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QCD!

1953年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的《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共有两场演出留下录音,中间间隔仅仅一天。其中这场5月30日的演出录音是近年才刚刚被发掘出的“新录音”,由著名的日本Dreamlife发现并于2009年2月4日全球首次发行激光唱片。
这场5月30日的演出相比之下更出色一些,主要是由于宣叙调乐段被处理得快速,紧凑而且力度充分,结构也因之更稳健;而31日的演出在这方面则不是那么令人信服。不过,她们都属于富特文格勒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出《第九号交响曲》的最佳合作成果。在我心目中,她们要略胜于著名的1951年拜罗伊特版本。
不过,这张唱片最开始吸引我的地方并不在这个新发掘的录音本身,而在于其“HQCD”的卖点。
所谓“HQCD(High Quality compact disc)”的详解如下:
该技术由日本Memory Tech与Toshiba EMI共同开发,CD使用超高纯度树脂原料(High Quality Polycarbonate Material,这可是用于生产LCD面板的原料哦!)作基层,涂层则用以纯银为主的高级特殊合金作为反射原料,这两大特点有利于激光光束更容易和准确地穿越和读取,以此达到音乐场面更开阔和音响效果更传神的效果......
————节选整理自cna:music
最终的结果,我本人大致的听感总结如下:
底噪很大,音量却不大;清晰度很不错,细节颇丰富,没有添油加醋,除了不知何故人声尤其是合唱部分声音一直呈波浪漂浮状外整体平衡度很好。不过,由于录音质量本身较差(比如麦克风的摆位欠妥导致管乐经常过分突出),整体来说该唱片的音响效果和著名的DG唱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比战时录音还要差一些。
日本人在“精益求精”方面确实令我衷心地汗颜,只是我很怀疑用这种高端技术来处理这种信息本来就残缺不全的历史录音,是不是根本就本末倒置?这到底是一种“高层次的追求”?还是在“拿大炮打蚊子”而已?
各位乐友请自己下结论吧。
2011.12.21
这场5月30日的演出相比之下更出色一些,主要是由于宣叙调乐段被处理得快速,紧凑而且力度充分,结构也因之更稳健;而31日的演出在这方面则不是那么令人信服。不过,她们都属于富特文格勒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出《第九号交响曲》的最佳合作成果。在我心目中,她们要略胜于著名的1951年拜罗伊特版本。
不过,这张唱片最开始吸引我的地方并不在这个新发掘的录音本身,而在于其“HQCD”的卖点。
所谓“HQCD(High Quality compact disc)”的详解如下:
该技术由日本Memory Tech与Toshiba EMI共同开发,CD使用超高纯度树脂原料(High Quality Polycarbonate Material,这可是用于生产LCD面板的原料哦!)作基层,涂层则用以纯银为主的高级特殊合金作为反射原料,这两大特点有利于激光光束更容易和准确地穿越和读取,以此达到音乐场面更开阔和音响效果更传神的效果......
————节选整理自cna:music
最终的结果,我本人大致的听感总结如下:
底噪很大,音量却不大;清晰度很不错,细节颇丰富,没有添油加醋,除了不知何故人声尤其是合唱部分声音一直呈波浪漂浮状外整体平衡度很好。不过,由于录音质量本身较差(比如麦克风的摆位欠妥导致管乐经常过分突出),整体来说该唱片的音响效果和著名的DG唱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比战时录音还要差一些。
日本人在“精益求精”方面确实令我衷心地汗颜,只是我很怀疑用这种高端技术来处理这种信息本来就残缺不全的历史录音,是不是根本就本末倒置?这到底是一种“高层次的追求”?还是在“拿大炮打蚊子”而已?
各位乐友请自己下结论吧。
201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