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人生

12月21号早上8点,据说是世界末日。
我睡过了,没赶上。
下午下班回家在youtube上听到一段秦腔,前奏一响起就有点梦回唐朝的感动,想起爷爷每周二还是周四晚上都会看的《秦之声》。于是又把电脑里存的戏曲翻出来,秦腔豫剧京剧循环听了一晚上,熟悉的声音让我想起很多家人。
我没怎么细听过秦腔,反倒是京剧听的比较多。原因是初中听广播时听到于魁智和李胜素对唱的《武家坡》选段中的《苏龙魏虎为媒证》,当时初听重金属,这段快板神似摇滚,又披着中国风的外衣,感觉这种男女对唱的快板超级酷,听不懂唱的是什么意思,后来找到台词,一句句学,到现在唯一会唱两句的也就是这段快板。其实快板把旋律掌握好,台词念准就可以糊弄人了,而真正考验功力的是抑扬顿挫的慢板,这个没从启蒙开始训练过真来不了。
大学开始听西方古典音乐,后来渐渐喜欢上歌剧。东西方的两种戏剧形式让我感悟到东西方在音乐和文化上的共通与不同。
2010年夏天,听说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卡门》,我差点买火车票过去看。那时刚接触歌剧,发现很多曾经熟悉的段落竟然出自《卡门》,著名的有卡门序曲和L'amour est un oiseau rebelle,这段经常被用来描述一些艳遇或是浪漫的场景,电影《罗马的房间》里用了Jocelyn Pook演唱的英语和法语两个L'amour est un oiseau rebelle的改编版本做配乐,冷艳而性感。很多香水手表或强调生活品味的广告也都会选这段做背景音乐,似乎听过这段音乐或是用过某种香水就是有品位的人了。就好像恩雅的声音总出现在巧克力广告和有关巴黎的景物中,似乎恩雅是个喜欢吃巧克力的法国人。
整个《卡门》贯穿序曲部分的旋律,在三个剧目中不断重复,变奏演绎,直到最后一幕Les voici, les voici中的合唱将气氛和主题向高潮渲染。听这段合唱时,有种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最后的压轴曲目《拉德茨基》奏起时想跳起来跟着鼓掌的振奋和激动。这种感觉唯有柴可夫斯基的芭蕾组曲和柏辽兹的幻想曲能唤起。
录制版的歌剧只能在大幕拉开前的序曲部分看到乐队和指挥的表演,而每次开场的这一段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很喜欢多明戈演唱,小克莱伯指挥版本的《卡门》,持指挥棒的灵活而明确的手腕动作,干净利落,消瘦俊俏的五官,加上笔挺的燕尾服,小克莱伯的指挥让人对这种现场演奏有一种‘必然会很精彩’的信心。
同样有另一个人,只要她在舞台上,我也会有这种‘必然会很精彩’的信心,便是花腔女高音Diana Damrau,莫扎特歌剧《魔笛》中最著名的夜后扮演者。
记得刚开始听《魔笛》的夜后出场演唱《Der Hoelle Rache》(地狱的复仇)这段时,第一次听到这么高亢而流畅的声线,连着放了一天也听不腻。终于有机会看到视频的时候,没想到Diana是一个如此壮硕的女人,这也难怪,那样雄浑高亢的声音怎么会没有那么大的肺活量和健壮的体魄作支撑。Diana的高音能将听者带上云霄,而花腔的多变又让人不觉得那么的高处不胜寒。《Der Hoelle Rache》里,她的高音部分已经不像是人的声音了,更像是某种弦乐发出的声音。
戏曲和歌剧对演员的要求不仅是唱功,更要求有现场表演的功力。所以戏曲有生旦净末丑的分工,也有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歌剧有低中高音花腔的类型,分声部和合唱的技巧。
花腔女高音的峰回路转和京剧中的唱念做打的实质是一样的。花腔女高音在以元音结尾的单词处拉长音,变调回旋;京剧中一个字唱几十秒一分钟也是很基本的功力。戏曲和歌剧的区别就如同东西方在各个方面的文化差异,比如,简洁的水墨留白与精细的油画;比如中国厨房里一把张小泉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西方厨房里有长刀短刀刮刀片刀面包刀;东方人吃饭一双筷子足以,西餐至少要用刀和叉外加汤匙黄油刀和茶匙;同样的,中国戏曲对于道具的使用很简洁,主要考验表演者的表现力。而歌剧对舞台布景的要求非常高,背景的逼真程度几乎和真实城市的街道市场一样。戏曲看重的是演员,这是体现‘每个中国人都是一条龙’的地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唱法,同一段戏不同的人唱就是不同的派别,但谁是作曲者,少有考证,多是口口相传的故事。而歌剧中,提起来的都是作曲者的几号作品。
这是不同外力影响下两种伟大的音乐表演形式。两者都是需要一人担当多职。戏曲的演员要兼主演,音效,动作,化妆,道具甚至导演的角色;而歌剧的作曲者不仅是导演,还要充当剧本改编,作曲,作词,服装,道具,不仅要熟悉故事发生所处的文化背景,还要会熟练掌握各种乐器的特性。
所以一直觉得像比才莫扎特之类的作曲家,即便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也会千古留名。
Diana唱李斯特的《Der Fischerknabe》时,随着灵巧流畅的钢琴伴奏,浑厚的中音,遥远而清晰的高音,似林中的清晨,声音渐入,而后又淡淡消失。闭上眼睛,似梦中呓语。电影《霸王别姬》里快板奏起时,清脆嘹亮的京胡拉开了一代中国人的大幕。
每次看到有娱乐新闻上说,演了个什么电影,唱了首什么歌的某某歌手演员导演耍大牌发脾气,便想起威尔第,比才,莫扎特,小克莱伯,卡拉扬,Diana,多明戈,帕瓦罗蒂,马连良,梅兰芳,常香玉那群神一般的传奇人物,于是觉得那句:'你们啊,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用来形容那些小明星们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