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白是最好的百忧解

http://mightyboom.tumblr.com/post/38034900925/lou-doillon-places
And of course I wonder
does it happen to you ?
Does my ghost ever come looking for you ?
早晨坐在办公室里,混如乱炖的脑子漫不经心地捋着昨天写完的稿子的我,几乎是被这句话一击即中的。眼角就那么生生地湿了,鼻腔里有堵塞的感觉,真是一点不夸张。这些年来,能够一下子击中内心最柔软之处的歌,我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
Lou Doillon的这张专辑,无疑是今年最惊喜的发现。 对Fashion不熟悉的人,或许会问出Who’s Lou Doillon这样的问题。不如换个说法吧,爱马仕为了她妈妈特别命名了一款包,而她同母异父的姐姐,则是法国情圣Serge Gainsbourg的女儿,至于“最不出名”的父亲,在法国都可说是家喻户晓的电影导演。自出生起便顶着“名人”头衔的她,却并未得到命运的眷顾;拍过大片,演过电影,画画,写诗,做设计,看似样样精通的Lou,多数人对她的印象依然停留在—那谁的女儿、那谁的妹妹,甚至,那谁的女儿—“对不起,他不是我爹来着,那是我姐。”
Lou Doillon玩儿时尚,也不过是因为老牌it Girl Jane Birkin到头来对时尚并不感兴趣、Charlotte Gainsbourg也只是专心电影;青春期的她,疯狂地想成为一个好演员,也不过是因为长期得不到父爱、却拼了命地想在身为导演的父亲面前证明自己⋯⋯除了一个10岁大的儿子、几部不太叫座的电影和时尚品牌代言外,30岁的Lou Doillon,依然像是一个浅薄的影子,一个明星家庭中的“局外人”。“What if I am an extra to the film of my life”,送给她或许再合适不过。抑郁、低落的情绪,自然会与她形影相伴。可惜没有人能理解她的痛苦,或许只会如此轻描淡写:你已经很好命了。
Lou Doillon的这张专辑,依旧是母亲Jane Birkin鼓励下的产物,却让Lou生来头一次,感到自己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素不相识的路人,开始拦下她,不再是为了告诉她“我喜欢你的Style”、“我喜欢你妈妈”、“我喜欢你姐姐”,而是要说“我喜欢你的歌”。
Lou的音乐造诣并非如何出众,甚至算不得一个合格的吉他手。在她决定出版专辑之前,一切都只是抚慰坏心情的一剂良药、以及朋友聚会时的小打小闹。但她的歌,却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直抵你的内心—就好像在Morrissey的演唱会上,看到Meat is Murder背景板上放出屠杀猪牛鸡鸭时的血腥场面会忍不住扭过头去一样—令人无法忽视的直白,简直像是当众被煽了一巴掌一样羞赧不堪。但你却不能不为她的勇气所感动,那些掏心掏肺的歌词,就像是大段大段取自日记本的摘抄—那些哽在喉头欲言又止的情绪,那些你战战兢兢、不敢放声大哭的秘密,那些错失的、被误解的、一塌糊涂的、让你心绪不宁的、反反复复的过去⋯⋯
我不知道该怎样对这样的一张专辑说不。
Lou Doillon是一个直接得有些可怕的人。她说话间带着许多不经意的“Fuck”,她说做音乐就好像扒了裤子给人看私处一样难堪,她不否认自己尝试音乐有经济的原因—“我的钱越来越少,意志越来越消沉。”但她也不曾掩饰欣喜,从未假装自己对盛名与追捧早就习以为常。
我很喜欢她对音乐和文学的解读,和我的控制欲论完全一致:电影里有太多的主观因素,有太多导演的刻画与解读,看电影有着一种先入为主的懒惰,情景、画面都是设定好的。小说和音乐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听到的、读到的,都是基于他/她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所构筑的意象。一切阅读都是误读,一切聆听都是误听。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想象力的无尽刺激,唤起不尽相同的情绪共鸣,终究都是一件妙趣横生的美事。作为“具创造性的主体”则更具挑战:当演员时,你可以责怪导演、编剧、电影成本,但作为小说、歌曲的创作者,在满足控制欲的同时,你却无处可逃。
至于这张专辑,我的观点是:多说无益,她有一副不输Patti Smith和Cat Power的好嗓子,其余的,各位便自己去分辨吧。直白是最好的百忧解,你知道,这不过是曾经卢瑟的你我之间,最秘密的惺惺相惜。
And of course I wonder
does it happen to you ?
Does my ghost ever come looking for you ?
早晨坐在办公室里,混如乱炖的脑子漫不经心地捋着昨天写完的稿子的我,几乎是被这句话一击即中的。眼角就那么生生地湿了,鼻腔里有堵塞的感觉,真是一点不夸张。这些年来,能够一下子击中内心最柔软之处的歌,我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
Lou Doillon的这张专辑,无疑是今年最惊喜的发现。 对Fashion不熟悉的人,或许会问出Who’s Lou Doillon这样的问题。不如换个说法吧,爱马仕为了她妈妈特别命名了一款包,而她同母异父的姐姐,则是法国情圣Serge Gainsbourg的女儿,至于“最不出名”的父亲,在法国都可说是家喻户晓的电影导演。自出生起便顶着“名人”头衔的她,却并未得到命运的眷顾;拍过大片,演过电影,画画,写诗,做设计,看似样样精通的Lou,多数人对她的印象依然停留在—那谁的女儿、那谁的妹妹,甚至,那谁的女儿—“对不起,他不是我爹来着,那是我姐。”
Lou Doillon玩儿时尚,也不过是因为老牌it Girl Jane Birkin到头来对时尚并不感兴趣、Charlotte Gainsbourg也只是专心电影;青春期的她,疯狂地想成为一个好演员,也不过是因为长期得不到父爱、却拼了命地想在身为导演的父亲面前证明自己⋯⋯除了一个10岁大的儿子、几部不太叫座的电影和时尚品牌代言外,30岁的Lou Doillon,依然像是一个浅薄的影子,一个明星家庭中的“局外人”。“What if I am an extra to the film of my life”,送给她或许再合适不过。抑郁、低落的情绪,自然会与她形影相伴。可惜没有人能理解她的痛苦,或许只会如此轻描淡写:你已经很好命了。
Lou Doillon的这张专辑,依旧是母亲Jane Birkin鼓励下的产物,却让Lou生来头一次,感到自己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素不相识的路人,开始拦下她,不再是为了告诉她“我喜欢你的Style”、“我喜欢你妈妈”、“我喜欢你姐姐”,而是要说“我喜欢你的歌”。
Lou的音乐造诣并非如何出众,甚至算不得一个合格的吉他手。在她决定出版专辑之前,一切都只是抚慰坏心情的一剂良药、以及朋友聚会时的小打小闹。但她的歌,却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直抵你的内心—就好像在Morrissey的演唱会上,看到Meat is Murder背景板上放出屠杀猪牛鸡鸭时的血腥场面会忍不住扭过头去一样—令人无法忽视的直白,简直像是当众被煽了一巴掌一样羞赧不堪。但你却不能不为她的勇气所感动,那些掏心掏肺的歌词,就像是大段大段取自日记本的摘抄—那些哽在喉头欲言又止的情绪,那些你战战兢兢、不敢放声大哭的秘密,那些错失的、被误解的、一塌糊涂的、让你心绪不宁的、反反复复的过去⋯⋯
我不知道该怎样对这样的一张专辑说不。
Lou Doillon是一个直接得有些可怕的人。她说话间带着许多不经意的“Fuck”,她说做音乐就好像扒了裤子给人看私处一样难堪,她不否认自己尝试音乐有经济的原因—“我的钱越来越少,意志越来越消沉。”但她也不曾掩饰欣喜,从未假装自己对盛名与追捧早就习以为常。
我很喜欢她对音乐和文学的解读,和我的控制欲论完全一致:电影里有太多的主观因素,有太多导演的刻画与解读,看电影有着一种先入为主的懒惰,情景、画面都是设定好的。小说和音乐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听到的、读到的,都是基于他/她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所构筑的意象。一切阅读都是误读,一切聆听都是误听。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想象力的无尽刺激,唤起不尽相同的情绪共鸣,终究都是一件妙趣横生的美事。作为“具创造性的主体”则更具挑战:当演员时,你可以责怪导演、编剧、电影成本,但作为小说、歌曲的创作者,在满足控制欲的同时,你却无处可逃。
至于这张专辑,我的观点是:多说无益,她有一副不输Patti Smith和Cat Power的好嗓子,其余的,各位便自己去分辨吧。直白是最好的百忧解,你知道,这不过是曾经卢瑟的你我之间,最秘密的惺惺相惜。