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是我们第一次现场去听交响音乐会时的曲目,当时是由迪图瓦指挥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的演出。那时候我们的欣赏水平完全没有,对作品的认识完全没有,对指挥家和乐团演奏的概念完全没有。不过仍然被这部作品的某些段落感动到了。唯一遗憾的是,感觉演奏时的管乐部分与整体的协调不够,突兀奏出的命运的音符真的有把我吓到。后来买了这张碟之后,我们才真正领略到了老柴的魅力,不仅是第四,还有第五和最著名的第六悲怆。事实证明,优秀的指挥家和演奏团体对于表现优秀的作品是多么的不可或缺。现场的演奏和CD的演奏真心需要互相补充,才能帮助我们最真切地体会到交响音乐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试图去理解柴可夫斯基,我拜读了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的通信集《我的音乐生活》,感动得好几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唏嘘不已。我的感想有如下两点:第一,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首先是个伟大的人,具有高贵的人格和灵魂,这与他的性格是否合群,经济条件好不好,取向是不是得到众人认可毫无关系。这是一个人的本质。第二,要了解一个人的作品,最重要的除了听他的音乐,如果有可能的话,还需要去读他写的文字,当然前提他是个坦诚单纯热情敏感如柴可夫斯基这样的天才。这部通信集能保留下来给后人出版发行阅读对我们来说真是太宝贵了。
我在写这篇小文和翻译CD说明的时候,反复地把第四交响曲听了几遍,越听越喜欢。下面是根据CD里的说明文字翻译的关于第四交响曲的介绍,供和我一样对音乐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彼得-柴可夫斯基的人生和作品在他的第四交响曲中(1877-78)结合到了相当程度。他的本性总是在极端的忧郁和极度的激动,消沉的屈从和乐观的进取之间摇摆不定。他有意识地试图去自我调解这些存在于性格中的冲突因素,然而他始终未能成功。不过,这对于后世的我们来说是件好事,因为他内心深处的这种焦虑和紧张感,被充分地释放和倾泻在他所创造的作品中——爆发了巨大的强烈的热情,表达了深重的无奈的挫败感。
第四交响曲开启了柴可夫斯基一生中最后三部交响曲的序幕,很好地展现了作曲家当年的心理状态。1877年7月18日,柴可夫斯基迫于学生安东尼娜-米留科娃的强烈要求娶其为妻,尽管他内心深处为此深感焦虑不安。婚后,这位有同性恋倾向的作曲家立即陷入了绝望的心理危机中。他随后前往瑞士和意大利游历了六个月,才逐渐地恢复了精神平衡状态。他从克拉朗(Clarens)到威尼斯(Venice),从圣雷莫(San Remo)到佛罗伦萨(Florence),期间着力于创作歌剧《尤金-奥涅金》(Eugene Onegin)和第四交响曲。在慷慨的资助人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的帮助下,柴可夫斯基一直不佳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他俩的通信也很频繁,从1876年12月一直持续到1890年。1878年3月1日,柴可夫斯基从佛罗伦萨写信给梅克夫人,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柴可夫斯基是如何小心翼翼地尝试写作标题音乐(Programme Music)。在完成第四交响曲后,柴可夫斯基应梅克夫人的要求,向她解释了第四交响曲各乐章所包含的标题思想。这一“标题思想”曾饱受争议,考虑到当时柴可夫斯基的个人状态,我们完全有理由假定这部标题性音乐并非仅仅是献给梅克夫人的一部作品。柴可夫斯基打开了一种可能性,即用音符“描述文字试图表达的内容”。
在奏鸣曲形式的第一乐章中,“主题乐想……整部交响乐的胚胎”乃是命运,“那使我们幸福不能实现的力量……”。第二乐章(ABA)“表现另一方面的苦难。当黄昏到来时,我们感受到的忧伤……”。谐谑曲(Scherzo)是对上述情绪的继续,“当我们喝了一点酒或感到有一点晕时,脑海中忽闪而过各种想法……完全自由的想象,莫名其妙的各种奇怪画面充斥心灵……其中……喝醉的农夫,流行于乡间的曲调……队列中的军乐队……”。在最后的回旋曲(Rondo)中,柴可夫斯基创造了双重的情绪,即“……到人群中去,看看他们是如何理解快乐的……但当命运回来提醒你时,你又如何能够做到将自己遗忘在完全的享乐中……”。柴可夫斯基曾对他最得意的学生Taneyev说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他这部作品的榜样,为他“提供了某种概念”。柴可夫斯基写给梅克夫人所描述的主题思想和他对Taneyev所做的这番解释并不矛盾,因为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也被称为“命运交响曲”。区别在于,我们的俄罗斯大师并没有像贝多芬那样“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柴可夫斯基将他这部充满了深沉悲观的第四交响曲“献给最好的朋友”。鲁宾斯坦(Nicolai Rubinstein)是这部作品首演时(1878年2月22日,莫斯科)的指挥家,意识到了这位“最好的朋友”其实就是梅克夫人。我们并不知道梅克夫人是否了解,这部作品所饱含的深刻压抑力量以及柴可夫斯基所害怕的命运,乃是一个极度敏感的音乐天才所做的示威。
(以下选自三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我的音乐生活》中柴可夫斯基向梅克夫人表述第四交响乐各乐章主题思想的段落。)
“序曲是整部交响曲的胚胎,一切都靠这乐想进行……这就是命运之神。这就是使我们幸福的希望不能实现的力量,他妒忌地注视着我们,使我们的幸福不能完满,不能白璧无瑕——这是达摩克里斯的剑,总是挂在头上,这是无间断的精神的折磨。这是不可克服的,无可逃避的事物。除了屈服于看来不中用的不幸之外,别无他法……失望和不满越来越强了,越尖锐了,离开现实,沉醉到梦中,岂不更聪明么?……唉,喜悦呵,终于,甜蜜而柔和的梦出现了!一些光辉的清晰的人像走过了,向我招手……现在,多么美妙多么动人呵,这轻快调(Allegrro)的第一主题。梦幻逐渐地占有了灵魂。忧愁和失望已经忘记了。幸福就在这儿!可是不,这只是一个梦,于是命运之神把我们唤醒了……因此,生活本身就是坚定的现实和飘忽的梦幻与幸福的抓取的固执的变换。这当中没有港口。你在那个海上航行,知道它包围了你,把你淹没在它的深底……”
“第二乐章表现另外一方面的苦难。黄昏,当我们单独坐在那儿的时候,黄昏到来了;我们工作得累了,想读书,但是书却从我们的手里落了下来。记忆堆集在我们的身上。年轻时代的回忆是多么甜蜜呵,然而知道这些回忆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又是多么悲伤!你悔恨着过去,你却不肯重新开始生活,你是太疲乏了。比较容易的还是消极地去回顾。你记起了许多事情——你记起了年轻的血液沸腾,生命充满了我们一切的愿望时那种快活的辰光,也有艰难的时候,也有无可抗拒的损失,但这些都已经离得非常远了。像这样地沉浸到过去里面,是忧郁而又有点甜蜜的。”
“第三乐章并没有表现什么一定的感情,毋宁说是一连串的狂想,就是当你喝了一点酒,感到有一点点昏晕时,在你的心灵走过的不可触摸的形象。灵魂既不快乐,也不忧愁。心灵是空空洞洞的,想象已经脱了缰,已经(不知道为什么)开始绘画一些离奇的图案了。忽地心中想起了一个喝醉了的农民的图画,听见了一首短短的市井之歌。在远处,军队的行列刚刚走过。这些画面都是不连贯的,恰如你刚要入睡时漂流过心头的那些无序的场景。他们都是和现实没有关联的,他们都是狂野和陌生的。”
“第四乐章:如果你在你自己身上真的找不出快乐时,那么就到别的地方去找罢!到人民中间去吧。瞧——他们知道怎样去好好地利用他们的时间,怎样去享受!我写出了农民的节日。你刚在别人的快乐情景中忘记了自己,那无情的命运之神就重又出现了,他让你想起你自己。但是别人都对你很冷淡;他们不打例会你的寂寞和忧郁。唉,他们试多么快乐呵!被这样单纯的瞬息的感情所支配,是多么幸运呵——在这里你看见了单纯而又深刻的快乐;你走进这些快乐里面去, 于是生活就变得好受了。”
为了更好地试图去理解柴可夫斯基,我拜读了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的通信集《我的音乐生活》,感动得好几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唏嘘不已。我的感想有如下两点:第一,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首先是个伟大的人,具有高贵的人格和灵魂,这与他的性格是否合群,经济条件好不好,取向是不是得到众人认可毫无关系。这是一个人的本质。第二,要了解一个人的作品,最重要的除了听他的音乐,如果有可能的话,还需要去读他写的文字,当然前提他是个坦诚单纯热情敏感如柴可夫斯基这样的天才。这部通信集能保留下来给后人出版发行阅读对我们来说真是太宝贵了。
我在写这篇小文和翻译CD说明的时候,反复地把第四交响曲听了几遍,越听越喜欢。下面是根据CD里的说明文字翻译的关于第四交响曲的介绍,供和我一样对音乐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彼得-柴可夫斯基的人生和作品在他的第四交响曲中(1877-78)结合到了相当程度。他的本性总是在极端的忧郁和极度的激动,消沉的屈从和乐观的进取之间摇摆不定。他有意识地试图去自我调解这些存在于性格中的冲突因素,然而他始终未能成功。不过,这对于后世的我们来说是件好事,因为他内心深处的这种焦虑和紧张感,被充分地释放和倾泻在他所创造的作品中——爆发了巨大的强烈的热情,表达了深重的无奈的挫败感。
第四交响曲开启了柴可夫斯基一生中最后三部交响曲的序幕,很好地展现了作曲家当年的心理状态。1877年7月18日,柴可夫斯基迫于学生安东尼娜-米留科娃的强烈要求娶其为妻,尽管他内心深处为此深感焦虑不安。婚后,这位有同性恋倾向的作曲家立即陷入了绝望的心理危机中。他随后前往瑞士和意大利游历了六个月,才逐渐地恢复了精神平衡状态。他从克拉朗(Clarens)到威尼斯(Venice),从圣雷莫(San Remo)到佛罗伦萨(Florence),期间着力于创作歌剧《尤金-奥涅金》(Eugene Onegin)和第四交响曲。在慷慨的资助人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的帮助下,柴可夫斯基一直不佳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他俩的通信也很频繁,从1876年12月一直持续到1890年。1878年3月1日,柴可夫斯基从佛罗伦萨写信给梅克夫人,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柴可夫斯基是如何小心翼翼地尝试写作标题音乐(Programme Music)。在完成第四交响曲后,柴可夫斯基应梅克夫人的要求,向她解释了第四交响曲各乐章所包含的标题思想。这一“标题思想”曾饱受争议,考虑到当时柴可夫斯基的个人状态,我们完全有理由假定这部标题性音乐并非仅仅是献给梅克夫人的一部作品。柴可夫斯基打开了一种可能性,即用音符“描述文字试图表达的内容”。
在奏鸣曲形式的第一乐章中,“主题乐想……整部交响乐的胚胎”乃是命运,“那使我们幸福不能实现的力量……”。第二乐章(ABA)“表现另一方面的苦难。当黄昏到来时,我们感受到的忧伤……”。谐谑曲(Scherzo)是对上述情绪的继续,“当我们喝了一点酒或感到有一点晕时,脑海中忽闪而过各种想法……完全自由的想象,莫名其妙的各种奇怪画面充斥心灵……其中……喝醉的农夫,流行于乡间的曲调……队列中的军乐队……”。在最后的回旋曲(Rondo)中,柴可夫斯基创造了双重的情绪,即“……到人群中去,看看他们是如何理解快乐的……但当命运回来提醒你时,你又如何能够做到将自己遗忘在完全的享乐中……”。柴可夫斯基曾对他最得意的学生Taneyev说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他这部作品的榜样,为他“提供了某种概念”。柴可夫斯基写给梅克夫人所描述的主题思想和他对Taneyev所做的这番解释并不矛盾,因为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也被称为“命运交响曲”。区别在于,我们的俄罗斯大师并没有像贝多芬那样“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柴可夫斯基将他这部充满了深沉悲观的第四交响曲“献给最好的朋友”。鲁宾斯坦(Nicolai Rubinstein)是这部作品首演时(1878年2月22日,莫斯科)的指挥家,意识到了这位“最好的朋友”其实就是梅克夫人。我们并不知道梅克夫人是否了解,这部作品所饱含的深刻压抑力量以及柴可夫斯基所害怕的命运,乃是一个极度敏感的音乐天才所做的示威。
(以下选自三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我的音乐生活》中柴可夫斯基向梅克夫人表述第四交响乐各乐章主题思想的段落。)
“序曲是整部交响曲的胚胎,一切都靠这乐想进行……这就是命运之神。这就是使我们幸福的希望不能实现的力量,他妒忌地注视着我们,使我们的幸福不能完满,不能白璧无瑕——这是达摩克里斯的剑,总是挂在头上,这是无间断的精神的折磨。这是不可克服的,无可逃避的事物。除了屈服于看来不中用的不幸之外,别无他法……失望和不满越来越强了,越尖锐了,离开现实,沉醉到梦中,岂不更聪明么?……唉,喜悦呵,终于,甜蜜而柔和的梦出现了!一些光辉的清晰的人像走过了,向我招手……现在,多么美妙多么动人呵,这轻快调(Allegrro)的第一主题。梦幻逐渐地占有了灵魂。忧愁和失望已经忘记了。幸福就在这儿!可是不,这只是一个梦,于是命运之神把我们唤醒了……因此,生活本身就是坚定的现实和飘忽的梦幻与幸福的抓取的固执的变换。这当中没有港口。你在那个海上航行,知道它包围了你,把你淹没在它的深底……”
“第二乐章表现另外一方面的苦难。黄昏,当我们单独坐在那儿的时候,黄昏到来了;我们工作得累了,想读书,但是书却从我们的手里落了下来。记忆堆集在我们的身上。年轻时代的回忆是多么甜蜜呵,然而知道这些回忆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又是多么悲伤!你悔恨着过去,你却不肯重新开始生活,你是太疲乏了。比较容易的还是消极地去回顾。你记起了许多事情——你记起了年轻的血液沸腾,生命充满了我们一切的愿望时那种快活的辰光,也有艰难的时候,也有无可抗拒的损失,但这些都已经离得非常远了。像这样地沉浸到过去里面,是忧郁而又有点甜蜜的。”
“第三乐章并没有表现什么一定的感情,毋宁说是一连串的狂想,就是当你喝了一点酒,感到有一点点昏晕时,在你的心灵走过的不可触摸的形象。灵魂既不快乐,也不忧愁。心灵是空空洞洞的,想象已经脱了缰,已经(不知道为什么)开始绘画一些离奇的图案了。忽地心中想起了一个喝醉了的农民的图画,听见了一首短短的市井之歌。在远处,军队的行列刚刚走过。这些画面都是不连贯的,恰如你刚要入睡时漂流过心头的那些无序的场景。他们都是和现实没有关联的,他们都是狂野和陌生的。”
“第四乐章:如果你在你自己身上真的找不出快乐时,那么就到别的地方去找罢!到人民中间去吧。瞧——他们知道怎样去好好地利用他们的时间,怎样去享受!我写出了农民的节日。你刚在别人的快乐情景中忘记了自己,那无情的命运之神就重又出现了,他让你想起你自己。但是别人都对你很冷淡;他们不打例会你的寂寞和忧郁。唉,他们试多么快乐呵!被这样单纯的瞬息的感情所支配,是多么幸运呵——在这里你看见了单纯而又深刻的快乐;你走进这些快乐里面去, 于是生活就变得好受了。”
感谢。我也在翻译这个小册子里的三篇。个别困难之处稍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