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见日,雨霁初晴。

格伦·古尔德演绎的莫扎特有着巴洛克复调音乐一般经络分明的感觉。但在这里我不多谈古尔德这个鬼才,我想谈谈莫扎特。
一直以来,莫扎特都是我心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音乐家。他是神童——当然是在他还小的时候。随着他长大,他便不再是“神童”了,于是失去了引人注目的特点。我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竟然不是从音乐本身考虑,而是冲着年龄这样的噱头去看热闹。莫扎特以透支生命的方式来写曲,这大概是早逝的一大原因。莫扎特的作品以轻快、甜美见长,而他真实的生活却不堪,仿佛是在用音乐来掩饰自己真正的内心情感。以致于当我初次听到那样甜美柔情的《G大调小夜曲第二乐章》时,都怅然若失近乎落泪。莫扎特想给听众带来的,决然不是悲伤,但硬生生地让我给解读得哀伤无比。所以,在我心中,他是音乐家中最有悲剧色彩的一个,即使他一生都在创作欢快的曲调。
我开始喜欢莫扎特是在六年前,喜欢巴赫是在五年前,但对于巴赫的喜爱很快超过了莫扎特。然而不管怎么说,那一年都被深深烙印上了莫扎特的痕迹,我曾因为迷恋莫扎特而听一整天他的钢琴奏鸣曲。于是当我邂逅这张专辑时,就好像是在街角偶遇多年不遇的挚友,过去的回忆悉数涌上心头。
我那时刚接触古典音乐,非常喜爱莫扎特的钢琴作品。讲讲《C小调幻想曲》吧,这首乐曲非常打动我。单独听音程时,必然是协和音程好听。然而当你聆听音乐时,你会发现,真正触动你情感的,恰恰是“难听”的不协和音程。《C小调幻想曲》的开头便是由一连串的不协和音程构建而成,抑郁至极。然而几分钟过后,转入C大调,就如通过云开见日、雨霁初晴一般,豁然开朗。我喜欢《C》,是因为无论前面的抑郁小调还是后面豁然开朗的大调,都深深触动我的情绪,就好像看到一个孤独无助的人渐渐乐观起来的过程。
每一个以为自己孤独无助的人,都需要这样一个过程。不止是通过音乐。
一直以来,莫扎特都是我心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音乐家。他是神童——当然是在他还小的时候。随着他长大,他便不再是“神童”了,于是失去了引人注目的特点。我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竟然不是从音乐本身考虑,而是冲着年龄这样的噱头去看热闹。莫扎特以透支生命的方式来写曲,这大概是早逝的一大原因。莫扎特的作品以轻快、甜美见长,而他真实的生活却不堪,仿佛是在用音乐来掩饰自己真正的内心情感。以致于当我初次听到那样甜美柔情的《G大调小夜曲第二乐章》时,都怅然若失近乎落泪。莫扎特想给听众带来的,决然不是悲伤,但硬生生地让我给解读得哀伤无比。所以,在我心中,他是音乐家中最有悲剧色彩的一个,即使他一生都在创作欢快的曲调。
我开始喜欢莫扎特是在六年前,喜欢巴赫是在五年前,但对于巴赫的喜爱很快超过了莫扎特。然而不管怎么说,那一年都被深深烙印上了莫扎特的痕迹,我曾因为迷恋莫扎特而听一整天他的钢琴奏鸣曲。于是当我邂逅这张专辑时,就好像是在街角偶遇多年不遇的挚友,过去的回忆悉数涌上心头。
我那时刚接触古典音乐,非常喜爱莫扎特的钢琴作品。讲讲《C小调幻想曲》吧,这首乐曲非常打动我。单独听音程时,必然是协和音程好听。然而当你聆听音乐时,你会发现,真正触动你情感的,恰恰是“难听”的不协和音程。《C小调幻想曲》的开头便是由一连串的不协和音程构建而成,抑郁至极。然而几分钟过后,转入C大调,就如通过云开见日、雨霁初晴一般,豁然开朗。我喜欢《C》,是因为无论前面的抑郁小调还是后面豁然开朗的大调,都深深触动我的情绪,就好像看到一个孤独无助的人渐渐乐观起来的过程。
每一个以为自己孤独无助的人,都需要这样一个过程。不止是通过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