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光
資深歌手發片,討論起來總有難以描述的心情。歌手與聽眾也在不停博弈。一方面,就我們市場裡擔當主力的年輕聽眾而言,他們總戴著有色眼鏡去審判資深歌手的形象和價值觀;另一方面,如果資深歌手一味迎合市場,所帶來的作品又很可能讓人啼笑皆非。若不是我們的市場不健康,流行音樂原本不必大批量出現這些笑話。年輕聽眾既不必強迫自己轉向成熟意味的流行歌,資深歌手也應該悠然自得地唱適合自己的作品。
譚詠麟也曾經有過不同的構思。對於自己的音樂,他一直有很明確的主導意識。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起,他就已經在不斷尋找自己音樂的新方向,這樣的不斷嘗試與曾經的良好積累,讓他不僅從四大天王橫行的年代一路穩步走來,也在新世紀新人輩出的年代還能保持不錯的發片率。其中,當然有些差強人意,或者失敗,但細細觀察也有亮點。
新專輯《一點光》,就是近年來《再度感動》之外又一張定位準確,製作精良的新專輯。說到新,新在他從之前兩張濃重搖滾味的大碟嘗試之後,轉向成人抒情風格。而弦樂伴奏,發燒錄製,這些噱頭則為市場準備。有心人應該留意這兩年環球將“發燒”一詞安放在不同的資深藝人新作品中,產生不同的效果,自然也讓不同的聽眾有望而卻步的憂慮。
而這張主打溫馨的唱片,內裡卻比包裝更加豐滿。譚詠麟巧妙地加入歐美流行音樂正得令的元素,卻在整體上把持住了速度,並沒有給人一種刻意追求潮流的感覺。譚詠麟力求將band sound加入弦樂,在多數歌曲裡都行得通,且保證了質素。在不緊不慢的節奏間,譚詠麟的聲線也游刃有餘地駕馭了歌曲的情緒和節奏,更揚長避短地躲開了過度使用他的顫音,對年輕聽眾來講,這絕對是一件好事。而專輯也褪去了此前兩張大碟大力演奏的搖滾風,讓整體編曲力度介於成人抒情風格和英式搖滾之間,應該是更適合華語聽眾的審美習慣。
此種風格的改變,或許有一些不變應萬變的經典。譚詠麟也再度找來多年前合作密切的作詞人重新合作。潘源良一出手就吃透兩首專輯內聽似普通,卻又特別的作品。 《Forever Young》和《愛未等於擁有》從歌詞到節拍到編曲,都有極個性且一致的柔情。頑童林敏聰填寫的《玩不起》,即傳統,又當代,將許多社群化的意向與傳統的情愫和比喻放在一起,文字混搭地就好像譚詠麟操盤的音樂一樣,有天作之合的默契。
譚詠麟的新專輯,之所以還讓人很想從這些角度談一談,因為即便拋開市場,就連評論流行音樂的人,也大多與他有一些距離。這絕對不是歌手的錯,即便他在十年前曾經找過絕對錯配的合作夥伴,演唱了一些完全脫節的流行歌。那些歌相比譚詠麟的好作品來說,也不過是滄海一栗。由此可見,偏見和個人趣味,遠遠比錯誤的選擇和低劣的作品更加可怕。或者說,從來如此。
譚詠麟也曾經有過不同的構思。對於自己的音樂,他一直有很明確的主導意識。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起,他就已經在不斷尋找自己音樂的新方向,這樣的不斷嘗試與曾經的良好積累,讓他不僅從四大天王橫行的年代一路穩步走來,也在新世紀新人輩出的年代還能保持不錯的發片率。其中,當然有些差強人意,或者失敗,但細細觀察也有亮點。
新專輯《一點光》,就是近年來《再度感動》之外又一張定位準確,製作精良的新專輯。說到新,新在他從之前兩張濃重搖滾味的大碟嘗試之後,轉向成人抒情風格。而弦樂伴奏,發燒錄製,這些噱頭則為市場準備。有心人應該留意這兩年環球將“發燒”一詞安放在不同的資深藝人新作品中,產生不同的效果,自然也讓不同的聽眾有望而卻步的憂慮。
而這張主打溫馨的唱片,內裡卻比包裝更加豐滿。譚詠麟巧妙地加入歐美流行音樂正得令的元素,卻在整體上把持住了速度,並沒有給人一種刻意追求潮流的感覺。譚詠麟力求將band sound加入弦樂,在多數歌曲裡都行得通,且保證了質素。在不緊不慢的節奏間,譚詠麟的聲線也游刃有餘地駕馭了歌曲的情緒和節奏,更揚長避短地躲開了過度使用他的顫音,對年輕聽眾來講,這絕對是一件好事。而專輯也褪去了此前兩張大碟大力演奏的搖滾風,讓整體編曲力度介於成人抒情風格和英式搖滾之間,應該是更適合華語聽眾的審美習慣。
此種風格的改變,或許有一些不變應萬變的經典。譚詠麟也再度找來多年前合作密切的作詞人重新合作。潘源良一出手就吃透兩首專輯內聽似普通,卻又特別的作品。 《Forever Young》和《愛未等於擁有》從歌詞到節拍到編曲,都有極個性且一致的柔情。頑童林敏聰填寫的《玩不起》,即傳統,又當代,將許多社群化的意向與傳統的情愫和比喻放在一起,文字混搭地就好像譚詠麟操盤的音樂一樣,有天作之合的默契。
譚詠麟的新專輯,之所以還讓人很想從這些角度談一談,因為即便拋開市場,就連評論流行音樂的人,也大多與他有一些距離。這絕對不是歌手的錯,即便他在十年前曾經找過絕對錯配的合作夥伴,演唱了一些完全脫節的流行歌。那些歌相比譚詠麟的好作品來說,也不過是滄海一栗。由此可見,偏見和個人趣味,遠遠比錯誤的選擇和低劣的作品更加可怕。或者說,從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