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的音乐没有白听
先说两个关于周杰伦唱片的个人观点,也是这些年一直积压在心里无处可写的纠结。
首先,就是周杰伦的MV不能看。不论别人同不同意这句话,总之周杰伦从《叶惠美》开始对自己唱片音乐以外的部分掌控权变大之后,便将自己所谓的梦想行为强力加持到后来的专辑中。当然,这种行为以他的权限来讲无可厚非,但我更觉得只能称之为一种好奇心作用下的固执做法。参演真正的电影后,他对自己驾驭影视的自信更增,从创意插足直到全权接手MV的拍摄胆量越来越大,以至于我们看到后来的MV,都是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科幻虚拟穿越,以及高中模式恋爱三大情节类型。我相信周杰伦是爱透了这些MV,但实际上这些影视成品的实际质感与他制作的音乐相比,相差太远太远,甚至会完全拖垮音乐作品的档次。
而且还有一点——对聆听者而言,任何歌曲产生的画面感必然都是多样而丰富而非单一的。即使是方文山这种类型的歌词,一百个人听去也必然在脑中获得一百种属于自己的画面感。但周杰伦导演的MV往往充满不可调和的叙事性,这就导致他创造的音乐录影带画面开始强力剥夺、覆盖听众的想象力。这种情况或是双刃,但若想达到好的收效必然考验能力硬件,否则,就是弄巧成拙。不论别人怎么看,个人认为周杰伦导演的MV都存在一些编剧和结构上的问题,让欣赏过程遭到阻绊,而后与音乐的意境无法吻合,最后导致综合性的扣分。为什么台湾有很多MV的情节都清淡如水、甚至毫无剧情,但让人看起来还是相当舒服?第一,因为台湾小清新之魂所致,第二,便是成熟的导演懂得妥协MV对音乐的影响范围,不会去用画面打扰听众想象的空间和意淫的权力。但周杰伦在这一点上比较反其道而行,依笔者看来就是造成近年来专辑“中国风重复”、”编曲无突破”等等说法的实际理由——其实那些作品根本就不是雷同的,明摆着的。只是大量重复老套的MV情节给这些歌曲套上了系列模式化情结,结果导致了大半听众的反感和心理抵触。
所以《公公偏头痛》的MV出现后,我扫了一眼就把页面往下拉。避开偏颇的视觉,只听歌曲本身。短暂的一瞥已经知晓这支MV能讲什么,他所要制造的氛围、基调和将叙述的要义已昭然若揭。虽然故事的主体有变,不再做皇上而是太监,但还是离不开恶搞难笑的根源。而直接听音乐所得到的感受便是,《公公偏头痛》是如此一首出色的电子作品,它集成了几乎一切属于周杰伦成熟期电子音乐的优点。细腻而有层次的编配、用心充满巧思的断句和咬字、传统乐器在编曲中的打散和重组,以及合音部分的剪辑和有机串联——如果可以砍掉开头的那段对白,简直是可以比拟《忍者》级别的作品。但看过MV的人难免要被毫不留情的脑补画面冲击,无法获得自己与音乐节奏纹丝合缝、或客观评价编曲的第一印象,导致因失败恶搞产生对这首歌曲的偏见或直接放弃。
另外一个看法,就是周杰伦一卖萌唱片就成功。早在卖萌这个词还不存在的时候,周杰伦在形象的打理上就曾数次因萌而成。太远了不说,就《我很忙》进退适中又讨人欢喜的造型来讲,为唱片带来的附加功效简直是五星级的。唱片的主题和造型是如此重要,只因华语流行常态性地脱离主题,而往往要依靠一个能量释放平稳、使人获得安宁心理作用的系统外在来让专辑的聆听流向趋于集中。而《魔杰座》之类英雄化过于浓烈、个人张力过大、浓墨重彩电脑特效用之无尽的主题形象不但喧宾夺主,且在这个大家“什么都看过、什么都不稀奇”的资源化世道,很难造成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跨时代》的造型亦是,而个人认为这与两张专辑连续收到相对较差的整体评分的缘由是紧密相连的。其实这个看法和之前关于MV问题的叙述有交叉,但作用一定会更频繁、更直接,因为MV在观看与否上毕竟可以选择,但唱片封套永远离不开你的视线。
而《十二新作》此角度的力量必然是温和而收敛的,不具有屌丝模式的强加性和过厚的故事性,会让人对唱片产生一定的好感。虽然,很多人第一时间都否定了这款白马造型,其实是白头造型首当其冲——但清晰版的封面中,可以看到整幅图片的美术质感,且不去评论周董的服装设计,就照片的重心设置与色调层次来讲,并不会给人不可原谅的突兀感,还有几分油画的韵味。不论如何,这个自恋度数绝对是在《魔杰座》、《跨时代》之下的。所以个人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卖萌,而不是过于自我渲染的主题泛化。
说完似与音乐无关的两点,已经为《十二新作》给出五星评价——这应该是周杰伦在六年内真正与《范特西》水平趋近的唱片,且是将倒数三张专辑一并踩在脚下的阶段式成就。从第一首《四季列车》扎实的氛围描绘力度、节奏与歌词韵脚的打磨搭配就听到了久违的经典感触,而这种悦耳度的再生周期已经太久、太令人怀念。《手语》是难得前奏即给人莫名好感的歌曲。虽然实质比较杂烩:钢琴骨架,R&B节奏的底,而演唱情绪稍有卖弄,唱段整体层次多样而跳跃。最重要的是,多者综合在完整耐听的旋律下,与一年前噩梦不散的《Mine Mine》有最本质区别的。这首歌的Bridge段起到了最顺畅的承接功效绝无多余感,且仔细听可以发现,一直铺陈在耳际的电子音效居然是专辅于此段的演唱节奏。《手语》这首歌展现了最经典的周杰伦式音乐立体感,也赋予听众最辽阔的情境想象空间。
提前发布就引起一面倒好评的《明明就》和抒情摇滚的《爱你没差》都是极具传唱潜力的情歌作品。这当然也是占了爱的好处,吃了情的豆腐。其实,说《红尘客栈》这样明显中国风的作品很容易让人抓住话柄不假,但就流行音乐听众不能轻而易举地厌倦掉的、依然是面对情歌深深沉浸其中不肯自拔的状况。像诉尽《兰亭序》的不是,却守着《说好的幸福呢》发呆不止;抱怨《烟花易冷》老旧传统,又偷听《说了再见》自导自演个人现实的感情戏码,这都是关于国风倒戈与情歌耐受交叉的矛盾。这样还控诉周杰伦的才情,就有点太不公平了。其实也反映出简单的道理——我们更习惯接纳与真实生活更加贴近的音乐内容,比如所谓人人无法免俗的爱与情,而单一在形式上追求艺术效果的作品譬如周式国风,一旦稍微进入模式化,便会引起条件反射般的不快。这也就是部分人会对《红尘客栈》立即产生消极反应,而对同掺韵味的《明明就》大投好感的缘由。感情至深一如往常,引人共鸣的导火索像数不清触手的毛细血管,随着旋律蔓延的方向和速度让人猝不及防。钢琴明朗直入敲开心防,久违依赖的朋友般在耳边细细吟唱。被动的情绪被拉着容不得半分懒散,转为摇滚的副歌引爆不甘落寞的情绪,过渡段几句“明明就”重复歇斯底里的呐喊宛如刀绞。歌词里“明明就/他比较温柔/也许他能给你更多/不用决择/我会自动变朋友”这几乎人人都在成长手册中藏于最底层的伤疤字句,被狠狠唱出,要如何能不痛彻动情。同样,《爱你没差》相似的渐入结构,但在主歌演唱时就加进了浓厚的情感,随着时针音效的紧凑追赶推出上乘旋律的副歌,并展示高低、真假转音的演唱功力。所以,周杰伦在抒情摇滚中解剖感情的两把刷子,完全不逊于他对新颖编曲模式的探究和创新。这也是不论他怎么招致复制经典的无尽吐槽,我们还是愿意在他唱片中寻找“一定会让自己由衷触动的那一首情歌”的难舍缘由。
《哪里都是你》、《大笨钟》和《傻笑》可以用一条线来谈:感情爆发力。虽然三者音乐成分与情绪色彩并不相同,但这三首实则都是在短时爆发性演唱力度中做尽文章的中板作品。《大笨钟》主副都很简短,重点在随字句急速上升下降的情绪颇具记忆点;《傻笑》最关键自然在合唱噱头,但男女真假音交错的频率极高、且反复镜像调换角色令人印象深刻;而《哪里都是你》则是唱片中最沉重、悲怆的歌曲,即使单读歌词或只阅配器也能参透其里。副歌和主歌的断层即是爆发的导火线,一旦开始就没有落下的高音融汇在均一平衡的摇滚氛围中,使人得以匀速消化且无紧迫与不适。且《哪里都是你》还有一丝九十年代典型抒情摇滚的韵味,在结尾的处理也体现得十分明显。
唱片中最具才华的作品非《比较大的大提琴》莫属——在这首歌中,我们可以听到周杰伦所属于《范特西》时代的一切特征:天马行空的巧思、色彩浓烈的视效、千变万化的编曲、堪比小说的歌词、诙谐幽默的氛围、复古爵士的气息、男女配唱的互助等等等等,在这首歌中你似乎可以找到《印第安老斑鸠》、《魔术先生》、《完美主义》、《免费教学录影带》、《米兰的小铁匠》甚至《骑士精神》的影子,但却是它们去粗取精的化学综合而非片段式的直白剪接。梁心颐在这首歌中实为功臣,且后半段三人的总合音部分,她与杨瑞代负责的声部与预想相反,也成为这首歌的犀锐之处。
其实关于周杰伦我还有一个个人观点,就是怀念他那些不看歌词就听不清的歌。而《十二新作》中,这样的作品明显增加了——虽是笑谈,但也体现了对这张唱片终于在实质性上有所成功、在质感上有所提升、在期待中没有落空的欣慰和喜悦。依然可以这样说,周杰伦的音乐给过我们真实的感动、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将我们的听歌口味提到未曾意料的高处。你可以继续批评他,但是,你也要同步成长。勇于探索,不管招致如何的嘲讽,如同周杰伦所做之事。只要他一步踏对再次成功,你也应该发现自己有了进步和收获而非侥幸——那这些牢骚才算没有白发,这些时光才没有白费,这些音乐,才算没有白听啊。
首先,就是周杰伦的MV不能看。不论别人同不同意这句话,总之周杰伦从《叶惠美》开始对自己唱片音乐以外的部分掌控权变大之后,便将自己所谓的梦想行为强力加持到后来的专辑中。当然,这种行为以他的权限来讲无可厚非,但我更觉得只能称之为一种好奇心作用下的固执做法。参演真正的电影后,他对自己驾驭影视的自信更增,从创意插足直到全权接手MV的拍摄胆量越来越大,以至于我们看到后来的MV,都是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科幻虚拟穿越,以及高中模式恋爱三大情节类型。我相信周杰伦是爱透了这些MV,但实际上这些影视成品的实际质感与他制作的音乐相比,相差太远太远,甚至会完全拖垮音乐作品的档次。
而且还有一点——对聆听者而言,任何歌曲产生的画面感必然都是多样而丰富而非单一的。即使是方文山这种类型的歌词,一百个人听去也必然在脑中获得一百种属于自己的画面感。但周杰伦导演的MV往往充满不可调和的叙事性,这就导致他创造的音乐录影带画面开始强力剥夺、覆盖听众的想象力。这种情况或是双刃,但若想达到好的收效必然考验能力硬件,否则,就是弄巧成拙。不论别人怎么看,个人认为周杰伦导演的MV都存在一些编剧和结构上的问题,让欣赏过程遭到阻绊,而后与音乐的意境无法吻合,最后导致综合性的扣分。为什么台湾有很多MV的情节都清淡如水、甚至毫无剧情,但让人看起来还是相当舒服?第一,因为台湾小清新之魂所致,第二,便是成熟的导演懂得妥协MV对音乐的影响范围,不会去用画面打扰听众想象的空间和意淫的权力。但周杰伦在这一点上比较反其道而行,依笔者看来就是造成近年来专辑“中国风重复”、”编曲无突破”等等说法的实际理由——其实那些作品根本就不是雷同的,明摆着的。只是大量重复老套的MV情节给这些歌曲套上了系列模式化情结,结果导致了大半听众的反感和心理抵触。
所以《公公偏头痛》的MV出现后,我扫了一眼就把页面往下拉。避开偏颇的视觉,只听歌曲本身。短暂的一瞥已经知晓这支MV能讲什么,他所要制造的氛围、基调和将叙述的要义已昭然若揭。虽然故事的主体有变,不再做皇上而是太监,但还是离不开恶搞难笑的根源。而直接听音乐所得到的感受便是,《公公偏头痛》是如此一首出色的电子作品,它集成了几乎一切属于周杰伦成熟期电子音乐的优点。细腻而有层次的编配、用心充满巧思的断句和咬字、传统乐器在编曲中的打散和重组,以及合音部分的剪辑和有机串联——如果可以砍掉开头的那段对白,简直是可以比拟《忍者》级别的作品。但看过MV的人难免要被毫不留情的脑补画面冲击,无法获得自己与音乐节奏纹丝合缝、或客观评价编曲的第一印象,导致因失败恶搞产生对这首歌曲的偏见或直接放弃。
另外一个看法,就是周杰伦一卖萌唱片就成功。早在卖萌这个词还不存在的时候,周杰伦在形象的打理上就曾数次因萌而成。太远了不说,就《我很忙》进退适中又讨人欢喜的造型来讲,为唱片带来的附加功效简直是五星级的。唱片的主题和造型是如此重要,只因华语流行常态性地脱离主题,而往往要依靠一个能量释放平稳、使人获得安宁心理作用的系统外在来让专辑的聆听流向趋于集中。而《魔杰座》之类英雄化过于浓烈、个人张力过大、浓墨重彩电脑特效用之无尽的主题形象不但喧宾夺主,且在这个大家“什么都看过、什么都不稀奇”的资源化世道,很难造成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跨时代》的造型亦是,而个人认为这与两张专辑连续收到相对较差的整体评分的缘由是紧密相连的。其实这个看法和之前关于MV问题的叙述有交叉,但作用一定会更频繁、更直接,因为MV在观看与否上毕竟可以选择,但唱片封套永远离不开你的视线。
而《十二新作》此角度的力量必然是温和而收敛的,不具有屌丝模式的强加性和过厚的故事性,会让人对唱片产生一定的好感。虽然,很多人第一时间都否定了这款白马造型,其实是白头造型首当其冲——但清晰版的封面中,可以看到整幅图片的美术质感,且不去评论周董的服装设计,就照片的重心设置与色调层次来讲,并不会给人不可原谅的突兀感,还有几分油画的韵味。不论如何,这个自恋度数绝对是在《魔杰座》、《跨时代》之下的。所以个人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卖萌,而不是过于自我渲染的主题泛化。
说完似与音乐无关的两点,已经为《十二新作》给出五星评价——这应该是周杰伦在六年内真正与《范特西》水平趋近的唱片,且是将倒数三张专辑一并踩在脚下的阶段式成就。从第一首《四季列车》扎实的氛围描绘力度、节奏与歌词韵脚的打磨搭配就听到了久违的经典感触,而这种悦耳度的再生周期已经太久、太令人怀念。《手语》是难得前奏即给人莫名好感的歌曲。虽然实质比较杂烩:钢琴骨架,R&B节奏的底,而演唱情绪稍有卖弄,唱段整体层次多样而跳跃。最重要的是,多者综合在完整耐听的旋律下,与一年前噩梦不散的《Mine Mine》有最本质区别的。这首歌的Bridge段起到了最顺畅的承接功效绝无多余感,且仔细听可以发现,一直铺陈在耳际的电子音效居然是专辅于此段的演唱节奏。《手语》这首歌展现了最经典的周杰伦式音乐立体感,也赋予听众最辽阔的情境想象空间。
提前发布就引起一面倒好评的《明明就》和抒情摇滚的《爱你没差》都是极具传唱潜力的情歌作品。这当然也是占了爱的好处,吃了情的豆腐。其实,说《红尘客栈》这样明显中国风的作品很容易让人抓住话柄不假,但就流行音乐听众不能轻而易举地厌倦掉的、依然是面对情歌深深沉浸其中不肯自拔的状况。像诉尽《兰亭序》的不是,却守着《说好的幸福呢》发呆不止;抱怨《烟花易冷》老旧传统,又偷听《说了再见》自导自演个人现实的感情戏码,这都是关于国风倒戈与情歌耐受交叉的矛盾。这样还控诉周杰伦的才情,就有点太不公平了。其实也反映出简单的道理——我们更习惯接纳与真实生活更加贴近的音乐内容,比如所谓人人无法免俗的爱与情,而单一在形式上追求艺术效果的作品譬如周式国风,一旦稍微进入模式化,便会引起条件反射般的不快。这也就是部分人会对《红尘客栈》立即产生消极反应,而对同掺韵味的《明明就》大投好感的缘由。感情至深一如往常,引人共鸣的导火索像数不清触手的毛细血管,随着旋律蔓延的方向和速度让人猝不及防。钢琴明朗直入敲开心防,久违依赖的朋友般在耳边细细吟唱。被动的情绪被拉着容不得半分懒散,转为摇滚的副歌引爆不甘落寞的情绪,过渡段几句“明明就”重复歇斯底里的呐喊宛如刀绞。歌词里“明明就/他比较温柔/也许他能给你更多/不用决择/我会自动变朋友”这几乎人人都在成长手册中藏于最底层的伤疤字句,被狠狠唱出,要如何能不痛彻动情。同样,《爱你没差》相似的渐入结构,但在主歌演唱时就加进了浓厚的情感,随着时针音效的紧凑追赶推出上乘旋律的副歌,并展示高低、真假转音的演唱功力。所以,周杰伦在抒情摇滚中解剖感情的两把刷子,完全不逊于他对新颖编曲模式的探究和创新。这也是不论他怎么招致复制经典的无尽吐槽,我们还是愿意在他唱片中寻找“一定会让自己由衷触动的那一首情歌”的难舍缘由。
《哪里都是你》、《大笨钟》和《傻笑》可以用一条线来谈:感情爆发力。虽然三者音乐成分与情绪色彩并不相同,但这三首实则都是在短时爆发性演唱力度中做尽文章的中板作品。《大笨钟》主副都很简短,重点在随字句急速上升下降的情绪颇具记忆点;《傻笑》最关键自然在合唱噱头,但男女真假音交错的频率极高、且反复镜像调换角色令人印象深刻;而《哪里都是你》则是唱片中最沉重、悲怆的歌曲,即使单读歌词或只阅配器也能参透其里。副歌和主歌的断层即是爆发的导火线,一旦开始就没有落下的高音融汇在均一平衡的摇滚氛围中,使人得以匀速消化且无紧迫与不适。且《哪里都是你》还有一丝九十年代典型抒情摇滚的韵味,在结尾的处理也体现得十分明显。
唱片中最具才华的作品非《比较大的大提琴》莫属——在这首歌中,我们可以听到周杰伦所属于《范特西》时代的一切特征:天马行空的巧思、色彩浓烈的视效、千变万化的编曲、堪比小说的歌词、诙谐幽默的氛围、复古爵士的气息、男女配唱的互助等等等等,在这首歌中你似乎可以找到《印第安老斑鸠》、《魔术先生》、《完美主义》、《免费教学录影带》、《米兰的小铁匠》甚至《骑士精神》的影子,但却是它们去粗取精的化学综合而非片段式的直白剪接。梁心颐在这首歌中实为功臣,且后半段三人的总合音部分,她与杨瑞代负责的声部与预想相反,也成为这首歌的犀锐之处。
其实关于周杰伦我还有一个个人观点,就是怀念他那些不看歌词就听不清的歌。而《十二新作》中,这样的作品明显增加了——虽是笑谈,但也体现了对这张唱片终于在实质性上有所成功、在质感上有所提升、在期待中没有落空的欣慰和喜悦。依然可以这样说,周杰伦的音乐给过我们真实的感动、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将我们的听歌口味提到未曾意料的高处。你可以继续批评他,但是,你也要同步成长。勇于探索,不管招致如何的嘲讽,如同周杰伦所做之事。只要他一步踏对再次成功,你也应该发现自己有了进步和收获而非侥幸——那这些牢骚才算没有白发,这些时光才没有白费,这些音乐,才算没有白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