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没有末日
湖南小年夜春晚因为有崔健和黄贯中的Part,我认真回放了好多遍。看了一下评价,大家当然吐槽得天翻地覆,意料之中。所以在中国人眼里,这世界上已经没有人可以做好的事情了是吗。
爱摇滚,更重要的是懂摇滚。爱崔健,当然要懂崔健。不幸的是,我不懂崔健。但是我知道他的好。崔健是那种只要开嗓,就很有内容的人。你发现了没有,有好多好多歌手,太多了,他们在舞台上,可能声音好听,可能唱功很棒,可能……可能哪头都不占, 但有一个通病就是太没有内容。像白纸一样,制作人在上面写了什么,他们就呈现了什么内容,比复读机还刻板。甚至还没有复读机的准度。这是多么可悲而可耻的一件事。好吧,无论你服不服,崔健的本事就是,只要他开口,你就知道这个东西不是简单地将音符串在一起,不是那些无病呻吟毫无营养的常见字眼。他是想真真切切地表达些什么的。他表达的是什么呢?是他的情怀。我曾经看过一个评价,说吴宇森值钱在哪里?吴宇森值钱在他哪部电影都有一种情怀在里面。这个东西很虚,因为没有办法定义。但是你可以感受得到。如果你用心了,你一定感受得到。崔健有他的情怀,有他的思考。他只不过是用唱的,如果他用写的,或者拍的,大家会不会觉得高端一点。其实艺术形式就是这样的。不必拘泥于文字的,有很多种语言形式可以传递出我们想传递的讯息,有很多东西也是文字说不出的。崔健把他的人文关怀、他的考量、他所关注的点、他的反思,他都唱了出来,你用心听,就算还是没法完全听懂,至少你可以感受到那种情怀的存在。这就是好的。
中国的摇滚,太衰败。可能有那么一小拨人在唱,在固执,在追求,在推广,可影响力比起当年的崔健和beyond太有限,太小众。崔健这两年已经不怎么露脸,他可能在忙自己的事,他有自己的偏执和操守,但是这无形中也浪费了一个领军人物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而黄家驹,他太可惜,死太早。黄贯中始终都不是beyond的核心人物,怎么能靠他撑起香港地下乐团的那片天,他吉他那么牛,可是他不那么爱显。可能因为他的成就太辉煌,早过了需要不断表现来提醒别人这种能力的存在感的年龄段。可这也无形中影响了他在乐团界的带动作用。当然这些都是我的分析和观点,也许别人有另外的视角,我也很乐意知道。
我们知道摇滚这个东西从beatles起就几乎成了欧美音乐的中流砥柱之一,绝对能跟hip-hop、R&B、rap、乡村分庭抗礼。有皇后,有老鹰,有滚石,有枪花,有涅槃,有玛丽莲曼森,有BonJovi,有Bob Dylan,有oasis,有林肯,有绿日,甚至我不太待见的U2或者Pink Floyd……我一秒钟能说出十多个,并且可以一直讲很久,因为它从没有断过档,也从来没有所谓末日之虞。因为什么呢,这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啊。他们是真的像中国人对待孔孟之道一般来信仰摇滚。摇滚本来就是种文化,如果你不承认那是因为你不了解。可是中国接受不了这个。这是真的,真的。
今天跟我爸聊这个(有几对大半夜聊摇滚的父女呢?),我爸说,摇滚一则不好唱,二则摇滚的灵感太不好找,三则玩摇滚的人几乎都没什么好下场,没法接续下去。中国文化就这么温绵含蓄,我们有多少直接说出口的东西呢?都说中庸之道,放在这里,我可以自信而武断地翻译成“缓冲”。摇滚太直太露了。你有多少不满呢?你的不满怎么能说出来呢?你要放在心里啊,你要喜怒不形于色啊,这是我们美好优良的文化传统啊。天地良心我没有黑的意思。可是你想一想,你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样。愤怒了会不会破口大骂,难过了有几次痛哭流涕,小时候考了一百分要跟人说没有没有我其实没有答好卷子,闹了矛盾也不说开直接冷战看谁先挺不住,好像就光荣了胜利了。我们的情绪,都被含蓄地揉开,摊平,扩散,稀释,没有那么强烈,没有那么直白,甚至不好分辨。据我观察,中国人对于感情的定义是最模糊的,对感情的分类也是最细致最没头绪的。因为真的不那么好看清楚,大家都藏太好了。好吧,现在有了摇滚,摇滚呢,你要把那些有的没的情绪宣泄出来,你要自信,甚至是自负,你要勇敢,哪怕是莽撞,你要直接,就算是露骨。你要有力量,要有激情,要有疯狂得像说点什么做点什么来震撼全世界的冲动。当然,摇滚不是吐槽和吐苦水。我说了摇滚是种文化,是种精神。是太稀缺了的东西,是注定随着文明的一步步发展而一点点衰退的品质。这个有点像适者生存的道理。可是这是我们本性中的东西,就像很早很早,太久太久之前,原始人的年代,饿了就去捕食,渴了就喝山泉,当然还有繁衍交配,一切都那么符合原始野性,都那么,自然。这就是摇滚的生发点,是血液中汩汩流动的命脉的一搏。
这么形容有点装X了,通俗一点讲,就是崔健说过的一句话:摇滚没有末日。对的。就是这句,他唱完《假行僧》,然后瞅准时机大喊一声,摇滚没有末日。摇滚没有末日,为什么没有末日,因为摇滚根本就是人自己本身没法否认的一部分。是人性某一个分支的一种修饰了的表达和体现。所以你看,就算这个世界再浮躁,再商业,再模式化,再产业链, 再市场经济,跟摇滚一点关系都没有。还是会有那么些人,用生命把这个火焰燃烧下去。对的,摇滚确实是个烧命的营生。唱摇的人多少有点心理问题,很少有人心态平和如同斯诺克player。创作灵感在哪里找?在生活,在社会,在各种肉眼看得见看不见的现象中。摇滚人们把这些素材集中,提炼,扭曲,再加工,然后就是我们听到的,有时还会被嫌弃——你也一定嫌吵吧?
现在亚洲的年轻歌手几乎都不玩摇滚,因为划不来。就算唱摇滚,也多数是伪摇,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有多少人能有足够的勇气彻底而纯粹地批判,摧毁,反叛?太少太少。就个人角度而言,一定是如此。除非立志为艺术献身。用生命去刺痛他人的耳,就算是警醒,也太过扎眼,不符合中国文化的隐形价值取向。
我不该提太多文化的东西,太宽泛了。只是突发感想。既难过,又感伤。
摇滚没有末日,可有低谷,低得一跌不起。但是看着崔健那张倔得恨人的脸和沧桑一如既往的烟嗓,非常固执地重复着“摇滚没有末日”,眼泪刷地就掉下来了。
摇滚是真的需要情怀的。
爱摇滚,更重要的是懂摇滚。爱崔健,当然要懂崔健。不幸的是,我不懂崔健。但是我知道他的好。崔健是那种只要开嗓,就很有内容的人。你发现了没有,有好多好多歌手,太多了,他们在舞台上,可能声音好听,可能唱功很棒,可能……可能哪头都不占, 但有一个通病就是太没有内容。像白纸一样,制作人在上面写了什么,他们就呈现了什么内容,比复读机还刻板。甚至还没有复读机的准度。这是多么可悲而可耻的一件事。好吧,无论你服不服,崔健的本事就是,只要他开口,你就知道这个东西不是简单地将音符串在一起,不是那些无病呻吟毫无营养的常见字眼。他是想真真切切地表达些什么的。他表达的是什么呢?是他的情怀。我曾经看过一个评价,说吴宇森值钱在哪里?吴宇森值钱在他哪部电影都有一种情怀在里面。这个东西很虚,因为没有办法定义。但是你可以感受得到。如果你用心了,你一定感受得到。崔健有他的情怀,有他的思考。他只不过是用唱的,如果他用写的,或者拍的,大家会不会觉得高端一点。其实艺术形式就是这样的。不必拘泥于文字的,有很多种语言形式可以传递出我们想传递的讯息,有很多东西也是文字说不出的。崔健把他的人文关怀、他的考量、他所关注的点、他的反思,他都唱了出来,你用心听,就算还是没法完全听懂,至少你可以感受到那种情怀的存在。这就是好的。
中国的摇滚,太衰败。可能有那么一小拨人在唱,在固执,在追求,在推广,可影响力比起当年的崔健和beyond太有限,太小众。崔健这两年已经不怎么露脸,他可能在忙自己的事,他有自己的偏执和操守,但是这无形中也浪费了一个领军人物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而黄家驹,他太可惜,死太早。黄贯中始终都不是beyond的核心人物,怎么能靠他撑起香港地下乐团的那片天,他吉他那么牛,可是他不那么爱显。可能因为他的成就太辉煌,早过了需要不断表现来提醒别人这种能力的存在感的年龄段。可这也无形中影响了他在乐团界的带动作用。当然这些都是我的分析和观点,也许别人有另外的视角,我也很乐意知道。
我们知道摇滚这个东西从beatles起就几乎成了欧美音乐的中流砥柱之一,绝对能跟hip-hop、R&B、rap、乡村分庭抗礼。有皇后,有老鹰,有滚石,有枪花,有涅槃,有玛丽莲曼森,有BonJovi,有Bob Dylan,有oasis,有林肯,有绿日,甚至我不太待见的U2或者Pink Floyd……我一秒钟能说出十多个,并且可以一直讲很久,因为它从没有断过档,也从来没有所谓末日之虞。因为什么呢,这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啊。他们是真的像中国人对待孔孟之道一般来信仰摇滚。摇滚本来就是种文化,如果你不承认那是因为你不了解。可是中国接受不了这个。这是真的,真的。
今天跟我爸聊这个(有几对大半夜聊摇滚的父女呢?),我爸说,摇滚一则不好唱,二则摇滚的灵感太不好找,三则玩摇滚的人几乎都没什么好下场,没法接续下去。中国文化就这么温绵含蓄,我们有多少直接说出口的东西呢?都说中庸之道,放在这里,我可以自信而武断地翻译成“缓冲”。摇滚太直太露了。你有多少不满呢?你的不满怎么能说出来呢?你要放在心里啊,你要喜怒不形于色啊,这是我们美好优良的文化传统啊。天地良心我没有黑的意思。可是你想一想,你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样。愤怒了会不会破口大骂,难过了有几次痛哭流涕,小时候考了一百分要跟人说没有没有我其实没有答好卷子,闹了矛盾也不说开直接冷战看谁先挺不住,好像就光荣了胜利了。我们的情绪,都被含蓄地揉开,摊平,扩散,稀释,没有那么强烈,没有那么直白,甚至不好分辨。据我观察,中国人对于感情的定义是最模糊的,对感情的分类也是最细致最没头绪的。因为真的不那么好看清楚,大家都藏太好了。好吧,现在有了摇滚,摇滚呢,你要把那些有的没的情绪宣泄出来,你要自信,甚至是自负,你要勇敢,哪怕是莽撞,你要直接,就算是露骨。你要有力量,要有激情,要有疯狂得像说点什么做点什么来震撼全世界的冲动。当然,摇滚不是吐槽和吐苦水。我说了摇滚是种文化,是种精神。是太稀缺了的东西,是注定随着文明的一步步发展而一点点衰退的品质。这个有点像适者生存的道理。可是这是我们本性中的东西,就像很早很早,太久太久之前,原始人的年代,饿了就去捕食,渴了就喝山泉,当然还有繁衍交配,一切都那么符合原始野性,都那么,自然。这就是摇滚的生发点,是血液中汩汩流动的命脉的一搏。
这么形容有点装X了,通俗一点讲,就是崔健说过的一句话:摇滚没有末日。对的。就是这句,他唱完《假行僧》,然后瞅准时机大喊一声,摇滚没有末日。摇滚没有末日,为什么没有末日,因为摇滚根本就是人自己本身没法否认的一部分。是人性某一个分支的一种修饰了的表达和体现。所以你看,就算这个世界再浮躁,再商业,再模式化,再产业链, 再市场经济,跟摇滚一点关系都没有。还是会有那么些人,用生命把这个火焰燃烧下去。对的,摇滚确实是个烧命的营生。唱摇的人多少有点心理问题,很少有人心态平和如同斯诺克player。创作灵感在哪里找?在生活,在社会,在各种肉眼看得见看不见的现象中。摇滚人们把这些素材集中,提炼,扭曲,再加工,然后就是我们听到的,有时还会被嫌弃——你也一定嫌吵吧?
现在亚洲的年轻歌手几乎都不玩摇滚,因为划不来。就算唱摇滚,也多数是伪摇,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有多少人能有足够的勇气彻底而纯粹地批判,摧毁,反叛?太少太少。就个人角度而言,一定是如此。除非立志为艺术献身。用生命去刺痛他人的耳,就算是警醒,也太过扎眼,不符合中国文化的隐形价值取向。
我不该提太多文化的东西,太宽泛了。只是突发感想。既难过,又感伤。
摇滚没有末日,可有低谷,低得一跌不起。但是看着崔健那张倔得恨人的脸和沧桑一如既往的烟嗓,非常固执地重复着“摇滚没有末日”,眼泪刷地就掉下来了。
摇滚是真的需要情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