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zka乐队:这样的音乐你们觉得好不好玩?
![](https://img9.doubanio.com/icon/u3588884-5.jpg)
Matzka乐队
“这样的音乐你们觉得好不好玩?”
[ 我们所知的原住民歌手,早期的李翰祥,到九十年代走红的张惠妹,再到后来成名的胡德夫、陈建年、巴奈等,其实做的都是以“悲伤”为主调的歌曲,而Matzka乐队则是奔放的、欢快的,且以他们的诙谐直接最为醒目,同样是原住民出身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气息。这支由台东四个年轻人组成的原住民乐队,2007年组队,目前已发行《Matzka》、《089》两张专辑,并获得了2009年贡寮海洋音乐大赏冠军,2011年台湾金曲奖最佳乐团等多项大奖。 ]
一、玛斯卡的姑姑
那时候他还很小,和部落里的很多年轻女孩们一样,玛斯卡记得姑姑早早就离开部落出去谋生。没有其他的技能,她就去夜场驻唱,很快挣到很多钱,回来时满面春风,一袭新衣像电视里的城里人一样。玛斯卡看过姑姑驻唱,那已经是到后来回国的事,他根据这段记忆写下了那首“古拉莉”,歌名直接取自其妈妈的名字,似乎这就是他对那一代阿姨辈人的整体印象:
她的生活就像电影明星 一拿麦克风就会让男人着迷
灯光下 舞台上 摆弄石榴裙
多少人 抛了家 不顾妻和子
散了钱 只为听她哼唱一首 拉丁小曲
姑姑的晚年颇为凄冷,“你赚那么多钱,然后花一样多,等老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就其实也很孤单的。”
同样是把唱歌当作职业,玛斯卡的经历跟这些阿姨辈们又有很大的不同:他去台北上大学,毕业后就留下来奋斗,决心做音乐,组乐队获奖签约唱片公司,很快进入娱乐圈,一路摸爬滚打到现在。如果追溯他的少年时期,似乎看不出日后会成为歌手的迹象。那时候他对音乐也没有太多的概念,只记得上国小的时候正在风行小虎队,谁要是会跳热舞就很拉风,大家都会唱《青苹果乐园》;隐约记得爸爸在车上放过崔健的《一无所有》,但真正认识到这位音乐人的厉害,则是后来真正做音乐的时候。国中的时候喜欢徐怀钰、苏慧伦,因为她们既可爱又漂亮。让玛斯卡真正掏钱买第一张唱片的,是到国三的时候,在唱片店里看到一张国外的饶舌卡带,封面吸引了他。即使提起来对这位歌手的名字仍颇为模糊,只记得“她老公不是也MC(饶舌)的”。
现在回想起来,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还是归功于部落长大的环境,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国小的老师,教他唱排湾族古调,也接触了很多原住民的音乐。他从来没有学过唱歌,“因为身边的人都没有在学唱歌,反而学唱歌会变得很奇怪。”
接着他开始跳舞,留脏辫,真正有那么点走上音乐之路的意思的时候,已经是到了大二。一块跳舞的很多玩伴去当兵了,舞队不得不解散。他翘课不知道去哪里,刚好吉他社有个办公室,有沙发,有电视机,可以在那里待着。这样慢慢地,就开始学起了吉他。
和Matzka乐队的其他三名成员一样,玛斯卡毕业后也当过一段驻场歌手,唱一些“COPY歌”,后来唱得没意思了就开始自己的创作。2008年,玛斯卡把自己的原创歌曲送到一个音乐奖项参赛。这是他跨出的第一步,也正是这个契机,这位原名宋唯农的小伙把名字改成玛斯卡——即乐队Matzka现在的中文名,乐队就此成立。
二、为比赛组建的乐队
虽然同样是来自台东的原住民,不过玛斯卡和鼓手阿胜的相识则是借助网络,他们在见面前根本不知道对方是同乡人。面对一台电脑,畅谈音乐,志趣相投,更为要紧的是彼此都以为自己是在泡妞,“那时候泡妞第一啊。那时候你说做音乐,你骗谁啊。”由于结果与理想反差太大,在麦当劳见面的俩人只好结伴买醉。玛斯卡也就此找到了他的第一个音乐伙伴。
阿胜看到玛斯卡留的脏辫,觉得很帅,所以自己也去曾做过这样的发型。不过他的那个脏辫是接的,留了一段时间,觉得像自己这样的急性子不太适合,特别是洗完头发慢干让他抓狂,终于就剃成现在这样的短平头,“这样比较舒服”。简历介绍上阿胜一栏被标明已婚,有两个女儿,有些歌迷因此把他叫作“阿胜把拔”。
他最早的启蒙音乐来自李宗盛、陈升,觉得“和一般流行的不大一样”,谈起自己所属的卑南族和排湾族的区别,认为“他们那边就是饶舌的”。
相比阿胜和玛斯卡,阿辉和阿修则岁数小一些。阿辉也是一路乱听过来,他说自己以前听的都是“现在年轻人都听的音乐,像周杰伦、陶哲、王力宏”,还在部落的时候,阿辉在当地教会里学会了吉他。上了国中,发现玩乐队毕竟比较帅,而且身边女孩子多,就开始组团玩乐队。与其初衷不同的是,做乐队后让他打开了另外一条道路,使他知道音乐不仅仅是“线上的”那些明星歌手,也开始接触一些地下音乐,西方摇滚乐。虽然在专辑里阿辉的吉他弹奏得很炫,但看他平时的宣传照,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一脸端庄正经,又给人以故作严肃的表情,不禁使人忍俊不禁。
他说话的时候也是这样带有“严肃”的调调,向我介绍台东的Live House,觉得自从有了这个场地,“对当地的音乐有很大的发展”。台东很早就有这样的平台,只不过中间出现断层,到他们这一批乐手的时候就只好跑到台北发展。直到近年来重新有了“台北的The Wall、河岸留言那样的地方”可以让新乐队展示自己。
提起鼓手阿修,则好像他身上的某种特质能够激发出喜剧效果似的,甚至关于他如何加入乐队的说法也变得难辨真假。这也许是一想到要说阿修,乐队其他人就自然而然会添油加醋把他的经历变得好笑:当初乐队已经齐了三人,就差一位贝斯手,苦于找不到,他们想出一招,就是像招聘启事那样贴个通告,结果真的有人前来应聘,经过一番面试之后,阿修就这样获得了这份工作。去中南美洲巡演遇到的一件糗事,也总会被乐队拿出来说笑。
话题本来是要谈中南美洲和台东生活的差别,刚开始玛斯卡还正经地聊起那边生活步调一样很慢,接着岔开“那也就算了,其实人长得也很像,不对——”
“就很像”,阿修跟着应和。那时候他们刚下飞机,机场有一个队伍,是包工头不知从哪里载来的一些外籍打工仔,这当儿正协调他们上大巴。这位包工头看到阿修,指着他,对于他这样“掉队”感到特别气愤。在乐队今年内地巡演的发布会上,这则笑话被玛斯卡再度提出来,讲完后主持人坏坏地问阿修,“所以说,你要申辩吗,你要补一枪回来?”
“没有。”
“没有——!就认了对吧?”
“对。”
阿修说他国小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玩音乐,一路做过很多相关的工作,演唱会的事务,在家乡玩乐队,也去餐厅唱歌,最醒目的是给出殡队吹喇叭。因为和阿胜同乡,看到他们在外面做音乐,“会看到比较长一辈会有玩音乐,所以也想试试看”。
三、做音乐好听是最重要的
说到出殡队这件事,一旁的玛斯卡还不忘插上一句“他是孝男……哈哈”。这个说自己自从做音乐之后,就越长越胖变成现在这样子的主唱比较能说会道,受访基本由他来主说,有一阵就停下来,要其他人多讲讲,“快点,要练习!”不过其他人说的时候,他偶尔也会来一下插科打诨:阿辉正很严肃地介绍台东Live House对音乐发展的事,这时候就听他不露声色地“对,大家都在那边内斗这样”,接着很有情景感地补上一句“我要把你干掉!”
在台东的原住民部落,每年都会有丰年祭,相当于传统的春节,他们在这时候都会组织文艺表演,载歌载舞,盛大欢喜;我提到是不是也有少数民族那样小伙靓妹山歌对唱这样的事,玛斯卡一边“嗯”是这样的,一边“就是会对唱啊——你就贱啊,就喜欢贱。”他说着,还没等大家笑完就转道,“就即兴,通常这样子会变成一首歌,蛮多这样子的状况发生的。”
提起乐队最有人气的那首《一朵花》,玛斯卡还不免调侃大家都这么喜欢这首歌,说明“大家心地的都不好,只知道喜欢笑人家。”这是一首听起来会有被骗了的抒情歌,前半部分还在说一个悲伤的邂逅爱情,女主一个转身,歌词陡然一转:
远看是一朵花 我近看哎哟喂我的妈
如果现在我身上有一把AK 我真的很想送你回老家
不过乐队自己倒觉得这样的歌曲在他们当地很普遍,“因为我们自己家乡喜欢玩笑啊,唱歌都是这种感觉”。发行他们的第二张专辑《089》的时候,乐队收到很多台湾娱乐界大咖的祝福,比如张悬说自己很久没有在生活里面,听到很多人不约而同地在等待一张新专辑的发行,并强调“尤其是我们所谓的世界上最难的第二张自己的作品”——但Matzka乐队则不认同“最难”:“对于我们来说倒没有这样的烦恼,”玛斯卡这么看,“因为两张是完全不同的”。发行第一张专辑的时候有人说他们是台东来的雷鬼乐队,但玛斯卡之前都没听说过雷鬼这回事,发第二张专辑的时候,被好评为加入很多新元素,但玛斯卡创作是有感而发,自然而然,而不是考虑什么要新元素,新风格,觉得不管歌是怎么做,好听是最重要的,“不好听你做什么用捏?”
在玛斯卡说来,乐队发行的每一张作品,都是抱着和大家分享的心态:“诶,你们听听看这样子,这样的东西你们觉得好不好玩?”
而好友五月天呢,则送他们四个字“不要改变”。
“我们有送到他们四个字啊,不要害怕啊。”玛斯卡抢过话头,“要改变到哪里去?”他说本性难移,自己做音乐的习惯,一个人的性情都在那里,这些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从小受之原住民音乐的熏陶,古调的传承,台东不同民族之间越来越多的互通往来和文化融合,这些影响都深深扎在他身体里的。
如果要说不要改变的,则是如何更好地将自己原住民的这些特色融入到每一次创作当中。这就像他推介的一位朋友查玛克做的音乐,“古调然后融合现在的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他说道,“我觉得这样会比较亲近人啦。”
/城市画报
“这样的音乐你们觉得好不好玩?”
[ 我们所知的原住民歌手,早期的李翰祥,到九十年代走红的张惠妹,再到后来成名的胡德夫、陈建年、巴奈等,其实做的都是以“悲伤”为主调的歌曲,而Matzka乐队则是奔放的、欢快的,且以他们的诙谐直接最为醒目,同样是原住民出身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气息。这支由台东四个年轻人组成的原住民乐队,2007年组队,目前已发行《Matzka》、《089》两张专辑,并获得了2009年贡寮海洋音乐大赏冠军,2011年台湾金曲奖最佳乐团等多项大奖。 ]
一、玛斯卡的姑姑
那时候他还很小,和部落里的很多年轻女孩们一样,玛斯卡记得姑姑早早就离开部落出去谋生。没有其他的技能,她就去夜场驻唱,很快挣到很多钱,回来时满面春风,一袭新衣像电视里的城里人一样。玛斯卡看过姑姑驻唱,那已经是到后来回国的事,他根据这段记忆写下了那首“古拉莉”,歌名直接取自其妈妈的名字,似乎这就是他对那一代阿姨辈人的整体印象:
她的生活就像电影明星 一拿麦克风就会让男人着迷
灯光下 舞台上 摆弄石榴裙
多少人 抛了家 不顾妻和子
散了钱 只为听她哼唱一首 拉丁小曲
姑姑的晚年颇为凄冷,“你赚那么多钱,然后花一样多,等老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就其实也很孤单的。”
同样是把唱歌当作职业,玛斯卡的经历跟这些阿姨辈们又有很大的不同:他去台北上大学,毕业后就留下来奋斗,决心做音乐,组乐队获奖签约唱片公司,很快进入娱乐圈,一路摸爬滚打到现在。如果追溯他的少年时期,似乎看不出日后会成为歌手的迹象。那时候他对音乐也没有太多的概念,只记得上国小的时候正在风行小虎队,谁要是会跳热舞就很拉风,大家都会唱《青苹果乐园》;隐约记得爸爸在车上放过崔健的《一无所有》,但真正认识到这位音乐人的厉害,则是后来真正做音乐的时候。国中的时候喜欢徐怀钰、苏慧伦,因为她们既可爱又漂亮。让玛斯卡真正掏钱买第一张唱片的,是到国三的时候,在唱片店里看到一张国外的饶舌卡带,封面吸引了他。即使提起来对这位歌手的名字仍颇为模糊,只记得“她老公不是也MC(饶舌)的”。
现在回想起来,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还是归功于部落长大的环境,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国小的老师,教他唱排湾族古调,也接触了很多原住民的音乐。他从来没有学过唱歌,“因为身边的人都没有在学唱歌,反而学唱歌会变得很奇怪。”
接着他开始跳舞,留脏辫,真正有那么点走上音乐之路的意思的时候,已经是到了大二。一块跳舞的很多玩伴去当兵了,舞队不得不解散。他翘课不知道去哪里,刚好吉他社有个办公室,有沙发,有电视机,可以在那里待着。这样慢慢地,就开始学起了吉他。
和Matzka乐队的其他三名成员一样,玛斯卡毕业后也当过一段驻场歌手,唱一些“COPY歌”,后来唱得没意思了就开始自己的创作。2008年,玛斯卡把自己的原创歌曲送到一个音乐奖项参赛。这是他跨出的第一步,也正是这个契机,这位原名宋唯农的小伙把名字改成玛斯卡——即乐队Matzka现在的中文名,乐队就此成立。
二、为比赛组建的乐队
虽然同样是来自台东的原住民,不过玛斯卡和鼓手阿胜的相识则是借助网络,他们在见面前根本不知道对方是同乡人。面对一台电脑,畅谈音乐,志趣相投,更为要紧的是彼此都以为自己是在泡妞,“那时候泡妞第一啊。那时候你说做音乐,你骗谁啊。”由于结果与理想反差太大,在麦当劳见面的俩人只好结伴买醉。玛斯卡也就此找到了他的第一个音乐伙伴。
阿胜看到玛斯卡留的脏辫,觉得很帅,所以自己也去曾做过这样的发型。不过他的那个脏辫是接的,留了一段时间,觉得像自己这样的急性子不太适合,特别是洗完头发慢干让他抓狂,终于就剃成现在这样的短平头,“这样比较舒服”。简历介绍上阿胜一栏被标明已婚,有两个女儿,有些歌迷因此把他叫作“阿胜把拔”。
他最早的启蒙音乐来自李宗盛、陈升,觉得“和一般流行的不大一样”,谈起自己所属的卑南族和排湾族的区别,认为“他们那边就是饶舌的”。
相比阿胜和玛斯卡,阿辉和阿修则岁数小一些。阿辉也是一路乱听过来,他说自己以前听的都是“现在年轻人都听的音乐,像周杰伦、陶哲、王力宏”,还在部落的时候,阿辉在当地教会里学会了吉他。上了国中,发现玩乐队毕竟比较帅,而且身边女孩子多,就开始组团玩乐队。与其初衷不同的是,做乐队后让他打开了另外一条道路,使他知道音乐不仅仅是“线上的”那些明星歌手,也开始接触一些地下音乐,西方摇滚乐。虽然在专辑里阿辉的吉他弹奏得很炫,但看他平时的宣传照,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一脸端庄正经,又给人以故作严肃的表情,不禁使人忍俊不禁。
他说话的时候也是这样带有“严肃”的调调,向我介绍台东的Live House,觉得自从有了这个场地,“对当地的音乐有很大的发展”。台东很早就有这样的平台,只不过中间出现断层,到他们这一批乐手的时候就只好跑到台北发展。直到近年来重新有了“台北的The Wall、河岸留言那样的地方”可以让新乐队展示自己。
提起鼓手阿修,则好像他身上的某种特质能够激发出喜剧效果似的,甚至关于他如何加入乐队的说法也变得难辨真假。这也许是一想到要说阿修,乐队其他人就自然而然会添油加醋把他的经历变得好笑:当初乐队已经齐了三人,就差一位贝斯手,苦于找不到,他们想出一招,就是像招聘启事那样贴个通告,结果真的有人前来应聘,经过一番面试之后,阿修就这样获得了这份工作。去中南美洲巡演遇到的一件糗事,也总会被乐队拿出来说笑。
话题本来是要谈中南美洲和台东生活的差别,刚开始玛斯卡还正经地聊起那边生活步调一样很慢,接着岔开“那也就算了,其实人长得也很像,不对——”
“就很像”,阿修跟着应和。那时候他们刚下飞机,机场有一个队伍,是包工头不知从哪里载来的一些外籍打工仔,这当儿正协调他们上大巴。这位包工头看到阿修,指着他,对于他这样“掉队”感到特别气愤。在乐队今年内地巡演的发布会上,这则笑话被玛斯卡再度提出来,讲完后主持人坏坏地问阿修,“所以说,你要申辩吗,你要补一枪回来?”
“没有。”
“没有——!就认了对吧?”
“对。”
阿修说他国小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玩音乐,一路做过很多相关的工作,演唱会的事务,在家乡玩乐队,也去餐厅唱歌,最醒目的是给出殡队吹喇叭。因为和阿胜同乡,看到他们在外面做音乐,“会看到比较长一辈会有玩音乐,所以也想试试看”。
三、做音乐好听是最重要的
说到出殡队这件事,一旁的玛斯卡还不忘插上一句“他是孝男……哈哈”。这个说自己自从做音乐之后,就越长越胖变成现在这样子的主唱比较能说会道,受访基本由他来主说,有一阵就停下来,要其他人多讲讲,“快点,要练习!”不过其他人说的时候,他偶尔也会来一下插科打诨:阿辉正很严肃地介绍台东Live House对音乐发展的事,这时候就听他不露声色地“对,大家都在那边内斗这样”,接着很有情景感地补上一句“我要把你干掉!”
在台东的原住民部落,每年都会有丰年祭,相当于传统的春节,他们在这时候都会组织文艺表演,载歌载舞,盛大欢喜;我提到是不是也有少数民族那样小伙靓妹山歌对唱这样的事,玛斯卡一边“嗯”是这样的,一边“就是会对唱啊——你就贱啊,就喜欢贱。”他说着,还没等大家笑完就转道,“就即兴,通常这样子会变成一首歌,蛮多这样子的状况发生的。”
提起乐队最有人气的那首《一朵花》,玛斯卡还不免调侃大家都这么喜欢这首歌,说明“大家心地的都不好,只知道喜欢笑人家。”这是一首听起来会有被骗了的抒情歌,前半部分还在说一个悲伤的邂逅爱情,女主一个转身,歌词陡然一转:
远看是一朵花 我近看哎哟喂我的妈
如果现在我身上有一把AK 我真的很想送你回老家
不过乐队自己倒觉得这样的歌曲在他们当地很普遍,“因为我们自己家乡喜欢玩笑啊,唱歌都是这种感觉”。发行他们的第二张专辑《089》的时候,乐队收到很多台湾娱乐界大咖的祝福,比如张悬说自己很久没有在生活里面,听到很多人不约而同地在等待一张新专辑的发行,并强调“尤其是我们所谓的世界上最难的第二张自己的作品”——但Matzka乐队则不认同“最难”:“对于我们来说倒没有这样的烦恼,”玛斯卡这么看,“因为两张是完全不同的”。发行第一张专辑的时候有人说他们是台东来的雷鬼乐队,但玛斯卡之前都没听说过雷鬼这回事,发第二张专辑的时候,被好评为加入很多新元素,但玛斯卡创作是有感而发,自然而然,而不是考虑什么要新元素,新风格,觉得不管歌是怎么做,好听是最重要的,“不好听你做什么用捏?”
在玛斯卡说来,乐队发行的每一张作品,都是抱着和大家分享的心态:“诶,你们听听看这样子,这样的东西你们觉得好不好玩?”
而好友五月天呢,则送他们四个字“不要改变”。
“我们有送到他们四个字啊,不要害怕啊。”玛斯卡抢过话头,“要改变到哪里去?”他说本性难移,自己做音乐的习惯,一个人的性情都在那里,这些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从小受之原住民音乐的熏陶,古调的传承,台东不同民族之间越来越多的互通往来和文化融合,这些影响都深深扎在他身体里的。
如果要说不要改变的,则是如何更好地将自己原住民的这些特色融入到每一次创作当中。这就像他推介的一位朋友查玛克做的音乐,“古调然后融合现在的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他说道,“我觉得这样会比较亲近人啦。”
/城市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