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优雅
莫文蔚要玩爵士,这事情已经说上几年了。《Somewhere I Belong》表面看上去像是华语一众歌手们对爵士乐的盲目追风,但实为莫文蔚本人苦心孤诣的心血之作。此话不假,有着国际化背景的Keren,早在年轻时候就常听比莉·哈乐黛(Billie Holiday)、艾拉·费兹杰拉(Ella Fitzgerald)等爵士名伶的作品,她极具个人特色的唱腔和形象,距离“爵士女歌手”都非常近。而为了这张爵士专辑,唱片公司邀来了两位赫赫有名的当代爵士界巨擘:布格·韦塞托夫(Bugge Wesseltoft)和渡边贞夫。布格·韦塞托夫作为电音新爵士的开荒者,他成功地在自己的爵士钢琴演奏里融入了House、Techno等时尚电音元素;而渡边贞夫作为“日本爵士第一人”,除了有扎实的硬波普造诣外,也是世界性拉丁爵士(Bossa Nova)风潮的重要推动者,他后期的作品也越发地通俗化、大众化、流行化。两位大师均非曲高和寡型,他们的助阵也保证了莫文蔚的正宗爵士味道的同时,也能尽可能地贴合主流市场的审美,可谓一石二鸟。
和林宥嘉的《Jazz Channel》一样,莫文蔚选曲方面也是采用了“经典老爵士+另类歌曲改编”的方式。比如科尔·波特(Cole Porter)的《Love For Sale》,被大家戏称为《爱情买卖》的经典爵士作品,也是上世纪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表作,从Billie Holiday、Ella Fitzgerald、Miles Davis、Chet Baker到现代的许多爵士音乐家们,这首歌有着数之不尽的翻唱,甚至当你随便到了某个爵士酒吧,或许也会不经意地听到驻场乐队的演唱或演奏,而莫文蔚的版本也有着自己的标识度,她用Bossa Nova的方式加以表达,浓浓的拉丁味,虽然无法在唱法上让人侧目,但仍算中规中矩。至于《My Funny Valentine》,这首传奇小号手Chet Baker的保留曲目,从他声名鹊起一直演到1988年4月28日——他生命中最后一次的音乐会,在其中他甚至两次演奏此曲,包括返场的时刻,而两周后他的意外坠楼而亡也使这首曲子成为他的最后绝唱。不知道莫文蔚是否了解Chet Baker的故事,但她的演唱没有落寞,也没有多少的忧伤,这和查特·贝克的忧郁是大相径庭的。当然,在演唱周璇《夜上海》的时候,莫文蔚就稍微有点绕不过去了,和周璇的演唱及表现形式大致相反。在经典翻唱这部分,总体来说莫文蔚是中等偏上的。
或许这张专辑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对另类流行乐、摇滚乐的改编。比如“最沉默的披头四”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的不朽名曲《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最早收录于“白盘”(White Album)中,初听时你或许会对莫文蔚的版本咬牙切齿,竟然把艾力克·克里普顿(Eric Clapton)最经典的电吉他演奏都给抹掉了?但反复几遍后,你会发现爵士、鼓、贝斯的三重奏把这首心碎之歌诠释出一种妩媚之花来,莫文蔚亲自演奏的古琴更是把这种妖冶推向极致。当你面对一首永恒经典的时候,最好的致敬方式就是完全忘记它,莫文蔚做到了。相比之下,其他的改编则比较“忠实原著”,如翻唱Portishead的《Sour Times》便是在原曲的基础上展示出爵士乐的优雅,莫文蔚的声线和原曲也颇为契合;有着迷离吉他和声线的克里斯·艾塞克(Chris Isaak)的名作《Wicked Game》在莫文蔚的口里面也变成了梦幻般的靡靡之音,当然这首歌本身就非常迷幻。这些改编无疑都是出色的。
如上所说,有两位深谙大众口味的爵士大师坐镇,莫文蔚的这张专辑尽可能地兼顾了流行性和艺术性。《Somewhere I Belong》并不以强调爵士乐的自由取胜,而是用许多大众容易接受的爵士乐元素以表达,包括渡边贞夫的参与,也使得专辑的口味上非常东方化,连专辑中Keren的造型也十足的2046。身处一家国际性大公司,她的许多做法必定受到了桎梏,和林宥嘉的专辑比起来也显得更为保守了一些,一些细节处也欠打磨,但总的来说,这依旧是一张出色的作品。
和林宥嘉的《Jazz Channel》一样,莫文蔚选曲方面也是采用了“经典老爵士+另类歌曲改编”的方式。比如科尔·波特(Cole Porter)的《Love For Sale》,被大家戏称为《爱情买卖》的经典爵士作品,也是上世纪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表作,从Billie Holiday、Ella Fitzgerald、Miles Davis、Chet Baker到现代的许多爵士音乐家们,这首歌有着数之不尽的翻唱,甚至当你随便到了某个爵士酒吧,或许也会不经意地听到驻场乐队的演唱或演奏,而莫文蔚的版本也有着自己的标识度,她用Bossa Nova的方式加以表达,浓浓的拉丁味,虽然无法在唱法上让人侧目,但仍算中规中矩。至于《My Funny Valentine》,这首传奇小号手Chet Baker的保留曲目,从他声名鹊起一直演到1988年4月28日——他生命中最后一次的音乐会,在其中他甚至两次演奏此曲,包括返场的时刻,而两周后他的意外坠楼而亡也使这首曲子成为他的最后绝唱。不知道莫文蔚是否了解Chet Baker的故事,但她的演唱没有落寞,也没有多少的忧伤,这和查特·贝克的忧郁是大相径庭的。当然,在演唱周璇《夜上海》的时候,莫文蔚就稍微有点绕不过去了,和周璇的演唱及表现形式大致相反。在经典翻唱这部分,总体来说莫文蔚是中等偏上的。
或许这张专辑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对另类流行乐、摇滚乐的改编。比如“最沉默的披头四”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的不朽名曲《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最早收录于“白盘”(White Album)中,初听时你或许会对莫文蔚的版本咬牙切齿,竟然把艾力克·克里普顿(Eric Clapton)最经典的电吉他演奏都给抹掉了?但反复几遍后,你会发现爵士、鼓、贝斯的三重奏把这首心碎之歌诠释出一种妩媚之花来,莫文蔚亲自演奏的古琴更是把这种妖冶推向极致。当你面对一首永恒经典的时候,最好的致敬方式就是完全忘记它,莫文蔚做到了。相比之下,其他的改编则比较“忠实原著”,如翻唱Portishead的《Sour Times》便是在原曲的基础上展示出爵士乐的优雅,莫文蔚的声线和原曲也颇为契合;有着迷离吉他和声线的克里斯·艾塞克(Chris Isaak)的名作《Wicked Game》在莫文蔚的口里面也变成了梦幻般的靡靡之音,当然这首歌本身就非常迷幻。这些改编无疑都是出色的。
如上所说,有两位深谙大众口味的爵士大师坐镇,莫文蔚的这张专辑尽可能地兼顾了流行性和艺术性。《Somewhere I Belong》并不以强调爵士乐的自由取胜,而是用许多大众容易接受的爵士乐元素以表达,包括渡边贞夫的参与,也使得专辑的口味上非常东方化,连专辑中Keren的造型也十足的2046。身处一家国际性大公司,她的许多做法必定受到了桎梏,和林宥嘉的专辑比起来也显得更为保守了一些,一些细节处也欠打磨,但总的来说,这依旧是一张出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