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你听——解读李建傧民谣
认识李建傧,有些年头了。
最早是博客。印象里有张图片,渲染了沙漠中一棵岌岌可危的枯树,沙漠本已荒凉,一棵枯树,更添寂寥,短短一行字,透出对已逝去的怀念,过往的人事,经历,情感在字里行间似乎都能细细品味。那是我正是迎着日子疯狂向上的年纪,似乎能体味他要表达的意味,要达到切肤体验,还是欠点火候。
几年后,在月牙泉背后的沙漠上,我也看到一副类似此景的画面,那棵树即将倒下,在昏暗的色调里显得沉重不堪,挣扎向上,撼动内心,我找了若干角度,企图拍下经历挽留时光的感受,看到他的第一张专辑《草木一生》,大脑里便浮现出那棵树,观者试图强行挽留,内心泛起倔强的执拗。
年轮飞快运转,我们都晃荡着度过了而立之年,恍惚间,都觉得昨天还是青涩的日子,如今却要翻过尘埃去触摸它们。我们都把岁月丢在了路上,曾经那些张狂的、妄想的、憧憬的、即将触及的理想,被无意中在安逸里断送。
辗转拿到专辑的那个下午,我还在学校里,迫不及待地在教室的投影里打开,外面小学生放学的声音嘈杂混乱,一扇门,过滤了门外的喧闹,雄厚的音色远远传来,我听到,他淡然的声音里传出对时光的唏嘘,一些向往的事、愿景都还未完成。我眼前浮现的是,许久以来,遗留在印象里的那幅画。
有人说,“我们最大的悲哀,是迷茫地走在路上,看不到前面的希望;我们最坏的习惯,是苟安于当下生活,不知道明天的方向。”李建傧这首《草木一生》,似歌者呐呐自语的心声,“醒来的时候草儿黄了,风吹灯熄人儿去了。”传递出对已逝去事物的怀念、挽留、无可奈何,对即将到来的未知存有一种无限的期待和向往。词中有佛教咒语的反复吟唱,一切顺乎自然,悄然来去,体现出歌者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宗教情结。
他的作品大致分两类,一部分是个人经历,一部分是精神启迪,好像是人的两面性,一面充满了物欲横流,一面有怀有阳春白雪的精神追求,火焰与海水纠结于一体。
我像一个旁观者,或者偷窥者。那些娓娓道来的词曲中,流露出他的生活历经,情感体验。《草木一生》中有6首相关的曲子,《爱情荒芜了》是首老歌,早在很多年前就听他唱过,曾觉得“两小无猜是因为没什么可猜”颇具戏剧性,深刻的道理通过平实的话语表达出来,大实话如此震撼,引起理性思考。初交之欢与久交之厌,谁能逾越?每每都是“两情相悦说着相见恨晚”,然而“情随事迁开始互相伤害”。
《黄昏•九月》一曲,“目光不再温暖”,触动了我。总是觉得友人、情人间的交往,最温暖、情色的就是眼神的交流,一双宽容、期待、温情的眸子会融化冰霜般的距离,听到此句,我断定,他应该是怀有极度敏感,温情情愫的有情人,甚至我因此武断地将他与我归为一类,我们都是靠眼神来温暖内心的人。然而也是这首歌,“像冬天的北风吹过岸边的荒草”,因为眼神温暖而来,又因它的冰冷而内心冰凉,内心生出无端的怜惜来。而他,毕竟又与我不同,佛教的洗礼让他将这来去皆是宿命的情缘淡然处之,随它来去,即使深入肌肤,痛彻骨髓,也是宿命,除了挽唱,没有刻意地停留。
至于《前世的印记》,很多人将它解读为情歌,而李建傧则说,这是对宗教的虔诚信仰。我认为二者不冲突,在宗教这广义的哲学范围下,任何一种解读都是对它的具体化诠释。这让我想起李建傧曾推荐过的一部电影,片末,主人公说:“若下辈子你不记得我,我就说,‘茶凉了,我再给你续上吧。’”我相信,有一种潜意识,深藏在无法触及的细微之处,在某个恰当的时机,会在我们毫不设防的情景下出现。前世今生,本就是宿命的具体写照,“或许我曾住在天边的那朵云中,流落到人间,想不起该思念什么。或许我们曾经在一起,站在云端看着晚霞,心口的朱砂,莫非是前世的印记。”也许是借手挽手,肩并肩的人物,站在云端看晚霞的唯美景象,来体现前世遗留在今的模糊印象,或许是深隐在肌理之中的宗教前缘,再次浮现,一世修为的积淀影响下一世的宿命。“我愿化作一匹白马,奔跑在找寻你的路上,纵然力竭而亡,也要倒向你去的方向。”一个竭力信奉教义,将它视为生命的笃信弟子,用自己的声音,传递出内心坚定的信念,听之,令人敬服。
《夜夜的晚夕里梦见》与《端起饭碗想起你》都选自甘肃民歌,民歌最大的特征是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达炙热的情感,孙守京老师曾笑侃,这样的歌“酸得像花儿”。而这般炙辣的情感,经由李建傧事不关己的姿态演唱出来,闭着眼睛,以他者的口吻来叙述我们每一个人的经历,又另有一番味道。少了煽撩情感的唱腔,这些歌儿便克服了“酸花儿”的轻浮与干瘪,怎么听,都有种回味隽永的意味。
由李廷国作词的《离不开》,唱出了现实中纠结的心思,矛盾的群体。俗世相伴,一些预支的、过去的烦恼时时缭绕心间,亦或是规劝,亦或是对内在的自我解嘲,这里,是一种豁达、开放,释然的人生态度。《这一切怎么都让我遇到了》,这是一首用佛教教义解读人生观,富有哲思之作,如何播种如何收,我们感慨际遇不公,命运多舛,何曾追究过,就在不远的前面,我们为此做了什么?于是,在生活中,偶尔遇到难以释怀的问题时,我都会想起这首歌,用五音不全的嗓子自我解嘲一句,“这一切怎么都让我遇到了。”
李建傧虔诚,完全素食,这些生活经历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草木一生》中,选编了一首《绿度母心咒》,经文的哼唱配合着口琴与吉他,从音响里悠远地传送出来,气场即可宁静下来,我们的浮躁、功利、追求瞬间似乎停滞不前,内心像一片静寂的深潭,它带给我们片刻的安宁。前几日,在兰州鼓歌酒吧,第一次在现场听他唱这首歌,邀请鼓歌老板熊猫一起演唱。李建傧在前面弹着吉他,熊猫站在身后,闭着眼睛,沉浸在经文里,那一刻,心没了用处,仿佛一个人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他人都与我无关,所有的思绪、事物都不存在,只有我一个人,四大皆空。我在想,这便是李建傧意欲用歌声传递、感染我们的意图吧?
第二张专辑,封皮是我喜欢的蓝色,这种色调本就令人安静,清月、淡荷写意般出现在画面上,更增添了佛教的意蕴。印象最深的是,里面有朋友为他所绘制的自画像,各类佛珠饰带在身,像个罗汉,展现了他个人的魅力。我在想,佛教中有妙音仙女,那么,在现世,这个穿梭在钢筋水泥间的男子,俗世所伴,七情六欲,手持现代乐器,眯着双眼,哼唱佛乐的人,该不会是领了天职,来世传播佛乐,了却俗缘的罗汉吧?
《月照空花》较之《草木一生》,宗教氛围更重,包含有5首意境深远的佛教音乐,还有以教义引发的对现世问题相关的深邃思考。《百字明咒》、《七粒米》都是将现代乐器与佛教咒语和谐处理后,展现出歌者的精神状态。《月照空花》一曲,则是他跳出眼前俗世,冷眼旁观的写照,“富贵荣华似流水,争名夺利徒煎熬,生老病死如影随,谁人世上活百年?”听之,引发我不断的思索,是的,谁人这一世,不是在追逐眼前自己给自己构画的那张空饼?李建傧规劝,“只不过似灯花望水月,又好比那明月照空花。” 一切都是虚幻,月照空花而已。《爬上山坡问老天》,也是此类,“娃娃嘛生下来了,谁知道能不能成材?”这句是我们对下一代盲目期盼的警醒,拔苗助长的父母们,都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建傧常讲,子孙缘,谁知是孽缘还是善缘?听之有时觉得残酷,可谁又能躲得过呢?“老房子拆了又拆,谁知道谁丢了回忆。高楼嘛盖了又盖,谁知道谁能够幸福。”我近期在做一个关于城市化进程中拆迁老宅子的课题,对此感触更深。当我们用双手将祖辈们辛苦构建的住宅一一推倒后,那些隽永的记忆从哪里追寻?是的,马克思说过,“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但是,即使过往像一位迟暮的女人一嫁再嫁,新生事物像雨后春笋般节节升起,是谁,给我们巨大的权利,要弑母取子?身在其中的我们既没有自我,也没有本我,所有的灵魂都缺乏内在的紧张与活力,只能在商品中认识自己,在新建的房屋、汽车、华丽复杂的装饰中寻找自己的灵魂。
由此看,李建傧并非简单的歌咏者,一句漠不关己的歌词,投射出他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从身边出发,发觉一尘不变中的微变,反省,思考,表达内心的清澈,形成成熟、知性的思想,这才是所谓的个性化。有时候常想,这个圈子里把自己动辄装扮成鹦鹉状来标新立异的人,在李建傧朴实、理性的见解中,不知会有何种反省?开着大奔,住着豪宅的“成功人士”,有谁能在谋稻粱之余,为此想过什么,做过什么?
生活让人感到苦涩的是,即使庞大的城市里弥漫着虔诚的道德气氛,但是一个富人仍然比一个饥饿的圣人似乎更受人尊重,李建傧为代表的这类有着文化自觉的民间艺人,精神总是在现实面前相形见拙,他们的生活境遇远远滞后于精神层次,容不得更深的追究与思考。 同样投射出思考的还有《黄河趟过了金城关》,这里描写了李建傧生活着的这个城市复杂、凛冽的地域特征,每一个兰州土著,都能在这首歌里找到感觉。什川梨花,安宁桃花,活跃在兰州沙尘起伏的春天;皋兰山、白塔山、雁宁路、石头坪、杏胡台、秦王川,这些兰州特色的符号,充满了写实的特征,而这大俗背后,歌者发问“谁在虚妄尘刹争荣华,谁在摇拂琵琶转红尘?”将歌曲意境脱离俗世凡境,有了悠悠的审美意境,俗雅相当,共赏。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在位于雁宁路的鼓歌酒吧唱,似乎有点讽刺。
这张专辑中少了人间烟火,多是宗教信仰,人事解读。唯有一曲《来时的路》,歌唱个人经历。来时的路,一路已走过,回去时却发现,事过境迁。一人匆忙赶路,一人沉默不语,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走在一起。所求非所给,阴差阳错。听着,心里不免有淡淡的忧伤,踽踽独行的日子里,一人走,一人唱,以为本早已逝去,然而,经历却横在岁月里,“你难过的日子里有我岁月的悲伤”,远远的牵挂,不能走近,却真实存在着。只是“回不去的路上云彩遮住了星光”,回不去是一个深刻的话题,一些事,一些人就在对面,却早已是万水千山。这首歌刻画的场面,画面般出现在眼前,夕阳将逝,本就是走远了的前兆。
很多次,都是在寂静、空廖的夜晚,一炷香、一盏灯,他久违的声音响彻在空间里。忽有一日,亲临现场,就坐在对面。声音如此逼近,原来那淡然的、久远的声音意外得宏大,亲切,雄厚,充斥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我才发现,唱歌时的他,身形似乎更加高大,气场宏远,令听者沉浸其中,恍惚迷离。有位朋友说,你不知道,听歌时的你,静若处子,与平时反差巨大。
听懂了他,便体味了一种精神。
(文:一鞠躬)
最早是博客。印象里有张图片,渲染了沙漠中一棵岌岌可危的枯树,沙漠本已荒凉,一棵枯树,更添寂寥,短短一行字,透出对已逝去的怀念,过往的人事,经历,情感在字里行间似乎都能细细品味。那是我正是迎着日子疯狂向上的年纪,似乎能体味他要表达的意味,要达到切肤体验,还是欠点火候。
几年后,在月牙泉背后的沙漠上,我也看到一副类似此景的画面,那棵树即将倒下,在昏暗的色调里显得沉重不堪,挣扎向上,撼动内心,我找了若干角度,企图拍下经历挽留时光的感受,看到他的第一张专辑《草木一生》,大脑里便浮现出那棵树,观者试图强行挽留,内心泛起倔强的执拗。
年轮飞快运转,我们都晃荡着度过了而立之年,恍惚间,都觉得昨天还是青涩的日子,如今却要翻过尘埃去触摸它们。我们都把岁月丢在了路上,曾经那些张狂的、妄想的、憧憬的、即将触及的理想,被无意中在安逸里断送。
辗转拿到专辑的那个下午,我还在学校里,迫不及待地在教室的投影里打开,外面小学生放学的声音嘈杂混乱,一扇门,过滤了门外的喧闹,雄厚的音色远远传来,我听到,他淡然的声音里传出对时光的唏嘘,一些向往的事、愿景都还未完成。我眼前浮现的是,许久以来,遗留在印象里的那幅画。
有人说,“我们最大的悲哀,是迷茫地走在路上,看不到前面的希望;我们最坏的习惯,是苟安于当下生活,不知道明天的方向。”李建傧这首《草木一生》,似歌者呐呐自语的心声,“醒来的时候草儿黄了,风吹灯熄人儿去了。”传递出对已逝去事物的怀念、挽留、无可奈何,对即将到来的未知存有一种无限的期待和向往。词中有佛教咒语的反复吟唱,一切顺乎自然,悄然来去,体现出歌者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宗教情结。
他的作品大致分两类,一部分是个人经历,一部分是精神启迪,好像是人的两面性,一面充满了物欲横流,一面有怀有阳春白雪的精神追求,火焰与海水纠结于一体。
我像一个旁观者,或者偷窥者。那些娓娓道来的词曲中,流露出他的生活历经,情感体验。《草木一生》中有6首相关的曲子,《爱情荒芜了》是首老歌,早在很多年前就听他唱过,曾觉得“两小无猜是因为没什么可猜”颇具戏剧性,深刻的道理通过平实的话语表达出来,大实话如此震撼,引起理性思考。初交之欢与久交之厌,谁能逾越?每每都是“两情相悦说着相见恨晚”,然而“情随事迁开始互相伤害”。
《黄昏•九月》一曲,“目光不再温暖”,触动了我。总是觉得友人、情人间的交往,最温暖、情色的就是眼神的交流,一双宽容、期待、温情的眸子会融化冰霜般的距离,听到此句,我断定,他应该是怀有极度敏感,温情情愫的有情人,甚至我因此武断地将他与我归为一类,我们都是靠眼神来温暖内心的人。然而也是这首歌,“像冬天的北风吹过岸边的荒草”,因为眼神温暖而来,又因它的冰冷而内心冰凉,内心生出无端的怜惜来。而他,毕竟又与我不同,佛教的洗礼让他将这来去皆是宿命的情缘淡然处之,随它来去,即使深入肌肤,痛彻骨髓,也是宿命,除了挽唱,没有刻意地停留。
至于《前世的印记》,很多人将它解读为情歌,而李建傧则说,这是对宗教的虔诚信仰。我认为二者不冲突,在宗教这广义的哲学范围下,任何一种解读都是对它的具体化诠释。这让我想起李建傧曾推荐过的一部电影,片末,主人公说:“若下辈子你不记得我,我就说,‘茶凉了,我再给你续上吧。’”我相信,有一种潜意识,深藏在无法触及的细微之处,在某个恰当的时机,会在我们毫不设防的情景下出现。前世今生,本就是宿命的具体写照,“或许我曾住在天边的那朵云中,流落到人间,想不起该思念什么。或许我们曾经在一起,站在云端看着晚霞,心口的朱砂,莫非是前世的印记。”也许是借手挽手,肩并肩的人物,站在云端看晚霞的唯美景象,来体现前世遗留在今的模糊印象,或许是深隐在肌理之中的宗教前缘,再次浮现,一世修为的积淀影响下一世的宿命。“我愿化作一匹白马,奔跑在找寻你的路上,纵然力竭而亡,也要倒向你去的方向。”一个竭力信奉教义,将它视为生命的笃信弟子,用自己的声音,传递出内心坚定的信念,听之,令人敬服。
《夜夜的晚夕里梦见》与《端起饭碗想起你》都选自甘肃民歌,民歌最大的特征是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达炙热的情感,孙守京老师曾笑侃,这样的歌“酸得像花儿”。而这般炙辣的情感,经由李建傧事不关己的姿态演唱出来,闭着眼睛,以他者的口吻来叙述我们每一个人的经历,又另有一番味道。少了煽撩情感的唱腔,这些歌儿便克服了“酸花儿”的轻浮与干瘪,怎么听,都有种回味隽永的意味。
由李廷国作词的《离不开》,唱出了现实中纠结的心思,矛盾的群体。俗世相伴,一些预支的、过去的烦恼时时缭绕心间,亦或是规劝,亦或是对内在的自我解嘲,这里,是一种豁达、开放,释然的人生态度。《这一切怎么都让我遇到了》,这是一首用佛教教义解读人生观,富有哲思之作,如何播种如何收,我们感慨际遇不公,命运多舛,何曾追究过,就在不远的前面,我们为此做了什么?于是,在生活中,偶尔遇到难以释怀的问题时,我都会想起这首歌,用五音不全的嗓子自我解嘲一句,“这一切怎么都让我遇到了。”
李建傧虔诚,完全素食,这些生活经历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草木一生》中,选编了一首《绿度母心咒》,经文的哼唱配合着口琴与吉他,从音响里悠远地传送出来,气场即可宁静下来,我们的浮躁、功利、追求瞬间似乎停滞不前,内心像一片静寂的深潭,它带给我们片刻的安宁。前几日,在兰州鼓歌酒吧,第一次在现场听他唱这首歌,邀请鼓歌老板熊猫一起演唱。李建傧在前面弹着吉他,熊猫站在身后,闭着眼睛,沉浸在经文里,那一刻,心没了用处,仿佛一个人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他人都与我无关,所有的思绪、事物都不存在,只有我一个人,四大皆空。我在想,这便是李建傧意欲用歌声传递、感染我们的意图吧?
第二张专辑,封皮是我喜欢的蓝色,这种色调本就令人安静,清月、淡荷写意般出现在画面上,更增添了佛教的意蕴。印象最深的是,里面有朋友为他所绘制的自画像,各类佛珠饰带在身,像个罗汉,展现了他个人的魅力。我在想,佛教中有妙音仙女,那么,在现世,这个穿梭在钢筋水泥间的男子,俗世所伴,七情六欲,手持现代乐器,眯着双眼,哼唱佛乐的人,该不会是领了天职,来世传播佛乐,了却俗缘的罗汉吧?
《月照空花》较之《草木一生》,宗教氛围更重,包含有5首意境深远的佛教音乐,还有以教义引发的对现世问题相关的深邃思考。《百字明咒》、《七粒米》都是将现代乐器与佛教咒语和谐处理后,展现出歌者的精神状态。《月照空花》一曲,则是他跳出眼前俗世,冷眼旁观的写照,“富贵荣华似流水,争名夺利徒煎熬,生老病死如影随,谁人世上活百年?”听之,引发我不断的思索,是的,谁人这一世,不是在追逐眼前自己给自己构画的那张空饼?李建傧规劝,“只不过似灯花望水月,又好比那明月照空花。” 一切都是虚幻,月照空花而已。《爬上山坡问老天》,也是此类,“娃娃嘛生下来了,谁知道能不能成材?”这句是我们对下一代盲目期盼的警醒,拔苗助长的父母们,都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建傧常讲,子孙缘,谁知是孽缘还是善缘?听之有时觉得残酷,可谁又能躲得过呢?“老房子拆了又拆,谁知道谁丢了回忆。高楼嘛盖了又盖,谁知道谁能够幸福。”我近期在做一个关于城市化进程中拆迁老宅子的课题,对此感触更深。当我们用双手将祖辈们辛苦构建的住宅一一推倒后,那些隽永的记忆从哪里追寻?是的,马克思说过,“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但是,即使过往像一位迟暮的女人一嫁再嫁,新生事物像雨后春笋般节节升起,是谁,给我们巨大的权利,要弑母取子?身在其中的我们既没有自我,也没有本我,所有的灵魂都缺乏内在的紧张与活力,只能在商品中认识自己,在新建的房屋、汽车、华丽复杂的装饰中寻找自己的灵魂。
由此看,李建傧并非简单的歌咏者,一句漠不关己的歌词,投射出他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从身边出发,发觉一尘不变中的微变,反省,思考,表达内心的清澈,形成成熟、知性的思想,这才是所谓的个性化。有时候常想,这个圈子里把自己动辄装扮成鹦鹉状来标新立异的人,在李建傧朴实、理性的见解中,不知会有何种反省?开着大奔,住着豪宅的“成功人士”,有谁能在谋稻粱之余,为此想过什么,做过什么?
生活让人感到苦涩的是,即使庞大的城市里弥漫着虔诚的道德气氛,但是一个富人仍然比一个饥饿的圣人似乎更受人尊重,李建傧为代表的这类有着文化自觉的民间艺人,精神总是在现实面前相形见拙,他们的生活境遇远远滞后于精神层次,容不得更深的追究与思考。 同样投射出思考的还有《黄河趟过了金城关》,这里描写了李建傧生活着的这个城市复杂、凛冽的地域特征,每一个兰州土著,都能在这首歌里找到感觉。什川梨花,安宁桃花,活跃在兰州沙尘起伏的春天;皋兰山、白塔山、雁宁路、石头坪、杏胡台、秦王川,这些兰州特色的符号,充满了写实的特征,而这大俗背后,歌者发问“谁在虚妄尘刹争荣华,谁在摇拂琵琶转红尘?”将歌曲意境脱离俗世凡境,有了悠悠的审美意境,俗雅相当,共赏。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在位于雁宁路的鼓歌酒吧唱,似乎有点讽刺。
这张专辑中少了人间烟火,多是宗教信仰,人事解读。唯有一曲《来时的路》,歌唱个人经历。来时的路,一路已走过,回去时却发现,事过境迁。一人匆忙赶路,一人沉默不语,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走在一起。所求非所给,阴差阳错。听着,心里不免有淡淡的忧伤,踽踽独行的日子里,一人走,一人唱,以为本早已逝去,然而,经历却横在岁月里,“你难过的日子里有我岁月的悲伤”,远远的牵挂,不能走近,却真实存在着。只是“回不去的路上云彩遮住了星光”,回不去是一个深刻的话题,一些事,一些人就在对面,却早已是万水千山。这首歌刻画的场面,画面般出现在眼前,夕阳将逝,本就是走远了的前兆。
很多次,都是在寂静、空廖的夜晚,一炷香、一盏灯,他久违的声音响彻在空间里。忽有一日,亲临现场,就坐在对面。声音如此逼近,原来那淡然的、久远的声音意外得宏大,亲切,雄厚,充斥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我才发现,唱歌时的他,身形似乎更加高大,气场宏远,令听者沉浸其中,恍惚迷离。有位朋友说,你不知道,听歌时的你,静若处子,与平时反差巨大。
听懂了他,便体味了一种精神。
(文:一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