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的“爱与痛”
转: http://kxt.fm/?p=143813
舒伯特在二十五岁那年,写下了一篇奇妙的,满有谜团的散文诗。一八一九年至一八二三年被称为是舒伯特的“危机年月”,而这篇文字恰好又写于“危机年月”中的某个夏天。当然,对于他那样始终不断前行,并在前行中确认自我的人而言,从生到死未有一刻不是潜伏危机的。这篇散文诗在日后被赋予了《吾梦》的标题并出版问世。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散文诗是在京都大学的校图书馆,因一时兴趣的缘故,便将其试着译成了下文。
“我是众弟兄姐妹中的一人。父母都是善良的人,而我也很喜欢家人们。有一回,父亲要带我们去游乐场,我的兄弟们都很高兴,而唯独我感到悲伤。父亲走到我面前说要带我吃一顿美食,我却没有作声。他勃然大怒,要我从他面前走开。我离开了那里,但是心里却满是对拒绝他们之人的爱。我朝着远方开始了旅途。我清晰记得,那漫长的岁月之中,疼痛和爱似是要撕裂我的身躯。
后来,我得知了母亲去世的消息,急忙返回故乡。悲伤之中的父亲并没有将我拒之门外。我看到安静躺卧着的母亲时,泪眼盈眶。她就这样睡着,像是过去的美好年华里的她一样。她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能和以前一样地生活。在悲伤之中,我们看着她下葬。从那时起,我又开始留在了家中。
有一天,父亲带我去看他中意的庭园。他问我,喜欢吗?我毫不喜欢,所以没有作声。他面带怒色,又问了我一遍,喜欢吗?我颤抖着回答他,不,我讨厌。他打了我,我逃走了。我离开了那里,但是心里却满是对拒绝他们之人的爱。我又再次朝着远方开始了流浪。漫长的岁月之中,我只是一味地歌唱。我歌颂爱,而爱却成痛。我吟咏痛,而痛又生爱。爱与痛将我生生撕裂。
某一天,我得知一位虔诚的少女去世了。无论老少,有许多人围在她的墓前,不停地来回走动,仿佛沉浸在无上的幸福之中。他们为了不吵醒少女而轻声地彼此言语。天国般美妙的念想像是明亮花火不停地从少女的墓落在年轻人的身上,一时间引发了阵阵人声。我想走近那里,但却被告知,若不发生奇迹,绝不可能进入人围。但是,我带着沉思和信仰,一边朝墓地投向低垂的目光,一边慢慢地走去。当我回过神时,我发现自己已经身处在发出极美音乐的圈中。我感觉到,永恒时的幸福仿佛都凝集在了那个瞬间。
我的心在那一刻里得着了和解。我用爱看着我的父亲。他将我抱在怀中,眼中含泪。而我,更是泪流满面。”
仔细一读不难发现,这篇幅短小的散文诗中几乎包含了舒伯特抒情歌曲里的所有要素,流浪,孤独,疏远,对失乐园的怀旧,对永恒天国的憧憬,以及藉着死而实现的和解。然而无论如何,作者还是将散文诗的核心紧紧锁定在了爱痛之间的纠葛,并藉着流浪,孤独,疏远,怀旧,憧憬和和解而描绘出了一个灵魂的救赎,而这种救赎贯穿了他艺术生涯的全部。
一个在幸福家庭里过着平和生活的青年,因着“带他在游乐场里吃一顿美食”而第一次经历了引向“堕落”的诱惑。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新约圣经里耶酥三次拒绝魔鬼诱惑的那一幕。假如说“游乐园里的美食”象征着现世的享乐,和人们将此作为人生意义的话,青年虽然作了“无声”的拒绝,但却成为了他烦恼的开始。于是,他揣着“ 对拒绝他们之人的爱 ”而开始了流浪。舒伯特在晚年时曾说过,“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完全不属于这个世界。”他的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 对拒绝他们之人的爱 ”的本质,因为他就是拒绝他们之人中的一个。这种骨子里的自我疏远和异乡情怀让“我”自然而然地爱上了因拒绝来自世界的诱惑而被排除在外的人们。在这种爱里,没有加害者,也没有受害者,因为被世界“丢弃”的正是为了追求自由而自愿选择苦难的人们。所以,对这些人的爱,自然而然地也伴随着疼痛。
“我”甘愿忍受疼痛,却又盼望能从疼痛之中得到解放。但是,我们既不能从中逃离,也无法越过并支配它,更不能与其和解而成为一体。疼痛无法传递,不能代替,我的痛只能是我的痛。但是,我们却可以藉着音乐在自己的痛中触摸到别人的疼痛。疼痛很多时候是肉体的疼痛,然而“我”的却是来自心的,或者存在本身的疼痛。
舒伯特在二十五岁那年,写下了一篇奇妙的,满有谜团的散文诗。一八一九年至一八二三年被称为是舒伯特的“危机年月”,而这篇文字恰好又写于“危机年月”中的某个夏天。当然,对于他那样始终不断前行,并在前行中确认自我的人而言,从生到死未有一刻不是潜伏危机的。这篇散文诗在日后被赋予了《吾梦》的标题并出版问世。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散文诗是在京都大学的校图书馆,因一时兴趣的缘故,便将其试着译成了下文。
“我是众弟兄姐妹中的一人。父母都是善良的人,而我也很喜欢家人们。有一回,父亲要带我们去游乐场,我的兄弟们都很高兴,而唯独我感到悲伤。父亲走到我面前说要带我吃一顿美食,我却没有作声。他勃然大怒,要我从他面前走开。我离开了那里,但是心里却满是对拒绝他们之人的爱。我朝着远方开始了旅途。我清晰记得,那漫长的岁月之中,疼痛和爱似是要撕裂我的身躯。
后来,我得知了母亲去世的消息,急忙返回故乡。悲伤之中的父亲并没有将我拒之门外。我看到安静躺卧着的母亲时,泪眼盈眶。她就这样睡着,像是过去的美好年华里的她一样。她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能和以前一样地生活。在悲伤之中,我们看着她下葬。从那时起,我又开始留在了家中。
有一天,父亲带我去看他中意的庭园。他问我,喜欢吗?我毫不喜欢,所以没有作声。他面带怒色,又问了我一遍,喜欢吗?我颤抖着回答他,不,我讨厌。他打了我,我逃走了。我离开了那里,但是心里却满是对拒绝他们之人的爱。我又再次朝着远方开始了流浪。漫长的岁月之中,我只是一味地歌唱。我歌颂爱,而爱却成痛。我吟咏痛,而痛又生爱。爱与痛将我生生撕裂。
某一天,我得知一位虔诚的少女去世了。无论老少,有许多人围在她的墓前,不停地来回走动,仿佛沉浸在无上的幸福之中。他们为了不吵醒少女而轻声地彼此言语。天国般美妙的念想像是明亮花火不停地从少女的墓落在年轻人的身上,一时间引发了阵阵人声。我想走近那里,但却被告知,若不发生奇迹,绝不可能进入人围。但是,我带着沉思和信仰,一边朝墓地投向低垂的目光,一边慢慢地走去。当我回过神时,我发现自己已经身处在发出极美音乐的圈中。我感觉到,永恒时的幸福仿佛都凝集在了那个瞬间。
我的心在那一刻里得着了和解。我用爱看着我的父亲。他将我抱在怀中,眼中含泪。而我,更是泪流满面。”
仔细一读不难发现,这篇幅短小的散文诗中几乎包含了舒伯特抒情歌曲里的所有要素,流浪,孤独,疏远,对失乐园的怀旧,对永恒天国的憧憬,以及藉着死而实现的和解。然而无论如何,作者还是将散文诗的核心紧紧锁定在了爱痛之间的纠葛,并藉着流浪,孤独,疏远,怀旧,憧憬和和解而描绘出了一个灵魂的救赎,而这种救赎贯穿了他艺术生涯的全部。
一个在幸福家庭里过着平和生活的青年,因着“带他在游乐场里吃一顿美食”而第一次经历了引向“堕落”的诱惑。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新约圣经里耶酥三次拒绝魔鬼诱惑的那一幕。假如说“游乐园里的美食”象征着现世的享乐,和人们将此作为人生意义的话,青年虽然作了“无声”的拒绝,但却成为了他烦恼的开始。于是,他揣着“ 对拒绝他们之人的爱 ”而开始了流浪。舒伯特在晚年时曾说过,“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完全不属于这个世界。”他的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 对拒绝他们之人的爱 ”的本质,因为他就是拒绝他们之人中的一个。这种骨子里的自我疏远和异乡情怀让“我”自然而然地爱上了因拒绝来自世界的诱惑而被排除在外的人们。在这种爱里,没有加害者,也没有受害者,因为被世界“丢弃”的正是为了追求自由而自愿选择苦难的人们。所以,对这些人的爱,自然而然地也伴随着疼痛。
“我”甘愿忍受疼痛,却又盼望能从疼痛之中得到解放。但是,我们既不能从中逃离,也无法越过并支配它,更不能与其和解而成为一体。疼痛无法传递,不能代替,我的痛只能是我的痛。但是,我们却可以藉着音乐在自己的痛中触摸到别人的疼痛。疼痛很多时候是肉体的疼痛,然而“我”的却是来自心的,或者存在本身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