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yman的濒死体验
复出两年的Swing又要再度解散,两位年介40的中年大叔告别乐坛的最后一张专辑,难免需要一份有深度的伤感,于是就有了Wyman填词的一首《那边见》,于是我又给Wyman跪了。Wyman以前也有写过关于死亡的歌词比如《活着多好》,讲一个人死了,会愿意看见身边的人都好好活着,我觉得那首歌的杀伤力并不强。这次的《那边见》却像是杀人不见血的毒药,看似波澜不惊的歌词之下暗藏杀机,让我虽然听得蛋疼不已,还是单曲循环很多遍。
有些人太早了断
有些人去得太突然
有些人看到了光线 踏前
更多人看不见
(据众多有过濒死经历的人说,不管是想不开自杀、意外死亡,还是自然死亡,人在濒死的最后一刻都会看到黑暗尽头的一道光线,然后就会带着一种身心极度平静与舒适的感受,像是在隧道中爬行着与光线融为一体。
但即使说的再动听,“美好的死亡”也毕竟是死亡,更多人都不会愿意看见那束光线。)
有些朋友想见面
有些承诺讲了廿年
有些游戏玩到一半 未完
也只能 那边见
(死亡是每一个生命的最终归宿,然而谁也不知道自己生命的真正期限,所以又有几个人离开世界能完全不带着遗憾。)
原来没更好的一边
行前行后只差一线
(生与死真的无所谓好坏吗?)
时辰来又怎可挑战 自然
合眼冲线
(原来是因为无法抵抗自然法则,无奈顺其自然。)
从头换个新的开端
就算不太像个乐园
(“那边”应该像什么,Wyman你能告诉我吗?)
也算是得到某些改变 别嫌
至少能 那边见
(副歌部分,感觉像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生命终极命题的绝症患者在自我安慰,其实只是为麻醉自己,并没有真正看开,对吧。)
想修整损毁的配件
想清理往日做人在积存的偏见
循环后再见 又变新鲜
其实本非缺点
(是在说对故人的缅怀,回忆往昔,开心不开心的都变成了珍贵的记忆;还是说人在面临死亡的瞬间对人生做了一次全景式回顾;或着两者兼而有之吧。)
回头学会珍惜今天
无暇停下表演幽怨
时辰来若不可扭转 自然
愉快冲线
明晨幻作一丝青烟
或跳级与上帝共存
我要是走先 去找足够睡眠
过几年 那边见
(第二段副歌积极了很多。据说濒死体验会带来刻骨铭心的感受,甚至当事者的性格和人生观都会发生改变,虽然看到的景象因人而异,但大多数当事者都会获得对生命的全新感悟,对生活更加珍惜和感激。就像很多死志极为坚定的人由死到生走了一圈,都不会再次寻死。若能抱着感恩的心态去生活,或许会像歌词所说的,日后更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当作化为“一丝青烟”、去寻找“足够睡眠”一样自然。)
《那边见》以濒死体验(不管是Wyman自身的经历或者更有可能是从那些纪实报告中了解到别人的感受)为切入点来探讨死亡话题,视角独特、立意深远,Wyman的文笔也依然华丽,的确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歌。但是话说回来,Swing的两人都不到40岁,只不过是以歌手的身份告别乐坛,以后为其他歌手作曲编曲还不是照常进行,有必要搞得好像生离死别一样吗。Wyman你也太有点用力过猛了吧,莫非是更年期提前到来才会这么感慨。
而且濒死毕竟不是真死,没有人真正见过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Wyman不论将濒死体验描述的多么唯美,歌词中的“那边”也始终只是个完全抽象的概念,除非唯心地为自己编造一个“那边”,才可能会相信还有“从头换个新的开端”。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人到中年跑去皈依宗教了。即使是那些奇妙的濒死体验,看到光明、看到未来世界、看到意识游离体外之类,其实也极有可能仅仅是大脑细胞在临界状态下产生的幻觉而已。人死了真的还会有意识存在吗,即使有,我能想到的也只是斯蒂芬金在短篇小说《跳特》里所描述的那种恐怖的状态,呃,还不如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这首歌会让我感到蛋疼了,我自认还算年轻,不想去参悟生死。或许等我也到了更年期来临之时再听这首歌,才会得到些许安慰吧。
有些人太早了断
有些人去得太突然
有些人看到了光线 踏前
更多人看不见
(据众多有过濒死经历的人说,不管是想不开自杀、意外死亡,还是自然死亡,人在濒死的最后一刻都会看到黑暗尽头的一道光线,然后就会带着一种身心极度平静与舒适的感受,像是在隧道中爬行着与光线融为一体。
但即使说的再动听,“美好的死亡”也毕竟是死亡,更多人都不会愿意看见那束光线。)
有些朋友想见面
有些承诺讲了廿年
有些游戏玩到一半 未完
也只能 那边见
(死亡是每一个生命的最终归宿,然而谁也不知道自己生命的真正期限,所以又有几个人离开世界能完全不带着遗憾。)
原来没更好的一边
行前行后只差一线
(生与死真的无所谓好坏吗?)
时辰来又怎可挑战 自然
合眼冲线
(原来是因为无法抵抗自然法则,无奈顺其自然。)
从头换个新的开端
就算不太像个乐园
(“那边”应该像什么,Wyman你能告诉我吗?)
也算是得到某些改变 别嫌
至少能 那边见
(副歌部分,感觉像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生命终极命题的绝症患者在自我安慰,其实只是为麻醉自己,并没有真正看开,对吧。)
想修整损毁的配件
想清理往日做人在积存的偏见
循环后再见 又变新鲜
其实本非缺点
(是在说对故人的缅怀,回忆往昔,开心不开心的都变成了珍贵的记忆;还是说人在面临死亡的瞬间对人生做了一次全景式回顾;或着两者兼而有之吧。)
回头学会珍惜今天
无暇停下表演幽怨
时辰来若不可扭转 自然
愉快冲线
明晨幻作一丝青烟
或跳级与上帝共存
我要是走先 去找足够睡眠
过几年 那边见
(第二段副歌积极了很多。据说濒死体验会带来刻骨铭心的感受,甚至当事者的性格和人生观都会发生改变,虽然看到的景象因人而异,但大多数当事者都会获得对生命的全新感悟,对生活更加珍惜和感激。就像很多死志极为坚定的人由死到生走了一圈,都不会再次寻死。若能抱着感恩的心态去生活,或许会像歌词所说的,日后更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当作化为“一丝青烟”、去寻找“足够睡眠”一样自然。)
《那边见》以濒死体验(不管是Wyman自身的经历或者更有可能是从那些纪实报告中了解到别人的感受)为切入点来探讨死亡话题,视角独特、立意深远,Wyman的文笔也依然华丽,的确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歌。但是话说回来,Swing的两人都不到40岁,只不过是以歌手的身份告别乐坛,以后为其他歌手作曲编曲还不是照常进行,有必要搞得好像生离死别一样吗。Wyman你也太有点用力过猛了吧,莫非是更年期提前到来才会这么感慨。
而且濒死毕竟不是真死,没有人真正见过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Wyman不论将濒死体验描述的多么唯美,歌词中的“那边”也始终只是个完全抽象的概念,除非唯心地为自己编造一个“那边”,才可能会相信还有“从头换个新的开端”。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人到中年跑去皈依宗教了。即使是那些奇妙的濒死体验,看到光明、看到未来世界、看到意识游离体外之类,其实也极有可能仅仅是大脑细胞在临界状态下产生的幻觉而已。人死了真的还会有意识存在吗,即使有,我能想到的也只是斯蒂芬金在短篇小说《跳特》里所描述的那种恐怖的状态,呃,还不如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这首歌会让我感到蛋疼了,我自认还算年轻,不想去参悟生死。或许等我也到了更年期来临之时再听这首歌,才会得到些许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