版本,然后这个版本迅速死于我从亚马逊买到的Richter的缓慢的版本的重创下。我似乎对凝缓庄重的诠释有特别的偏好,这样的演奏总能使我从大脑内的神经元到皮肤下的神经末梢成片的麻痹。
除了我不能忍受的第二版本之外,《四季》总是不令我失望地化身为自然之声,真与善与美的精华,使其所到之处清冽宁谧,使得北京也瞬间成为适宜人类生存的乐土。。。
虽说这样看起来我倒是像个对于古典乐有所研究的人了,但是实际上我很懒,对于业余的癖好,我是绝无习惯也无耐心去细心钻研的,尽管我爱他们爱得要他们陪葬。我有时也很暴躁于为什么我就不能出口成章一篇《爱乐》的乐评?
刚才上来一看,某位豆油短评道“跟independent rock似的”,连分儿都木有给。我的小心脏就在不停滴咬小手绢儿滴心头血啊。。。我怎么就没有这种感觉呢(因为你就是民乐。。。乐。。乐。)
事实上虽然时间一晃过了十年,我仍然只听过四个版本的《四季》,其中后三个都是在这几个月听的。第二个版本是Cal Performances 2012-13演出季请的波士顿某个据说已有百年历史的乐团演奏得。我不得不说这个版本相当不合我意。我这种基本没什么分辨力与审美眼光的都想吐血,其他各位想必。。。我认为罪魁祸首是那个第一小提琴,这位(来自于加拿大的)女士不仅真正的诠释出了维瓦尔第的ROCK底蕴,演奏时面部表情纠结,身体语言扭曲,只恨没有手空出来可以捶地了,甚至蹦起来了数次。而且让我不能忍受的是她在章节之间擅自加入了(也许是即兴的,也许是呕心沥血而成的)solo,这就唤起了我在看《红楼梦》时的感觉:读着读着觉得这书怎么不如原来好看了(原谅我我只会评价好看与否,好听与否),一看章节数,发现曹公已经仙逝了。
第三个版本是2013年5月25日国家大剧院的MUSICI的版本。听完这个稍嫌太赶的版本之后,我就去亚马逊下单了第四个版本——这个乐团1982年演奏得版本(这是我那会儿在亚马逊上能找到的最早的了,也许还可以翻出更早的版本)。不得不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在这里合适吗@_@),30年前的版本较之我听的现场与这个Pekka Kuusisto的版本在某些章节要明显的缓慢,但是我得说缓得甚得我心啊。这又唤起了我在听舒伯特的D960的两个不同版本时的感受:第一个版本是我从电驴上随便拖下来的Brendel的版本,然后这个版本迅速死于我从亚马逊买到的Richter的缓慢的版本的重创下。我似乎对凝缓庄重的诠释有特别的偏好,这样的演奏总能使我从大脑内的神经元到皮肤下的神经末梢成片的麻痹。
除了我不能忍受的第二版本之外,《四季》总是不令我失望地化身为自然之声,真与善与美的精华,使其所到之处清冽宁谧,使得北京也瞬间成为适宜人类生存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