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意味着他的音乐是文字的奴隶
评分:A+
让人比较无力的一件事是他在国内虽然有很多(同时热爱日音,港台)的脑残粉,
但乐迷对他的定位算是大牌歌手里最准确的,“诗人”“老男人”“性感”
“诗人”是理解Cohen最重要的一个key word,
因为他独特的地方就是 他是摇滚体系里大概唯一一个真正的诗人,
这除了意味这你可以P也听不懂的同时依然自我感觉良好(“我在听诗人~”)之外,
还意味着他的音乐是文字的奴隶,
他在写旋律的时候考虑的显然不是“catchy”与否,而是能否衬托自己诗词的音律,
--所以他们通常是不catchy的,而catchy的时刻大都是songwriting最cheesy的瞬间
只是在作为他精妙文字载体的时候才不那么cheesy
除了旋律之外他的配器也是为诗服务的,
听一下“The Gypsy’s Wife”开头那段完美的Bandria独奏就明白了,
他的音乐使用的不是一般民谣的口琴/木吉他/fiddle,
而是欧洲民乐的鲁特琴,西班牙吉他,Bandria, 偶尔会有萨克斯,还有仅作为背景的合成器
这也是他和其他“民谣”歌手最大的区别,他不是民谣,是欧洲“民乐”,
他写的也不是美国田园的 “老子不用在麦姬的农场工作拉”
而是欧洲文艺复兴般的奇幻场景,
所以与其说他像Bob Dylan,还不如说像Sinead O'Connor.
但他和Bob Dylan有一点是相像的,老而弥坚,最好的作品在中后期,
Live In London的songlist里只有4首60年代作品和3首70年代作品,
重头在80年代,Various Postions专辑贡献了3首,Im Your Man 6首(!),
1992年的The Future 3首,还有2首00年后发行的新作
对此我认为只需要加上Famous Blue Raincoat和(与Janis Joplin一夜情的)Chelsea Hotel就可以了.
当然Bob Dylan的进步经历的是artistic growth,
而Leonard Cohen经历的是personality growth---和Vocal的极大提高,
年轻时代唱的“Suzanne” “So Long Marianne”远没有演唱会这样penetrating,
90年代的他也还不能把“Anthem”和“Dem0cracy”的全部力量发挥出来,
当然年龄带来的最大优势是 对哲理的阐述,
CD1,也就是从“Dance Me to the End of Time”到“The Gypsy's Wife”
或许可以构成历史上最enlightening的“哲理”专辑之一;
同时他年轻时候也不可能与观众有这样kind/witty的互动,
“The Future”之前他说“我知道你们为看演唱会经历了地理和经济的不便”,
“Tower of Song”最后开了整场演唱会最大的玩笑,
当然那时的观众也不可能把他当作一位长者来敬仰,
对每首歌,每个solo都致以最诚恳的欢呼,对每个笑话都发出真实的笑声;
某人曾经将Cohen的personality growth概括为“不再好奇事情可以有多孤独了”
Leonard Cohen的歌大部分是孤独的,
但2万人一起庆祝孤独的时候就没有人再孤独了。
Cut:“In My Secret Life”,“The Tower of Song”,“The Future”,“Anthem”,“So Long Marianne”,“Dance Me to the End of Life”,“I Tried to Leave You”
http://tieba.baidu.com/p/2107675133
让人比较无力的一件事是他在国内虽然有很多(同时热爱日音,港台)的脑残粉,
但乐迷对他的定位算是大牌歌手里最准确的,“诗人”“老男人”“性感”
“诗人”是理解Cohen最重要的一个key word,
因为他独特的地方就是 他是摇滚体系里大概唯一一个真正的诗人,
这除了意味这你可以P也听不懂的同时依然自我感觉良好(“我在听诗人~”)之外,
还意味着他的音乐是文字的奴隶,
他在写旋律的时候考虑的显然不是“catchy”与否,而是能否衬托自己诗词的音律,
--所以他们通常是不catchy的,而catchy的时刻大都是songwriting最cheesy的瞬间
只是在作为他精妙文字载体的时候才不那么cheesy
除了旋律之外他的配器也是为诗服务的,
听一下“The Gypsy’s Wife”开头那段完美的Bandria独奏就明白了,
他的音乐使用的不是一般民谣的口琴/木吉他/fiddle,
而是欧洲民乐的鲁特琴,西班牙吉他,Bandria, 偶尔会有萨克斯,还有仅作为背景的合成器
这也是他和其他“民谣”歌手最大的区别,他不是民谣,是欧洲“民乐”,
他写的也不是美国田园的 “老子不用在麦姬的农场工作拉”
而是欧洲文艺复兴般的奇幻场景,
所以与其说他像Bob Dylan,还不如说像Sinead O'Connor.
但他和Bob Dylan有一点是相像的,老而弥坚,最好的作品在中后期,
Live In London的songlist里只有4首60年代作品和3首70年代作品,
重头在80年代,Various Postions专辑贡献了3首,Im Your Man 6首(!),
1992年的The Future 3首,还有2首00年后发行的新作
对此我认为只需要加上Famous Blue Raincoat和(与Janis Joplin一夜情的)Chelsea Hotel就可以了.
当然Bob Dylan的进步经历的是artistic growth,
而Leonard Cohen经历的是personality growth---和Vocal的极大提高,
年轻时代唱的“Suzanne” “So Long Marianne”远没有演唱会这样penetrating,
90年代的他也还不能把“Anthem”和“Dem0cracy”的全部力量发挥出来,
当然年龄带来的最大优势是 对哲理的阐述,
CD1,也就是从“Dance Me to the End of Time”到“The Gypsy's Wife”
或许可以构成历史上最enlightening的“哲理”专辑之一;
同时他年轻时候也不可能与观众有这样kind/witty的互动,
“The Future”之前他说“我知道你们为看演唱会经历了地理和经济的不便”,
“Tower of Song”最后开了整场演唱会最大的玩笑,
当然那时的观众也不可能把他当作一位长者来敬仰,
对每首歌,每个solo都致以最诚恳的欢呼,对每个笑话都发出真实的笑声;
某人曾经将Cohen的personality growth概括为“不再好奇事情可以有多孤独了”
Leonard Cohen的歌大部分是孤独的,
但2万人一起庆祝孤独的时候就没有人再孤独了。
Cut:“In My Secret Life”,“The Tower of Song”,“The Future”,“Anthem”,“So Long Marianne”,“Dance Me to the End of Life”,“I Tried to Leave You”
http://tieba.baidu.com/p/210767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