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没特色当特色
对于Olivia Ong发行中文专辑这件事一直就报以一种迟疑的态度,总觉得她是不应该去趟这一浑水,实在是没有意义,这种吃力不讨好还容易砸招牌的事情还是不碰为妙。奈何她在华人地区的知名度与日俱增,奈何早前一首《如燕》唱得让人心醉,往好的方面说,唱片公司也是惜才,又怎么舍得让这一把本来就能唱华语歌曲的好声音只在日本独美,于是才把她带进了华语音乐圈子;往不好的方面说,唱片公司是不忘记任何可以圈钱的机会,只要有市场潜力,只要有发展,就要物尽其用。
不管是好是坏,Olivia Ong反正也已经踩了一脚的水,这是事实。她的国语专辑其实也不能说不好,只是有感与她自己越走越远,这应该还是与幕后制作团队的打造有关吧。从上一张《Romance》以及这张《等等》来看,幕后团队是既是有意保留Olivia Ong的固有气质、特色,又想区别Olivia Ong在日本擅长的Bassanova的风格路线。若从极致性上来说,其实从前在日本发展的Olivia Ong已经算是将其个人音乐最大的魅力无限放大,Olivia Ong的音乐魅力无不就是清新、舒服、自在,而这些正是借着Bassanova的风格才是相得益彰地表现出来。Olivia Ong身上还有没有别的发挥潜质,这个不好说,只是就目前来说,演唱Bassanova的Olivia Ong才是最让Olivia Ong如鱼得水。
把Olivia Ong搬进华语音乐圈该怎么走?这本不是难题,只是若是想要区别从前的路子,这就不太容易。不过,对于擅于包装的华研国际来说,这又不是太难,听一听《Romance》,再听一听《等等》,其实大抵上也了解唱片公司打的是什么算盘。唱片公司的算盘打得很响,这种保留特色又要不一样的效果靠的就是流行加清新再加文艺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正正又是这个公司最拿手的好戏,于是套用在Olivia Ong的确很奏效,不过却也让Olivia Ong离自己更远。如果说《Romance》在打造上还有一些保留,保留了Olivia Ong初期音乐气质的味道,那么来到的《等等》专辑的时候,制作团队真是放开来做,仿若就有一种要把Olivia Ong改头换面的决心。而这种改头换面靠的就是加大流行的力度,把Olivia Ong往流行的康庄大道上推。
《等等》专辑绝对是流行的范儿,在某个角度上来说毫无任何个性、态度而言,尽管专辑在宣传上打出了一种叫做“度假音乐”的主题。这个主题看似很有针对性,实则很泛泛,关键在于所谓“度假音乐”也并没有太苛刻标准,基本上只要轻松、自在、惬意都能被归属,那么这种大范畴的特色定位就显得有点虚。当然从某个角度出发,这种轻松、自在的音乐风格是适合Olivia Ong,只是于此同时流行性也很突出,于是听专辑中的许多歌曲《等等》、《同化》等不少作品的确有一种很舒服的感受,只是之于却难以找到什么所谓的特色,毕竟风格从简的处理以及流行性的突出反而降低了作品本身的辨识度,换句话来说,Olivia Ong并没有能通过这些作品展现出自己的优势,而不客气地说,这些歌曲其实换做谁来演唱又不可以?
不过,《等等》又并不是一张纯粹的“度假音乐”专辑,若是一整张都是这种没有特色的作品,《等等》势必更会模糊一片,因此专辑其实也在强调风格的多元,元素的多变,是用拉丁、摇滚、中国风这些特色增强专辑的记忆点,同时也算是对Olivia Ong多方面音乐潜能的一种挖掘。从效果上来说,《我在想》、《对了,我错了》的摇滚,《大不了》的拉丁这些风格的作品让Olivia Ong的音乐的确很新鲜,并且她在驾驭上也没有太多可挑剔的地方,特别是对摇滚作品的诠释,比较意外的是Olivia Ong平日感觉上比较单薄、轻柔的嗓音演绎起摇滚是具有如此强大的力度及厚度。的确,这些多元素作品的融入让《等等》专辑不至于浆糊成一团,好歹也还是有了记忆点,只是于此同时也让《等等》专辑沦为标准化的流行商业作品——模式上、特色上又与常规的流行专辑有什么不同?甚至还不如《Romance》更有指向性。且不要说这张专辑的歌词内容还保留了清新、文艺的色彩,只是这这一份清新、文艺也不足以改变专辑整体流行范儿的事实。此外,也正是因为风格的多样,元素的多元继而让整张专辑多少又失去了焦点,所谓的“度假音乐”这个主题就变成了有的或是没的般地存在。
《等等》专辑想要表现的东西其实不少。既想用所谓的“度假音乐”表现出Olivia Ong固有的气质特色,同时也想表现出她与从前不一样的地方,更想展现出她在风格驾驭上的多样性,当然也不忘向商业献媚。于是当什么都想表现到时候,什么都没能得到很好的表现,所有的特色都变得没有特色,所有的焦点都不是焦点,于是《等等》就成了一张把没有特色当作特色来打造的常规流行专辑。
不管是好是坏,Olivia Ong反正也已经踩了一脚的水,这是事实。她的国语专辑其实也不能说不好,只是有感与她自己越走越远,这应该还是与幕后制作团队的打造有关吧。从上一张《Romance》以及这张《等等》来看,幕后团队是既是有意保留Olivia Ong的固有气质、特色,又想区别Olivia Ong在日本擅长的Bassanova的风格路线。若从极致性上来说,其实从前在日本发展的Olivia Ong已经算是将其个人音乐最大的魅力无限放大,Olivia Ong的音乐魅力无不就是清新、舒服、自在,而这些正是借着Bassanova的风格才是相得益彰地表现出来。Olivia Ong身上还有没有别的发挥潜质,这个不好说,只是就目前来说,演唱Bassanova的Olivia Ong才是最让Olivia Ong如鱼得水。
把Olivia Ong搬进华语音乐圈该怎么走?这本不是难题,只是若是想要区别从前的路子,这就不太容易。不过,对于擅于包装的华研国际来说,这又不是太难,听一听《Romance》,再听一听《等等》,其实大抵上也了解唱片公司打的是什么算盘。唱片公司的算盘打得很响,这种保留特色又要不一样的效果靠的就是流行加清新再加文艺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正正又是这个公司最拿手的好戏,于是套用在Olivia Ong的确很奏效,不过却也让Olivia Ong离自己更远。如果说《Romance》在打造上还有一些保留,保留了Olivia Ong初期音乐气质的味道,那么来到的《等等》专辑的时候,制作团队真是放开来做,仿若就有一种要把Olivia Ong改头换面的决心。而这种改头换面靠的就是加大流行的力度,把Olivia Ong往流行的康庄大道上推。
《等等》专辑绝对是流行的范儿,在某个角度上来说毫无任何个性、态度而言,尽管专辑在宣传上打出了一种叫做“度假音乐”的主题。这个主题看似很有针对性,实则很泛泛,关键在于所谓“度假音乐”也并没有太苛刻标准,基本上只要轻松、自在、惬意都能被归属,那么这种大范畴的特色定位就显得有点虚。当然从某个角度出发,这种轻松、自在的音乐风格是适合Olivia Ong,只是于此同时流行性也很突出,于是听专辑中的许多歌曲《等等》、《同化》等不少作品的确有一种很舒服的感受,只是之于却难以找到什么所谓的特色,毕竟风格从简的处理以及流行性的突出反而降低了作品本身的辨识度,换句话来说,Olivia Ong并没有能通过这些作品展现出自己的优势,而不客气地说,这些歌曲其实换做谁来演唱又不可以?
不过,《等等》又并不是一张纯粹的“度假音乐”专辑,若是一整张都是这种没有特色的作品,《等等》势必更会模糊一片,因此专辑其实也在强调风格的多元,元素的多变,是用拉丁、摇滚、中国风这些特色增强专辑的记忆点,同时也算是对Olivia Ong多方面音乐潜能的一种挖掘。从效果上来说,《我在想》、《对了,我错了》的摇滚,《大不了》的拉丁这些风格的作品让Olivia Ong的音乐的确很新鲜,并且她在驾驭上也没有太多可挑剔的地方,特别是对摇滚作品的诠释,比较意外的是Olivia Ong平日感觉上比较单薄、轻柔的嗓音演绎起摇滚是具有如此强大的力度及厚度。的确,这些多元素作品的融入让《等等》专辑不至于浆糊成一团,好歹也还是有了记忆点,只是于此同时也让《等等》专辑沦为标准化的流行商业作品——模式上、特色上又与常规的流行专辑有什么不同?甚至还不如《Romance》更有指向性。且不要说这张专辑的歌词内容还保留了清新、文艺的色彩,只是这这一份清新、文艺也不足以改变专辑整体流行范儿的事实。此外,也正是因为风格的多样,元素的多元继而让整张专辑多少又失去了焦点,所谓的“度假音乐”这个主题就变成了有的或是没的般地存在。
《等等》专辑想要表现的东西其实不少。既想用所谓的“度假音乐”表现出Olivia Ong固有的气质特色,同时也想表现出她与从前不一样的地方,更想展现出她在风格驾驭上的多样性,当然也不忘向商业献媚。于是当什么都想表现到时候,什么都没能得到很好的表现,所有的特色都变得没有特色,所有的焦点都不是焦点,于是《等等》就成了一张把没有特色当作特色来打造的常规流行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