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Kinky Boots荣获本届TONY最佳音乐剧之后
我想,哪怕我再看上八次,也仍然会在Nicola呼唤Charlie来看展台里她朝思暮想的红色高跟鞋,而站在Price & Son二楼办公室的小Charlie闻声匆匆跑下台阶的时候屏息凝视,因为我知道,他会被一个恰好从舞台左侧推过的鞋柜挡住去处,而当那个柜子移开时,迎向Nicola出现的将是—好吧,Stark Sands—我们俊朗可爱的,长大后的Charlie Price。
这大概是我唯一的剧透了。假如你在那里,便会明白我的感受: 第一次的出乎意外,和之后七次的翘首期待。
这大概是我的观剧经历里,最称得上是所谓“惊艳了时光”的出场方式。而且也因为“由真实事件改编”,这倏忽而过的十余年,莫名的平添了许多分量。这个真实事件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英国小镇鞋厂主为挽救家族产业放弃传统男鞋转而制作高跟长靴从而成功渡劫”,闲人如我还去对故事的背景进行了检索:Charlie的原型是43岁的Earls Barton的鞋厂主Steve Pateman, 在自家所从事的传统制鞋业受到大生产线出口的廉价鞋冲击之下寻获“缝隙市场”从而生产“有色情意味的长靴”。当然,彼时的Charlie还对今后一无所知。他站在那里,一派小镇青年的清新拘谨,为野心勃勃的未婚妻(Nicola,撇开她与Charlie的关系看的话,颇有几分嘉莉妹妹的特点)提出的条件为难犹豫,背后好像真的有在一个满是牧牛场和鞣皮的工业小镇渡过的几千个日日夜夜。
他,也就是Stark的第一句台词是“A tad posh for life in Northampton, wouldn’t you say? ”
非常可爱的英音。非常鲜明呈现的并非十分鲜明的性格。
Stark是个极好的演员,他的表演没有表演痕迹,而且表情控制得极好,每时每刻脸上都有一种传递情绪的神态,我倾向于将其归纳为超越真实的“真实“。Charlie的性格更像是个话剧舞台上的角色:他执意叛逆逃避父亲打算让他继承的工厂,却义无反顾地在父亲过世后承担起对为工厂倾注心力的朋友们的责任;他颇有信仰和骑士精神,却一意孤行地用自己的热情伤害他人;他敢于革新,潜意识里却仍怀有狭隘的成规偏见。
非常有趣的是,他的偏见只在社会上具有普遍性,在剧中却没有盲目的第三等思考者与他分享,即便是起初无法接受Lola存在的Don。Don的偏见仅仅局限于浅表,他认为男人女装是缺乏阳刚之气的表现,而Charlie实际上将异装癖视作需要矫正的病态。
所以Kinky Boots的主要戏剧冲突归根结底并不是Lola Vs. The World,而是Charlie Vs. Lola & Others。Charlie的成长与觉醒,使这出戏的意义显然不仅仅是用漂亮妖冶的“天使们”娱人耳目这么简单。虽然Charlie和Lola都因此而重获新生。
Lola,相较于Charlie的平凡,在戏里戏外都是非凡的存在,有成为icon甚至-ism的可能(所以Billy Porter的这个TONY奖从开始就是注定的,注定的)。于剧情架构,Charlie是主角,他则是灵魂,是剧名上那个妖娆的K,穿着过膝亮红色长靴的双腿构成的K,像纳撒尼尔的红字,象征热烈的激情与危险的禁忌。于人物塑造他岂止是Ginger Rogers和Fred Astire的结合,有时简直有些Oscar Wilde的腔调,风趣而乖张。
刚才说到Charlie的原型先生,出人意料的是,他在采访中对他惊世骇俗的灵感的来源只字未提。所以Lola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仍然是个谜团,因此也就保证了极大的创作空间。似乎编剧Harvey Fierstein和Lola的扮演者Billy Porter在Lola的性取向上出现了分歧。倘若Lola直,那么他的异装便是不得已的表现欲,若弯,如Billy强调的,便是内在身份认同的外化。我个人比较认同Billy结合了个人经历提出的后者,无论如何,Lola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喜剧角色。Not My Father’s Son,唯一一首Lola穿着男装唱的solo, 是如此令人心酸的自我剖白。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听到那句“And I fin’lly turned around, to see that I could just be me”就哭了,我认可BP的表演大概也就从这一瞬间开始,他把Lola的彷徨一丝不剩地全部用声音同语气传递出来了,如此震撼人心。(顺便说Don的扮演者的台词功底也十分出众。他接过Lola的纸条,念出“Accept someone for who they are.”的语气和节奏居然达成了一种微妙的虐感让人内心酸楚,很厉害。)
我的观剧时间跨度从观众显然LGBT人群居多(也许有夸张手法,但场面真的很夸张)反应异常热烈但rush ticket几乎无人问津的preview前期到13项提名观众构成趋于正常平衡一票难求的前Tony时期,观众反映热烈的点几经变化,但几乎没有人能在Raise You Up和Just Be仍能端坐不动。大家都觉得这场米兰时装周上Price & Simon的嘉年华是诸多坎坷之后最好的结局,不必在此时追问以后。纵然在“真实事件”中“Charlie”的Kinky Boots在两年后便因一家美国大型公司对“缝隙市场”的廉价出口入侵而停止了生产。不过对于舞台来说,后来并不重要。像Stark说的,记住他们想传达的讯息就好了。
Step 1 Pursue the truth.
Step 2 Learn something new.
Step 3 Accept yourself and you’ll accept others too.
Step 4 Let love shine.
Step 5 Let pride be your guide.
Step 6 You change the world when you change your mind.
纵然没有能改变世界的智慧,改变自己,某种程度上,也能改变世界。
这大概是我唯一的剧透了。假如你在那里,便会明白我的感受: 第一次的出乎意外,和之后七次的翘首期待。
这大概是我的观剧经历里,最称得上是所谓“惊艳了时光”的出场方式。而且也因为“由真实事件改编”,这倏忽而过的十余年,莫名的平添了许多分量。这个真实事件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英国小镇鞋厂主为挽救家族产业放弃传统男鞋转而制作高跟长靴从而成功渡劫”,闲人如我还去对故事的背景进行了检索:Charlie的原型是43岁的Earls Barton的鞋厂主Steve Pateman, 在自家所从事的传统制鞋业受到大生产线出口的廉价鞋冲击之下寻获“缝隙市场”从而生产“有色情意味的长靴”。当然,彼时的Charlie还对今后一无所知。他站在那里,一派小镇青年的清新拘谨,为野心勃勃的未婚妻(Nicola,撇开她与Charlie的关系看的话,颇有几分嘉莉妹妹的特点)提出的条件为难犹豫,背后好像真的有在一个满是牧牛场和鞣皮的工业小镇渡过的几千个日日夜夜。
他,也就是Stark的第一句台词是“A tad posh for life in Northampton, wouldn’t you say? ”
非常可爱的英音。非常鲜明呈现的并非十分鲜明的性格。
Stark是个极好的演员,他的表演没有表演痕迹,而且表情控制得极好,每时每刻脸上都有一种传递情绪的神态,我倾向于将其归纳为超越真实的“真实“。Charlie的性格更像是个话剧舞台上的角色:他执意叛逆逃避父亲打算让他继承的工厂,却义无反顾地在父亲过世后承担起对为工厂倾注心力的朋友们的责任;他颇有信仰和骑士精神,却一意孤行地用自己的热情伤害他人;他敢于革新,潜意识里却仍怀有狭隘的成规偏见。
非常有趣的是,他的偏见只在社会上具有普遍性,在剧中却没有盲目的第三等思考者与他分享,即便是起初无法接受Lola存在的Don。Don的偏见仅仅局限于浅表,他认为男人女装是缺乏阳刚之气的表现,而Charlie实际上将异装癖视作需要矫正的病态。
所以Kinky Boots的主要戏剧冲突归根结底并不是Lola Vs. The World,而是Charlie Vs. Lola & Others。Charlie的成长与觉醒,使这出戏的意义显然不仅仅是用漂亮妖冶的“天使们”娱人耳目这么简单。虽然Charlie和Lola都因此而重获新生。
Lola,相较于Charlie的平凡,在戏里戏外都是非凡的存在,有成为icon甚至-ism的可能(所以Billy Porter的这个TONY奖从开始就是注定的,注定的)。于剧情架构,Charlie是主角,他则是灵魂,是剧名上那个妖娆的K,穿着过膝亮红色长靴的双腿构成的K,像纳撒尼尔的红字,象征热烈的激情与危险的禁忌。于人物塑造他岂止是Ginger Rogers和Fred Astire的结合,有时简直有些Oscar Wilde的腔调,风趣而乖张。
刚才说到Charlie的原型先生,出人意料的是,他在采访中对他惊世骇俗的灵感的来源只字未提。所以Lola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仍然是个谜团,因此也就保证了极大的创作空间。似乎编剧Harvey Fierstein和Lola的扮演者Billy Porter在Lola的性取向上出现了分歧。倘若Lola直,那么他的异装便是不得已的表现欲,若弯,如Billy强调的,便是内在身份认同的外化。我个人比较认同Billy结合了个人经历提出的后者,无论如何,Lola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喜剧角色。Not My Father’s Son,唯一一首Lola穿着男装唱的solo, 是如此令人心酸的自我剖白。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听到那句“And I fin’lly turned around, to see that I could just be me”就哭了,我认可BP的表演大概也就从这一瞬间开始,他把Lola的彷徨一丝不剩地全部用声音同语气传递出来了,如此震撼人心。(顺便说Don的扮演者的台词功底也十分出众。他接过Lola的纸条,念出“Accept someone for who they are.”的语气和节奏居然达成了一种微妙的虐感让人内心酸楚,很厉害。)
我的观剧时间跨度从观众显然LGBT人群居多(也许有夸张手法,但场面真的很夸张)反应异常热烈但rush ticket几乎无人问津的preview前期到13项提名观众构成趋于正常平衡一票难求的前Tony时期,观众反映热烈的点几经变化,但几乎没有人能在Raise You Up和Just Be仍能端坐不动。大家都觉得这场米兰时装周上Price & Simon的嘉年华是诸多坎坷之后最好的结局,不必在此时追问以后。纵然在“真实事件”中“Charlie”的Kinky Boots在两年后便因一家美国大型公司对“缝隙市场”的廉价出口入侵而停止了生产。不过对于舞台来说,后来并不重要。像Stark说的,记住他们想传达的讯息就好了。
Step 1 Pursue the truth.
Step 2 Learn something new.
Step 3 Accept yourself and you’ll accept others too.
Step 4 Let love shine.
Step 5 Let pride be your guide.
Step 6 You change the world when you change your mind.
纵然没有能改变世界的智慧,改变自己,某种程度上,也能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