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标签与主流创作
哈利·波菜(Harrybocai) / 文
对于从1962年《007:诺博士》(Dr. No)开始到如今2012年《007:天幕危机》(Skyfall)这样一部横跨50年的老牌系列电影来讲,它完全有资格说见证了好莱坞电影配乐的一系列变迁,它的诞生正处于因好莱坞黄金年代作曲家们逐渐退居二线而到来的多元化时期。轻爵士、放克甚至迪士科曲调都在007的电影配乐里大显身手过,但随着21世纪初期的007电影的风格转型,影片从最初的冷战视角开始逐渐向似于《谍影重重》系列这样放眼全球的好莱坞硬动作片过渡,因此配乐也从早期的约翰•巴里(John Barry)成熟的慢节奏轻爵士曲风渐渐转向大卫•阿诺德(David Arnold)好莱坞主流的动作电子管弦风格:溢满金属质感的大篇幅铜管、多变的节奏音型与多元化主题旋律完全符合如今的配乐审美要求。
而易主的新007配乐何去何从?当最初听到把命途多舛的第23部007电影配乐交给托马斯•纽曼(Thomas Newman)的时候难免会让人大吃一惊,虽然这是萨姆•门德斯(Sam Mendes)的全新作品,但让一位擅长伦理片配乐的作曲家来写这部纯种商业动作片着实让人信心不足。从《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绿里奇迹》(The Green Mile,1999)、《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1999)、《机器人瓦利》(WALL•E,2008)以及《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2008)这样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的配乐以细碎的合成器与新乐器营造出的氛围音乐见长,在他的成熟创作中几乎听不到传统的大编制乐队演奏,纽曼的音乐特质能否与007完美搭配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其实对托马斯•纽曼的怀疑也不仅来源于他个人的创作风格,也来源于007电影配乐对非英国作曲家似乎都有种难言的水土不服。从去年8月份意外去世的马文•哈姆利奇(Marvin Hamlisch)开始,到如今久未出山的比尔•康堤(Bill Conti),再到有着英国音乐血统的迈克尔•凯曼(Michael Kamen)及最后并不讨好的艾瑞克•塞拉(Éric Serra),他们的作品虽不能一味的用好坏来评价,但他们特有的个人化烙印却无法与蒙蒂•诺曼(Monty Norman)的007主题和约翰•巴里的完整007电影音乐架构完美融合,或另辟蹊径,同阿诺德样开辟一种全新的创作思维。直到《黄金眼》(GoldenEye,1995)上映两年后,这位初涉配乐领域仅四年有余的英国小生凭借在《明日帝国》(Tomorrow Never Dies,1997)的优异表现接下了接替巴里完成后续007配乐工作的任务。尤其是他最近的两部007配乐作品《皇家赌场》(Casino Royale,2006)和《量子危机》(Quantum of Solace,2008),在音乐多主题的大局掌控,动作场景捕捉和感情刻画这几个方面都凸显出了阿诺德在007配乐中愈发成熟的创作手法。“无论是否有世界末日,只要007找我,我就一定会接手”,这是他对007的感情。不过为007创作了11部配乐的巴里也有途中小憩的时候,何况阿诺德:由于新任导演萨姆•门德斯更希望与他合作过多次的托马斯•纽曼搭档,因此阿诺德的第六部007配乐便这样流产。
当年的大卫•阿诺德大胆的颠覆传统,不通过传统的爵士曲调而是通过他自己丰富出的大量新音乐素材和笔下特有的嚣张曲风来迎合新的硬汉版007,蒙蒂•诺曼的经典主题基本只在开场或结尾保留。纽曼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将经典主题通过全交响、电吉他与合成器变奏扩充到全片,新创作的主题歌旋律在配乐中一反常态的作为前奏一闪而过,关键角色的主题仅是通过一些并不突出的电子节拍塑造。再加上纽曼本人也并不擅长使用显著上口的主题旋律来布局通篇配乐,还有本集邦女郎角色的弱化和剧情设置上的单薄使配乐在创作时无法充分发挥主题优势,甚至听不到每部必备的爱情主题(赛维林(Sévérine)这个角色在我的理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邦女郎形象——如果非要把《Sévérine》这段曲子理解为爱情主题的话)。音画结构整体也略显平庸,大体是通过与画面的平行结构为依托进行创作。
较之《罪孽》(The Debt,2010)、《命运规划局》(The Adjustment Bureau,2011)这两部作品,纽曼在《天幕危机》这样一部他目前最动作的一部动作电影明显表现出了上手的生疏感。配乐的动作场景刻画不仅明显有着阿诺德的前作笔触,也融入了在最近数年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好莱坞动作电影配乐的汉斯•季默(Hans Zimmer)式音墙,和类似约翰•鲍威尔(John Powell)伯恩三部曲中通过各种打击乐音型和固定音型的来回转换构成的为配合快速影像剪辑而产生的特有音乐行进风格。这些特色与纽曼细碎的小调旋律并不能完全体现邦德这位始终衣冠楚楚的英伦特工特有的绅士气质,大场面缺少华丽的配乐铺陈削弱了邦德范儿,直接降级为普通的动作惊悚片音乐,只能靠布满全片的邦德主题告诉人们这是007的配乐了。由此,《天幕危机》无疑是纽曼个人标签被弱化,直接向主流商业片配乐靠拢的一部保守作品。
音乐评奖方面,发行公司制作了一套曲目多达34轨的双碟足本配乐唱片提供给学院的会员参考,《天幕危机》也获得了今年奥斯卡最佳配乐的提名。不过知道这个消息时还是未免有些诧异,但考虑到学院的配乐奖项几乎每年都会有一部反类型作品的出现,因此这种状况的产生也便不足为奇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集的主题歌在笔者看来是邦德系列最回归真我的一次,不过和《皇家赌场》原声带发行的策略一样,主题歌并没有收录到配乐原声带中,而是专门发行了一张带伴奏的单曲唱片。配乐原声带在听感上由于收录了过多的氛围音乐,比起前两部来说还是会有一定的欠缺,但主流音乐因素的存在又提升了它在影片中的表现,着实是一次不痛不痒的创作。
电影中的音乐:★★★★
唱片中的音乐:★★★
整 体 评 价:★★★
原载于Moviegoer电影专题《透视》第二期:“skyfall”
下载/全文观看地址:http://vdisk.weibo.com/s/rcPyw
对于从1962年《007:诺博士》(Dr. No)开始到如今2012年《007:天幕危机》(Skyfall)这样一部横跨50年的老牌系列电影来讲,它完全有资格说见证了好莱坞电影配乐的一系列变迁,它的诞生正处于因好莱坞黄金年代作曲家们逐渐退居二线而到来的多元化时期。轻爵士、放克甚至迪士科曲调都在007的电影配乐里大显身手过,但随着21世纪初期的007电影的风格转型,影片从最初的冷战视角开始逐渐向似于《谍影重重》系列这样放眼全球的好莱坞硬动作片过渡,因此配乐也从早期的约翰•巴里(John Barry)成熟的慢节奏轻爵士曲风渐渐转向大卫•阿诺德(David Arnold)好莱坞主流的动作电子管弦风格:溢满金属质感的大篇幅铜管、多变的节奏音型与多元化主题旋律完全符合如今的配乐审美要求。
而易主的新007配乐何去何从?当最初听到把命途多舛的第23部007电影配乐交给托马斯•纽曼(Thomas Newman)的时候难免会让人大吃一惊,虽然这是萨姆•门德斯(Sam Mendes)的全新作品,但让一位擅长伦理片配乐的作曲家来写这部纯种商业动作片着实让人信心不足。从《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绿里奇迹》(The Green Mile,1999)、《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1999)、《机器人瓦利》(WALL•E,2008)以及《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2008)这样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的配乐以细碎的合成器与新乐器营造出的氛围音乐见长,在他的成熟创作中几乎听不到传统的大编制乐队演奏,纽曼的音乐特质能否与007完美搭配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其实对托马斯•纽曼的怀疑也不仅来源于他个人的创作风格,也来源于007电影配乐对非英国作曲家似乎都有种难言的水土不服。从去年8月份意外去世的马文•哈姆利奇(Marvin Hamlisch)开始,到如今久未出山的比尔•康堤(Bill Conti),再到有着英国音乐血统的迈克尔•凯曼(Michael Kamen)及最后并不讨好的艾瑞克•塞拉(Éric Serra),他们的作品虽不能一味的用好坏来评价,但他们特有的个人化烙印却无法与蒙蒂•诺曼(Monty Norman)的007主题和约翰•巴里的完整007电影音乐架构完美融合,或另辟蹊径,同阿诺德样开辟一种全新的创作思维。直到《黄金眼》(GoldenEye,1995)上映两年后,这位初涉配乐领域仅四年有余的英国小生凭借在《明日帝国》(Tomorrow Never Dies,1997)的优异表现接下了接替巴里完成后续007配乐工作的任务。尤其是他最近的两部007配乐作品《皇家赌场》(Casino Royale,2006)和《量子危机》(Quantum of Solace,2008),在音乐多主题的大局掌控,动作场景捕捉和感情刻画这几个方面都凸显出了阿诺德在007配乐中愈发成熟的创作手法。“无论是否有世界末日,只要007找我,我就一定会接手”,这是他对007的感情。不过为007创作了11部配乐的巴里也有途中小憩的时候,何况阿诺德:由于新任导演萨姆•门德斯更希望与他合作过多次的托马斯•纽曼搭档,因此阿诺德的第六部007配乐便这样流产。
当年的大卫•阿诺德大胆的颠覆传统,不通过传统的爵士曲调而是通过他自己丰富出的大量新音乐素材和笔下特有的嚣张曲风来迎合新的硬汉版007,蒙蒂•诺曼的经典主题基本只在开场或结尾保留。纽曼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将经典主题通过全交响、电吉他与合成器变奏扩充到全片,新创作的主题歌旋律在配乐中一反常态的作为前奏一闪而过,关键角色的主题仅是通过一些并不突出的电子节拍塑造。再加上纽曼本人也并不擅长使用显著上口的主题旋律来布局通篇配乐,还有本集邦女郎角色的弱化和剧情设置上的单薄使配乐在创作时无法充分发挥主题优势,甚至听不到每部必备的爱情主题(赛维林(Sévérine)这个角色在我的理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邦女郎形象——如果非要把《Sévérine》这段曲子理解为爱情主题的话)。音画结构整体也略显平庸,大体是通过与画面的平行结构为依托进行创作。
较之《罪孽》(The Debt,2010)、《命运规划局》(The Adjustment Bureau,2011)这两部作品,纽曼在《天幕危机》这样一部他目前最动作的一部动作电影明显表现出了上手的生疏感。配乐的动作场景刻画不仅明显有着阿诺德的前作笔触,也融入了在最近数年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好莱坞动作电影配乐的汉斯•季默(Hans Zimmer)式音墙,和类似约翰•鲍威尔(John Powell)伯恩三部曲中通过各种打击乐音型和固定音型的来回转换构成的为配合快速影像剪辑而产生的特有音乐行进风格。这些特色与纽曼细碎的小调旋律并不能完全体现邦德这位始终衣冠楚楚的英伦特工特有的绅士气质,大场面缺少华丽的配乐铺陈削弱了邦德范儿,直接降级为普通的动作惊悚片音乐,只能靠布满全片的邦德主题告诉人们这是007的配乐了。由此,《天幕危机》无疑是纽曼个人标签被弱化,直接向主流商业片配乐靠拢的一部保守作品。
音乐评奖方面,发行公司制作了一套曲目多达34轨的双碟足本配乐唱片提供给学院的会员参考,《天幕危机》也获得了今年奥斯卡最佳配乐的提名。不过知道这个消息时还是未免有些诧异,但考虑到学院的配乐奖项几乎每年都会有一部反类型作品的出现,因此这种状况的产生也便不足为奇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集的主题歌在笔者看来是邦德系列最回归真我的一次,不过和《皇家赌场》原声带发行的策略一样,主题歌并没有收录到配乐原声带中,而是专门发行了一张带伴奏的单曲唱片。配乐原声带在听感上由于收录了过多的氛围音乐,比起前两部来说还是会有一定的欠缺,但主流音乐因素的存在又提升了它在影片中的表现,着实是一次不痛不痒的创作。
电影中的音乐:★★★★
唱片中的音乐:★★★
整 体 评 价:★★★
原载于Moviegoer电影专题《透视》第二期:“skyfall”
下载/全文观看地址:http://vdisk.weibo.com/s/rcP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